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ise the bar
作者: IBM商业价值研究院著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2012
简介: 对于中国经济来说,国有企业在规模、贡献、所处的产业和领域、创新以及社会责任等方面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近年来国有企业的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一直存在着发展方式比较粗放的问题,在盈利能力、管理基础等方面与“做大做强”的期望还有一定差距。
经济危机之后,中国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强调核心竞争力,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还要建立公平、规范、透明的市场和体制环境。这些大环境的变化和转型既给企业带来关键的机遇,也提出很多新的挑战,会影响到国有企业的发展方式。国有企业在这种巨变的环境下必然会出现分化,是“做强”还是被整合重组,关键因素在于企业在未来市场环境下能否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真正的竞争力。
“做强”对于国有企业来说,意味着需要具有屹立不倒、核心竞争力、注重效率,以及承担国有企业的特殊责任等特质。国有企业做强的诉求必然会改变过去粗放式增长和管理方式,转变为以提高要素效率的方式为导向、打造核心竞争力、追求可持续发展的集约型增长和管理方式。针对这些诉求,我们认为集约化管理是非常适合的手段。
传统的集约化概念主要是从效率角度来思考的。我们认为在新的时代和环境背景下,它演化出新的、更丰富的、适合时代背景的内涵,即效率、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增长,以及这三者的有机结合。
把新的集约化理念渗透到企业的内部管理中,形成集约化管理,即是以集约化为目标的管理。新的集约化管理体现在战略和运营两个层面,战略层面主要是指行业和业务模式;运营层面涵盖全部资源的统筹,以及组织、流程、信息这三个重要方面。在集约化管理框架的各个主要方面上,我们的国有企业中已经出现了很多很好的实践和案例。
此外,中国的国有企业多呈现集团化的特点,并伴随着相关多元化。集团化企业的集约化管理的演进路径通常是一方面沿着业务协同的方向提升,另一方面向运营集中和共享的方向演进。从最初的松散管理阶段,经过经营管理阶段,到达一个整体企业(One
Company)的阶段,最终将向全球整合企业(Globally Integrated
Enterprises,“GIE”)发展。
多数国有企业都曾经或者仍然处在松散管理和经营管理的阶段。一个整体企业阶段对于集团公司,尤其是进行大量兼并重组的国有企业集团来说,要求是比较高的。大量并购整合以及历史原因形成的复杂的股权结构等因素都给国有企业的改革增加了难度。
全球整合企业是企业在迈向国际化、跨国化、全球化的道路上更集约的一种管理形式,是一种开放的、模块化的、适应网络化经济、灵活且集约的企业形式。这种形式在全球化并购整合中拥有非常大的优势,但对于国有企业在文化、观念、人才、信息技术等方面却具有很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