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道.第十四辑[电子资源.图书]
作者: 陈明,朱汉民主编
出版社: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简介: 热点访谈
孔诞、儒家与中国文化:从教师节谈起——李泽厚先生访谈录
儒学、儒教与文明对话:儒教的人文主义理解——杜维明先生访谈录
儒教问题
对话或独白:儒教的公民宗教说札记(陈明)
中国语境中的儒教与世俗化问题(唐文明)
儒教是教非教的再讨论(李向平)
关于儒教争论中的方法论问题(陈勇)
鬼神、文化生命与存在方式上的远方——儒教祭祀精神(陈赟)
儒家,儒教对中国伊斯兰教的影响(阿里木)
思想与学术
一个儒家版本的有限民主(白彤东)
道与政:中国政治的发生(季蒙、程汉)
仁学实践理性(林航)
两种个人主义——西方与儒家(陈乔见)
对儒家文化的金融学反思(陈志武)
复古思潮中的青绿山水(孔令凤)
儒学与现象学的分野——关于《生活儒学导论》的对话(黄玉顺、杜霞)
对话与评论
寻找合理性——一场即兴的对话(周桂钿、谢文郁)
化解传统与现代的紧张——评陈来《传统与现代》(干春松)
古典新诠
技艺与道——道家的思考(杨儒宾)
儒家思想中孝的身体性维度(王珏)
天下儒学
文化体认与信念伦理——从一耽学堂看中国文化建设(王利)
编后
去年九月,海内外数十位知名学者共同倡议将9月28日孔子诞辰日定为教师节,这在传统媒体和网络上激起了热烈讨论,并在民意调查中获得了很高的支持度。虽然与将除夕、元宵、清明、中秋、端午等传统节庆日立为法定节假日的呼吁一样,尚未能提上决策部门的议事日程,但从当前的趋势来看还是大有希望的。联系到去年底十博士以保护传统、文化安全为由号召抵制基督教圣诞节的活动来看,虽然有着立论之偏正、态度之缓急与操作之当否的不同,但树立文化自主性的愿望是共同的。这反映了当前中国在经济力量迅猛增长、政治文明建设持续推进的同时,需要建设与之相配的文化体系的社会诉求。《原道》一直认为,一个民族的复兴不一定以文化为主要内容,但一定以文化复兴为最高标志。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主干的儒学,在当代如何找到视κ贝条件的新的表达,是《原道》一直致力探索的核心问题。本辑对李泽厚、杜维明两位先生所作的专访,即以当前文化热点问题为引线,广泛涉及儒学的现代转化与实践探索,对所谓儒教的人文主义理解以及儒家在当代的广阔生存空间和潜在可能等等?/p>
儒教问题在近年来广为学界所关注,本辑刊发了一组相关论文,既包括所谓儒教的属性、界定、根本精神以及中国语境下的展现维度,也有相关争论的方法论探讨,还触及儒教与外来宗教的相互影响,乃至在当代情境中如何以“法圣人之所以为法”的精神,从不同层面去创造性地建构作为公民宗教的儒教。这些论文依托于不同的知识背景、立场进路而展开,反映了当前儒教讨论光谱上的不同频段,本辑希望借此而将讨论引向深入。
生命是复杂的,需要、追求和标准都是多方面的,但活着、活下去并在合理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发展延续自己,是生命体最本能最自然的要求。文化生命同样如此。如何使得文化生命获得健康畅达的发展,在尽量吸取外来养分的同时,更好地壮大自身,在适应时代条件、现实要求的同时,使自己一以贯之的精神得到创发和张扬,尽可能多地获得生命活力,这应该是众多学人系念于心的问题。以罗尔斯的自由民主理论分析儒家的政治理念和制度设计,以康德哲学参证孔子仁学实践理性的精义,对东西方不同特质的个人主义进行比较,在儒家与现象学的分合之际去论证生活儒学的可能性,从金融学角度来观照儒家文化的得失,立足于艺术思潮来探讨复古以开新的文化实践,儒家与基督教就共同关切的问题展开对话、斟酌异同,直面儒学的危机去化解传统与现代的紧张并重建价值认同、文化认同,如斯种种,反映出学人们在中西古今的张力中探察儒学生命的旧影与新踪、往鉴与前景的多向度尝试和努力。
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主干的儒学,本身就是一个复合结构、多维面向的生命体,在历史上承担了血缘纽带、人文教化、政治认同、终极关切等功能,在进入现代情境之后,有些功能在弱化,如家庭、家族方面,有些功能在转换,如政治认同方面,有些功能则待开发,如教育、身心安顿等。对于这样一个与民族生命紧相焊接的生命体,《原道》不愿作本质主义理解和教条式的持守,而倾向于从生命体之丰富性、复杂性和立体感上去加以体察和分析。本着因时损益的原则,主张眼光向下面对既定事实、适应现实条件,在变换的情境中去历史地、具体地把握生命体的正当要求、可用资源和回旋余地,争取生存空间和历史合理性的最大化。
在中国文化在当代找到新的开展和表达的探索过程中,道家也是重要的传统资源,杨儒宾先生关于道家思想中之道艺观的精微讨论,值得向大陆学界推介,对于更真切地理解中国文化身心一如的生命精神和艺术境界,当有极大的助益。身体问题在当代愈益受到重视,与道家一样,儒家思想中的身体维度同样值得深入开掘,这也是儒学生命之当代创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信念与文化功能一定要体现为具体的实践才能获得有力的表达。一耽学堂多年来在艰苦条件中的工作,是在以人格、操守为文化精神作活的见证,使文化体认在实践中活出生命和感召力。以身行道,黾勉以求,这是中国文化建设中至可宝贵的努力,应当引起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当然,实践的路向多种多样,只有各个地域、不同职业从思想探索到社团组织都得到各具特色的充分展开,中国文化的重建和复兴才是真实可信的,也才真正在现代社会各层面都扎下根来,从各个生长点上得到健康的发展。
《原道》愿为此尽一己最大努力。过去十三年《原道》是这样艰辛走来,亦悲亦喜,得失安之若素;未来《原道》也将这样走下去,无忧无惧,毁誉听之由人。
多谢支持,多谢关注。欢迎商讨,欢迎投稿。
网站论坛: http://www.yuandao.com。
投稿信箱:yuan_dao@163.com;ctxf@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