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原乡
作者: 黄发有著
出版社:青岛出版社,2006
简介:在老家上杭县的县城读了三年的高中,当时印象最深的是这里的小吃。
80年代初期,老家农村的生活还相当贫困,能吃饱饭就算不错了。我们这些
寄宿在学校的乡村孩子,定时从家里带来大米,学校的伙房给代蒸米饭,菜
要么是自带的酸菜,要么是每餐从伙房买一份五分钱的水煮素菜,只在汤面
上放一点浮油,寡淡得很。记得有老师的妻子在家里办食堂,用鱼内脏煮汤
,居然也有同学买。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读书又很累,每个人肚子里都有馋
虫在作怪。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写许三观在生日那天,给儿子们用嘴做
红烧肉,又给妻子做了一条清炖鲫鱼,最后给自己做了一份爆炒猪肝,这种
苦中作乐的达观令人莞尔,笑过后又难免辛酸。其实这种事情对我们来说,
并不新鲜。一个大教室住了30多人,尽管老师查铺查得严,但偶尔也开卧谈
会。估计是营养不良,发育得晚,读书的压力也让我们无暇胡思乱想,卧谈
会不像一些作家所写的那样,成天谈什么男女之事。我们一开始谈的大多是
关于吃的事情,谈红烧肉谈白斩鸡谈山里的野味,因为肚子里没油水,谈的
全是荤食。谈到后来,大家肚子里都咕咕叫,只好爬起来喝水,或者是就着
开水吃用来配饭的酸菜。还有实在受不了的同学,从窗户上爬出去,外面就
是附近农民的菜地,要么拔根萝卜,要么挖几个地瓜,用来压压馋虫。不止
一个同学,贫困得吃不起菜,只好买点酱油淘饭,或者干脆就着粗盐粒子吞
咽干饭。记得非常清晰的是,刚入学不久,一个叫卢发忠的同学拉我去逛街
,在一家小食店附近的地上拾到了一块在风中挂了几天的猪皮,他如获至宝
,约定拿回学校的伙房去蒸,两人分而食之,可是蒸了好几回,哪能咬得动
啊!
馋得不行了,总得找个法子慰劳一下肠胃,当然吃的全是便宜的东西。
手头没几个钱,只好跑到街上去找一些便宜的吃食。当时县城的解放路上有
几家卖猪血汤的,用大铁锅熬,一毛钱一碗,只是这猪血熬得太假,吃起来
很爽滑,可含在口里就化了,有同学气愤地说一只猪的血不知要熬出几锅才
肯罢休。不少同学喜欢吃一毛钱一个的油炸糕,此糕用大米浆和黄豆浆混在
一起油炸而成,做得好点的还会混上一些猪肉末或牛肉末,配上少许蒜片或
蒜末。街头小贩拎着装在白铁桶里的浆料,在路边支起油锅就可开张。常常
还是大清早,宁静的小巷就会传来循环不止的“油炸糕唉——油炸糕”的叫
卖声,渐行渐远。口袋里钱稍微多一点时,就跑到戏院旁边去喝两三毛钱一
碗的兜汤,“兜”在客家话里是“端”的意思,兜汤就是食者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