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家族企业传承研究
作者: 郑宏泰,周文港编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2013
简介:《家族企业治理:华人家族企业传承研究》收录的第一篇文章来自钟宝贤教授。钟教授从一批来自新加坡国家档案的“余鹤松书信档案”中找到不少鲜为人知的数据,从而勾画出余仁生家族的传奇故事。同样利用历史档案的数据,陈丽莲女士从一批在上海图书馆的“盛宣怀档案”中找到郑观应的书信档案,并结合郑氏的家书、文章、著作和遗书,以了解澳门郑观应家族在家庭教育和文化传承方面的特色与内涵。
学术界过去对于华人社会的家族结构及继承制度问题,只会单从法律层面入手,或只会集中于历史视野,甚少站在社会发展与制度变迁的立场上观察问题,尤其缺乏一些从传统走进现代或是对中西文化相互撞击所产生的思想及价值转变上的比较分析与追踪。针对这一问题,郑宏泰博士、黄绍伦教授在此基础上,撰文先展开对中国传统宗法及家庭制度进行再考察,继而用一个亦中亦西的何东家族的个案为分析对象,深入讨论传统到现代,以及东西文化相互撞击下一些值得玩味但过往又较少思考的继承问题。蔡志祥教授提出华人家族企业的延续与否,取决于制度与结构。为了说明此一核心问题,
蔡教授尝试从以家族及宗族为蓝图的企业入手,分析其延续和断裂的过程,从而提到长期的文化构成。
冯邦彦教授以管理经营的角度,探讨冯氏利丰集团这家亦中亦西的百年老店故事。文中,冯教授以利丰的历史发展源流作为开展,分析了利丰在各个发展阶段在经营策略、管理模式、经营角色上的特点。
郑会欣教授以历史学的视野,以及对政治问题的敏锐触角,阐述董氏东方海外在二战后大时代的崛起和事业发展上的特点,当中对董浩云的经营方式有极其细致的描述,令人难忘;而董浩云的社会网络部分,又清楚地告诉读者这方面的“无形资本”其实对家族企业的发展与经营同样极为重要。
针对以往研究常常从价值观或文化的角度探讨创业精神的传承,而忽视正式制度,如治理结构对于代际创业价值的问题,李新春教授及朱沆博士等的文章则利用李锦记的个案作出深入的阐释。
对日本家族制度、文化及企业研究极有心得的官文娜博士,挑选了名闻中外的乐氏同仁堂个案作为分析华人家族企业发展与传承的切入点。
周文港先生通过对霍英东家族及其家族企业的考察,分析一个资产庞大,却未进行大规模上市的家族企业如何安排子孙继承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