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中国的改革——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研究
作者: 胡键 著
出版社:上海学林出版社 2015-1-1
简介: 中国改革的伟大进程已经走过了30多年。这一伟大进程不仅影响了并继续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前途和命运、影响了并继续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视野下来理解中国的改革。中国的改革始终伴随着各种争论,但最终在争论中形成了一种社会共识,正是这种共识而使改革不断推进。从制度设置来看,中国的改革,一方面特别重视知识存量,并把知识存量视为制度创新的基础;另一方面,改革在制度创新过程中则是优先发展新制度。在这种新老制度的良性互动中,改革形成了一种“存量不动,增量先行”的渐进主义方略。如果说中国改革形成了一种中国模式的话,那么双轨制则是中国模式的最主要特征。当然,这种模式本身并不完善,而且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正是这样,深化改革就成为一种必然。双轨制首先是理解中国过去30多年改革成功的金钥匙。因为双轨制使中国的改革是一种整体性利益增长和社会普遍性收益的改革,社会的各个阶层和群体在改革中都获得了收益,所不同的是收益大小的区别。正是这样,中国的改革才在稳定的前提下得到社会各个层面的支持。这是中国社会对改革的最大共识。 当然,双轨制也是中国改革进程中腐败滋生的制度性土壤。长期的双轨制并行,新和老本身是相对的。新旧社会规制在转型中出现了整合的真空地带,或者说出现了一定的规制空隙,而这恰恰为权力寻租提供了制度性空间。因此,转型过程中需要国家治理能力的不断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建设不仅包括政治治理能力,也包括经济治理能力、社会治理能力、文化治理能力,以及对外战略的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的目的就是要在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理想政治秩序下,在中国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的前提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样,中国道路既不是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道路,也不是儒家社会主义道路,更不是民主社会主义道路,而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