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23 项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年5月” 相关结果
- 全部分类
- 全部
- 文学
- 历史
- 哲学/宗教
- 法律
- 政治/社会
- 医学
- 教育/心理学
- 艺术/传媒
- 研究生考试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开课
- 语言
- 经济金融
- 管理学
- IT/计算机
- 自然科学
- 工学/工程
- 体育
- 行业资料
- 音乐
- 汽车机械制造
- 文档模板
- 创业
- 农学
- 生活
- 数据库教程
- 民族
作者: 埃德加?斯诺(美)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年5月
简介:一些未获解答的问题我在中国的七年中间,关于中国红军、苏维埃和共产主义运动,人们提出过很多很多问题。热心的党人是能够向你提供一套现成的答案的,可是这些答案始终很难令人满意。他们是怎么知道的呢?他们可从来没有到过红色中国呀。事实是,在世界各国中,恐怕没有比红色中国的情况是更大的谜,更混乱的传说了。中华天朝的红军在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度的腹地进行着战斗,九年以来一直遭到铜墙铁壁一样严密的新闻封锁而与世隔绝。千千万万敌军所组成的一道活动长城时刻包围着他们。他们的地区比西藏还要难以进入。自从一九二七年十一月中国的第一个苏维埃在湖南省东南部茶陵成立以来,还没有一个人自告奋勇,穿过那道长城,西回来报道他的经历。哪怕是最简单的事情,也是有争议的。有些人否认红军的存在,认为根本没有这么一回事。只不过有几千名饥饿的土匪罢了。有些人甚至否认苏维埃的存在。这是共产党宣传的捏造。然而,亲共的人却称颂红军和苏维埃是中国要摆脱一切弊害祸患的唯一救星。在这样的宣传和反宣传中,要想了解真相的冷静的观察家就得不到可信的证据。关心东方政治及其瞬息万变的历史的人,都有这样一些感到兴趣而未获解答的问题:中国的红军是不是一批自觉的马克思主义革命者,服从并遵守一个统一的纲领,受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指挥的呢?如果是的,那么那个纲领是什么?共产党人自称是在为实现土地革命,为反对帝国主义,为争取苏维埃民主和民族解放而斗争。南京却说,红军不过是由“文匪”领导的一种新式流寇。究竟谁是谁非?还是不管哪一方都是对的?在一九二七年以前,共产党员是容许参加国民党的,但在那年四月,开始了那场著名的“清洗”。共产党员,以及无党派激进知识分子和成千上万有组织的工人农民,都遭当时在南京夺取政权的右派政变领袖蒋介石的大规模处决。从那时起,做一个共产党员或共产党的同情者,就是犯了死罪,而且确实有成千上万的人受到了这个惩罚。然而,仍有成千上万的人继续甘冒这种风险。成千上万的农民、工人、学生、士兵参加了红军,同南京政府的军事独裁进行武装斗争。这是为什么?有什么不可动摇的力量推动他们豁出性命去拥护这种政见呢?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基本争论究竟是什么?国民党是孙逸仙博士等人所建立,掌握一九二四年到一九二七年所谓国民革命的领导权。共产党创建于一九二一年,在国民革命中是国民党的主要盟友。中国共产党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他们同其他地方的共产党人或社会党人有哪些地方相像,哪些地方不同?旅游者问的是,他们是不是留着长胡子,是不是喝汤的时候发出咕嘟咕嘟的响声,是不是在皮包里夹带土制炸弹。认真思索的人想知道,他们是不是“纯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们读过《资本论》和列宁的著作没有?他们有没有一个彻底的社会主义经济纲领?他们是斯大林派还是托洛茨基派?或者两派都不是呢?他们的运动真是世界革命的一个有机部分吗?他们是真正的国际主义者吗?还“不过是莫斯科的工具”,或者主要是为中国的独立而斗争的民族主义者?这些战士战斗得那么长久,那么顽强,那么勇敢,而且——正如各种色彩的观察家所承认的,就连蒋介石总司令自己的部下私下也承认的——从整体说来是那么无敌,他们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是什么使他们那样地战斗?是什么支持着他们?他们的运动的革命基础是什么?是什么样的希望,什么样的目标,什么样的理想,使他们成为顽强到令人难以置信的战士的呢?说令人难以置信,是同中国的那部充满折中妥协的历史比较而言的,但他们却身经百战,经历过封锁、缺盐、饥饿、疾病、瘟疫,最后还有那六千英里的历史性“长征”,穿过中国的十二个省份,冲破千千万万国民党军队的阻拦,终于胜利地出现在西北的一个强大的新根据地上。他们的领导人是谁?他们是不是对于一种理想、一种意识形态、一种学说抱着热烈信仰的受过教育的人?他们是社会先知,还只不过是为了活命而盲目战斗的无知农民?例如,毛泽东,南京通缉名单上的第一号“赤匪”,蒋介石悬赏二十五万元银洋不论死活要缉拿到他,他是怎样的人呢?那个价值这么高昂的东方人脑袋里到底有些什么名堂呢?或者像南京官方宣布的那样,毛泽东真的已经死了吗?朱德,称作红军总司令的这个人的生命在南京看来具有同样的价值,他又是怎样的人呢?林彪这个二十八岁的红军天才战术家,据说在他率领下的红军一军团从来没有打过一次败仗,他又是谁?他的来历如何?还有其他许多红军领导人,多次报道已经毕命,可是又在新闻报道中重新出现,不但毫毛无损,而且仍旧在指挥着新的军队同国民党对抗,他们又是些什么人呢?红军抗击极大优势的军事联合力量达九年之久,这个非凡的纪录应该拿什么来解释呢?红军没有任何大工业基地,没有大炮,没有毒气,没有飞机,没有金钱,也没有南京在同他们作战时能利用的现代技术,他们是怎样生存下来并扩大了自己的队伍的呢?他们采用了什么样的军事战术?他们是怎样训练的?是谁给他们当顾问的?他们里面有一些俄国军事天才吗?是谁领导他们在谋略上不但胜过所有被派来同他们作战的国民党将领,而且胜过蒋介石重金聘请来的、以前由希特勒已故的国防军头目冯·西克特将军领导的大批外国顾问?中国的苏维埃是怎样的?农民支持它吗?如果不支持,那么是什么力量在维系住它的?共产党在他们的权力已经巩固的地区实行“社会主义”达到什么程度?为什么红军没有攻占大城市?这是不是证明红军不是真正由无产阶级领导的运动,而基本上仍然是农民的造反吗?中国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口仍然是农业人口,工业体系即使不说是患小儿麻痹症,也还是穿着小儿衫裤,在这样的国家怎么谈得上“共产主义”或“社会主义”呢?共产党怎样穿衣?怎样吃饭?怎样娱乐?怎样恋爱?怎样工作?他们的婚姻法是怎样的?他们的妇女真的像国民党宣传所说的那样是被“共妻”的吗?中国的“红色工厂”是怎样的?红色剧团是怎样的?他们是怎样组织经济的?公共卫生、娱乐、教育和“红色文化”,又是怎样的?红军的兵力有多少?真像共产国际出版物所吹嘘的那样有五十万人吗?果真如此,他们为什么没有能夺取政权呢?他们的武器和弹药是从哪里来的?它是一支有纪律的军队吗?它的士气怎么样?官兵生活真是一样吗?如果像蒋介石总司令在一九三五年所宣布的那样,南京已经“消灭了共匪的威胁”,那么共产党到一九三七年在中国战略地位最重要的西北占领了一块比以前更大的整块土地,又怎样解释呢?如果共产党真的是完蛋了,那么,为什么日本在著名的广田弘毅一九三三年至一九三六年任日本外相。——译注第三点中要求南京同东京和纳粹德国缔结反共协定以“防止亚洲布尔什维化”呢?共产党是真正“反帝”的吗?他们真要同日本交战吗?在这场战争中,莫斯科会帮助他们吗?或者,像著名的胡适博士拼命说服他在北京的情绪激昂的学生那样,他们的激烈的抗日口号只不过是争取公众同情的诡计和绝望的挣扎,是亡命的汉奸和土匪的最后呼号?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军事和政治前景如何?它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发展是怎样的?它能成功吗?一旦成功,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对日本意味着什么?这种巨大的变化对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会产生什么影响?它在世界政治上会引起什么变化?在世界历史上会引起什么变化?它对英、美等外国在中国的巨额投资会产生什么后果?说真的,共产党究竟有没有“对外政策”呢?最后,共产党倡议在中国建立“民族统一战线”,停止内战,这到底是什么意思?相当一个时期以来,竟没有一个非共产党观察家能够有把握地、准确地,或是用亲身调查过的事实解答这些问题,这似乎是荒唐可笑的。因此,这里有一个日益使人感到兴趣和日益变得重要的值得采访的消息,正如记者们在无关紧要的枝节问题上发出电讯之余相互承认的一样,这是中国的唯一值得采访的消息。然而,我们大家对它却一无所知,实在令人可悲。要在“白区”同共产党人发生联系极为困难。共产党人的头顶上随时笼罩着死刑的威胁,不论在上等社会里,或者在非上等社会里,他们都是不会暴露自己身份的。哪怕在外国租界里,南京也有出高价雇佣的侦探网在那里活动,其中有C.帕特里克·吉文斯那样热心的反共分子,他原来是上海公共租界英国警务处中主要负责侦缉共产党的人。据说吉文斯督察每年要逮捕好几十个共产党嫌疑犯,大多数年龄在十五岁到二十岁之间,然后由国民党当局从租界引渡过去加以监禁或处死。一九三四年南京为了酬答这个有名警察的效劳,授给他一枚宝玉勋章和大量现款作为礼物。中国为了要缉拿本国的激进青年,雇用了不少外国侦探,吉文斯不过是其中的一个罢了。我们都知道,要对红色中国有所了解,唯一的办法就是到那里去一趟。但我们推托说“没有法子”。有少数人尝试过,但失败了。这就被看成是做不到的事。大家都认为没有谁能够进了红区后活着回来的。在报纸受到像意大利或德国那样严格检查和管制的国家里,长年累月的反共宣传就有那么大的力量。后来,到一九三六年六月,我的一位中国好友带给我中国西北出现了使人惊讶的政治局面的消息——这后来终于导致蒋介石总司令被扣的惊人事件,扭转了中国历史的潮流。但是,当时对我来说更重要的是,我在得到上述消息的同时,了解到我可能有办法进入红区。这需要我立即动身。机会千载难逢,不能错过。我决定抓住这个机会,设法打破这一已经持续了九年的新闻封锁。我那样做,确实是有危险的,不过后来报上发表我的死讯,说是“已遭土匪杀害”,那又太夸张了。但是多年来关于共产党暴行的恐怖故事层出不穷地充斥于中国那些领津贴的本国报纸和外国报纸,在这种情况下,我在旅途上很少有什么东西可以叫我感到放心的。说实在的,除了带着一封给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的介绍信,确实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叫我感到放心。我只要找到他就行了。这要经过怎样的冒险呢?我不知道。但是,在这些年的国共内战中,已经有千千万万的人牺牲了生命。为了要探明事情的真相,难道不值得拿一个外国人的脑袋去冒一下险吗?我发现我同这个脑袋正好有些联系,但是我的结论是,这个代价不算太高。就是怀着这种冒险的心情,我出发了。
作者: 郭雪筠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年5月
简介:(十九)亲爱的运将大哥话说到北京后,碰到各行各业的人不胜枚举,有些让我惊喜,有些让我非常害怕打交道。有些职业我认为应该很普通,结果发现他牛得很!到北京后给我第一大震撼教育的,就是出租车师傅。在台湾,出租车师傅称“运将”或是“司机”。在台北路上的小黄(台湾出租车别称)会和楼下的小七(7-11)一样多,从来没有拦不到小黄的问题。台北的运将大哥都非常热情,基本上非常好聊天,从天气工作经济去哪里玩聊到马英九。而且超爱聊政治,我活了二十几年从没碰过一个“不爱聊政治”的大哥。不过,聊政治要聊得有诀窍,而且要像对待老板一样多个心眼。很多大哥一开始会很心机地说“唉哟投给谁都一样,没有特别偏好啦”,到后来,你才会发现一切是放屁。如果这年有大选,那十个运将里有十一个会想聊政治,顺便想刺探敌情(看看乘客里支持哪一党的人比较多)。如果你跟我一样爱跟运将大哥聊天,又想安全到达目的地的人,记得一定要投其所好。很多运将的言谈间会不经意地透露出“我很爱聊政治,快来吧”的含意。基本上如果他三两句就开始谈到“日子难过、官员无能”,那他百分之八十是想找人谈谈。常会碰到的情况一般有两种:第一种,非常没心机的师傅,一开始就会先透露出自己的立场。比方:唉,最近真的日子很难过,完全不知道台湾未来怎么办喔~~真的吼?(可以先随便说点废话敷衍)幸好今年就要选举了,对吧?(眼神会瞟向你,透露着无限期待)是阿,幸好幸好~大哥您觉得选谁比较好?(确认他想聊后,你可以直接问)当然是要选朱XX阿!你看那个苏XX能看吗?!第二种,就是他想聊政治,但他不想先透露自己的立场,这种人就很心机鬼。比方:最近日子不好过吼?(先打探)还好,过得下去,还行吧。(请努力说废话)今年要选举了,台湾又要热闹了。你觉得会不会换人?(斜眼看你,再刺探)不知道,谁理他,日子照过。是吧?(请继续说废话)欸……你们家以前投过马英九吗?(已经坐不住,决定直接问)不知道呢,我们家一向不交流这个。大哥投过马英九啊?(把球丢回去)欸,之前是投过啦~~(要知道,运将大哥通常没耐性陪你玩,自己会先放弃)喔~~我之前也投过。(就算你之前投别人或压根没投,也要附和一下,拉近关系)(通常只要你这样一说,天真的大哥就会以为你是“同一国的”,然后把祖宗八代都告诉你。)我告诉你,今年一定要投那个苏XX!我看过他的政见了,他啊才对台湾好(巴拉巴拉……)不管是哪一种情况,请记得一个重要守则:在得知运将大哥的政治立场之前,千千万万不能先透露自己的政治立场。本人的一个朋友在大选年时就是和司机讨论政治,无意间讲出自己比较想投某党,结果该大妈(对,是个运将大妈)正好是另一党的忠实支持者,气到路边一停叫他付钱滚下车。幸好我的朋友也不是省油的灯,一通电话打到出租车公司投诉,最后大妈道歉了事。但,何必这么麻烦,闹得双方不愉快呢?2011年底,全台笼罩在选举的气氛中,那时我因为工作关系必须老打车。常常刚从A车跳下来后,20分钟后又要跳上B车,刚骂完马英九就要批斗蔡英文。但一切辛苦都有代价。跟师傅聊政治的好处时,你会听到很多新鲜的八卦。那阵子我听过某某大牌立委去夜总会喝酒的故事、某党的某议员去了什么酒店开房间……比八卦杂志还精彩。除了政治外,台湾坐出租车会碰到的怪现象也多。比方很多车上会有小电视,内容有卡拉OK甚至是色情片。曾听朋友碰过有运将在路边看色情片,看到客人上车了想赶快关掉,哪知小电视故障,两人就这样大眼瞪小眼。最后运将还自以为幽默地拍拍他:“哈哈,我们都是男人,没事没事。”如果碰到的女客人,又发生同样糗事,该大哥就可能吃上官司了。(还真有运将大哥因为这样吃上官司)另外,还有些会开着卡拉OK,沿路大声高歌。不过,随着台湾交通法规越来越严格,这些怪现象可能很少存在了。和北京相反的是,台北的出租车空车率很高,因为地铁公交车舒适发达,加上人没那么多,价格高也是一个原因。不过,若大陆朋友到台北,诚心推荐至少搭一次出租车,因为没人比这些热情的运将大哥们更懂台湾的社会百态了。到北京后,出租车师傅给我的冲击可不小。先讲讲我个人碰到的、比较不习惯的几点:第一,出租车竟然会拒载!相较台北一辆辆空车,在北京打不到车就算了,有些还会拒载。比方我要换班啦、我要下班啦、那里太远我不去、那里太近我不去、更牛的手一摇就咻地开走。好牛啊!我常觉得北京出租车师傅太牛,可以跩跩地不甩人。某一个凄风苦雨的夜晚,我站在晚风中孤零零地招手,第一台不走了,第二台忽视我,到了第三台师傅面有难色,我说出了我这辈子最没节操的一句话───师傅,求您载我吧,我给您跪了!我当然没有给他跪,该大叔噗哧一笑,行吧,服了你了!每当跟朋友提起这件事(对,我就是很厚脸皮的人),每个人都骂我(台湾朋友:你也太可爱了吧;大陆朋友:没出息),不过……在下雨又湿又凉我还自以为美地穿了一双高跟鞋、拿着两袋购物袋的夜晚……什么节操,都算了吧!第二,就是师傅还不认路!北京的出租车大叔多数是北京人,但偶尔还真会碰到根本不知道怎么走的师傅,偏偏在我还是菜鸟一枚时常碰到这类“我不知道,您带路吧”的师傅。台湾的出租车多数会配一台GPS,所以不会有这种情况。我总认为师傅应该是最懂路的,所以常常没好气地回一句:连你都不知道,我怎么会知道路啊!师傅:啊,那我去问问。我:“不用了,我下车吧。师傅:没事,我问问。我:不用,我下车。有人一定会问:为什么你不开百度地图,让他跟着走就行了?因为,我的网费缴很少,网速慢得像乌龟!(何况,我真不甘心把钱交给这种不熟识路的师傅,总觉得很奇怪。)第三,就是“假出租车”。我一直觉得北京正规的出租车很安全有保障,这也是事实。偏偏有种出租车,外观看不出来,但跳表跳得很奇怪,一下二元一下二点五元,如果不盯着跳表器是不会发现的。偏偏我什么专长没有,唯一的专长就是很小气,一上车就会着跳表器,每跳一下心就跟着痛一下。当我发现跳表器很怪时,很不爱和人吵架如我还是开口了:师傅,你的跳表器有问题!哪儿有问题?话别乱说。为什么一下子从十四跳到十七?我哪知道?你问表啊!(←我到现在还是觉得这句话很贱)表又不会说话,我当然问你啊!结果?我当然输了,不到二十元的车费乖乖付了二十五元。尽管如此,但我很喜欢在北京搭出租车。以下讲讲北京出租车的美好:简单来说,北京的师傅比较不会搞花样。所谓搞花样包括:唱歌、盘问你的祖宗十八代、玩头文字D。首先,台北的出租车师傅真的是很爱学速度与激情,常觉得自己是保罗沃克,只差没在街头甩尾,一坐上去常常有玩云霄飞车之感。常常需要GPS提醒“前有测速照相”才会慢下来,等过去后继续咻地往前冲!北京可能是因为车多开不快,或是师傅比较守规则,跟台北比起来个人感觉算温和。再来,台北的出租车师傅真有台湾人的热情,一上车常常从小狗小猫天气经济政治,沿路闲扯个没完没了。甚至有真性情的大哥会展现自己的歌喉,或是抱怨自己的老婆孩子丈母娘。北京的师傅除非你开口跟他聊天,不然常常一声不吭,专心听广播,或是用滴滴打车抢客人。更别说唱歌唱曲的,才不搞娱乐大众这一套。最后,台北和北京的师傅还是有一样共同点:聊“台湾”政治!我曾经做过一个无聊的小测试。如果师傅问:您是哪里人?福建。喔——喔完后,常常一片静默。但,如果我回答:台湾。那就有得聊了。十个有八个会立刻问:“你是蓝是绿?”“你看不看海峡两岸?”“我觉得那陈某某真是差劲~”“我觉得马某某做得不错~”“你们立院打架真热闹啊~”“那你2016要投谁阿~应该不会投民X党吧?”师傅,那时离2016还远,您那么早就急着拉票了吗!
作者: 周国平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年5月
简介:帕斯卡尔说:人是一个被废黜的国王,否则就不会因为自己失了王位而悲哀了。所以,从人的悲哀也可证明人的伟大。借用帕斯卡尔的这个说法,我们可以把人类的精神史看作为恢复失去的王位而奋斗的历史。当然,人曾经拥有王位并非一个历史事实,而只是一个譬喻,其含义是:人的高贵的灵魂必须拥有配得上它的精神生活。我不相信上帝,但我相信世上必定有神圣。如果没有神圣,就无法解释人的灵魂何以会有如此执拗的精神追求。用感觉、思维、情绪、意志之类的心理现象完全不能概括人的灵魂生活,它们显然属于不同的层次。灵魂是人的精神生活的真正所在地,在这里,每个人最内在深邃的“自我”直接面对永恒,追问有限生命的不朽意义。灵魂的追问总是具有形而上的性质,不管现代哲学家们如何试图证明形而上学问题的虚假性,也永远不能平息人类灵魂的这种形而上追问。我们当然可以用不同的尺度来衡量历史的进步,例如物质财富的富裕,但精神圣洁肯定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维。正如黑格尔所说:“一个没有形而上学的民族就像一座没有祭坛的神庙。”没有祭坛,也就是没有信仰,没有神圣的价值,没有敬畏之心,没有道德的约束,人生唯剩纵欲和消费,人与人之间只有利益的交易和争斗。它甚至不再是一座神庙,而成了一个吵吵闹闹的市场。事实上,不仅在比喻的意义上,而且按照字面的意思理解,在今日中国,这种沦落为乌烟瘴气的市场的所谓神庙,我们见得还少吗?在一个功利至上、精神贬值的社会里,适应取代创造成了才能的标志,消费取代享受成了生活的目标。在许多人心目中,“理想”、“信仰”、“灵魂生活”都是过时的空洞词眼。可是,我始终相信,人的灵魂生活比外在的肉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更为本质,每个人的人生质量首先取决于他的灵魂生活的质量。一个经常在阅读和沉思中与古今哲人文豪倾心交谈的人,和一个沉湎在歌厅、肥皂剧以及庸俗小报中的人,他们肯定生活在两个绝对不同的世界上。人是一个被废黜的国王,被废黜的是人的灵魂。由于被废黜,精神有了一个多灾多难的命运。然而,不论怎样被废黜,精神终归有着高贵的王室血统。在任何时代,总会有一些人默记和继承着精神的这个高贵血统,并且为有朝一日恢复它的王位而努力着。我愿把他们恰如其分地称作“精神贵族”。“精神贵族”曾经是一个大批判词汇,可是真正的“精神贵族”何其稀少!尤其在一个精神遭到空前贬值的时代,倘若一个人仍然坚持做“精神贵族”,以精神的富有而坦然于物质的清贫,我相信他就必定不是为了虚荣,而是真正出于精神上的高贵和诚实。1995.4灵魂是一个游子 如果你吃了一顿美餐,你会感到快乐。是什么东西在快乐呢?当然,是你的身体。如果你读了一本好书,听了一支优美的乐曲,看到了一片美丽的风景,你也会感到快乐。是什么东西在快乐呢?显然不是身体了,你只好说,是你的心灵、灵魂感到了快乐。你犯了胃痛,你摔了一跤,你被虫子蜇了一口,你的身体会受疼痛的折磨。可是,当你失恋了,你的亲人去世了,你想到了自己有一天会死,或者你遭到了不义的事情,是你的哪一部分在痛苦呢?当然,又是灵魂。看起来,人有一个身体,又有一个灵魂,它们是很不同的东西。有些哲学家否认人有灵魂,他们把灵魂说成是肉体的一种功能。可是,如果没有灵魂,我们怎么解释上述种种精神性质的快乐和痛苦的根源呢?灵魂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不像眼睛、耳朵、四肢、胃、心脏、大脑那样是人体的一个器官。但是,根据人有着不同于肉身生活的精神生活,我们可以相信它是存在的。其实,所谓灵魂,也就是承载我们的精神生活的一个内在空间罢了。人的肉身是很实际的,它要生存,为了生存便要求温饱,为了生存得更好还要到社会上去奋斗,去获取名利地位。人的灵魂就不那么实际了,它追求的是理想,是诸如真、善、美、信仰、思想、艺术之类的精神价值。我们把这种对理想和精神价值的追求称作精神生活。如果一个人只知道吃睡和赚钱,完全没有精神生活,我们就会嘲笑他没有灵魂,认为他与动物没有多大区别。灵魂好像永远不会满足于现状,它总是在追求一种完美的境界。这种对理想境界的渴望从何而来?当我们看到美的形象,听到美的音乐,我们的灵魂为何会感动和陶醉?一颗未被污染的淳朴的灵魂似乎自然而然地就喜欢美善的东西,讨厌丑恶的东西,它是怎么具备这样的特性的?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对此提出了一种解释。他推测,灵魂必定曾经在一个理想的世界里生活过,见识过完美无缺的美和善,所以,当它投胎到肉体中以后,现实世界里的未必完善的美和善的东西会使它朦胧地回忆起那个理想世界,这既使它激动和快乐,又使它不满足而向往完善的美和善。他还由此得出进一步的结论:灵魂和肉体有着完全不同的来源,肉体会死亡,而灵魂是不朽的。他的这个解释受到了后世许多哲学家的批评,被指责为神秘主义。使我感到奇怪的是,人们怎么没有听出柏拉图是在讲一个寓言呢?他其实是想说,人的灵魂渴望向上,就像游子渴望回到故乡一样。灵魂的故乡在非常遥远的地方,只要生命不止,它就永远在思念,在渴望,永远走在回乡的途中。至于这故乡究竟在哪里,却是一个永恒的谜。我们只好用寓言的方式说,那是一个像天堂一样美好的地方。我们岂不是在同样的意义上说,灵魂是我们身上的神性,当我们享受灵魂的愉悦时,我们离动物最远而离神最近?1996.10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有一句名言:“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他的意思是说,人的生命像芦苇一样脆弱,宇宙间任何东西都能置人于死地。可是,即使如此,人依然比宇宙间任何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人有一颗能思想的灵魂。我们当然不能也不该否认肉身生活的必要,但是,人的高贵却在于他有灵魂生活。作为肉身的人,人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唯有作为灵魂的人,由于内心世界的巨大差异,人才分出了高贵和平庸,乃至高贵和卑鄙。两千多年前,罗马军队攻进了希腊的一座城市,他们发现一个老人正蹲在沙地上专心研究一个图形。他就是古代最著名的物理学家阿基米德。他很快便死在了罗马军人的剑下,当剑朝他劈来时,他只说了一句话:“不要踩坏我的圆!”在他看来,他画在地上的那个图形是比他的生命更加宝贵的。更早的时候,征服了欧亚大陆的亚历山大大帝视察希腊的另一座城市,遇到正躺在地上晒太阳的哲学家第欧根尼,便问他:“我能替你做些什么?”得到的回答是:“不要挡住我的阳光!”在他看来,面对他在阳光下的沉思,亚历山大大帝的赫赫战功显得无足轻重。这两则传为千古美谈的小故事表明了古希腊优秀人物对于灵魂生活的珍爱,他们爱思想胜于爱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把灵魂生活看得比任何外在的事物包括显赫的权势更加高贵。珍惜内在的精神财富甚于外在的物质财富,这是古往今来一切贤哲的共同特点。英国作家王尔德到美国旅行,入境时,海关官员问他有什么东西要报关,他回答:“除了我的才华,什么也没有。”使他引以为自豪的是,他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但他拥有不能用钱来估量的艺术才华。正是这位骄傲的作家在他的一部作品中告诉我们:“世间再没有比人的灵魂更宝贵的东西,任何东西都不能跟它相比。”其实,无须举这些名人的事例,我们不妨稍微留心观察周围的现象。我常常发现,在平庸的背景下,哪怕是一点不起眼的灵魂生活的迹象,也会闪放出一种很动人的光彩。有一回,我乘车旅行。列车飞驰,车厢里闹哄哄的,旅客们在聊天、打牌、吃零食。一个少女躲在车厢的一角,全神贯注地读着一本书。她读得那么专心,还不时地往随身携带的一个小本子上记些什么,好像完全没有听见周围嘈杂的人声。望着她仿佛沐浴在一片光辉中的安静的侧影,我心中充满感动,想起了自己的少年时代。那时候我也和她一样,不管置身于多么混乱的环境,只要拿起一本好书,就会忘记一切。如今我自己已经是一个作家,出过好几本书了,可是我却羡慕这个埋头读书的少女,无限缅怀已经渐渐远逝的有着同样纯正追求的我的青春岁月。每当北京举办世界名画展览时,便有许多默默无闻的青年画家节衣缩食,自筹旅费,从全国各地风尘仆仆来到首都,在名画前流连忘返。我站在展厅里,望着这一张张热忱仰望的年轻的面孔,心中也会充满感动。我对自己说:有着纯正追求的青春岁月的确是人生最美好的岁月。若干年过去了,我还会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列车上的那个少女和展厅里的那些青年,揣摩他们现在不知怎样了。据我观察,人在年轻时多半是富于理想的,随着年龄增长就容易变得越来越实际。由于生存斗争的压力和物质利益的诱惑,大家都把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不再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其结果是灵魂日益萎缩和空虚,只剩下了一个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躯体。对于一个人来说,没有比这更可悲的事情了。我暗暗祝愿他们仍然保持着纯正的追求,没有走上这条可悲的路。
作者: 方方 著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年5月
简介: 本书是“中华散文珍藏版”大型丛书之一,作为新时期重要的女性写作者,方方在小说创作屡攀高峰的同时,一直坚持散文写作,她的散文,视野开阔,文笔挥洒,展示了作者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细腻的内心世界。
作者: 周国平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年5月
简介:弄了一阵子尼采研究,不免常常有人问我:“尼采对你的影响很大吧?”有一回我忍不住答道:“互相影响嘛,我对尼采的影响更大。”其实,任何有效的阅读不仅是吸收和接受,同时也是投入和创造。这就的确存在人与他所读的书之间相互影响的问题。我眼中的尼采形象掺入了我自己的体验,这些体验在我接触尼采著作以前就已产生了。近些年来,我在哲学上的努力似乎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就是要突破学院化、概念化状态,使哲学关心人生根本,把哲学和诗沟通起来。尼采研究无非为我的追求提供了一种方便的学术表达方式而已。当然,我不否认,阅读尼采著作使我的一些想法更清晰了,但同时起作用的还有我的气质、性格、经历等因素,其中包括我过去的读书经历。有的书改变了世界历史,有的书改变了个人命运。回想起来,书在我的生活中并无此类戏剧性效果,它们的作用是日积月累的。我说不出对我影响最大的书是什么,也不太相信形形色色的“世界之最”。我只能说,有一些书,它们在不同方面引起了我的强烈共鸣,在我的心灵历程中留下了痕迹。中学毕业时,我报考北大哲学系,当时在我就学的上海中学算爆了个冷门,因为该校素有重理轻文传统,全班独我一人报考文科,而我一直是班里数学课代表,理科底子并不差。同学和老师差不多用一种怜悯的眼光看我,惋惜我误入了歧途。我不以为然,心想我反正不能一辈子生活在与人生无关的某个专业小角落里。怀着囊括人类全部知识的可笑的贪欲,我选择哲学这门“凌驾于一切科学的科学”,这门不是专业的专业。然而,哲学系并不如我想象的那般有意思,刻板枯燥的哲学课程很快就使我厌烦了。我成了最不用功的学生之一,“不务正业”,耽于课外书的阅读。上课时,课桌上摆着艾思奇编的教科书,课桌下却是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易卜生等等,读得入迷。老师课堂提问点到我,我站起来问他有什么事,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说来惭愧,读了几年哲学系,哲学书没读几本,读得多的却是小说和诗。我还醉心于写诗,写日记,积累感受。现在看来,当年我在文学方面的这些阅读和习作并非徒劳,它们使我的精神趋向发生了一个大转变,不再以知识为最高目标,而是更加珍视生活本身,珍视人生的体悟。这一点认识,对于我后来的哲学追求是重要的。我上北大正值青春期,一个人在青春期读些什么书可不是件小事,书籍、友谊、自然环境三者构成了心灵发育的特殊氛围,其影响毕生不可磨灭。幸运的是,我在这三方面遭遇俱佳,卓越的外国文学名著、才华横溢的挚友和优美的燕园风光陪伴着我,启迪了我的求真爱美之心,使我愈发厌弃空洞丑陋的哲学教条。如果说我学了这么多年哲学而仍未被哲学败坏,则应当感谢文学。我在哲学上的趣味大约是受文学熏陶而形成的。文学与人生有不解之缘,看重人的命运、个性和主观心境,我就在哲学中寻找类似的东西。最早使我领悟哲学之真谛的书是古希腊哲学家的一本著作残篇集,赫拉克利特的“我寻找过自己”,普罗塔哥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的“未经思索的人生不值得一过”,犹如抽象概念迷雾中耸立的三座灯塔,照亮了久被遮蔽的哲学古老航道。我还偏爱具有怀疑论倾向的哲学家,例如笛卡儿、休谟,因为他们教我对一切貌似客观的绝对真理体系怀着戒心。可惜的是,哲学家们在批判早于自己的哲学体系时往往充满怀疑精神,一旦构筑自己的体系却又容易陷入独断论。相比之下,文学艺术作品就更能保持多义性、不确定性、开放性,并不孜孜于给宇宙和人生之谜一个终极答案。长期的文化禁锢使得我这个哲学系学生竟也无缘读到尼采或其他现代西方人的著作。上学时,只偶尔翻看过萧赣译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因为是用文言翻译,译文艰涩,未留下深刻印象。直到大学毕业以后很久,才有机会系统阅读尼采的作品。我的确感觉到一种发现的喜悦,因为我对人生的思考、对诗的爱好以及对学院哲学的怀疑都在其中找到了呼应。一时兴发,我搞起了尼采作品的翻译和研究,而今已三年有余。现在,我正准备同尼采告别。读书犹如交友,再情投意合的朋友,在一块待得太久也会腻味的。书是人生的益友,但也仅止于此,人生的路还得自己走。在这路途上,人与书之间会有邂逅、离散、重逢、诀别、眷恋、反目、共鸣、误解,其关系之微妙,不亚于人与人之间,给人生添上了如许情趣。也许有的人对一本书或一位作家一见倾心,爱之弥笃,乃至白头偕老。我在读书上却没有如此坚贞专一的爱情。倘若临终时刻到来,我相信使我含恨难舍的不仅有亲朋好友,还一定有若干册体己好书。但尽管如此,我仍不愿同我所喜爱的任何一本书或一位作家厮守太久,受染太深,丧失了我自己对书对人的影响力。
作者: 叶兆言 著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年5月
简介:“爸。”居焕真没有回应,木木地看着她,仿佛是许久不见,已经有点认不出她了。这时候,似乎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他显然没办法再掩饰自己的感情,没办法掩饰沮丧,龚亚琴说得没错,居焕真真的快崩溃了,或者说已经崩溃。这时候,丽娜突然看见了他眼眶里滚动着的泪珠,心头好像被什么东西重重捶了一下,她发现居焕真甚至都没有勇气再直视自己。他一下子苍老了很多,脸上有了更多的皱纹,头发也白了不少。幸好还有龚亚琴夹在中间应酬,他们在医院事先找好了熟人,是这医院的一位领导,在这位领导带领下,接下来一切都很顺利,非常简单,交费开化验单,消毒采血,然后回家等待鉴定结果。然后丽娜自己也快要崩溃,她觉得有一道湿漉漉的伤口在流血,隐隐地有些疼痛,那血渍像宣纸上的淡墨,正在慢慢地洇开。当天晚上,丽娜第一次破天荒地给黄小葵挂长途电话,通常都是他打过来,或者两人只是在网上遇到才闲聊。黄小葵很意外,说怎么了,你把电话挂了,我打过来,你那边电话费太贵。丽娜说你别再管什么电话费了,我有话要跟你说,我有话憋在心里难受。说着就哭起来,黄小葵在那头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办,不知道该如何安慰她。丽娜说有话要说,又光顾着哭,不说话。黄小葵急了,说你快说话呀,再不说,我挂电话了。丽娜仍然是不说,还是哭,哭了一会儿,索性哇啦啦地号开了。黄小葵便把电话挂了,重新拨过来,她手机没挂好,总是占线,拨了好半天,终于又通了,丽娜已经冷静,不再哭了。丽娜说:“黄小葵,我太孤单了,你要是在我身边,我立刻就嫁给你。”黄小葵不相信:“这话当真?”“当真。”说着又哭起来,一边哭,一边断断续续说今天的事。黄小葵问鉴定结果什么时候能出来,丽娜说什么时候出来已经不重要,反正问题明摆在那儿,她现在最难过的,是想到居焕真的样子很心疼。丽娜说你不知道我爸对我有多好,你不知道他是多么疼我爱我,你不知道他是多么宠我惯我,他从没有打过我,从没有骂过我,甚至都没对我说过一句重话。这时候,丽娜脑海里,全是居焕真对她的各种好。她记得小时候,居焕真总是对她有求必应,要买什么就什么。他为她买过玩了没几天就不玩的雅马哈电子琴,当时并不便宜,为她买过价格很贵的变形金刚,那根本就应该是男孩子的玩具。吕红英为此常常会有意见,常常抱怨,说小孩子的话你当什么真,哪能老是依着她,她如果要天上的星星,要天上的月亮,你也帮她买?居焕真说,我要是有钱,我要是能买,我就会买。黄小葵在电话那头不吭声,丽娜一个劲地说,说,说到最后,黄小葵问你完了没有,要说完了,就应该我说一句。丽娜说你说吧,你有什么话。黄小葵说我一直惦记着你刚刚说的那句话,你说我要是在你身边,你就嫁给我,这话算数不算数。丽娜说我说了这话吗,黄小葵说你当然是说了,我一直在惦记着这句话呢。丽娜不吭声,黄小葵说你别不高兴,刚刚你说半天,我都听了,可我脑子里想的全是这句话,全是你的这一句话,你这话到底当真不当真。接下来一周,对丽娜来说并不漫长。她觉得自己已经知道结果,没必要再去证实,她与居焕真之间根本不用去做DNA 基因比对测试。这期间,龚亚琴曾给她打过一个电话,传达了居焕真的意思,说不管结果如何,都会把她当作自己女儿,是不是亲生都一样。一听这话,丽娜当场哭了,说你跟我爸说,我也是这么想的,我永远都会是他的女儿,永远都是。通完电话,丽娜很快就平静了,长舒一口气,心情豁然开朗,眼前无限光明。世上原本没什么不能说的事情,她甚至想要给居焕真打个电话,干脆打开天窗说亮话,跟他把什么事情都说说开,都说个明明白白。她可以告诉他为什么,为什么自己会吃准了是智仁勇,为什么应该是他,为什么。和居焕真相比,那个叫智仁勇的男人,根本就是个不负责任的家伙,丝毫没有爱心,既不仁也不义。
作者: 铃木光司(日) 著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年5月
简介: 已经过去了将近一个小时,柏田还是没有喝水。他差不多也该口渴了。 柏田喝水的时候,并不是用手拿杯子喝,而是用极其缓慢的动作慢慢凑近杯子,脸颊几乎就要贴到桌子上去。有点像蛇逼近猎物的姿势。接着他会向上张开嘴,让玻璃杯倾斜,水就能流进嘴里。川口打算捕捉这个瞬间,把药片放进他的嘴里。 强制性地对他投入药剂,不知是凶是吉,只能放手一搏了。要是他的无意识动作太过激烈,到时说不定连一个人去上厕所都做不到呢。 川口静待那个瞬间。等待的就是那个没有任何意义,柏田本人自发去饮水的瞬间。 又经过了一小时,柏田的脚才缓缓下降,双脚触地的同时,双膝开始激烈颤抖。或许是因为他保持着勉强的姿势太久了,骨架和肌肉中都积蓄了太多的负担吧。 随着膝盖的颤抖停止,上半身开始倾斜,用比之前观察到的更快速度将脸凑近桌子,他伸出右手,飘乎乎地在脑袋旁颤抖起来。正当柏田做出前所未有的奇特动作时,左手一挥撞倒了玻璃杯,同时发出“呜”的低沉呼声。 川口慌忙伸手去抓,却已经来不及,双手都被冷水打湿,落在桌子上,刚巧触碰到柏田的左手。 川口这才感觉到了异变。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触感。 就在几乎一瞬间,川口似乎听到了对方的声音。 不,并不是听见了声音。而是在幽暗的牢笼深处,有一具魂魄飘摇不定,而川口透过一道墙缝瞥见了一些。 这太过于骇人,川口忍不住收回了手,幻觉消失了。 又经过了三十分钟左右。给柏田投入多巴胺促进剂的选项暂时保留,川口开始集中精力在思考与观察上。柏田在喝水时弄倒了玻璃杯,而就在那一瞬间,自己似乎窥见了对方的内心景象,必须充分思考这到底有什么意义。这仅仅是错觉吗?还是打破这个僵局的启示呢?理解这一现象是很有必要的。 光是手与手的接触是不可能成立的。川口在之前就已经握过他的手,还用手摸过他的脑袋和脖颈,根本就没有效果。 为了进行测试,川口用抹布把桌上的水擦干净,再次握手摸头,却没有重现出那种体验。 柏田现在的姿势应该怎么形容呢? 他的前臂触碰到桌子的一角,手掌向上张开,歪着脑袋。不论是什么时候,他的脸都不会朝向正面,总是扭出一个绝妙的角度。 从他双手暂停不动的姿势看来,似乎是捧着什么东西。假如他真的是捧着东西,那到底是什么呢?无从得知。 意识是什么?记忆的运作机制是什么?这个男人掌握着解释一切的线索,近在眼前,却冻结住了。 过了傍晚七点,天还有些微微亮。可以听见远处的电车在高架上行驶的声音。东面有一片乌黑的港湾,不过从平房的窗户是看不见海面的。只能从航船的汽笛声和潮水的气味来感受大海。 仿佛是受汽笛声的触发,柏田原本向上的手掌扭转过来,摆出了类似翻花绳的姿势。 这很显然是要进行某种行动的前兆。 柏田一边让手掌向下转,一边收回手臂,接着抓住桌子的一边,伸直背脊站了起来。 他的右脚探出半步,脚踝旋转了九十度,紧接着行走了起来。他的目的地是厕所,很显然是要去小便。 柏田蜷着身子,以一种就差要向前摔倒的姿势走几步,又停下来,挺直身子,过了一会儿,又迈出小碎步。重复好几遍之后才到达厕所,接着用前屈的姿势开始撒尿。 小便结束之后,他把运动服的上衣掖进裤子中,在水槽前伸出手,拧开水龙头。 将手伸到水流中后,柏田就不动了。 或许是因为下水管道有点堵塞,水位开始逐渐上升。水一边冲刷着水槽的表面,一边卷起漩涡。即便快要溢出,柏田仍旧一动也不动。 川口急忙跑上前,想拧紧水龙头,可正当他的一只手伸进水中时,又再次体会到一小时之前的那种感觉。仿佛触碰到了这个男人内心深处的感觉…… 川口看见一个圆筒状的洞穴深入地底,有个男人蹲坐着。那是一片无趣又干燥,毫无动静的空间。 ……那里有谁在吗? 那男人的声音不经意地传到川口的意识中。 到底是什么促成了心与心的交流?答案很显然是水。川口很是确信。
作者: 周汝昌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年5月
简介:第十七章 两次饯花盛会读《红楼》的人,往往只知道有一次“葬花”,而不知实有两次。又往往只知道有一次“饯花”,也不知实有两次。葬花第一次在第二十三回,是暮春;第二次在第二十七回,是孟夏。首次葬的是桃花,二次葬的是石榴、凤仙等杂花。著名的《葬花吟》是二次的事,但人们(包括讲者、画者、演者……)常常弄混了,以为都是一回事。但这毕竟容易澄清。若讲饯花也有两次,就要费劲儿了。首次饯花,书有明文,检阅自晓:那是四月二十六日正值芒种节,“尚古风俗”,女儿们要举行饯花之礼,因为时序推迁到芒种,乃是百花凋尽,花神退位之期,故此盛会饯行。脂砚对此批云:这个说法不管它典与不典,不过只取其韵致就行了。这其实又是雪芹设下的与“沁芳”相辅而行的另一巨大象征意境:从此与三春长别,纪群芳最末一次的聚会——过此以后,花落水流,家亡人散,“各自干各自的”去了。那一日,真是满园的花团锦簇,盛况非常,第二十七回不难检读,故不必多赘。倒是我所说的二次饯花,须得细讲方明。此刻,我要先表出一点:饯花会的参与者是诸芳群艳,但饯花的“主人”却是宝玉。我们如果回忆雪芹令祖曹寅自号“西堂扫花行者”,那么我就要送给雪芹一个别号,曰“红楼饯花使者”。这个号,加之于他,很觉切当。说到此处,请君重新打开第六十三回吧,那回目是:《寿怡红群芳开夜宴》。虽说是夜宴为正题主眼,可是大观园里那日从白天就热闹起来了,那盛况恰与第二十七回依稀仿佛,园里众人的聚会,怕是最全的一次了。有人会置疑:这是写给宝玉过生日祝寿,这和饯花会是风马牛之不相及,如何说得上是“一次”“二次”?你忘了,回目是“群芳”,夜宴行酒令,掣的又是花名签,都为什么?老梅、牡丹、芙蓉、海棠、红杏、夭桃……都掣归其人了,最末收局的又偏偏是“开到荼 花事了”,又为什么?而且签上又特笔注明:“在席者各饮三杯送春。”这又为什么?对此一无所悟,那么读《红楼》也就太没意思了,“絮絮烦烦地太惹厌了”(一种外国人读后的反应语)。这一场夜宴,名为介寿怡红,却正是为了一个“花事了”,百花凋尽,众女儿举杯相送,——也送自己。而这种饯花之会的主人公,则正是宝玉。君不闻秦可卿对熙凤告别之言乎——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饯花葬花,群芳沁芳,象征的,拱卫的一个大中心,就是:宝玉之诞生,不过是为了让他充当一次“饯花使者”而已!不知你可想到过:那四月二十六日的首次饯花之会,暗笔所写,也正是宝玉的生辰寿日。讲《红楼》艺术,不明此义,也就买椟而还珠,得筌而忘鱼了。原来,书中众人的生辰日期,都曾明文点出过,如黛玉是二月十二(花朝所生,故为“花魂”代表);探春是三月初三上巳日,宝钗是正月廿一日,连贾母、元春、凤姐……都不例外,而惟独不言宝玉实生何日。怪哉!但不管雪芹的笔法如何“狡狯”(脂批之语),我们也能“破译”他设下的迷阵。他运用的又是明修与暗度的另一种交互配合之妙法:在第二十七回,只言日期,不点生辰;在第六十三回,又只言生辰,而不点日期。盖雪芹相信:当时后世,自有慧心人识破奥秘,何愁不遇赏音知味。在雪芹的“脾性”上说,纵使千秋万世并无一人看懂,这也无妨;他绝不为了讨人的好懂,而把一切都摆在浮面上。记住这一点,便获得了他的艺术特点的骊龙颌下之珠。在首次盛会中,有一段特笔,单写那天宝玉足下穿的一双鞋,引起了他与探春兄妹二人避开大家一旁谈心的细节,这双鞋出于探春的超级精工,是特送宝玉的,而其精美引出了两个反响:一是老爷(贾政)见了不悦了,说这么浪费人力物力,不足为训;二是赵姨娘见了,又生妒心——因为探姑娘从来没给她的同胞弟环儿做过这么一双令人惊叹歆羡的好鞋!此皆何意耶?难道又是一大篇“令人生厌”的琐琐絮絮的闲文?盖后人已不能知道生日送幼少年新鞋新袜,是那时候的家庭与近亲的古老风俗。雪芹这一段话,除了兼有别的含义作用,就在于暗写宝玉生日。如果仅有此一段“鞋话”,那还是单文孤证,不足为凭。紧跟着,五月初一那天,清虚观内,张道士就又发出了一篇“奇言”:“……只记挂着哥儿,一向身上好?前儿四月二十六日,我这里做遮天大王的圣诞,人也来的少,东西也很干净,我说请哥儿来逛逛,怎么说不在家?”这话妙极了,单单在这个“四月二十六”,出来了一个什么“名不见经传”的“大王”的圣诞!那“遮天大王”是何神道?让聪明人自己去参悟吧!奥妙就在于:等到第六十三回明写宝玉生辰时,却又出来了这么一段——当下又值宝玉生日已到。……只有张道士送了四样礼,换的寄名符儿。你看奇也不奇?宝玉过生日,头一个送礼的就是“做遮天大王的圣诞”的张道士!他该记不错这个重要的日子。再看——……王子腾那边,仍是一套衣服,一双鞋袜,……其馀家中人,尤氏仍是一双鞋袜。……怪呀!一再凸出这个“仍是”者,年年照例也;年年所照之例者,“一双鞋袜”也!这下子你可恍然大悟了吧?我说前边第二十七回写的,不说生日,实为“圣诞”;后边第六十二、六十三回写的,明言生日,不说月日——让你会心之人自去参互而观,两次“饯花”皆在宝玉生辰四月二十六,昭然若揭矣!雪芹为什么这样喜弄狡狯之笔?难道只图一个新奇和卖个“关子”?非也。那就又太浅薄太俗气了。他不肯昌言明写,是另有缘故。这缘故就是:四月二十六日本来就是他自己的生日。雪芹这些笔墨,是用以曲折表达自己的平生经历,无限的悲欢离合,世态炎凉,正像他之历世是来为这一群不幸女儿(嘉卉名花)来饯行一般,自他降生之这一天,便标志出了一个“三春去后”的可悲可痛的局面:“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王实甫的这一支名曲,使得他眼中流泪,心头沥血,禁不住要牺牲一切而决心传写他所亲见亲闻的、不忍使之泯没的女中俊彦——秦可卿所说的“脂粉队里的英雄”!这就是说,雪芹的艺术特技特色,是由他本人的身世和选题的巨大特点而决定的,而产生的。但是我们同时也看得十分清楚:假使雪芹不是一位罕有前例的异才巨匠,那他纵有特殊的人生阅历与选题的特定宗旨,那也是写不出《红楼梦》这样一部奇书的。我在前面和本文就“沁芳”与“饯花”这一巨大象征主题粗陈了我自己读《红楼》的感受,似乎让人觉得是从第十八回“试才题额”才开始的。实则又不可那么拘看。例如已引过的早在第五回中,宝玉一到“幻境”,首先入耳的是一位女子的歌声。她唱的是什么词?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众儿女,指的是全书中的所有不幸女子(在原书最末《情榜》上是共列出了一百零八位)。那“闲愁”也就是王实甫让崔莺莺唱出的“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这笼罩全部的总纲,而梦随云散,花逐水流,又正是“沁芳”溪上,“香梦沉酣”(寿怡红时,湘云掣得的花名签上的镌题,亦即《醉眠芍药裀》的变幻语式),此一大盛会,终归尽散,因而那歌声唱出的正是“红楼”之“梦”的离合悲欢的巨大主题。在这一点上,雪芹也是“积墨”“三染”,也是重叠勾勒,而每一层次的线条色彩,皆不雷同,无有呆板的重复,惹厌的絮聒;每出一法,各极其妙,使人感到目不暇给,美不胜收。若悟此理,你再去重温一遍《葬花吟》与《桃花诗》,便觉以往的体会,太不完全了,对雪芹的艺术,看得太简单了。
作者: 迈克尔.翁达杰著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年5月
简介:本书是翁达杰**一本以斯里兰卡内乱为背景的小说。一个数百年来浸淫于温和的佛教传统的国家,一夜之间因残酷的内战和种族主义,被血腥的宗派势力瓜分、屠戮。受国际人权组织委托的法医学专家安尼尔回到故土斯里兰卡,试图调查在内战的骚乱中无辜平民的伤亡状况。一具被故意转移到自然保护区的骸骨“水手”成为她揭开残暴战争真相的契机。在与政府指派的考古学家塞拉斯一同探究 “水手” 的身份和死因过程中除了战争那无处不在的阴影和血迹,她也逐渐接触到战争在每个人的生活中撕裂的伤口。安尼尔必须背负自己、塞拉斯、塞拉斯的弟弟迦米尼、为佛像点睛的安南达深藏的秘密与悲恸。翁达杰怀揣着对故土悲剧的隐秘伤痛,花费多年进行历史资料收集,甚至涉猎了书中相关的考古、法医学的研究,让小说叙事达到精湛的完美和准确。作家延续了他的诗意风格和片断式叙事结构,在对主人公的记忆和运命的层层揭露中,寄托了对故土失序的正义和荒芜心灵图景的哀伤与慰藉。
作者: 【英】J.K.杰罗姆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年5月
简介:本书既如作者所云,是一种看倦“百佳图书”之余的一种调剂,又绝对是一部可列入文学名著行列的幽默经典。在杰罗姆幽默冷峻的笔触下,十九世纪英格兰社会平谈的生活细节变得妙趣盎然,栩栩如生。这种对生活神乎其技的观察,即使是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仍会在不知不觉之间以其比照自己的生活。 全球最大的网上书店美国亚马逊如此评价本书:“在任何人的藏书中,这样纯净快乐和富有洞见的作品是不可或缺的。”“幽默书房”丛书介绍:从心理学角度看,随着工作、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竞争的日趋激烈,现代人所面临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而幽默是一种绝妙的防御机制,能化烦恼为欢畅,变痛苦为愉快,让压抑的情绪得到释放,从而使身心得以放松,最终缓解,甚至排解掉压力。可以说,幽默是我们精神上的“按摩师”。从阅读趋势看,读者普遍喜欢阅读趣味性强的图书,阅读的轻松化开始抬头,“轻阅读”文本出版趋势加强。幽默通过诙谐的笔调,滑稽的情节,给人带来欢乐的同时,又因其包含对人生的思考和诠释,让人笑了以后更好地品味生活。在“幽默书房”这套译丛的具体书目甄选过程中,致力于挖掘幽默文学中的翘楚之作,文学史上的经典,比如钱锺书先生“叹为奇作”的《小人物日记》,《绅士》杂志所评“史上最幽默的50部文学作品”之《三怪客泛舟记》,林语堂先生眼里的“现代大家”、享誉世界的加拿大幽默大师斯蒂芬·里柯克经典佳作《小镇艳阳录》,这些作品在市面上已难觅其踪,1957被著名的经典文学丛书“人人文库”收录、《三怪客泛舟记》续作《三怪客骑行记》更是首次推出简体中文版。然而,虽说是经典,但若无绝佳的容貌,也难得读者青眼,故而邀请了年轻插画师杨猛创作封面图,他的创作古典主义和艺术气息浓厚,有一种怀旧的味道但又不缺乏现代感,善于用色彩和场景营造出带有意味的图像,来表达文中的主题或人物细腻的情感,个性鲜明且辨识度高。
作者: 周国平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年5月
简介:“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中国人的人生哲学总是围绕着义利二字打转。可是,假如我既不是君子,也不是小人呢?曾经有过一个人皆君子、言必称义的时代,当时或许有过大义灭利的真君子,但更常见的是假义之名逐利的伪君子和轻信义的旗号的迂君子。那个时代过去了。曾几何时,世风剧变,义的信誉一落千丈,真君子销声匿迹,伪君子真相毕露,迂君子豁然开窍,都一窝蜂奔利而去。据说观念更新,义利之辨有了新解,原来利并非小人的专利,倒是做人的天经地义。“时间就是金钱!”这是当今的一句时髦口号。企业家以之鞭策生产,本无可非议。但世人把它奉为指导人生的座右铭,用商业精神取代人生智慧,结果就使自己的人生成了一种企业,使人际关系成了一个市场。我曾经嘲笑廉价的人情味,如今,连人情味也变得昂贵而罕见了。试问,不花钱你可能买到一个微笑,一句问候,一丁点儿恻隐之心?不过,无须怀旧。想靠形形色色的义的说教来匡正时弊,拯救世风人心,事实上无济于事。在义利之外,还有别样的人生态度。在君子小人之外,还有别样的人格。套孔子的句式,不妨说:“至人喻于情。”义和利,貌似相反,实则相通。“义”要求人献身抽象的社会实体,“利”驱使人投身世俗的物质利益,两者都无视人的心灵生活,遮蔽了人的真正的“自我”。“义”教人奉献,“利”诱人占有,前者把人生变成一次义务的履行,后者把人生变成一场权利的争夺,殊不知人生的真价值是超乎义务和权利之外的。义和利都脱不开计较,所以,无论义师讨伐叛臣,还是利欲支配众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是紧张。如果说“义”代表一种伦理的人生态度,“利”代表一种功利的人生态度,那么,我所说的“情”便代表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它主张率性而行,适情而止,每个人都保持自己的真性情。你不是你所信奉的教义,也不是你所占有的物品,你之为你仅在于你的真实“自我”。生命的意义不在奉献或占有,而在创造,创造就是人的真性情的积极展开,是人在实现其本质力量时所获得的情感上的满足。创造不同于奉献,奉献只是完成外在的责任,创造却是实现真实的“自我”。至于创造和占有,其差别更是一目了然,譬如写作,占有注重的是作品所带来的名利地位,创造注重的只是创作本身的快乐。有真性情的人,与人相处唯求情感的沟通,与物相触独钟情趣的品味。更为可贵的是,在世人匆忙逐利又为利所逐的时代,他接人待物有一种闲适之情。我不是指中国士大夫式的闲情逸致,也不是指小农式的知足保守,而是指一种不为利驱、不为物役的淡泊的生活情怀。仍以写作为例,我想不通,一个人何必要著作等身呢?倘想流芳千古,一首不朽的小诗足矣。倘无此奢求,则只要活得自在即可,写作也不过是这活得自在的一种方式罢了。萧伯纳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我曾经深以为然,并且佩服他把人生的可悲境遇表述得如此轻松俏皮。但仔细玩味,发现这话的立足点仍是占有,所以才会有占有欲未得满足的痛苦和已得满足的无聊这双重悲剧。如果把立足点移到创造上,以审美的眼光看人生,我们岂不可以反其意而说: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寻求和创造;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体验?当然,人生总有其不可消除的痛苦,而重情轻利的人所体味到的辛酸悲哀,更为逐利之辈所梦想不到。但是,摆脱了占有欲,至少可以使人免除许多琐屑的烦恼和渺小的痛苦,活得有气度些。我无意以审美之情为救世良策,而只是表达了一个信念:在义与利之外,还有一种更值得一过的人生。这个信念将支撑我度过未来吉凶难卜的岁月。1988.8成功的真谛在通常意义上,成功指一个人凭自己的能力做出了一番成就,并且这成就获得了社会的承认。成功的标志,说穿了,无非是名声、地位和金钱。这个意义上的成功当然也是好东西。世上有人淡泊于名利,但没有人会愿意自己彻底穷困潦倒,成为实际生活中的失败者。歌德曾说:“勋章和头衔能使人在倾轧中免遭挨打。”据我的体会,一个人即使相当超脱,某种程度的成功也仍然是好事,对于超脱不但无害反而有所助益。当你在广泛的范围里得到了社会的承认,你就更不必在乎在你所隶属的小环境里的遭遇了。众所周知,小环境里往往充满短兵相接的琐屑的利益之争,而你因为你的成功便仿佛站在了天地比较开阔的高处,可以俯视从而以此方式摆脱这类渺小的斗争。但是,这样的俯视毕竟还是站得比较低的,只不过是恃大利而弃小利罢了,仍未脱利益的计算。真正站得高的人应该能够站到世间一切成功的上方俯视成功本身。一个人能否做出被社会承认的成就,并不完全取决于才能,起作用的还有环境和机遇等外部因素,有时候这些外部因素甚至起决定性作用。单凭这一点,就有理由不以成败论英雄。我曾经在边远省份的一个小县生活了将近十年,如果不是大环境发生变化,也许会在那里“埋没”终生。我尝自问,倘真如此,我便比现在的我差许多吗?我不相信。当然,我肯定不会有现在的所谓成就和名声,但只要我精神上足够富有,我就一定会以另一种方式收获自己的果实。成功是一个社会概念,一个直接面对上帝和自己的人是不会太看重它的。我的意思是说,成功不是衡量人生价值的最高标准,比成功更重要的是,一个人要拥有内在的丰富,有自己的真性情和真兴趣,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只要你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你就在任何情况下都会感到充实和踏实。那些仅仅追求外在成功的人实际上是没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的,他们真正喜欢的只是名利,一旦在名利场上受挫,内在的空虚就暴露无遗。照我的理解,把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做好,尽量做得完美,让自己满意,这才是成功的真谛,如此感到的喜悦才是不搀杂功利考虑的纯粹的成功之喜悦。当一个母亲生育了一个可爱的小生命,一个诗人写出了一首美妙的诗,所感觉到的就是这种纯粹的喜悦。当然,这个意义上的成功已经超越于社会的评价,而人生最珍贵的价值和最美好的享受恰恰就寓于这样的成功之中。
作者: 林继富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年5月
简介:绪言藏族民间故事类型长期以来,藏族民间故事受到国内外学者高度关注,芬兰学者安·阿·阿尔奈与美国学者斯蒂·汤普森编纂的《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以及斯蒂·汤普森编纂的《民间文学母题索引》等著作中对藏族民间故事有一定的重视,美国学者艾伦·奇南从世界民间故事宝库中选取15个以“老人”为主的童话故事展开研究,其中就有来自中国西藏的《寡妇与青蛙》。二十世纪出版的中国各类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中,大量引用藏族民间故事,其中引人瞩目的是美籍华裔学者丁乃通著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和台湾学者金荣华著的《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两部索引分别代表了不同时期藏族民间故事传承情况,丁乃通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主要取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前的西藏藏族民间故事,金荣华的《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主要取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大规模集成工作中采录的藏族民间故事材料。两部索引充分展现出藏族民间故事的丰富性、多样性。丁乃通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涉猎藏族故事选集有李翼、王尧编选的《蒙藏民间故事》,王尧编选的《说不完的故事》,王余编选的《妈妈的山羊尾巴》,庄学本编选的《康藏民间故事》,陈石峻采录整理的《泽玛姬》,田海燕采录整理的《金玉凤凰》,肖崇素采录编选的《葫豆雀与凤凰蛋》,肖崇素采录编选的《奴隶与龙女》,肖崇素采录编选的《山兔的故事》,宋哲编选的《西藏民间故事》,蒋亚雄编选的《丹珍和塔尔基》,《康定藏族民间故事集》,钟豪尔·格斯他夫编选的《土耳其斯坦和西藏的故事》,奥康纳、威廉·夫编选的《西藏民间故事》,薛尔顿,阿伯特·莱辽哀编选的《西藏民间故事》,薛尔顿、弗洛拉·比尔编选的《西藏的民间故事》等等。把这些编选、采集的藏族民间故事与阿尔奈和汤普森编撰的《民间故事类型》对比分析,从而确认藏族民间故事的主要类型。从丁乃通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中我们认识到藏族民间故事既有与世界其他民族故事相同的特点,又具有藏族民间故事的个性化。这种个性化源于藏族特殊的文化背景,源于藏族在吸纳周边民族民间故事的时候并非盲目接受,而是作出合乎藏族民众生活化的改造。藏族故事类型丰富了世界民间故事长廊,反映了某些国际化类型在某个历史时期传承在藏族地区地方性变化。因此,“不管这些中国故事与国际的标准形式有多少差别,对于想探讨民间故事如何影响民风民俗、如何传播和发展的学者,这些故事提供了有价值的材料。”同时,藏族故事类型在世界故事类型中的缺失也彰显了藏族故事传统的特殊性和鲜明个性。丁乃通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里列入了843个类型和类型变体,藏族故事在843个类型和类型变体中有239个类型和类型变体。这部索引包括1966年以前我国中央和地方刊印的绝大部分民间文学资料。这些资料说明丁乃通索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1966年以前藏族地区民间故事传承的基本情况。如果说丁乃通编撰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已将七十年代以前的(包括相当一部分古代的)藏族民间故事记录资料做了一次盘点的话,那么,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展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就记录了流传在当代的藏族民间故事,这些藏族民间故事成为《中国民间故事集成》“西藏卷”、“青海卷”、“甘肃卷”、“四川卷”和“云南卷”的主要组成部分,可以说,这是目前为止最全面、最真实记录当代藏族民间故事传承现状的选本。2000年以后,台湾学者金荣华根据1995年以后中国民间故事选集,尤其是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材料编辑出版了《民间故事类型索引》,其中归纳的藏族民间故事共计有134个类型和类型变体,这些故事的“分类及型号皆以阿尔奈和汤普森之《民间故事类型》(TheTypesoftheFolktale,Helsinki,1973)(简称AT)及丁乃通之《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北京,1986)为基础。若有变动,皆作互见说明。”上面的134个类型和类型变体是从1995年以后,根据有限的藏族故事集中归纳出来的,意味着藏族民间故事流传在当代呈现出丰富性和多样性。在归纳藏族民间故事的类型过程中,虽然金荣华编撰的《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以AT分类法为基础,但是,却较丁乃通编撰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对藏族故事情节提炼的更为详尽。比如“851.A对求婚者的考试”类型的概括为:皇帝对求娶公主者出试题,通过后方允婚事。一般之试题及解法如下:穿九曲珠(把珠孔一端涂蜜,再将线系在一只蚂蚁身上,并将蚂蚁放进珠孔另一端,使其循蜜香而带线穿越九曲孔道至涂蜜之珠孔)。辨认五百只新生小马的各自母马(将每只母马分别放在栏中,让小马自己去找)。指出一根木棍的哪一头是树的根部(将它放在水里,树根部分较下沉)。将公主从许多衣着相同的少女中分辨出来(已从公主的侍女处得知差异所在)。从一百只同样大小的鸭子中分出母鸭和小鸭(从他们吃食的方式辨识)。在短时间内宰食一百只羊,并制出一百张羊皮(一百人同时操作)。集成四川:《文成公主入藏的传说》;异文(藏族)964—965页;西藏:《大相嘎东赞》(藏族)31—33页;《文成公主》(藏族)34—37页;异文37—38页;青海:《禄东赞智胜唐王》(藏族)37—46页,《龙宝瓜丹与青海湖》(藏族)166—169页。全集40西藏:《文成公主的故事》(藏族)78—85页。大系02:《文成公主的故事》(藏族)5—11页。在这里,金荣华把“对求婚者的考试”的主要情节展现出来,并且详细列出了故事的出处及其页码。从列出的故事情节概要中可以看出,“851.A对求婚者的考试”类型故事在多个情节单元的基础上复合而成,然而,故事中的每一个单元就是一个故事,这些故事在印度多有流传,因为各种原因,这类故事流传到藏区,依据藏族民众生活的需要,通过藏族故事讲述人丰富的生活经验和驾驭故事的高超能力,在藏族文化传统的作用下整合成完整的故事,像这类外来故事的藏族化倾向成为藏族民间故事的重要特征。无论是丁乃通编撰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还是金荣华编撰的《民间故事类型索引》,都让我们充分意识到藏族民间故事的世界性意义,但是,这些世界性流传的故事在各个国家或民族的流传则是地方性的,成为地方传统的代表和地方民众生活的体现。比如,编号为“926”的“孩子到底是谁的”(《灰阑记》所罗门式的判决)的故事,金荣华编撰的《民间故事类型索引》里传送出许多信息:两妇争夺一个男婴,县官在地上用石灰画一界栏,置婴其中,命两妇左右各持男婴一臂外拉,胜者得婴。婴儿被左右拉扯而痛叫,生母不忍而放手。县官因此判定输者得婴。或是判官建议将婴儿一劈为二,各得其半。生母放弃,真情即显,于是婴儿判归生母。集成西藏:《金城公主》(藏族)42—45页;《善断是非的县官》(藏族)613—614页;《机智的法官》(藏族)879—880页;《明察秋毫的法官》(藏族)882—883页。全集40西藏:《金城公主的故事》(藏族)86—91页。大系02:《金城公主的故事》(藏族)12—17页。外国(印度)《佛本生》,406—407页,《贤愚经》,第53则( 1534 926A.1 460A);(老挝/寮国)《老挝民间故事》,134—135页;(柬埔寨)《带刀的人》,53—54页;(阿拉伯)《世界经典》,617—622页( 875 875D 875D.1 1533);(葡萄牙)《狮子和蟋蟀》,29—31页;(萨伊/扎伊尔)《非洲童话》(甲),544—545页(动物争子)。金荣华著:《民间故事类型索引》(第2册),中国口传文学学会,2014年,第667—668页。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金荣华先生在有限的书面文本里搜罗藏族该类型故事的具体出处及其藏族故事的特色,并且把藏族该类型故事放进世界同类故事中给予描述,凸显了藏族民间故事的世界性意义及其特殊的地域文化史价值。当然,藏族民间故事究竟有多少类型,我们还不得而知,但是,藏族民间故事是藏族民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藏族民众生活的多样化必然导致民间故事故事类型的多样化,民间故事讲述风格的多样化,这些现象都离不开藏族民众生活的丰厚土壤,离不开民间故事讲述人的独特贡献,离不开藏族富有活力的讲述传统。藏族民间故事的基本内容藏族民众喜欢讲故事,喜欢听故事,将自己过去生活、现在生活和未来的生活融入故事讲述中,其建构的民间故事世界和现实生活世界紧密结合。藏族民间故事的基本内容是生活内容的记录,从目前藏族流传的民间故事来看,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智慧故事:藏族民众喜欢讲智慧的故事,喜欢在讲述中以智慧带来笑声,以智慧表现生活。其中表现智慧故事代表就是机智人物故事。这类故事中,《阿古顿巴》的故事家喻户晓。阿古顿巴是藏族人民心目中理想的化身。在阿古顿巴面前没有困难、没有悲伤,生活中充满了笑声。阿古顿巴是一个普通贫苦的农奴,生活清贫,他没有屈服。他用机智、勇敢、聪明和乐观来战胜凶残、贪婪的领主。《牛钻地》中,阿古顿巴为了让穷苦的老百姓吃顿牛肉,阿古顿巴跑到领主家去借牛。领主爽快答应,但是要求租钱加倍。牵牛的时候,阿古顿巴却告诉老爷说,发现这头牛有些不老实,牵着它走时,一个劲儿要往地下钻。领主不相信阿古顿巴说是的真的。一到家,阿古顿巴把牛宰了,把剩下的牛肉分给左邻右舍。第二天,阿古顿巴把牛尾巴的一端栽到地里,另一端却用双手紧紧地抓住,装作用力拉的样子。领主一听是自己的牛钻进地里去了,急忙飞奔过来,想助阿古顿巴一臂之力。他刚搭上手还没有来得及使劲,阿古顿巴就把牛尾巴拔了出来。阿古顿巴伤心地告诉领主说:“糟糕,牛尾巴被拉断了!我早说过您这牛不老实嘛!”只见领主死盯着被拉断的牛尾巴,不禁伤心地号哭起来了。阿古顿巴是聪明、智慧、勇敢的藏族人民的集中代表,阿古登巴的故事智慧来自普通民众的生活智慧,这些智慧在与坏人的斗争中给人鼓舞,给人力量,给人战胜邪恶势力的勇气。因此,以阿古顿巴故事为中心的智慧类故事深受藏族民众喜欢,在藏族民间具有持续的旺盛生命力。英雄故事:藏族崇拜英雄,藏族民众喜讲英雄的故事,格萨尔故事遍布藏区,成为他们英雄的代表,同时,藏族在民间故事中,突出表现英雄的智慧和勇气,以及不畏艰险,为民除害,为民谋幸福的行为。《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的故事》中,人们赋予这两个历史人物以神话的色彩,两位大唐公主为了汉藏友谊,不畏路途遥远,不畏艰难险阻,为藏族人们带来福祉。《青稞种子的来历》的故事中,塑造了一个阿初王子,他聪明、勇敢、善良。为了让人们吃上粮食,他跋山涉水,毫不退缩,在山神的帮助下,从蛇王那里盗取珍贵的青稞种子,自己却被蛇王施魔术变成了一条狗。最后得到了姑娘的爱情,恢复了人身。故事歌颂了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英雄人物。藏族英雄故事鼓舞人们与灾害战斗、与邪恶战斗,由此获得世界太平,人们和谐生活。爱情故事:此类故事是藏族民间故事最普遍和最基本的主题,反映了藏族民众的心声,是藏族民众崇尚爱情与婚姻自由的表达。藏族爱情故事讲述普通人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如《铁匠和姑娘的故事》讲姑娘爱上勤劳的铁匠,却遭到父母的反对,姑娘与铁匠结婚生子,父亲却将铁匠杀害,姑娘抱着孩子跳河殉情,从河里飞出三只鸟。这个故事尽管是人间爱情悲剧,却以浪漫式的结尾表达了藏族民众对美好爱情、幸福家庭生活的向往。这类故事体现青年人为实现美好爱情,冲破家庭障碍、社会偏见,男女双方共同携手,战胜一切苦难的斗争精神。动物故事:此类故事主要讲述动物之间的纠葛,动物与动物有矛盾,有互助互爱,团结御敌;有贪婪,言而无信。这些动物的不同品性,构成多种多样的矛盾和复杂的关系,从而产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如《和睦四兄弟故事》讲在哥西的地方,鹧鸪、兔子、猴子和大象在静谧的茂密森林里和睦幸福地生活。一天,它们决定分出长幼次序,大家商议以到达一棵耶珠达树的先后为准。大象说:“我第一次路过这儿时,看见这棵树同我的身体一般高。”猴子说:“我到这地方时,它同我一样高。”兔子说:“我到这里时,这棵树才长出两片叶子,我还舔了叶子上面的露水呢!”最后鹧鸪高兴地说:“我来时,吃了这棵树的种子,并与屎一同拉出来后才长出了它。”这样,它们讲出自己的来历后,知道了长幼次序。因此,它们更加和睦友善。甚至走路的时候,猴子骑在大象的背上。兔子骑在猴子身上,鹧鸪又骑在兔子身上。在它们道德感召下,哥西地方雨水充裕、五谷丰收、畜草茂盛。这个情景感动了帝释天王。他赞颂道:“有礼有爱,深居密林,鹧鸪圣道,显于各世。”“和睦四兄弟”在藏族不仅出现在壁画、唐卡、柜子上面图画上,甚至在金银铜器上也有雕饰。藏族动物故事通过对动物拟人化的描述,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给人以启迪和智慧。动物故事以动物的不同品性,构成多种多样的矛盾和复杂的关系,映射人和人、人和社会的种种关系。藏族动物故事实质上就是人的故事。藏族民间故事讲述的四种基本内容,是藏族民间故事常讲常新的主题,由于生活关系,在四种主题作用下,讲述人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方面表达了藏族民众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幸福生活的祈盼。藏族民间故事讲述人藏族民间故事讲述传统中,讲述人成为讲述传统的创造者和继承者。原始社会时期,藏族讲述人主要是部落里受人尊敬的巫师,他们讲的故事具有凝聚部落成员的力量和促进生产生活的巫术功能,也就是说,此时的故事讲述人作为部落的特殊人群承担着较多的社会责任,民间故事除了记忆历史和娱乐身心的功能之外,还附加了其他的社会责任和政治功能,尤其是生活在赞普身边的巫师往往就是当时藏地最为出色的民间故事讲述人。当藏族社会逐渐脱离原始社会,进入文明时代以后,民间故事讲述成为藏族民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他们茶余饭后,在村庄边、在火塘边、在田边地角谈古话今,在农耕生产,放牧牛羊的时候,周围的人、周围的事、周围的山和水构成了他们的生活环境,也慢慢浸入他们的生活之中,所有这些成为农民、牧民常讲常新的故事话题。民间故事讲述人没有特殊的身份,却凝聚了藏族民间知识于一身;民间故事讲述人没有丰厚的物质财富,却拥有丰富的故事资源,民间故事讲述人没有超人的本领,却往往能够将各类故事娓娓道来。他们是当地民众中的成员,他们喜欢听故事和讲故事,通过不断的讲述,建立了自己在民众中的威望,通过讲故事成为当地文化的集大成者和文化的传承者、播撒者。藏族民间故事讲述人多,他们活跃在藏族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时代,那些故事讲得好的人,不仅具有良好的社会关系,而且具有非同寻常的讲述技巧,他们总是受到当地人的尊重。然而,这些故事讲述人在历史文献中很难见到他们的身影,诚如丁乃通所讲:“中国不仅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且也是农民(一向是民间故事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最多的国家,因为全国人口至少有百分之八十居住在农村。可是,在1937年中日战争之前,农民讲故事的爱好和才能在中国的文献中很少谈到。”这种忽视讲述人在文化传统建构和文化传承中的特殊作用在中国的藏族地区更为突出。民间故事讲述人社会地位低下,以农民和牧民为主,他们创造历史和传播文化的功绩难以进入“正统”文献之中不难理解。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藏族民间故事讲述人慢慢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藏族故事讲述人黑尔甲曾说:我小的时候很苦,伯父死后,我一人在外做活,跟人到处跑,草地里的故事多,每夜走到一处,一打野歇,烧茶、打尖时就有人讲,我懂得十多种不同的地方话,因为这样,就记得多了。——这样的故事,草地里还不知道有多少呢!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不论做庄稼,或者在山上放牛、挖药,每到夜里,我们浇水、煨茶时,都要讲故事。我常常在这个时候替他们讲。一起干活的伙伴都说我讲得好,这样就传出去了,其实并不是我会讲,是大家替我讲过,我只是记性好,都记着就行了。黑尔甲在叙述自己讲故事的时候,提到了他是替大家讲,这些“大家”既是活跃在藏族地区的众多故事讲述人,其中不乏像黑尔甲这样的杰出讲述人,又是包括讲述人在内的故事听众。就是这些无数个“黑尔甲”和无数听众在讲述中相互激励,在讲述中不断创造,在讲述和聆听中彼此交流、从而汇聚成藏族民间叙事传统的洪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藏族民间故事讲述人引起了学人的极大兴趣和高度重视。廖东凡曾在搜集拉萨益西丹增讲的故事之后说:益西丹增原是拉萨功德林寺的喇嘛,中年以后离开寺庙在社会上给人驱邪送祟,念经祈福。他天性聪颖,阅历丰富。到处听人讲故事,又到处给人讲故事。他说他原先会讲一千个故事,“文革”期间打石头蹦坏了一只眼睛,装在脑子里的故事漏掉了一大半。他讲的大都是历史故事、人物故事、动物故事,也会讲神奇虚幻的尸语故事。他讲《黑面王子》的故事,整整用了一个星期。他当过多年喇嘛,有较深的藏族文学修养,故事里的情节、人物、景物描写,还有人物的语言,他都作过相当的加工润色,带着浓郁的诗情画意。益西丹增讲故事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拉萨就相当有名了,他不仅阅历丰富,记忆力好,而且故事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与他同时代的民间故事讲述人还有西藏林周县撒当村的洛桑次仁。洛桑次仁是一位天才的故事家,著名的藏戏演员,他幽默风趣,出口成章,被人称为“活着的阿古顿巴”,以至三十年代的摄政王热振活佛让他跟随左右,专门为其讲故事、说笑话、演藏戏,热振活佛去世后他成了藏戏团体再三争请的热门人物。西藏讲故事的人多,讲述水平高,在生活中广泛吸纳来自个各个方面的故事,经过自己的锤炼而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个性魅力。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西藏经常见到众人围在一起讲故事的场景,这些听众爱听故事,爱讲故事,常常围在火塘边漫无边际地讲着,周围围着大人小孩,他们的插话,他们的欢声笑语传递着故事的力量,传递着藏族先祖的声音。我们到了江孜、拉孜、日喀则、贡噶等县、市,找到了十几位讲故事的能手,他们之中有农民、有牧人、有僧侣、有手工业工匠、有上层统战人士、有基层知识分子。日喀则四居委会有一个捻羊毛线的老阿妈,名叫尼玛彭多,她是一个驼背老太婆,但是讲出来的故事,如同雪山幽谷间汩汩流出的清凉雪水,让我们感到无比的新鲜、美妙、甘甜。尼玛彭多知道的故事多,也很有讲故事的技巧,不但我们三人如闻佛语般地听得聚精会神,整个工场几十号人也被她生动精彩的讲述所吸引、所打动,讲到紧张处,全场鸦雀无声;讲到悲惨处,所有的人都泪光莹莹;讲到快意时,大家不约而同地发生出会心的微笑。她的故事不但是讲的,还是唱的,叙述是讲,对白是唱,调子特别优美,音色如同少女一般的柔润,听起来真是一种享受。她所讲的故事,都是几十年或者几百年以前发生过的事情,经过各地群众口耳相传,历代故事家加工润色,变成了整个西藏民族的艺术精品。像尼玛彭多一样故事讲述质量高,故事储藏量多的讲述人在西藏数不胜数,令人遗憾的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的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中,没有对这些民间故事讲述人的生活史和讲述志做深入调查。但是,尽管这样,在西藏民间故事集成工作中,还是给我们留下了藏族上百个民间故事讲述人的简要信息,这些信息是我们认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藏族民间故事讲述现状珍贵资料。从《西藏民间故事讲述人情况简表》来看,西藏藏族民间故事讲述人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的十几年的发掘普查中记录在册、有名有姓的有135人,其中男性讲述人为109人,女性讲述人为26人,男性故事讲述人占有绝对优势,可以想见,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前有多少藏族民间故事讲述人被淹没在历史的烟云中。藏族女性故事讲述人较男性故事讲述人少,我以为在藏族社会上,男性占主导地位,他们在频繁的社会交往中不断吸纳故事,不断在讲述和被讲述中传承故事。女性故事讲述人为生活奔波,照顾家庭成员的生活,虽然社会阅历有限,但是凭借超人的记忆力和丰富的社会阅历,储藏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故事。这些记录不太多的藏族女性故事讲述人,在今天看来显得弥足珍贵。更为可惜的是,许多藏族女性故事讲述人的故事在旧西藏根本就没有记录,即使是在新中国建立之后,这些藏族女性故事讲述人的故事也没有进行系统、深入而有效的采录,比如,1912年出生于西藏波密县多吉乡扩拉村的桑杰卓玛,是当地有名的女性故事讲述人,“她从小就爱听、爱讲故事。虽然她不识字,但记忆力超群,凡听过一遍的故事均能一字不漏地讲出来。她不仅能讲许多故事,而且能唱故事,把故事里的人物之间的许多对话以诗的形式编出来,以歌的形式唱出来。她的家乡属于半农半牧的地区,夏天牧场要搬迁到海拔高的偏僻地带,文化生活十分贫乏,只好讲讲故事,唱唱歌来充实牧场里的文化生活。桑杰卓玛小时候从事牧业,这给她学故事、讲故事创造了良好条件,从而使得她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民间故事,创造能力也得到了加强。她讲出的民间故事具有主题鲜明、层次清楚、逻辑性强,并且一半是叙述、一半是诗歌的特点。可惜的是,她的许多民间故事还来不及采录,便于1997年离开人世。”像桑杰卓玛类的女性故事讲述人的故事没有被记录而留下遗憾的事情在藏区实在太多太多了。在已经被文字记录下来的藏族民间故事讲述人的年龄结构上,尼玛最年长,95岁。这位生于1916年的浪卡子县卡热乡的农民,认识一些文字,擅长讲述人物传说,并且在“世代相传”中承继了先祖的故事。年龄最小的讲述人为26岁的次登,1985年生于日喀则市。由于生活在新的时代,并且上过学,他在接受故事的时候,显然没有特别的“世代相传”,而是以“左邻右舍”讲述的故事为接受和传承网络。在上述表格的故事讲述人中,60岁以上讲述人达到111人,占据业已记录的135位讲述人的82.2%,也就是说,藏族的民间故事讲述人与我国其他民族的民间故事讲述人一样,面临着高龄传承人多,年轻传承人少的严峻问题。从业已采录的藏族民间故事来看,涉及的故事类型有10种,每种类型的故事的讲述人数量及其故事数量分别为:生活故事有53位讲述人,讲了1137个故事;鬼怪故事、动物故事有2位讲述人,讲了47个故事;神话故事有5位讲述人,讲了70个故事;幻想故事有33位讲述人,讲了632个故事;地方传说有4位讲述人,讲了175个传说;人物传说有12位讲述人,讲了301个传说;人物故事有2位讲述人,讲了55个故事;传说故事有9位讲述人,讲了239个故事;传说有8位讲述人,讲了120个传说;能讲各种类型故事的有2位讲述人,讲了33个故事。上述这些讲述人共计讲了2924个故事,尽管故事有许多是异文的形式。就是这种不完全统计的数字,我们仍然可以判断,藏族民间故事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的讲述风气十分盛行,藏族民间故事流传的类型呈现出多样性和讲述风格的多样化。在故事接受与传承方面,《西藏自治区部分民间故事讲述者简表》中主要列出三种,即“左邻右舍”的接受与传承为68人,“世代相传”的接受与传承为54人,“各行各业”的接受与传承为7人。用上述三种类型的讲述人概括藏族讲述人传承故事和接受故事的状况显然过于简单化,也无法归纳出民间故事讲述人传承的机制,但是,我们还是能够明显地看出藏族民间故事传承过程中,村落内部的传承和家庭传承占据民间故事传承的主导性地位。像桑杰卓玛这样的故事讲述人的故事及其与故事相关的文化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前没有很好地记录,这些活跃在雪山草地深处的讲述人,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讲述人的生活境遇不容乐观,故事讲述传统也大不如从前了。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积极推进,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深化,藏族世世代代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政府有效的保护,然而,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以藏族民间故事为核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只有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的“阿尼玛卿雪山传说”、西藏自治区嘉黎县的“嘉黎民间故事”,这与藏族拥有悠久、丰富的故事讲述传统相比显得极不相称,因此,加大力度采录藏族民间故事,保护杰出民间故事讲述人、保护具有浓厚故事讲述传统的藏族村落理应成为当代藏族文化保护和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并且显得越来越迫切了!
作者: 【英】J.K.杰罗姆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年5月
简介:本书同样是一部让人开怀大笑的幽默小说,主人公还是《三怪客泛舟记》中的人物,这次他们不是在泛舟,而是骑着自行车穿越德国的黑森林。在一九五七年著名的“人人文库”版本书的导言中,D.C.布朗宁如此评价该书:“与《三怪客泛舟记》相比,本书略逊一筹,然而也就逊那么一点点,很长时间以来,本书一直是德国各学校使用的教材。”从情节上看,本书的幽默风趣甚至优于《三怪客泛舟记》。这次是本书首度推出简体中文版。 “幽默书房”丛书介绍:从心理学角度看,随着工作、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竞争的日趋激烈,现代人所面临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而幽默是一种绝妙的防御机制,能化烦恼为欢畅,变痛苦为愉快,让压抑的情绪得到释放,从而使身心得以放松,最终缓解,甚至排解掉压力。可以说,幽默是我们精神上的“按摩师”。从阅读趋势看,读者普遍喜欢阅读趣味性强的图书,阅读的轻松化开始抬头,“轻阅读”文本出版趋势加强。幽默通过诙谐的笔调,滑稽的情节,给人带来欢乐的同时,又因其包含对人生的思考和诠释,让人笑了以后更好地品味生活。在“幽默书房”这套译丛的具体书目甄选过程中,致力于挖掘幽默文学中的翘楚之作,文学史上的经典,比如钱锺书先生“叹为奇作”的《小人物日记》,《绅士》杂志所评“史上最幽默的50部文学作品”之《三怪客泛舟记》,林语堂先生眼里的“现代大家”、享誉世界的加拿大幽默大师斯蒂芬·里柯克经典佳作《小镇艳阳录》,这些作品在市面上已难觅其踪,1957被著名的经典文学丛书“人人文库”收录、《三怪客泛舟记》续作本书更是首次推出简体中文版。然而,虽说是经典,但若无绝佳的容貌,也难得读者青眼,故而邀请了年轻插画师杨猛创作封面图,他的创作古典主义和艺术气息浓厚,有一种怀旧的味道但又不缺乏现代感,善于用色彩和场景营造出带有意味的图像,来表达文中的主题或人物细腻的情感,个性鲜明且辨识度高。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年5月
简介:本书托名小职员查尔斯·普特尔的日记,实为虚构作品,先是在幽默杂志《潘趣》连载,后来才结集成书。主人公查尔斯·普特尔是个公司小职员,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却也过得心满意足:在郊区安了新家;老板对他很照顾;妻子也与他情投意合;还有两个关系不赖的街坊朋友。踌躇满志之下老普开始写日记,当然都是些家长里短、柴米油盐,太阳底下无新事。偶尔有机会参加一个上等人的聚会,虽弄得鸡飞狗跳、洋相出尽,可老普也并不以为意。老普的刻板老套、乏味虚荣、容易满足、没有幽默感等,既让人发笑,也令人同情。英国讽刺艺术的精妙于此中毕现。本书虽然在正统文学史中地位不太显要,却是雅俗共赏,颇受欢迎。那些可爱的小故事,让人读来颇感亲切,得到不少消遣愉悦,同时又在人物身上认出自己的影子,不免怵惕,于不经意间受到小小教化。著名学者钱锺书先生对此书偏爱有加,“叹为奇作”“惊其设想之巧”,认为“世间真实情事皆不能出其范围”。“幽默书房”丛书介绍:从心理学角度看,随着工作、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竞争的日趋激烈,现代人所面临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而幽默是一种绝妙的防御机制,能化烦恼为欢畅,变痛苦为愉快,让压抑的情绪得到释放,从而使身心得以放松,最终缓解,甚至排解掉压力。可以说,幽默是我们精神上的“按摩师”。从阅读趋势看,读者普遍喜欢阅读趣味性强的图书,阅读的轻松化开始抬头,“轻阅读”文本出版趋势加强。幽默通过诙谐的笔调,滑稽的情节,给人带来欢乐的同时,又因其包含对人生的思考和诠释,让人笑了以后更好地品味生活。在“幽默书房”这套译丛的具体书目甄选过程中,致力于挖掘幽默文学中的翘楚之作,文学史上的经典,比如钱锺书先生“叹为奇作”的本书,《绅士》杂志所评“史上最幽默的50部文学作品”之《三怪客泛舟记》,林语堂先生眼里的“现代大家”、享誉世界的加拿大幽默大师斯蒂芬·里柯克经典佳作《小镇艳阳录》,这些作品在市面上已难觅其踪,1957被著名的经典文学丛书“人人文库”收录、《三怪客泛舟记》续作《三怪客骑行记》更是首次推出简体中文版。然而,虽说是经典,但若无绝佳的容貌,也难得读者青眼,故而邀请了年轻插画师杨猛创作封面图,他的创作古典主义和艺术气息浓厚,有一种怀旧的味道但又不缺乏现代感,善于用色彩和场景营造出带有意味的图像,来表达文中的主题或人物细腻的情感,个性鲜明且辨识度高。guage:AR-SA'>进入了日常英语,并派生出pooterish一词,用来指某一类生活在郊区的古板守旧的中产人士。《不列颠百科全书》和《牛津英美文化词典》里都收有相关词条。
作者: 冯其庸 著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年5月
简介: 冯其庸:我深深感到要研究《红楼梦》,家世研究和抄本研究是两大前提。不了解曹雪芹的家世和他自身的遭遇,就无法理解他的这部书;不研究《红楼梦》的早期抄本,不确切掌握曹雪芹的文字,就无法对曹雪芹的思想和艺术作出切实的评价。
作者: [英]J.K.杰罗姆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年5月
简介:《三怪客泛舟记》是一部让人心情放松的幽默小说,曾被《绅士》杂志评为“史上最幽默的五十部文学作品”之一。小说主要围绕三个怪客和一只狗的一次泛舟之旅展开,充满了夸张和非现实的情节,他们掉进水里,把东西弄丢,吵架,又笑着和好,互相讲故事;他们个个有远大的抱负,热情也很高,可就是到了早上谁也起不来;他们都想当伟大的探险家,可事实上,只要一下雨,他们还是愿意待在暖和的火炉边,坐在舒适的椅子里——读来让人乐而忘倦。而在故事的幽默机智之外,字里行间还洋溢着一种爱。作者显然是刀子嘴豆腐心,说话句句刻薄,但他的讽刺却包含着深沉的宽容,像没有杂质的阳光,让人感到温暖安心,在捧腹大笑间读出生活的真善美。 “幽默书房”丛书介绍: 从心理学角度看,随着工作、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竞争的日趋激烈,现代人所面临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而幽默是一种绝妙的防御机制,能化烦恼为欢畅,变痛苦为愉快,让压抑的情绪得到释放,从而使身心得以放松,最终缓解,甚至排解掉压力。可以说,幽默是我们精神上的“按摩师”。从阅读趋势看,读者普遍喜欢阅读趣味性强的图书,阅读的轻松化开始抬头,“轻阅读”文本出版趋势加强。幽默通过诙谐的笔调,滑稽的情节,给人带来欢乐的同时,又因其包含对人生的思考和诠释,让人笑了以后更好地品味生活。 在“幽默书房”这套译丛的具体书目甄选过程中,致力于挖掘幽默文学中的翘楚之作,文学史上的经典,比如钱锺书先生“叹为奇作”的《小人物日记》,《绅士》杂志所评“史上最幽默的50部文学作品”之《三怪客泛舟记》,林语堂先生眼里的“现代大家”、享誉世界的加拿大幽默大师斯蒂芬•里柯克经典佳作《小镇艳阳录》,这些作品在市面上已难觅其踪,1957被著名的经典文学丛书“人人文库”收录、《三怪客泛舟记》续作《三怪客骑行记》更是首次推出简体中文版。 然而,虽说是经典,但若无绝佳的容貌,也难得读者青眼,故而邀请了年轻插画师杨猛创作封面图,他的创作古典主义和艺术气息浓厚,有一种怀旧的味道但又不缺乏现代感,善于用色彩和场景营造出带有意味的图像,来表达文中的主题或人物细腻的情感,个性鲜明且辨识度高。
作者: 林清玄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年5月
简介:本书是林清玄荣获中山文艺奖的散文集,本书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林清玄一贯飞扬浪漫、明澈动人、淳厚深思、宽容博爱的风格。书中同名散文本书被收入大陆《中华活页文选》(初三年级),以极温润优美的文字描画动人的少年与成长:“每一个中国孩子都是一面清明纯净的镜子,是一粒掉落在土地的麦子,是一支射在旷野里飞行的箭,是一棵等待春天发芽的树……”本书源于作者曾经每个星期都收到读者的写信,大部分是面临人生关卡的少年孩子。他们在信中谈感情、谈读书、谈代沟、谈文化,甚至谈自己的痛苦与欢乐,作者常为不知如何给他们答案感到苦恼,经过考虑之后,以独立文章的形式写作出来,结集成本书,但愿这本书能为孩子和少年们提供一些的想法。书中的教育观融合了东方传统和西方传统,呈现出通透圆融的人生观,是一部能给予孩子和家长们以启发的散文作品。
作者: 李庆西 著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年5月
简介: 李庆西编*的本书以多重视角和意识的交织,写尽学界的浮华与污秽,是对当今中国高校学术文化生态*鲜活的聚焦,呈现了一种新人文关怀的写作立场。主题似乎是那种斤斤计较与一地鸡毛,所有角色都卷入其中,学术闹剧和人事战争以反小说面具登场,一个简陋琐屑的大舞台,谵妄、可笑与纷繁的欲望,类型化的各色人等进进出出永不疲倦,消息和流言塞满了全部剧情,视线模糊之下一切事物都笼罩着滑稽的灰色调,狭隘、毁谤、脆弱与微不足道。
作者: 蔡家琬著,赵春辉 点校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年5月
简介:二知道人集陶門弟子集讀《李白傳》謫仙人李太白,胸中本有治安策。生不逢堯舜,佯狂堪惋惜。高吟痛飲全其天,舉世目為詩酒癖。嗚呼乎!知人論世得大端,經濟還須反覆觀。浸假天子咨爾白,汝為宰相總百官。我知百官各稱職,烽煙焉得來長安?爾乃召自酒家市,解酲頮面還以水。沉香亭北墨花香,調譜清平能稱旨。命作清而不要官,左右工讒由此始。念奴為脫吉莫鞾,徒然側目無如何。白也目中無權貴,立朝大節何嵯峨!達人由來知進退,一朝懇乞還山阿。天子命之住,宮人沮之去。人生窮達由於天,若輩難教白不遇。白不遇,江邊渡,錦袍畫舫人傾慕。謫降人間數十年,自向清波捉顧兔。嗚呼乎!世人知其酒與詩,白能知人人不知。汾陽賤日為營卒,性命斯須救者誰?題孫竹隱表兄靜香軒三間舊草堂,簾外種新篁。清影羅羅處,風來時有香。主人詠方罷,對此興彌長。一是居無此,塵懷未易忘。四時閨怨最嫌憨婢小,離恨不曾知。慣折庭前柳,背人學畫眉。侵曉卷珠簾,遠望池中翠。也欲采蓮花,怕見鴛鴦睡。梁上巢猶在,風來泥落幃。願郎如燕子,今日故飛飛。夜雪灑牕紗,衾枕寒如水。妾知邊塞寒,君念閨幃否?紅樓夢說夢僕病人也,慣喜說夢。曩閱曹雪芹先生《紅樓夢》一書,心口間汩汩然,欲有所吐,輒思秉筆覦覶縷,以手為口,為朋儕遣睡魔。謀生碌碌,無暇及此。幸而一日清閒,北牕臥覺,夢餘說夢,意到筆隨,不自知癡性之復發也。閱者恕其囈語也可。蒲聊齋之孤憤,假鬼狐以發之;施耐庵之弧憤,假盜賊以發之;曹雪芹之弧憤,假兒女以發之:同是一把酸辛淚也。古今皆夢也。功列旂常,名垂竹帛,正夢也;福澤將至,徵兆先成,吉夢也;莊周栩栩為蝶,幻夢也;鄭人蕉隍覆鹿,寤夢也。至於輕絲帽影,老於風塵,此夢之勞者也;結廬在廉讓之間,倚樹而吟,據槁梧而瞑,不復問塵市事,此夢之清者也。外此則噩夢、綺夢、喜夢、懼夢、妖夢,莫不有寓目之兆焉,而最易沉酣者,《紅樓夢》也。雪芹一生無好夢矣,聊撰《紅樓夢》,以殘夢之老人,喚癡夢之兒女耳。《邯鄲夢》、《紅樓夢》同是一片婆心。玉茗先生為飛黃騰達者寫照,雪芹先生為公子風流者寫照,其語頗殊,然其歸一也。……
作者: 林清玄 著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年5月
简介: 本书获台湾中小学生优良课外读物文学综合类推荐,作者在书中表达了自己的文化观:“我觉得在一个粗鲁的时代,细腻是必要的;在一个赤裸的时代,含蓄是必要的;在一个野蛮的时代,温柔是必要的……”林清玄在书中关心文化、艺术与读友结缘,还记录与时代人物的会面谈天,他希望永远保持心内的向往与祝愿,永远不失去心里清明的莲花。 莲花在佛教里不只是宝华庄严、妙法莲华,也是纯净、细腻、柔软、坚韧、芬芳的向往。让人人心有莲花,来超越那好像扩散着的污泥。面对世事纷乱,人心迷惘,林清玄以佛教小故事、佛经的智慧讲述人生哲理,书中的菩提喻指佛教中觉悟的境界,他结合自身体验和思考,将佛理修养化作美好心情,为读者点燃心灯,文笔细腻,见解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