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itative analysis on urban spatial morphology
作者: 储金龙著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简介:序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内容
1.2.1 基本思路
1.2.2 研究内容
1.3 本书框架
1.4 研究区域概况
1.4.1 位置与范围
1.4.2 历史沿革
1.4.3 城市发展简要历程
1.4.4 社会经济发展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1 城市形态理论与实证研究
2.1.1 国外城市形态研究
2.1.2 国内城市形态研究
2.2 城市形态研究方法
2.2.1 城市形态分析与测度方法
2.2.2 新技术应用与测度方法改进
2.3 城市形态演化过程与模式研究
2.3.1 城市形态演化过程
2.3.2 城市形态演化模式
2.4 可持续城市形态模式研究
2.4.1 国外相关研究
2.4.2 国内相关研究
2.5 研究述评
第3章 基于GIS的城市空间形态实证分析方法
3.1 城市空间形态实证分析方法框架
3.2 主要分析方法与指标
3.2.1 城市空间扩展分析
3.2.2 城市空间形态测度
3.2.3 空间相关与移动分析
3.3 资料与数据库建立
3.3.1 资料及来源
3.3.2 数据预处理
3.3.3 数据库建立
3.4 技术路线
第4章 城市外部空间形态特征及演化
4.1 建国以来合肥城市扩展历程
4.2 合肥城市用地扩展的时空特征
4.2.1 城市扩展的时间特征
4.2.2 城市扩展的各向异性
4.3 城市外部形状演变特征
4.3.1 紧凑度
4.3.2 分维数
4.3.3 形状指数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空间梯度的城市形态演化分析
5.1 功能用地的密度分布及演化
5.1.1 工业用地
5.1.2 居住用地
5.1.3 公共设施用地
5.2 人口空间分布及其演化
5.2.1 合肥城市人口的历史增长
5.2.2 人口增长速度的空间差异
5.2.3 城市人口密度模型及其理论意义
5.2.4 人口密度模型拟合
5.2.5 人口分布的空间形态特征
5.2.6 人口密度的空间自相关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城市内部空间形态特征及演化
6.1 主要功能用地的空间结构及演化
6.1.1 功能用地的结构演化
6.1.2 功能用地的空间分异
6.2 主要功能用地的形态特征
6.2.1 功能地块的格局特征
6.2.2 功能地块空间集聚特征
6.2.3 功能地决形状变化
6.2.4 功能用地异质性特征
6.3 合肥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及其演变
6.3.1 功能用地的空间分布及圈层识别
6.3.2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演变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特征及其机制
7.1 合肥城市空间形态演化轨迹
7.1.1 据点生成到团城发展(1949年以前)
7.1.2 “风扇型”形态的生成期(1949-1958年)
7.1.3 “风扇型”形态的保持期(1958-1978年)
7.1.4 扇翼扩张壮大期(1978-1991年)
7.1.5 翼间填充和跳跃式发展期(1991-2000年)
7.1.6 多组团紧密发展期(2000-2004年)
7.2 合肥城市空间形态形成与演化机制
7.2.1 经济发展——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的始终动力
7.2.2 自然条件——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基础
7.2.3 职能转变——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的助推器
7.2.4 城市规划——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的导向阀
7.2.5 交通诱导——城市空间形态突变的开始
7.2.6 新城建设——城市空间形态突变的关键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城市空间形态优化调控对策
8.1 城市空间形态的优化目标
8.1.1 可持续城市空间形态的内涵
8.1.2 可持续城市空间形态的要素分析
8.1.3 可持续城市空间形态模式架构准则
8.2 合肥城市空间形态优化调控
8.2.1 基于可持续城市空间形态的优化分析
8.2.2 可持续城市空间形态架构
8.2.3 城市空间形态的调控对策
8.3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语
9.1 主要结论
9.2 主要创新点
9.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