共找到 50 项 “郑大华” 相关结果
Confucian China and its modern fate
作者: (美)约瑟夫·列文森(Joseph R. Levenson)著;郑大华,任菁译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简介: 《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为列文森最重要的著作,也是美国中国学研究的代表作。在饱含思辨的流畅叙述中,作者从哲学思想、官僚制度、政治文化、社会心理和理想人格等层面,生动分析了儒家文化的精神特质以及儒家社会与政治的本质特征,重点论述了儒家文化在中国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角色与命运,洞见迭出。在书中,作者提出了一系列深刻的命题,如传统与现代、历史与价值、保守与激进、东方与西方、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等,在《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之后的众多甚至是任何一部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研究著作中,都可见到对这些问题或明或暗的回应。而列文森的价值早已超出了著作本身,他的思考与写作方式,他提出问题的角度,至今仍启发着一代又一代学人。
梁漱溟与胡适:文化保守主义与西化思潮的比较
作者: 郑大华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1994
简介: 本书通过对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和西方思潮的研究,论述了它们的产生、内容、特征、衍变阶段、历史地位及相互关系。
民国乡村建设运动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简介: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兴起过一场乡村建设运动,参加这一运动的学术团体和教育机构达600多个,建立各种实验区1000多处。但由于种种缘故,除人们在研究梁漱溟和晏阳初时涉及到邹平和定县的乡村建设实验外,对整个乡村建设运动国内外学术界都缺乏系统全面的研究。本书是目前为止国内外第一部比较系统、全面研究民国乡村建设运动学术专著。
民国思想家论
出版社:
简介:本书作者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尤其是民国思想文化史研究。目前,在梁漱溟研究、张君劢研究、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研究、文化保守主义和西化思潮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中国思想界研究、民国思想史研究等多个研究领域处于国内外先进水平。先后出版了国内外第一本以梁漱溟和胡适为中心系统比较文化保守主义与西化思潮的著作《梁漱溟与胡适:文化保守主义与西化思潮的比较》(中华书局1994年版),国内外第一本系统研究张君劢的生平与思想的著作《张君劢传》(中华书局1997年版),国内外第一本系统研究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的著作《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本书约30万字,是作者近年研究民国思想史部分论文的结集。依据其内容,大致分为四个部分,因涉及的都是民国重要思想家的思想,故以《民国思想家论》为书名,它与作者不久前出版的《民国思想史论》一书可谓是姊妹篇,前书论史,后书论人。近年来,民国史研究已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门,本书的出版对推动民国思想史研究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On the history of thoughts Republic of China(sequel)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简介: 我们今天遇到的、讨论的、感到困惑的许多思想文化问题,也是民国 时期的人们曾遇到过的、讨论过的、感到困惑过的问题。对民国思想史的 研究,能为我们处理和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有益的借鉴。该书作为《民国思 想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的续集,分五编考察了清末民初的 思想演变、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五四思想界的影响、五四时期的文化保守主 义派别、九一八事变与思想界的应对以及三十年代的中国思想界,对中国 近代民族主义的思想来源与形成、五四后梁启超的思想属性、学衡派与白 璧德新人文主义、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民族主义的新变化、苏联“一五计划 ”对30年代中国知识界的影响以及1949年后留在大陆的现代新儒家与马克 思主义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全书内容丰富,新意迭出,文笔流 畅,思想犀利,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梁启超集
作者: 梁启超著;郑大华,王毅编注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2010
简介: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启蒙思想家和学者。其学术研究广 涉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学贯中西, 囊括古今。一生著述甚丰,所遗《饮冰室合集》洋洋千余万字。梁启超 首倡近代各种文体的革新。且于散文、诗歌、小说、戏曲及翻译文学方 面均有作品行世,尤以散文影响为最。这种新文体纵横捭阖,气势磅礴, 极富鼓动性,『对于读者,别具一种魔力』;『每一文出,则全国之身 目为之一耸』。影响不止一代。这部《梁启超集》共分五辑,精选各个 时期产生巨大社会影响的精彩散文四十五篇,内中有汪洋恣肆的『少年中 国 说』,有沉郁悲怆的『六君子传』,也有温情款款的『致孩子们书』, 读者可从不同角度管窥一代宗师卓尔不群的品质。
文化与社会的进程:影响人类社会的81次文化活动
作者: 郑大华主编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
简介: 本书分中国和世界两部分,共81篇。它排列了有史以来的中外重大文化生活,细致地描绘了这些文化生活的发生、发展过程对人类历史的深刻影响。
社会结构变迁与近代文化转型
作者: 郑大华,彭平一著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
简介: 《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2:社会结构变迁与近代文化转型》是研究近代文化转型的,即是研究自晚清以来中国文化从中古的、与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相适应的文化,转变到与近现代的、基于人民自治的民主制度相适应的现代文化。《近代中国转型文化研究2》主要探讨了社会结构与近代文化转型的原因、过程、结果和关系。我们研究的对象是非常复杂而庞大的跨学科的课题,其中涉及几乎所有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例如哲学、史学、文学、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传播学等等。 在中国漫长的文明发展史中,发生了两次重大的转变。一次是从列国并立的先秦时代,转变到秦汉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时代;另一次是从晚清开始的,从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时代,向基于人民自治的民主的现代社会转变。
Nationalism in modern China
作者: 郑大华,邹小站主编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简介:关于“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的对话 略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思想来源及形成 民族主义、民族建国与中国近代史研究 中国民族主义、保守主义与现代性 民族主义:近代三大思潮的并生系统与类型区隔 对中国近现代文化民族主义的省思 阐释与启示:20世纪初年民族主义谱系的嬗变 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历史演变 晚清的民族主义(1895~1911):以章炳麟为中心的观察 梁启超的中华民族精神论 严复与章太炎民族主义思想比较论 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探索 从民族主义到自由主义:陈独秀国家观的第一次转变及其义涵 从民族意识之培养到民族国家之建立 张学良的民族主义思想 文化民族主义:“战国策派”与文化重建 建立一个民族的国家:自由主义者眼中的民族主义 试论20世纪40年代后期自由主义者的民族主义取向 华夷天下的崩溃与中国近代思想的变迁 1840~1900年间国人“夷夏之辨”观念的演变 清末“尊黄”思潮与民族主义 门罗主义与清末国家民族认同 论斯宾塞竞争进化论在中国的影响 从保存国粹到整理国故 一桩隐藏在“取缔规则”背后的政治交易 废约运动与中国近代的民族主义 近代中日关系与中国民族主义 附录一 “第二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附录二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论文目录(二) 后记
On the history of thoughts Republic of China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简介:我们今天遇到的、讨论的、感到困惑的许多思想文化问题,也是民国时期的人们曾遇到过的、讨论过的、感到困惑过的问题。但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学术界对民国思想史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该书作为国内第一本专门研究民国思想史的学术著作,不仅宏观考察了民国思想史的特点、西学在民国时期的传播、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民国思想史的影响,而且还对西化思潮和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五四时期的思想文化论争、“九一八”后知识分子的思想变动、30年代思想史关于中国向何处去的争论、抗战时期的中国新儒家、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全书内容丰富、新意迭出、文笔流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晚清思想史
出版社: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简介: 目录 绪论 一、晚清思想史的研究内容和逻辑起源 二、晚清思想史的演进轨迹及其特点 三、研究方法及应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四、清前期思想史的简要回顾 第一章 应对危机的经世思考 第一节 嘉道社会危机与经世思潮的复兴 一、嘉道之际的社会危机 二、经世思潮的复兴 第二节 鸦片战争与经世思潮的新发展 一、“开眼看世界” 二、“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第三节 嘉道经世思潮与晚清思想史的逻辑起源 第二章 太平天国的理想秩序 第一节 洪秀全与太平天国的发生 一、太平天国发生的社会原因 二、洪秀全对基督教的改造与利用 三、《天朝田亩制度》的“大同”理想 第二节 太平天国对封建思想文化的批判及其两重性 一、洪秀全对封建政治思想的批判与继承 二、太平天国的反孔活动及其评价 三、太平天国反对偶像崇拜和对佛、道的批判及其局限性 第三节 太平天国与中国早期近代化 一、军事近代化的初步尝试 二、《资政新篇》的近代化蓝图 三、太平天国在中国早期近代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 第三章 从洋务到早期维新 第一节 洋务思潮的兴起 一、统治集团权力结构的变化和西学初步传播 二、《校邾庐抗议》:从经世到洋务的桥梁 三、洋务官僚和洋务知识分子 第二节 洋务思潮的主要内容 一、“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洋务派的“时局”观 二、“制洋器”“采西学”:洋务派的“自强”观 三、“必先富而后能强”:洋务派的“求富”观 第三节 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争论及其中西文化观 一、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争论 二、洋务派的中西文化观:“西学中源” 三、洋务派的中西文化观:“中体西用” 第四节 脱胎于洋务思潮的早期维新思潮 一、从洋务知识分子到早期维新派 二、早期维新思潮的主要内容 三、《新政真诠》:一部未得到应有重视的维新著作 第五节 甲午战争前中国人思想观念的初步变化 第四章 救亡呼唤变法 第一节 维新变法思潮的兴起和发展 一、甲午战败与维新变法思潮的兴起 二、康有为的维新变法理论和活动 三、严复翻译《天演论》及其影响 四、维新变法思潮的蓬勃发展 第二节 维新变法思潮的主要内容 一、主张变法,反对守旧,要求“大变”“全变” 二、“兴民权”,“开民智”,实行君主立宪 三、宣传自由平等思想,抨击封建纲常名教 四、“富国养民”,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文化教育事业 第三节 维新变法思潮从高涨到低落 一、维新变法引起的新旧思想斗争 二、民族危机推动维新变法思潮走向高涨 三、变法运动失败,维新变法思潮走向低落 四、维新变法思潮的性质和意义 第五章 空前的思想启蒙 第一节 戊戌后维新思想家的启蒙活动与思想 一、维新思想家的启蒙活动 二、梁启超的“新民说” 三、康有为的“大同”世界 四、“严译名著”及其影响 第二节 学术启蒙的思想意义 一、“史界革命”及其成就 二、文学“三大革命”的发生和发展 三、白话文运动的兴起及影响 第三节 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启蒙思想 一、批判专制制度,要求人权、平等与自由 二、批判纲常名教,提倡伦理道德革命 三、批判“奴隶根性”,提倡“国民意识” 四、破除封建迷信,重视科学教育 第六章 民主革命与君主立宪思潮的兴衰 第一节 民主革命思潮的兴起 一、新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和民主学说的传播 二、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思想与活动 三、改良思想与革命思想的消长 四、三民主义思想体系的形成 第二节 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及革命派内部的思想派别 一、革命派与改良派的思想论战 二、国粹派与国粹主义思潮的兴起 三、无政府主义派与无政府主义思潮的泛滥 第三节 君主立宪思潮从兴盛到衰落 一、君主立宪思潮的兴起和发展 二、立宪派与清政府的“立宪”之争 三、国会请愿失败:君主立宪思潮的衰落 四、革命思潮的高涨和清王朝的覆亡 结语晚清留下的思想遗产 一、反对侵略的爱国思想 二、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 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 附录一 征引文献和参考书目 附录二 书成后记 、
冯桂芬马建忠集
作者: (清)冯桂芬,(清)马建忠著;郑大华点校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
简介:
Reform movement of 1898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ought and culture in Late Qing dynasty
作者: 郑大华,黄兴涛,邹小站主编
简介:说过去的道路没有走通,决不是说这些历史事件没有任何积极作用,没有作出自己的历史贡献,或者说没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事实上,没有戊戌维新的政治改革和思想解放,也就不可能有辛亥革命。没有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走向了共和,打通了历史进步的闸门,也就不会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以及党所领导的革命,当然新中国的建立也就无从谈起。 各个推动了社会前进的历史事件,就像一根链条的一个个环节,环环相扣,缺了其中的一环,整个链条就散了。前面的斗争又像是一块块奠基石,没有这些奠基石,胜利的大厦也盖不起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历史主义的态度。 本书对戊戌变法与清后期中国思想史进行了简要研究,适合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研究人员,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等学习参考。
张君劢学术思想评传
出版社: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简介:到了20世纪,自由主义开始发展成为新自由主义(又称现代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以道德学说为理论基础,认为人是道德的存在物,个人是自己利益的唯一判断者,但个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孤单的个人不可能幸福。每个人在维护个人权益时应促进社会和谐,人们只有彼此互助才能加快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幸福。新自由主义强调个人自由,但不再是消极地反抗旧制度、否定国家干预的自由,而是具有主动精神、富于创造力、倡导新秩序的积极自由;反对贫困、饥饿、伤残、愚昧等种种社会弊端是实现积极自由的重要条件。新自由主义主张扩大国家的干预作用,认为国家可以采取措施为个人自由的发展扫除障碍,创造更多的条件。新自由 主义强调公民的社会义务,要求个人应维护国家。社会是有机的整体,个人权利的存在与完善有赖于国家的维护和社会的发展。个人只有为国家强盛、社会和谐和公共福利做出贡献,承担更多的义务,才能丰富和发展自己。新自由主义主张在维护现存社会制度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改革,以便缓和社会矛盾,避免社会革命的发生。新自由主义要求实行更多的社会合作,提倡改良主义,既对帝国主义持批评态度,也反对科学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而主张走第三条道路,使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实现某种程度的结合。 张君劢曾声称,他的哲学思想是德国的,政治思想是英国的。所谓政治思想是英国的,主要是接受了英国自由主义思想传统的影响。张君劢接受英国自由主义思想传统的影响要早于他接受西方(主要是德国)哲学思想的影响。20世纪初他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期间,他修的就是西方的法律和政治学,政治学的课本是洛克的《政府论》,所用的参考书也几乎全是英国自由主义思想家的著作,其中包括威尔逊的《国家论》,柏基氏的《宪法》和萨里门的《经济原理》。留学日本期间,他还在《新民丛报》第4卷第18号上以“立斋”的笔名发表过一篇名为《穆勒约翰议院政治论》的译文。这是张君劢生平第一篇译作,也是他一生中一篇非常重要的文字,有人甚至认为“就某个意义上说来,《穆勒约翰议院政治论》奠定了君劢一生政治思想的一个里程碑。” 穆勒约翰也就是我们上面提到的密尔。密尔(1806—1873),英国哲学家、政治思想家、经济学家和逻辑学家,19世纪英国自由主义思想的代表,其政治方面的著作有《论自由》(1859)、《代议政治论》(又译名为《代议制研究》)(1861)、《功利主义》(1863)和由政论文章汇集而成的四卷本《论说与探讨》(1875)
梁漱溟学术思想评传
简介: 本书不同于一般性的思想评传与文学传记。全书共分五章,通过对梁漱溟(1893-1988)思想历程、文化思想、哲学思想、乡村建设思想及其思想的历史地位等方面的研究与探讨,揭示了梁漱溟作为新儒学的开启者所上人有的“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学术思想、实践过程、发展路径及其在哲学史中的重要地位。书后附有《梁漱溟学术行年简表》、《梁漱溟研究主要论著索引》。
中国近代思想史学术前沿诸问题
出版社: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简介: 《郑大华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系列:中国近代思想史学术前沿诸问题》是我近10年所写的有关中国近代思想史学术前沿诸问题的部分文章的结集,它们先后在《光明日报》、《近代史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过,收入《郑大华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系列:中国近代思想史学术前沿诸问题》时个别文章在题目或内容上作了一些小的改动。由于这些文章涉及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一些重大理论、方法和热点、难点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本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展开了新的思考,提出了不少新观点、新见解,多有创新;同时我也认为,要推动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取得更多更大的研究成果,就必须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继承的目的是为了创新,而创新不是另起炉灶,否定或是推倒前人的研究成果重来,而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探索、继续前进。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文章是在近10年期间先后写成的,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自己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有所改变,因此一些文章在逻辑或观点上有前后不一致甚至矛盾的地方。为了尊重历史,收入《郑大华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系列:中国近代思想史学术前沿诸问题》时仍保留了原样,没有对这些前后不一致甚至矛盾的文章进行修改。
Socialism in modern China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简介: 社会主义是中国近代史上有深远影响的思潮,郑大华等主编的《中国近代史上的社会主义》所收论文涉及中国近代史的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外思想资源、价值取向及其与中国近代思想流派如自由主义、保守主义之关系,也论及中国近代若干重要思想人物如孙中山、梁启超、张君劢、陈独秀等人的社会主义思想。
Radical ideas and conservative ideas in modern China
简介: 郑大华、邹小站主编的《中国近代史上的激进与保守》所收论文,集中讨论了近年来中国近代思想史界颇为关注的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激进与保守问题,既有从总体上讨论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激进与保守的论文,也有讨论具体思潮、思想以及思想人物之激进与保守面相的论文。《中国近代史上的激进与保守》是近年来思想史界有关中国近代史上的激进与保守讨论的集中展示。
新政真诠:何启,胡礼垣集
作者: 何启,胡礼垣著;郑大华点校
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包世臣卷
作者: 戴逸主编;刘平,郑大华[卷]主编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简介:《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包世臣卷》由刘平、郑大华编著。 包世臣一生勤奋,才华横溢,著述颇丰,先后著有《两渊》、《说储》、《小倦游阁集》和《安吴四种》等书,《安吴四种》是其经世思想的代表作。《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包世臣卷》主要收录了他提出的有关漕运、盐法、河工、币制、农政、吏治、科举等经济、政治和社会方面的改革思想、主张及其方案,这些思想、主张及其方案不仅有助于我们对清嘉道年间经济、政治和社会状况的了解,同时也是我们研究嘉道经世思潮的主要材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中华书局,1994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花城出版社,2010
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
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