珈艺十岁画集
作者: 廖珈艺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4年06月
简介:
《珈艺十岁画集》精选珈艺小朋友从三岁以来的百余幅画作,讲述了自己的美丽童年和内心世界,作品题材广泛,画风不拘一格,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较强的观赏性。画集穿插了珈艺十岁写的五篇日记和课堂练习,与绘画作品相映成趣,可谓文如其画,画如其人。
【编辑推荐】

国内**本儿童画集。
图文结合,语言生动活泼,富有画面感。
画作色彩跳跃缤纷,构图新奇不俗,尽显童心纯真无染,天真烂漫。
【媒体评论】
儿童画是属于孩子的,也是属于大人的。
——赵雪春(中国儿童中心美术教研室主任)
童画贵在童心,童心贵在真纯无染,精粹无杂,故发之为画,皆心画也。珈艺之画,价值正在其纯真无染,天真烂漫,使吾辈非真人重温真人之梦也。
——王曙光(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北京大学书画协会副会长)
珈艺酷爱画画,但不是从早画到晚的“画痴”,她更像个小书迷。
——珈艺父母
【书摘与插画】





【前言】
序一
童画 童真 童趣
赵雪春
童画是属于孩子的。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欢画画,表明一个人只要敢于表达对美的认识,就具备绘画的天分。绘画能培养儿童的形象思维和动手能力,促进儿童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全面发展。儿童绘画的过程,也是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过程,这种体验带来的愉悦感有助于使其对生活充满信心,塑造阳光的性格。
儿童画也是属于大人的。儿童画是现实与理想的结合,善于表现成人所不易注意的另一个世界,影响着画坛的成人。许多画家收藏儿童画、临摹儿童画。大画家如马蒂斯、毕加索、克利、米罗、齐白石、关良等都研究儿童的绘画语言,在自己的创作中追求一种返璞归真的艺术效果,毕加索曾说:“我花了一辈子学习怎样像孩子那样画画”。我们在欣赏不少大师作品时,往往感受到一种天真烂漫的童趣,故有“能看懂儿童的画就能看懂大师的画”之说。
珈艺小朋友是个很阳光的孩子,自幼也酷爱画画,但她的父母并未刻意地将她朝着这个方向培养。除了画画,珈艺还喜欢读书、弹钢琴、玩拼图、合唱以及花样滑冰等,并在不同领域获得奖项,如北京市西城区红领巾奖章、北京市钢琴比赛金奖、叶圣陶杯全国中小学生听说读写大赛一等奖等。无意为之,却印证了各学科门类特别是艺术之间的互通互联,正如对绘画的理解和对音乐的感受其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如果说珈艺的成长过程对我们有所启示的话,或许就是美术教育的精髓并不在于“术”,不以掌握某项专业技能为目标,而在于审美力的提高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
《珈艺十岁画集》精选珈艺小朋友从3岁以来的百余幅画作,讲述了自己的美丽童年和内心世界,作品题材广泛,画风不拘一格,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较强的观赏性。画集穿插了珈艺10岁写的五篇日记和课堂练笔,与绘画作品相映成趣。这些短文语言生动活泼,富有画面感,其对场景的观察和想象、对人物心理的刻画,无不让我们仿佛看到了珈艺画画的身影,足见绘画对其写作的影响何其大也。真可谓文如其画,画如其人!
书店里儿童画集非常少见,珈艺的画集也本属家庭内刊,在我的建议和鼓励下,珈艺一家同意将其出版,以让更多的人分享孩子对美的创造。我认为该画集对广大爱画、学画、教画的读者有参考价值,相信读者朋友不论尊卑长幼,都能重温一回童真童趣,并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启迪。
序二
心画以真,复归于朴
舒 旷
壬辰末,吾与挚友华锋晤谈于善渊堂,狂聊达旦,语及珈艺小女习画数年不辍,兴味颇浓,吾甚盼一睹其画作。癸巳夏,华锋惠寄《珈艺十岁画集》初稿,使吾得以饱览珈艺童心笔墨。百余幅画作,色彩跳跃缤纷,构图新奇不俗,一派天真高妙气象,吾始悟童画世界自有其妙不可言之处也!
童画贵在童心,童心贵在真纯无染,精粹无杂,故发之为画,皆心画也;唯因其心无所窒碍沾染,故其心画皆一派澄澈,纯自胸臆中出,无丝毫矫揉做作之态,亦无丝毫虚伪媚俗之气。正禅宗中所谓“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也。明季思想界巨人李卓吾先生曾发明“童心说”,言童心者,乃真心也,“绝假纯真,即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卓吾先生高哉!人之初,皆有童心真心,故皆为真人也。唯其既长,受世俗羁绊熏染,又为名利诱惑戕害,遂渐失其真心,泯其童心,故不复为真人矣。珈艺之画,虽自成人之眼光观之尚显稚嫩,然其价值正在其纯真无染,天真烂漫,使吾辈非真人重温真人之梦也。
卓吾先生曾力抨世俗遮掩童心之害:“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非内含以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以此语返观吾辈之生活,实堪忧堪惭也。儿童无挂碍,故其艺术想象力无羁绊;儿童无尘染,故其诗其语无世故,吾手写吾心,天机盎然,生命力迸发强盛;儿童无名利心,故其画无造作无扭捏无伪善。要之,吾辈童心壅塞,多染世病,故珈艺之画,乃至所有儿童之诗画,实乃洗心之良泉、养心之良药也。
吾辈应向儿童致敬,向儿童学习,应以儿童为榜样,复归纯朴、复归真诚、复归简约。老子于《道德经》中多处言及复归之道:“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吾辈倘能复归于婴儿,则重为真人,重获真心矣。
吾友华锋,闽安溪人也,出身寒门,自幼家教甚严,其家族中有四兄弟先后负笈燕园,为吾校历史上光辉一页。华锋亦承先辈之风,颇重教育,尤重德学之熏陶。珈艺曾在新加坡生活数年,能感受中西之文化,融会贯通,潜移默化。然华锋伉俪教育最可鉴之处,乃在培植珈艺之兴趣,鼓励其自由探索,纵情发挥,使其深深体味学画之乐,可谓循循善诱,用心良苦也。儿童习画,应以发掘其内心快乐良知为旨归,儿童若以此内心快乐良知为起点,则其体悟修习艺术之路必愈拓愈广阔,愈行愈光明。吾曾言:学问生命之道,其谛在一乐,其归在一乐,其难亦在一乐也。苟能体味其乐,则何学不成哉?王守仁之弟子、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心斋先生曾作《乐学歌》:“人心本是乐,自将私欲缚。私欲一萌时,良知还自觉。一觉便消除,人心依旧乐。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於呼!天下之乐,何如此学,天下之学,何如此乐!”教育之道,尽在于斯矣。今之父母,唯知逼迫苛求,而不谙乐学之道,如此教子,事倍功半,终使孩童乐趣殆尽、兴味全失,徒费光阴!
珈艺方十岁,绘画之路漫漫,惟望其永久葆藏其真心,焕发其乐趣,未来以绚烂之笔,写绚烂真纯之世界,造就绚烂真纯之心灵。值其画集付梓,聊撰数语,以寄吾之深愿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