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视野下的农地利用研究
作者: 郑晶著
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
简介:
围绕着低碳经济视野下的农地利用,本书从低碳经济的基本特征、低碳经济发展的内在和外在动力、农地利用与低碳经济之间的关系、低碳经济视野下农地利用的历史变迁和发展趋势、农地利用的影响因素、农地利用的模式以及实现农地科学利用的保障体系等方面开展了具体分析,共分以下8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导言,指出低碳经济是世界各国出于对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以及对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追求而提出的。低碳经济的提出和发展给农地利用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即如何发展“低碳”且“经济”的农地利用模式。
第二部分研究了低碳经济的基本特征。首先对低碳经济理念的发展进行了历史回顾,对低碳经济发展的背景进行了分析,对低碳经济在各国和中国的实践情况以及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从而提炼出低碳经济的功能和基本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中国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第三部分为发展低碳经济的动力研究。低碳经济发展的动力分为外在动力和内在动力。外在动力包括气候变化、国际政治外交和国际贸等;内在动力包括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转变发展方式,发展新能源及其产业群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等。低碳经济是在外在动力和内在动力的交互作用下发展的,外在动力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出了“低碳”的要求,而内在动力则为中国经济发展给予了“经济”的驱动。
第四部分研究了农地利用与低碳经济的关系。具体分析了不同类型农地的利用与碳之间的关系:耕地方面,分析了耕地与温室效应之间的关系、耕地利用对减少温室气体的贡献,指出应该以农业循环经济理念指导耕地利用;林地方面,从森林的碳库作用出发,分析了作为碳汇与碳源的林地利用,并着重分析了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之后,指出了农业在低碳经济时代的地位和作用。
第五部分从低碳经济视角分析了农地利用的历史变迁,指出随着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以及其他因素的变化,从整体上看,农地利用(包括林地、湿地和耕地)的历史变迁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和替代农业四个阶段。
第六部分分析了低碳经济视野下农地利用的发展趋势。该部分以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生态文明相关理论、土地生态服务功能理论、脱钩理论、 “过山车”理论(EKC假说)、生态足迹理论等相关理论为指导,从气候、人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市场、制度政策和农户意识等方面分析了影响农地利用发展的因素,指出了包括发展碳汇交易市场、扩大农地利用空间、利用技术转变植物用途、发挥农业多功能性、发展低碳农业等在内的农地利用变化的可能趋势。
第七部分从趋势与现状、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研究了低碳经济视野下的农地利用的新模式,指出了低碳经济视野下农地利用应遵循“三大安全相统一”、“三大效益相统一”和“因地制宜”等原则。在对福建晋江的吉隆农场、紫岭农场、鲁东村、运伙村等进行了实地调查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上述地区的农地利用模式,同时结合其他地方的一些案例,分别对耕地、林地、草地、沙漠等不同类型农地的利用新模式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提出了一些在现阶段切实可行的农地利用新模式:开发粮食经济+能源经济+体验经济的耕地利用新模式;开发林地综合利用、生态旅游+休闲养生保健林+经济林+商品林、发展生物质能源等林地利用新模式;在荒漠中发展渔业、种植业+旅游+养殖+水土改良+加工的利用方式等。
第八部分研究了低碳经济视野下农地合理利用的保障体系,包括从整体发展战略的制定、政策的安排、制度的创新、法律法规的完善、技术的发展以及加大宣传力度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