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民俗文化
作者: 陈立明,曹晓燕著
出版社:中国藏学出版社,2003
简介:《西藏民俗文化》是一部客观、生动、准确记述西藏民俗文化的优秀专著。凝聚了作者几十年不懈挚着的追求和努力。为了获得珍贵的一手资料,他们七次奔赴西藏各地,足迹直至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墨脱县。他们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斗争过,与艰苦的生存条件为伍,与毒蛇猛兽周旋,更与车祸等死神擦肩而过……。
该书特点:
一、内容丰富具体,脉络清晰,叙事深入系统。《西藏民俗文化》全书近30万言,共分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居住文化、婚俗文化、生育文化、葬俗文化、节日文化、游艺习俗8章,每章4节,总计32节。内容涉及民族成份以藏族为主,还有门巴、珞巴族、人、夏尔巴人。书前有叙论,书尾有参考文献,后记等等。何为文化?当今世界各国的学者为之所下的定义多达160多种,对文化的分类也非常多:有人分为器物层、制度层、观念层三个方面,即文化的表层、里层和深层;又有人分类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即分别阐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等等,还有其它的分类法。这些分类的不同均由于时代背景、国家类别、经济状况、宗教信仰等多种差异的影响,不足为奇。而本书虽号为“民俗文化”,按文化学一般分类概念应归属于物质文化的范畴。但是,在对文化一词界定及分类争论不休,各执己见,无复统一定义的今天,本书不拘泥于形式要件,大胆的丰富拓展上述三个文化分类的内容,既有西藏各民族衣食住行、婚姻家庭、丧葬习俗等物质文化的内容,也有礼仪禁忌、岁时历法等制度文化的内容,更涵盖了伦理道德、宗教哲学、价值观念、文体娱乐等精神文化方面的内容。
藏族丧葬类多独特,凡分水葬、土葬、野葬、火葬、塔葬、天葬等等。本书在特别介绍天葬习俗时,不是抱着猎奇的心理,以窥探“隐私”、爆炒“猛料”,大肆渲染、甚至指责“野蛮”、“不仁道”等,而是从初终礼仪、殡尸习俗、出殡、天葬台及鹰鹫、天葬师及其尸体处理、葬后习俗等6个方面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探讨学术问题,追根溯源古代文献,依据藏族历史事实,客观科学地分析其变化的根由及成因,指出藏族丧葬习俗由最初土葬改为天葬,是与九世纪社会变革(奴隶及平民起义,吐蕃赞普墓地大量被掘)和宗教信仰的改变、佛教的传入和藏传佛教的形成密切相关,即藏族人受佛教观念的影响,笃信灵魂不灭和转世再生之说,因而死后就托鹫升入天国,天葬由此盛行云云。可见叙事深入系统是本书的又一特点。这也是迄今本人见到的有关天葬最为客观详实的论述了,令人叹为观止。
二、材料扎实,创新意识强烈,填补了藏学研究领域内的一项空白。众所周知,国内藏学研究起步较晚,真正意义上的藏学研究是近二十多年的事。目前有关藏族文化研究的论著凤毛麟角,一些著书因为出版年代久远,受当时政治形势影响,观点陈旧,内容过于简单〈个别仅是几万字的小册子〉;一些著书仅是针对某个地区、某个寺院而言、或仅仅涉及藏民族文化的著述。但是对于藏族以外的西藏其他民族的著述则根本没有提及,更不要说深入研究了。《西藏民俗文化》一书则不尽其然,在由表及里探索研究藏族文化的同时,开创性的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门巴、珞巴族及人和夏尔巴人物质文化的各个方面,整体深入地研究了西藏各个民族民俗文化的表向与结构,填补了藏学研究乃至中国民俗研究领域的一项空白。该作者在注重古代文献资料及前人的研究成果,从汉文、藏文、外文中索隐探微,引经据典,爬梳钩稽的同时,不辞劳苦收集利用田野调查及口碑材料,请教西藏各族各界志士同仁及朋友,这无疑为本专著增色不少。
三、研究方法新颖,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及理论与实践意义。作者虽有20多年藏学研究的功底,承担了国家“七·五”至“十·五”数次社会科学研究的项目,陆续撰写并发表了大量有关论文并多次获奖,然为了完成该书的撰写,作者不是简单的资料堆积组合,而是以厚实的人类学、民俗学、历史学理论功底,结合西藏自然地理、人文背景、宗教信仰习俗、经济社会条件等实际情况,以严谨务实的学风,既阐释了西藏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又指出了藏族同西藏其他民族在物质文化方面的统一性和差异性;西藏各民族民俗文化的生成、流变中的各自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共有、统一的民俗文化因子等。从实践及理论意义分析,该书破天荒全面对西藏各民族文化研究,可为中央及西藏的西部开发政策提供科学依据,特别是喜马拉雅山麓尚处蒙昧的门珞地区;为促进新时期更好开展西藏各民族研究起到抛砖引玉之辅助功效。同时,该书不仅是一部学术专著,也是一部很好的开启民智、普及西藏文化知识的读本,可以增加民族的自尊、自信、自强心理,帮助西藏各级各类干部提高民族知识及政策水平,解放思想,宏扬民族精华,尊重科学,丰富他们的文化视野,激励其祖国观、民族观,客观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社会、历史的关系。
总之,《西藏民俗文化》是一部具有较高科研水准及广泛社会影响的学术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