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是一段充满诱惑和话题的历史。本书作者陈治平基于民国正史的基础上,客观地叙述了那段风云突变的历史,又在正史的基础上,加入了海外的历史材料和观点,以及自己作为一个民国生人的独特视角。
2. 保钓运动
*能形象表达国民党系的中华民国的那点儿事儿的词语,其实不多,不过就是:孙中山、蒋介石这两个人物所代表的时期。虽然是两个人物,然而掌握中华民国权力时间*长的,还是蒋介石。
事实上,孙中山或黄埔军校,跟蒋介石之间其实都是个偶然,蒋介石善用了机遇而已。孙中山、蒋介石在一起的时间不长,短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中华民国政府中,蒋介石实际掌权的时间*长,达22 年之久,要是算上他对国民党的掌控,那时间就更长了,达近半个世纪之久。
“黄埔军校”四个字,则被蒋介石长期独占。孙中山在生命的*后两年,主导了国共合作,建党(在广州重组允许共产党员加入的新国民党)、建军(在黄埔办军校)。作为新国民党的武力储备,在黄埔军校共培养出四期学生,这四期学生是真正的“黄埔”(后因蒋介石清共,国共分家,第五期学生在黄埔军校的时间很短,大部分转到武汉,在那里立马又加开了第六期,由黄埔军校里的共产党教官继续训练完毕,仍发给“黄埔军校”的名义证书)。之后的军校学生,发的都是国民政府中央军官学校的证书了。然而,国共合作的黄埔这四期(或六期),跟着共产党革命到底的,比例很大,大到黄埔系的将军人数,在解放军与国民党军几乎一样普遍。
围绕着“中华民国”,有太多迷思。海峡两岸又各自强加许多政治话语,以至于虽然仅仅不过是百年之内的近事,人们却已拼凑不出一个图像。
我这糟老头就试着给大家说个明白吧,大的脉络与景象应该错不了。对其中事情的细节特别感兴趣的读者,需要自己找些专书去读,但这本故事般的近代史足可以贡献给大家一个相当完整的图像了,因为我就是个一辈子活在中华民国时代里的人。
说故事之前,让我这样说:全世界在20 世纪的变化都很大,非常大,大到人类社会从电力时代飞跃为电子、核子、信息、大联网时代;并且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国际秩序因此而重组两次),把欧洲的全球霸权打崩,变成美俄两级,再又变为今天的美国独霸局面。深刻影响人类的相对论、共产革命,在20 世纪的头20 年内都已发生;同样深刻影响人类的DNA(Deoxyribo Nucleic Acid,脱氧核糖核酸)工程、半导体与电脑,也在20 世纪中叶的20年里发生。而中国在20 世纪上半叶也经历过许多重大事件,在那个不到50年间的变化,或许超过中国此前5000 年的变化。这些“重大事件”,至少可以标志如下:
1900 年,八国联军入侵;
1911—1912 年,武昌起义(辛亥革命)/ 中华民国成立;
1919 年,五四运动;
1924 年,黄埔军校成立;
1926—1937 年,北伐,以及蒋介石的“统一”神话;
1937—1945 年,对日抗战;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简单地说,在20 世纪上半叶的50 年里,中国经历过真正意义的重大转变,渐渐地跟上了人类“现代化”的脚步。中国社会或任何人类社会的转变,当然不是件容易的事。实际上,作为参考标杆,“民国”与“共和国”的成立,两件事足以衬托出那时中国的轮廓。虽然“民国”或共和国,不过只是中国社会选择并表现出来的政治现象而已。
更细微、更具体的变化,其实是通过诸如办报、组党、反清、五四、黄埔、抗战、内战等的积淀来完成“转型”的。比如,对比于中国传统,五四、黄埔无疑是那时的“现代化的”文的、武的“改革”,以废弃文官科举选拔的经书框框或军人的基础训练与培养。
更深层地看,比如,知识分子自发的五四运动,以及政党组织黄埔军校以建军,都有一个共同的推动因素促成,那就是:跟列强学习、跟国际接轨。
直白地说,“现代化”的需要,因为中国社会(首先是知识分子)业已深刻认识到“不如人”。
五四*经典的白话文运动,使得欧洲“文化”、法制、科学等,可以很容易地转译到中国,复制、量产(大众化),甚至开发。黄埔军校不消说了,也使得西式军事组织与思想,转移到中国,并规格化地量产与之匹配的军官、开发适合中国边际条件的武力。而标准化、量产化的本身,直指现代工业社会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