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dscape sketch II
作者: 钟训正[绘]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简介: 在我学习绘画的最初阶段,常急于求成,专仿一家的风格,虽稍有成效,毕竟根底浅薄,拔苗助长之法终难成器。后来在杨廷宝等前辈的告诫下,深深领会到年青阶段不宜囿于某种专一的风格,不给自己预设框框,而应去多方探索,以求自然地水到渠成。我也意识到在人生的道路上要取得明显的进步与成就,绝非靠机缘凑巧和一蹴而就,必须付出巨大的努力。成功不骄,失败不馁。记得李汝骅老师曾说过,
人生在业务上的进展犹如要攀升若干高原。每攀登一高原必须经过艰苦的努力,戒骄戒躁,有所创新。如果墨守成规,陶醉于已有的成就而不思进取,就只能在这一高程徘徊,不可能更进一步地提升。刻苦努力是取得进步的基本保证,但又不是绝对的。我们得知曾有一系友,热爱绘画并稍有建树,但因性格自闭,不与他人交往,闷头苦干了几十年仍依然故我,毫无进展。听人赞扬之辞固然可激励自己,但若因
之而据此自傲、忘乎所以就止步不前了。因此不是光靠努力就能提升水平的,一定要倾听不同的评议,哪怕是刺痛心扉的逆耳忠言。如果虚心以待、反躬自省,将会使人茅塞顿开,可能成为进入更高境界的契机。“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有时何止十年。以上说的是要多画、多听,还有一个关键是多看。多看优秀作品方能提高赏鉴力,才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才知道学无止境;多看优秀作品可知自己的不足,知不足而有所追求,才有可能进入更高的境界。“眼高手低”原是一句贬词,其实它深含成功的真谛。“眼高”才有目标,才有动力,然后以“手”跟上。眼不高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不知好歹,手高手巧又有何用?何况手巧总离不开见识多。带着问题多学多看也是很有效的学习方法。在绘画实践中,对某方面的表达难免有些不顺遂之处,针对此事,学习前人的处理办法也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本书的第二部分为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所作的设计资料速录。“文革”中不许接触业务,过去积累的设计资料又尽毁,“文革”之后百废待兴,但因业务荒废已久,不得不抄录资料来充实自己。当时没有复印机,设计资料的搜集全靠徒手抄录。使用的工具极其有限,铅笔本属最简单的工具,但保存不易,当时也没有现在的固定液。钢笔画又过于细腻,全靠细密的笔触组织来表现质感、层次、明暗浓淡等,画幅大小又受到限制,因此当时采用了自己稍加改造的工具——塑料笔。笔尖是一根直径2mm、长2cm可渗透墨水的半硬塑料杆,笔胆管内装海绵体的泡沫塑料,墨水必须是不凝固、无沉淀、不带胶、不褪色的,我用的是普通的蓝黑墨水。墨水装足时,在海绵体内是不会流动的。为了使笔触有浓淡和枯盈之分,可移动海绵体。办法一:竖直笔杆,笔尖向上,往下敲击,海绵体将往下缩而脱离笔尖,所画的笔
触将转淡或枯。反之,如往笔头方向敲击,海绵体将与笔尖紧密接触,墨色将转浓。方法二:如海绵体因墨水饱满而不易移动,可将海绵体先剪去一段,使其在胆内有活动余地。塑料笔这种笔触有浓淡枯盈的效果是一般塑料笔和钢笔所不能达到的。
我抄录这些设计资料时力求快、准和简练,这也是我做设计草图时所遵循的作图原则。这些资料的抄录既在绘图技巧上锻炼了自己,又留下了对该设计的深刻印象。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了复印机以后,搜集资料快速得多,尽管我复印了近万张资料,总不及手绘来得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