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自学百日通
作者: 张湖德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8年01月
简介: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既是中医学宝库中现存的一部古老的光辉巨著,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但因“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加之年代久远,又非成于一时、一地、一人之手等,而使众多学者望之兴叹、敬而生畏,故医者有“《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珠穆朗玛峰”的感叹。有鉴于此,我们根据长期积累的教学实践经验和临床体会,本着对《内经》探赜索隐、钩深致远、深入浅出、阐发经旨的宗旨,编成此书。本书突出了以自学为主的特点,本着学宗原著的要求,除上篇“概论”外,其余8章内容着重对精选经文(60余篇)的重点、难点、疑点,以及要求读者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及其运用要点,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每章前冠有“概说”,扼要介绍本章内容要旨,给读者以开门见山之感。每篇经文之后均有注释、语译、讨论等内容,博而不杂、约而不漏。若学者潜心研习,神而明之,乃可无师自通矣。
【目录】
第1章学习中医必学《黄帝内经》/
第2章《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
第3章《黄帝内经》的成书及相关命名含义/
第4章《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基本学术思想/
第5章《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第6章怎样学好《黄帝内经》/
第7章养生学说/
第8章阴阳五行学说/
第9章脏象学说/
第10章经络学说/
第11章病因病机学说/
第12章病证/
第13章诊法/
第14章治则治法/
附录:高等教育中医专业自学考试《内经》试题/
【免费在线读】
《黄帝内经》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中医的学术思想和理论原则。这些理论,不仅反映了我国古代医学的伟大成就,为保证人民健康,中华民族繁衍,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奠定了中国医药学的发展基础,在中医学历史上所出现的许多的医学家和不少医学流派,从其学术思想和继承性来说,主要是在《黄帝内经》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后世称本书为“医家之宗”。
《黄帝内经》的内容是很丰富的,它分别从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刺法、病因、诊法、治则、摄生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确立了一套比较系统的中医学理论体系。这套理论体系是古人在生活、生产的医学实践中,通过长期的观察,结合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成就,并受当时的哲学思想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因此,《黄帝内经》中运用了古代哲学阴阳五行学说理论观点,并以人体内外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观念,来阐述人体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的规律以及诊断、治疗、用药等原则,把古代这种朴素的哲学思想贯穿于整个理论体系之中。
在《黄帝内经》的理论体系中,根据当时人们对人体生理、病理活动规律的认识,确立了以五脏为主体,外应四时气候变化,内与五脏、五官、筋骨、肌肉等相联系的五个生理、病理活动系统的“四时五脏阴阳”的藏象学说。并以正邪相搏的观点来阐述疾病的发生和变化,强调了正气在发病和疾病发展变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认识下,提出了六淫、七情、饮食、劳伤等疾病病因学说,创立了邪生于阳、邪生于阴的病因分类法。这种病因分类法,除开辟了病因分类的先河外,成为外感、内伤疾病分类法的导源。《黄帝内经》还以藏象、经络学说的理论为基础,结合病因的性质、致病的特征,提出了脏腑经络病机的分证方法。这种脏腑经络的分证方法,为中医学的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上述这些理论内容,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学术观点和理论原则。两千多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被称为“医家之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