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8 项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年6月” 相关结果
- 全部分类
- 全部
- 文学
- 历史
- 哲学/宗教
- 法律
- 政治/社会
- 医学
- 教育/心理学
- 艺术/传媒
- 研究生考试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开课
- 语言
- 经济金融
- 管理学
- IT/计算机
- 自然科学
- 工学/工程
- 体育
- 行业资料
- 音乐
- 汽车机械制造
- 文档模板
- 创业
- 农学
- 生活
- 数据库教程
- 民族
作者: 邓安庆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年6月
简介:我想生活总是这样,坏一点,好一点,再坏一点,再好一点,好好坏坏之中,人变得坚韧起来。就这样,不至于好到哪里去,也不至于坏到哪里去。时间继续往前走,日子继续往前过。在反复折腾中,对于人生的各种境遇,世态炎凉,人情冷暖,都有了丰厚的体会。领受属于我生命的独一份,并去过好它就可以了。——邓安庆本书通过“亲人记”“世间记”“回乡记”三个部分,集结了作者对故乡亲人、师友,对身边那些人那些事的记录与怀念。作者邓安庆生长在农村,曾游荡于多个城市之间,从事过广告策划、内刊编辑、企业培训、木材加工、图书编辑、互联网等不同职业,阅历丰富,天性敏感细腻,对乡村,对城市,对社会底层的人和事,都有独到而细致入微的体察。作者文笔细腻,语言纯净克制,用平铺直叙的白描手法,将人间烟火娓娓道来,对人物的举止投足和心理刻画生动,性格描述细致入微,使得读者如见其人,如入其境,读来亲切有加。他的文字接地气,带有温度,能够俘获人心。 插画家 “星星的插图”根据书中内容作插图20余幅,画风细腻、生动,乡趣十足,与邓安庆的文字十分契合,相映成辉。
作者: 【日】乙一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年6月
简介:寂寞的高中生们 黑夜里的孩子们 平行世界里拼命呼救的另一个我无论是推理悬疑还是奇幻科幻,这六个故事其实都发生在现实之中“箱庭”是属于每个人的微观风景 也是属于每个人的心理治疗法——《便利店日和!》在便利店打工的两名学生,下班前的最后一刻,遇上进店抢劫的强盗……《白色足迹》凭空出现在雪地上的足迹,是平行世界的那个人发出的求救信号,我能救她吗?《奇境》品学兼优的孩子无意间捡到一把钥匙,到处寻找钥匙孔,却意外发现凶杀案……《小说家创造法》被同学欺凌的少年想要成为小说家,那真的能改变他的命运吗?《王国之旗》离家出走的女高中生,无意间进入孩子们的夜间王国而被囚禁,她能逃脱吗?《青春绝缘体》孤孤单单的学弟与不善交际的学姐,只能在社团里用毒舌互相取暖,卑鄙而又怯懦地逃避现实的我们俩,该怎么做才能继续活下去?
作者: 蔡天新 卡瓦菲斯 雅姆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年6月
简介:弗朗西斯·雅姆(Francis Jammes),1868年生于上比利牛斯省山区一个叫图尔奈的小镇,1938年卒于下比利牛斯省的阿斯帕朗。小学时,雅姆的成绩不好。20岁时,中学毕业会考没通过,同年他深爱的父亲去世,使他心生负罪之感。1894年,雅姆在洛蒂和马拉美的帮助下出版了诗集《诗》。马拉美在给雅姆的信中这么惊叹:“这部精美的诗集极少技巧,运用完美的声音之线,天真而准确。这么僻远,这么孤单,你究竟是怎么把自己做成了这么精美的一个乐器!”从此雅姆认准了这条路:异乎寻常的敏感和灵感所在的直觉。雅姆毕生都忠实于这最初的方向:用温柔、纯洁、幻想和明澈的天真,获得作品的效果。雅姆的重要诗集有《从晨祷到晚祷》《迎春花的哀伤》《天上的林中空地》《基督教农事诗》等。雅姆从爱出发,做他的一切选择。他曾坦言:“让我有时恨男人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不够纯洁。”但雅姆恰恰生活在一个不仅不够纯洁而且对他怀有敌意的世界上。童年时,城市拒斥他这个小农民;青少年时,他因反抗学校,也被学校一把推开;他只好沉浸到大自然的爱中。当诗歌给他带来名声时,一方面,他赢得了纪德等作家的友谊;另一方面,他又遭到了另一些作家的抨击。谦卑的雅姆骨子里并非没有骄傲。1926年,他秘密地告诉莫里亚克:“我知道我在法国是什么位置(诗人,我希望):第一。即便我被贬低到最末一位,我对此也坚信不疑。”1920年和1924年,雅姆两次想进法兰西学院,但均受挫。最终,是心灵的朴素使雅姆悟透了这一切。他舍弃了文学能带给他的丰厚收入:“天主在我身上的全部工作,曾是逐渐地将我从一切心中拽出来,远离现代生活。我拥有,在这种孤独中,众人期望的一切幸福。”而文学荣誉其实并没有离开他。1937年,也就是雅姆去世前一年,两位大作家克洛岱尔和莫里亚克,趁国际博览会之际,在香榭丽舍剧院为他组织了一场诗歌晚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很早,雅姆就在教堂的肃穆氛围中品尝到了静心默思的滋味。但他也曾失去过虔信。他曾自问:“我谈论天主,但是,我相信吗?人们说天主存在或不存在,对我都是一样的,反正村里的教堂温和而灰暗。”究竟是什么使他疏远了教堂?是长久以来人们对信仰的冷淡,尤其是,成长中遇到的巨大困难,和社会生活里随处可见的虚伪。他在信中痛苦地写道:“你不知道宗教虚伪是多么让我痛心,它在戕害法兰西。”然而,忘掉天主这一企图很快得到克服。他写信给马拉美:“让我们相信天主吧,让我们像你的诗句一样纯洁。”直到1904年10月的某一天,那时他已为同自己心爱的少女成家而苦苦等了三年,而少女的双亲却不答应;撕心的痛苦让雅姆找回了童年时代的祈祷。他决心重新投入天主的怀抱。他写信给他的挚友:“克洛岱尔,我需要天主。”雅姆的诗,如此善良、纯洁、天真、朴素、虔诚,以致构成了一种独特性。而这种独特性源自诗人的独特的灵性。他的诗句能在读者心中唤起某种罕见的渗入灵魂的温柔。他还有一双画家的慧眼,能抓住一只松鸫在空中划过的眨眼即逝的弧线,能测出景色中阳光的比例。这视觉上的特殊敏感,这心灵中的细腻感动,就构成了外和内;通过内外之间的来回运动,雅姆把不可见的心灵放到可见的文字形象里。雅姆善于把句子的内在节奏先细细捏碎,然后按自己的意愿进行重组。他的诗句常常是蔓延性的,像树干长出枝条又长出叶片一样,让读诗的人乐意在一片阴凉下等待下一句。面对事物沉默着的神秘,雅姆最出色的诗篇几乎抵达了不可能的简单和不可求的自然。(树 才 译 注)
作者: 张炜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年6月
简介: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正经历“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基督教登陆东部半岛,教会学校及西医院初步兴起。半岛地区首富和养生世家的季府面临空前挑战。与此同时,因与北方革命党统领的密切关系,季府被卷入一场场起义的鏖战之中。季府主人、“独药师”第六代传人季昨非陷入与养生前辈的对峙纠缠、与西医丽人的缠绵悱恻、与兄长至亲的生死诀别……在长生、爱欲、革命之间,这个曾经清闲无为,作风虚浮的少爷能否接过传承百年的衣钵,守护日渐式微的季氏家业?他在革命的召唤中又该何去何从? 半岛养生秘术与革命史料首次披露,历史猛料与叙事陷阱暗合交错。这是张炜自《古船》《九月寓言》《刺猬歌》以来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作者: 李炳银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年6月
简介:重症监护室——ICU手记 周 芳引 子 镰刀,轻轻掠过 深夜3点醒来,白茫茫一片在眼前晃动。 白茫茫的,是五床,65岁,行肺癌切除术。最初的病灶被手术刀剔除,叫癌的细胞却埋下隐祸,它在跑,跑得肆无忌惮,跑得比手术刀还要快,快千百倍。跑到了肝,跑到了淋巴,它占领了这具肉体。 白茫茫的,是八床的脑梗,42岁。每天探视时,八床的家属海啸一样涌来,扑在玻璃窗前,他们呼喊八床。强、强子、志强、强叔、强儿。他们已呼喊他28天了,他们把八床从冰冷的代号里抽出来,还给他自己的名字,还给他各种身份,还给他亲属链上的某个重要环节。他却不肯醒来,他遇到了梗。梗是什么呢?梗是肉体里的一根刺,吞不下去,将生命死死卡住。护士长说,梗在大脑司令部,肉体的整个机能就瘫痪了。再多的金钱,再大的权势,都不过是个虚弱的笑话,没有力量抗得过它。 许多的白茫茫,都无法抗过。白茫茫的床单上,白茫茫的死亡。它在我的3点醒来。 这已是这3个月来的常态了。我无法一夜安睡到天明。2013年11月24日,以一个义工的身份进入ICU前,我告诫自己淡定、从容,如战地记者。可是,这个告诫如同谎言。对于我这样一个黏液质的人来说,ICU,根本不可能是零度现场。我不可能绷得住。 不,不仅是我这样黏液质的人,不仅是你这样胆汁质的人。 所有的人。 所有习惯了活着的人。 对“活着”这件事,我们习惯了。我们恋爱,评职称,我们钩心斗角,呼朋引伴,我们上街买小白菜,看美国大片。 不会想到这是活着。习惯意味着麻木。 我们出生后,一直活着,从未死过。死,是别人的事。 这里却是ICU,Intensive Care Unit的缩写。它的中文意思是重症监护室。重症,监护,一下子就说出了生与死这两个字。这是两个大字,而此刻却异常具体。具体到痰培养,到肾上腺素大量注入,到20厘米的引流管插进身体的每个漏洞。漏洞里,住着死,也住着生,它们在进行着拉锯战。 在ICU门前,会看到许多张面孔,焦灼的、悲伤的、木讷的、期盼的。从凌晨到深夜,他们在这门前游荡、呆坐、失神或者痛哭。如果有喜悦,那便是历经艰难的等候获得生命的大赦。 门内,一群人,躺在白茫茫病床上,正一分一秒死去,一分一秒从死亡线上跑回,一分一秒学会重新呼吸重新微笑。 一分一秒,天荒地老。 ICU,像一道咒语,箍紧命运。 监护室里一共10张床,空着的时候极其少,有人离去,有人不断地填补上来。离去的,有承蒙上天眷顾,历经九死一生,得柳暗花明,终究转到了普通病房;有山穷水尽后,漏洞继续溃堤,家人不得不放弃的。戴上简易借氧面罩,被家人飞奔带回家,最后一口气落在自家床上。带不回家的,我们只能交给那个身影,他已驻足等候许久。 我们从没邀请过他,他以他的方式走过来,他无声无息,他在每个角落里踯躅。他是安静的,不慌不乱的。只取走他想要的东西。他有着冰冷而颀长的手指,手持镰刀,在我们头顶掠过。 房间里什么声息都没有了,只有他,他在挑选,他是唯一的主宰。 “咔”,我们听见了,声音辽阔而苍凉。镰刀落下。一床监护仪上所有的数字归于零。他带走了。 分分秒秒,我与他共处一室,我的呼吸里有他,我的惆怅里有他,我的疼痛里有他。他穿透我,将一个习惯置入我的血液。 习惯死亡。 ICU给我当头一棒:我得重新开始一种习惯。关于死亡的种种。 一床一床地来,一床一床地走。死,死里逃生、九死一生、生死攸关、死不瞑目,是如此普通的存在状态,铁一样钉在钉子上。我每天都在经过。有个声音提醒我,或者我该怀疑,我与生命到底有多大关联?那些花枝招展的活着,那些锱铢必较的活着?那些名利双收的活着。它们真的存在过?如果活着的,只是肉体,我还有什么理由爱这活着?肉体多么不堪,镰刀在轻轻掠过。 我一日一日谈论着死亡。谈论每个肉身的千疮百孔,谈论每一寸终将被消亡的部位,谈论每个腐烂的穷凶极恶的细胞,我被囿于一个新的言语表达体系。 但,这只是折射。死亡的隧道里,有没有一孔关于活着的天窗? 死亡,我不再对它不依不饶。
作者: 梁工,程小娟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年6月
简介:恩格斯的圣经观及其思想来源?唐晓峰内容提要:恩格斯出生在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家庭,圣经对幼年的恩格斯发生了深入而持久的影响。在以后的思想发展过程中,恩格斯始终将圣经及其中蕴含的神学思想作为其论证的重要素材和根据,并有多篇针对圣经的论文发表。本文首先分析恩格斯圣经观的几个重要内容:科学理性地认识圣经、历史批判地解读圣经、关切现实地运用圣经等;同时探讨了恩格斯上述思想的来源,包括施莱尔马赫的情感主义、施特劳斯的神话主义、布鲁诺•鲍威尔的历史分析、费尔巴哈的人本哲学等,指出恩格斯的圣经观虽受上述思想影响,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支配下的圣经理解最终构成其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关键词:恩格斯;圣经观;思想来源Biblical Viewpoints of Engels & their SourcesTANG XiaofengAbstract: Bible had deep and internal influences on young Engels, since he was brought up in a devout Christian family.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Engel’s important thoughts, he frequently quoted biblical texts to demonstrate his points of views and published several influential articles on The Bible. This article analyzes Engels’ biblical viewpoints and summarizes them as following three points: 1. Engels understood The Bible from a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perspective, 2. Engels interpreted The Bible in a historical critical method, 3. Engels used the Scriptures with a social concern. And then,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sources of Engels’ viewpoints, including Schleiermacher’s theology on the absolute dependence, Straus’ theory of mythology, Bruno Bauer’s historical analysis and Feuerbach’s humanistic philosophy, etc.Key words: Engels; biblical viewpoints; the sources of thoughts国内学界多关注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宏观表述,少有对经典作家处理具体宗教问题的微观分析。恩格斯曾对早期基督教、圣经文本、工人阶级信仰状况等宗教专题进行深入研究及细致解读,并发表过大量文献,其中所蕴含的理论、见解构成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便以恩格斯的圣经理解为例,分析其圣经观的形成、架构、内容以及思想来源,进而阐述其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丰富与完善。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对圣经有过集中阐述且研究较为深入的一位。这种关注和研究因为其所面对的社会背景、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不断变化而时常转移视角,恩格斯本人的圣经观亦在这种转变中不断发展和完善。恩格斯出生在一个虔诚的加尔文宗基督徒家庭,阅读圣经是少年恩格斯每日必做的功课,这为其日后在各类著述中娴熟地运用圣经字句和典故奠定了很好的基础。甚至直到晚年,恩格斯还坚持阅读圣经,并从圣经中发掘诸多研究早期基督教的论据。 恩格斯对于圣经记载所持有的立场、对圣经文本的解读,以及对具体章节的深入分析集中在他早年与格雷培兄弟的通信中,亦见于之后其各类著述所引用的圣经文本中,以及他晚年写作的《布鲁诺•鲍威尔和原始基督教》(1882)、《启示录》(1883)、《论早期基督教的历史》(1894)三篇论文中。我们探讨恩格斯的圣经观,必须拥有以下几个视阈:一是恩格斯的圣经理解虽有着不同的分期,但其自身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二是恩格斯的圣经观虽有开创性,但亦有着不同的思想来源,应用于多样化的社会背景;三是必须将恩格斯的圣经观联系于其整个思想体系,乃至马克思宗教观的发展完善这一点上进行考察。本文将着力于以上几点加以论述。一、恩格斯圣经观的主要内容青年恩格斯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他当时对圣经的理解多是从信仰的立场出发。在一位信徒眼里圣经自然是其信仰的基础,字字句句都是无可指摘的,而偏偏恩格斯受到当时流行于欧洲的理性主义及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圣经中违背科学理性的诸多神迹,及基督教未体现于圣经中的教义,都使其内心充满了矛盾和不安,但是很快,这种不安在施莱尔马赫的情感神学中得到了抚慰。施氏的神学将信仰诉诸于个人对至高者的绝对依赖感,这便将宗教从僵化的“教义”、“知识”乃至条理化的道德中解放出来,使之回归到个体的情感本身,为人们从个体的理性出发理解自己的信仰、审视自己的上帝开辟了全新的路径。不久,急于寻求问题解决的恩格斯又发现情感同样不可靠,他感到,对于圣经和上帝信仰的理解应该从历史及人本身的社会处境出发来进行。这期间施特劳斯的神话主义、布鲁诺•鲍威尔的历史研究、费尔巴哈的人本哲学对他发生了巨大影响,这种影响陆续反映在恩格斯此后40年的创作中,为其带来根本性的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使之彻底摆脱了基督信仰的立场,强调从历史、社会、文化的角度来诠解圣经。这些对于圣经的看法、立场及理解,最终在其晚年创作的《布鲁诺•鲍威尔和原始基督教》(1882)、《启示录》(1883)、《论早期基督教的历史》(1894)这三篇文章中得到系统表述与升华。综合恩格斯一生对于圣经的运用和研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梳理其圣经观:科学理性的认识;历史批判的解读;关切现实的运用。(一)科学理性地认识圣经恩格斯无论是作为一位虔诚的基督徒,还是共产主义运动的创始人,亦或是国际工人运动的领袖,科学理性地认识圣经始终是他理解圣经的前提。青年时代在与格雷培牧师的通信中,恩格斯在肯定上帝的理性及至高性的同时,也提出上帝的理性应与人的理性保持一致,否则它便不能称为理性,人们应该用理性去理解神的话语,即圣经。 他甚至直言:“我不明白,怎么还有人试图继续相信圣经的每一个字或者维护上帝的直接影响,要知道上帝的存在是任何地方也无法证实的。” 从这种立场出发,恩格斯对于圣经中记述的许多内容均持怀疑态度,比如对于赎罪论,他坦言,对那些还不了解的东西,不宜匆匆作为信念而接受,使之成为教义:“没有一个有思想的人会相信,我的罪恶应当靠某个第三者的功劳而获得赦免。……每个人都必须努力通过自身来实现人类的思想,即像上帝那样在精神上完美无缺。这是一种完全主观的东西。以第三者即客观的东西为前提的正统的赎罪的教义怎样来实现这种主观的东西呢?” 何况,替人赎罪的基督的超自然出生本身便存在问题,其中说明超自然生育的最有力的论据,即关于基督身上的人的本性的非人格性的教义,不过是超自然生育这种神秘直觉的结论而已。 与此相关,恩格斯直言基督甚至也不知道使徒教义中的许多东西,甚至亚当的故事也只能是神话,原因是:亚当既然被创造得这样无罪,他就应当像上帝一样;或者,他既然是用人力创造出来的,他就必然会犯罪。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还需要赎罪吗?而“三位一体是赎罪的条件”,这又是基督教体系中半真不假的一个结论。 如果说早期作为基督徒的恩格斯因受科学理性思潮的影响,仅仅对圣经的字面内容产生质疑,仍然坚信其象征意义的话,那么恩格斯在后期思想中,则更为稳健地运用科学理性的方法分析原始基督教的来源及圣经的形成,还原其历史本来面貌,这种还原无疑是将宗教经典去魅的过程,凸显了此时恩格斯作为一位科学无神论者的立场。在1882年撰写的《布鲁诺•鲍威尔和原始基督教》一文中,恩格斯认为,当宗教处于一种自发的阶段时,如在黑人对物神的膜拜或雅利安人共有的原始宗教中,少有欺骗的成分,但在以后的发展中,这种欺骗的成分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了。基督教作为人为的宗教,充满虔诚的狂热,更是少不了欺骗和伪造的历史。布鲁诺•鲍威尔通过他的新约考证, 认为基督教在这个方面做出了可观的成绩,他无可辩驳地证实了人人都可以任意地把福音书的记述完全当作历史的记述,从而彻底揭露了这种理论的非科学性。 在鲍威尔论证的基础上,恩格斯进一步得出这样的判断:福音书的全部内容中几乎没有一件事情是历史事实,以致连耶稣基督在历史上是否实有其人也可以认为是成问题的。从这种立场出发,恩格斯曾经对《约翰福音》做出如下评价:“基督教的最初形态究竟是什么样子,读一读所谓约翰启示录,就可以有一个概念。粗野的混乱的狂热,教义还处在萌芽时期,所谓基督教道德只有禁止肉欲这一条,相反地,幻想和预言却很多。”
作者: 铁流 纪红建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年6月
简介:一提孟林,崔立芬老人的眼眶瞬间湿润。坐在农家小院的崔立芬陷入了回忆,秋风里,她抿了抿头上的斑斑白发,嘴唇蠕动了一下,未言先涕,片刻,她不好意思地笑了笑道,都过去了,俺还流啥泪呀?让你们笑话俺了。她拿过手巾抹抹眼睛,轻声对我们说,孟林那个儿到俺家是1943年,是俺大女儿媛媛出生的那年。那天黄昏,俺那当村妇救会会长的婆婆悄悄地带着一对年轻的两口子来到俺家。男的长得高高大大的,怪俊的,女的长得不咋地,比俺矮,挺胖的,还一脸麻子。女的抱着个孩子,那孩子脸色很黄,就穿了一个小褂,身上还有虱子。俺婆婆小声对俺说,这位是县妇委会王涛王书记,这孩子是王书记的,刚满月,王书记要忙工作,想找个有奶水的女人带孩子,你不正奶着孩子吗?就交给你了。王涛走的时候,那泪水哗哗的。孩子是娘身上掉下的一块肉,她能不心疼?晚上,俺婆婆悄悄对俺说,这是共产党、八路军的孩子,你要好好养着,不能有丝毫的闪失。前横山村坡陡地薄,俺家就那么点薄地,一年打不了几粒粮食。咋办?再饿也不能饿了孩子。为了让俺奶水多些,俺一家老小就吃那些混合粮,啥叫混合粮?说白了就是糠、树皮碾碎了再掺点地瓜面。给俺吃得稍微细点。可俺的奶水还是支撑不了媛媛和孟林。俺老汉就对俺说,先顾孟林,再喂媛媛。孟林刚送来时脸色蜡黄蜡黄的,瘦弱多病,可俺媛媛面带红润,活泼健壮。大概两三个月后,孟林的身体慢慢就壮起来了,脸色也好看多了,可俺媛媛因为营养不良一步步消瘦。俺先让孟林吃奶时,媛媛就在一边饿得哇哇叫。她哭一声,俺的心就揪一下,俺心那个疼呀就没法说了。等临着媛媛吃了,奶水没有了,她拼命地吸,就是吸不到,吸一口,哭一声,到最把俺的血都吸出来了。俺的眼泪流个不停呀。一天早上,俺喂了孟林后,再去抱媛媛,见她不哭不喊了。俺紧张了,把媛媛抱到怀里,可她不张口了。俺急了,就把奶头往她嘴里塞,可怎么塞她都不会张开了。孩子已经不行了。俺那孩子着实可怜啊!孩子死后,俺哭了好几天,但有什么办法呢?媛媛死后,俺就一门心思养孟林。孟林也一天天大了,光吃奶不行了,得吃米面了,可俺家没有呀。俺娘家条件稍好些,俺就跑到娘家要点米面来喂孩子。回娘家要翻过二十几里的山路,山高路陡的,俺不是裹了脚吗,走一趟得要一整天,何况俺怀里还抱着孩子,后边背着米面,又是小脚,可遭罪了。崔立芬老人说,俺晚上搂着孟林睡觉,小褥子很薄,孟林三天两头就尿湿了它。俺家只有一个小褥子,没有换的,俺怕孩子着凉流鼻涕,俺就就把孟林挪到干的地方睡,俺把湿的地方用块破布盖着,俺就睡在上面。鬼子来扫荡是常有的事。一天深夜,俺老汉突然使劲把俺摇醒,大声说,外面有人在喊,鬼子来了,快向东山跑!俺老汉用木棍背起瓜干煎饼,俺把孟林揣在怀里,迈开小脚,就向外跑。天黑看不清地面,一路上树木又多,俺们磕磕绊绊的。山上野狼的嚎叫声一阵紧一阵的,怪吓人的。突然,俺们看见前边有只狼,眼睛放着亮光,俺老汉一面紧握木棍,准备和野狼拼命。幸好,那野狼掉头跑了,俺们才顺利地跑到了山上。第二天晚上也不安顿,鬼子又来了。俺抱起孟林,跟着乡亲没命地向大胡岭山沟里跑。俺们跑到半路时,才发现鬼子早已占领了大胡岭山,噼噼啪啪地向俺们开了枪。前面的人又调向跑,看到他们调头,俺也调头跟着他们向东山跑。枪声越来越近,孟林哭个不停。当时有人就埋怨俺说,你抱的孩子哭声能听老远,别引来了鬼子……崔立芬老人说,孟林一天天长大了,有人对俺说,你光养着人家的孩子,自己怎么不再生一个呢?俺当时也想,自己怎么就不生一个呢!俺婆婆大公无私,她对俺说,立芬,这几年你就别想着要孩子了,这年月,既没吃的,也没穿的,生了不一定养得活呀,再说咱们先紧着顾八路军的孩子吧,他们命都挂在裤腰带上,今天活的好好的,说不定明天命就没了,咱得为烈士留下血脉呀!待把鬼子赶出咱中国后,孟林回到他父母身边了,咱再生也不迟,生他十个八个的。俺婆婆一说,俺就流泪,俺也想有个自己的孩子呀!后来,直到孟林离开俺家后一年,俺才有了自己的大儿子。1947年,正好八月十五中秋节,是上午,俺记得清清的,俺为啥记得这样清楚?是俺那个儿走的那天呀!俺孟林的大爷申作武来了,牵着头小毛驴。俺一看到申作武,就知道他是来接孩子的,俺泪水就止不住了,话也不会说了。孟林说,娘,你又哭什么?俺说,儿啊,你不是娘的亲儿,你是共产党的儿,是八路军的儿,这是你大爷,他要接你回家了。孟林扯着俺的衣角说,俺不是共产党的儿,也不是八路军的儿,俺是娘的儿,俺哪儿也不去,俺就跟着娘。他是俺一口奶一口奶养大的,是俺一把屎一把尿养大的,他身上哪里有个小疙瘩俺至今都记得清清的。俺着实舍不得啊!俺连夜为孟林做了新衣裳,烙上了孟林最爱吃的小米煎饼,把家里的两个鸡蛋也煮上了。人家都说中秋是团圆月,可俺那晚是伤心夜。第二天一早,孟林大爷就想带着孟林回家,孟林紧紧地抱着俺大腿,撕都撕不开。孟林说,娘呀,你怎么不要俺了?俺哪里也不去!俺说,傻孩子,听话,你马上就能见到你的亲爹娘了。孟林哭着说,你骗俺,你就是俺亲娘。俺不走,俺不走。俺又说,儿啊,你是娘的儿,可你得跟着他走,想娘的时候再回来。孟林说,俺不走,俺不离开娘。最后没法子了,俺只得跟着,孟林的大爷牵着毛驴,俺抱着孟林骑在上头。毛驴走了多久,俺就哭了多久,孟林也哭了多久。二十多公里的山路,走了两天一宿。就这样把孟林送到了日照的响水河村。到了地方了,孟林怕俺走,一步也不离。可俺也得回去了,就是不舍得也要回去了。孟林看俺要走,又一下抱住了俺,俺们想把孟林强撕开,可孟林把俺抱得死死的,就像黏住了一样,怎么也撕不开。孟林大声地叫着“娘,娘”,撕心裂肺的,叫得俺们心都碎了。孟林的大爷眼泪都跟着往下滚。俺紧紧抱着孟林,说,俺不走了,娘不走了。俺陪着孟林在响水河住了好几天,也好让他熟悉熟悉,适应适应。住了几天后,俺觉得这样不是办法,就打算等他睡着了后俺再走。那天早上,俺看到孩子还在睡梦中,就一狠心,流着泪离开了孟林。说到这,崔立芬老人沟壑般的脸上,早已满是泪花。92岁高龄的崔立芬大娘,是莒县小店镇前横山村人,当年被八路军称为“横山母亲”。
作者: 蒋和森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年6月
简介:蒋和森: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曾称《红楼梦》为“宇宙之大著述”。《红楼梦》确是一部长留天地之间的大书,但它所以“大”,并不仅是因为表现了王氏所说的“生活之欲”,而是表现了更为广阔的人生。大就大在这“人生”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