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5 项 “陈林侠 著” 相关结果
From fiction to film:the comprehensive research on the adaption of film and television
作者: 陈林侠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简介: 几乎每一部改编作品面世时,受众都会有意无意地将之与原著进行“似 ”与“不似”的比较,结果总是惊人地一致:改编不如原作。这透露出“改 编”一词长期以来带给受众的心理暗示,以媒介分裂、孤立的方法研究改编 作品,总会陷入“忠实”与“戏说”的无谓之争,也难以公正地对待艺术史 中的“后来者”。这种惯力可谓根深蒂固,与当前媒介形态日呈融合的时代 趋势全然悖逆。陈林侠编著的《从小说到电影――影视改编的综合研究》运 用叙事学方法,强调文本细读以及对小说与影像叙事元素、结构的归纳;并 以文化批评的方法,注重叙事话语分析,适当地将叙事学扩展到文本之外的 文化研究领域,以改编的角度囊括两岸三地华语电影,深入分析其叙事媒介 不同状态。《从小说到电影――影视改编的综合研究》呼吁以影视生成研究 代替目前所盛行的改编研究,从而将改编的现象研究纳入到更广泛更具理论 深度的研究视野中来。
Cuitural theory and film analysis
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
简介: 《高等院校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材:文化理论与电影分析》力求做到这一点。就现阶段来说,也尽量做到像侯东阳老师在写作《国际传播学》时所说:“《高等院校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材:文化理论与电影分析》结合一些热门的理论和现象,根据一个个专题进行深入研究,在体例和内容方面有别于其他著作和教材,有助于更深入、更系统的研究。”如果整个系列教材都能做到这一点,则既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又具有一定的时代价值。
跨文化背景下中国电影的国家形象建构
作者: 陈林侠 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2014-4-1
简介: 《跨文化背景下中国电影的国家形象建构》由陈林侠所著,电影等大众叙事媒介在建构二十一世纪中国形象方面,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它始终处于跨文化传播与文化消费的双重语境,所建构的国家形象已经广泛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在以电影等大众叙事媒介的消费活动中,它已从一个宏观的政治命题变成了微观的生活状态,因而明显不同于大众新闻媒介所勾勒的国家形象,其构成素材出现“非政治性”、“有限性”以及与现实错位的“差异性”等特征。不仅如此,叙事既是审美活动,也是认知活动、交流活动,本身的论证力量以及渗透其中的文化逻辑使得电影等大众叙事媒介所建构的国家形象具有更强的感染力与特殊性。更加之电影媒介具备的丰富而完整的视听语言,能够在视听愉悦之中悄然抵消硬性的政治因素,给国家形象的新世纪塑造带来契机。
Knowledge structure of chinese genre films and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简介:《中国类型电影的知识结构及其跨文化比较》内容简介:在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发展史上,暨南大学新闻传播教育已走过60多年坎坷不平而又不断奋进的历程。1946年,暨南大学新闻学系在上海创立。1949年,因暨南大学停办而并入复旦大学新闻系。1958年,暨南大学在广州重建,中文系于1960年开办新闻学专业。1970年,暨南大学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停办,新闻学专业随中文系并人华南师范大学。1978年,复校后的暨南大学重建新闻学系。从此,暨南大学新闻传播教育走上不断发展的道路。
文化视阈中的影像叙事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简介: 《文化视阈中的影像叙事》从文化与叙事的角度,从文化视阈中考察中国电影的叙事艺术。内容包括:时空经验中的影像叙事、人性欲望中的影像叙事、历史民俗中的影像叙事、性别意识中的影像叙事、结构艺术中的影像叙事、现代艺术观中的影像叙事、影像叙事的视点与无叙事、影像叙事的开头与结尾形态等等。既把横轴上的符号叙事过程加以细化切分,又将叙事意义与功能价值纳入研究视野;既以研究的思路考察影像语言在文化领域中形成权力、生产权力的过程与机制,又在经典叙事学所提供的视角、声音、距离、空白等有益的研究模式上,对电影文本进行叙事学意义上的细读。 《文化视阈中的影像叙事》适合有关本科、研究生及从事影视文化工作的人员及研究者阅读使用。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
人民出版社 2014-4-1
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