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图书馆藏6827种中外文古旧地图目录
作者: 北京图书馆善本特藏部舆图组编
出版社: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
简介:
片断:
中国善本书提要补编
史部
一纪传类
【通志】
残存一百八十六卷一百五十一册
(《四库总目》卷五十)(北图)
元刻本[九行二十一字(29·2×19.5)]
宋郑樵撰。此本阙卷第十一、十八、九十七、一百
三、一百七十一、又一百九十二至二百,凡十四卷。
按北京图书馆有是书残部五,互相补配,可得其
全。在抗日战争期间,为了保证古籍善本书的安
全,装箱先运存上海,因佔面积太大,未能全数运
出,不克配齐为憾。
【明史竊一百五卷】
十五册(北图)
明崇祯间刻本[九行二十一字(21·4×13·2)]
明尹守衡撰。守衡字用平,号冲玄,东莞人。万历
十年举人,三上礼部,均不售;时裴应章为礼部侍
郎,特拜守衡为新昌令。越二年,左迁赵府審理,
遂告归著书。事蹟具详是书《序传》。是书凡一百
五卷,原阙三志、一本纪,实仅一百一卷。《明史·
艺文志》、《千顷堂书目》并作一百七卷者,因《总
目》误世家八卷为十卷,编者未检原书,因而致误。
乾隆时,著在《违礙书目》。
张萓序[崇祯十一年(一六三八)]
汪运光序[崇祯十二年(一六三九)]
戴=国土序[崇祯九年(一六三六)]
黎遂球序[崇祯七年(一六三四)]
李贞序[崇祯十年(一六三七)]
【名山藏一百六卷】
四十册(北图)
明崇祯间刻本[十行二十字(21.1×14)]
原题:“臣何乔远恭辑。”按此本为北京图书馆所藏,
自卷第四十五以后,亦不记卷数,均作墨钉。《王
享记》四卷较北大图书馆藏本少一卷,因未能对
校,不知此本有残缺,或是分卷不同。按《王享记》
记外国事,为《名山藏》中之重要部分。乔远自
称:“余志海外诸夷,兼时事焉。余海上人,习知之
也。今我不述,后将何闻!”
钱谦益序[崇祯十三年(一六四○)]
李建泰序
王邵序
二编年类
【古今纪要】
残存十一卷六册(《四库总目》卷五十)
(北图)
元刻明印本[十行二十字(19·8×13·2)]
原题:“慈溪黄震东发。”按是书刻工与元信州路本
北史相同,其明初修补刻工亦相同,是两书当为同
地同时所刻,后其版又同入南监者。全书十九卷,
此本今存卷五至十,又十五至十九。
【蜀汉本末】
三卷一册(《四库总目》卷五十)(北图)
明钞本[十行二十五至二十八字不等(19×
13.1)]
元赵居信撰。卷内有:“翰林院印”满汉文大方印,
书衣有戳记云:“乾隆三十八年十一月浙江巡抚三
宝送到范懋柱家藏《蜀汉本末》壹部,计书壹本”,
《四库存目》即据此本著录。卷内又有:“犀盦藏
本”印记,知为钱桂枝从内阁竊出者。瞿氏《铁琴
铜剑楼藏书目录》卷九猶著录是书元刻本,卷末
有:“建安詹璟刊”一行,此本亦有之,知从元本出。
《四库总目提要》云:“前序一篇,不知谁作”,今已
佚矣。
自记[延祐元年(一三一四)]
黄君复跋[至正十一年(一三五一)]
三纪事本末类
【通鑑纪事本末】
残存三十五卷三十五册(《四库总目》
卷四十九)(北图)
宋刻元印本[十三行二十四字(19·7×15)]
宋袁枢撰。按《玉海》卷四十七云:“淳熙三年十一
月二十四日,参政龚茂良言:袁枢编《通鑑纪事》,
有补治道,或取以赐东宫,增益见闻。诏嚴州摹印
十部,仍先以卿本上之。”此即嚴州本也。至宝祐五
年,赵与笃以嚴州本字小,且讹,易为大字,出私钱
重刻於湖州。然则湖州本为第二刻,今已印入《四
部叢刊》中。卷内有元代补版,且字多糢糊,然相
其纸色,猶元代所刷印者。凡存卷第三至二十八、
三十、三十二、三十四、三十六、三十七、三十九至
四十二。
【通鑑纪事本末】
残存十八卷十八册(北图)
宋刻本[十一行十九字(25·3×19)]
宋袁枢撰。此宋湖州刻本,其板明代入南雍。此
本墨色颇佳,疑是元代或明初所刷印。《四部叢
刊》影印本较糢糊,且多补版,当是入南雍后印本
矣。此本已残,存者为:卷二、四、六、七。十一、十
三至十八、二十、二十四。二十七、三十一、三十七、
三十九及四十一。
【通鑑纪事本末】
残存七卷七册(北图)
明内府朱丝栏钞本[十行二十一字(26·1×
15·9)]
宋袁枢撰。此本书法工整,标识四聲句读,与古法
合,且举事目於眉端,颇便阅览。今存七卷,为:卷
第二十、二十一、二十三、二十五、二十六、三十七
及三十八。
【通鑑纪事本末】
残存十二册(北图)
明朱丝栏钞本[十行二十字(19·9×12·3)]
宋袁枢撰。存三上、六上、九上、十上、十三下、
十四上、十七下、十八下、二十七上、四十中、四十
一中、下,凡十一残卷。
【蜀鑑十卷】
四册(《四库总目》卷四十九)(北图)
明嘉靖间刻本[八行十六字(21.2×14·2)]
宋李文子撰。文子序有“俾资中郭允蹈缉为一编”
之语,故《四库总目提要》题为郭允蹈撰。卷内
有:“闽中徐惟起藏书印”。
李文子序[治平三年(一○六六)]
又跋[残]
方孝孺序
庐山主人序[嘉靖三十四年(一五五五)]
海宁倭寇始末一卷】
一册(北图)
旧钞本[十行二十字]
不著撰人姓氏,清吴骞校本。卷末贴附周春来书,
又为据《嘉靖实录》补二事。吴寿旸《拜经楼藏书
题跋记》云:“《海宁倭寇始末》一册,不著作者名
氏,先君子校,并有按语”,即此本也。
后记:
后记
当《中国善本书提要》(下简称《提要》)在一九八三年八月出版后,又发现遗漏未收者,因之
又编这本《补编》。这是有三(重民)一生辛勤写作的成果。今略述编《补编》的由来如下:
有三在美国国会图书馆亚洲部,鉴定该部所藏一批中国善本书期间,正是日本军国主义铁
蹄践踏我国大好山河时期。暴日在中国种种行为,已证明他们不但有吞併中国领土之野心,而
且有奴录中华民族,消灭中国文化之企图。因此,芦溝桥事变之后,我国高校、各大图书馆损失
最为惨重。为了使我国珍贵古籍免遭日军的摧残和掠夺,北平(京)图书馆便把所有善本书共
装成三百箱,运往上海,寄存於法租界亚尔培路科学社图书馆,后又转移到吕班路震旦博物院。
一九四○年六月,由於法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暂时失败,危以法租界,有隨时被日人搜查的
可能,於是北平图书馆馆长袁同礼乃求助当时驻美大使胡适,胡适与袁同礼商量后,乃決定把
这些善本书运往美国,寄存在国会图书馆亚洲部。后由胡适派遣有三潛赴上海了解情況,准备
押运这些善本书赴美。一九四一年二月五日,有三冒着生命危险抵达上海,抢运这些善本书。
但由於当时我国的海关已在日人监视之下,运书遇到了困难。最后,有三不得不用三週的时
间,将三百箱书一一打开,选其最优者,又装成一百箱,所选书共二千七百二十余种。只因当时
国民黨政府对祖国文化遗产不够重视,迁延不办将这百箱书运出上海的手续,有三只得於五月
底又去美国,想与胡适商量办法。后由袁同礼设法,辗转运到了美国,有三又用了四年时间,把
这批二千七百二十余种书一一撰写了提要,并将书制成了缩微膠卷,现这些膠卷均存於北京图
书馆善本室。有三为保存祖国珍贵的古籍作出了重要贡献。
有三逝世后,我整理他的遗稿时,发现他撰写的这批提要有的已散佚。当时因急於发稿,
故先将所找到的提要稿编成《中国善本书提要》,由杨殿珣、傅振伦两位先生校订,寄与上海古
籍出版社,於一九八三年八月出版。
一九八三年春我从朗润园十公寓迁到燕东园三十四楼时,又再整理有三遗稿和书籍;幸又
发现了遗漏未收的史部提要七百七十余篇,子部近十篇(已详《补编》卷端傅振伦写的《前言》)。
这便是《补编》所收提要,大多是史部书。
《补编》编成后,承傅振伦、杨殿珣二同志審核原稿,丁瑜、陈绍业二同志在北京图书馆代为
查核文稿,并为借阅参考书提供方便,冀淑英同志对地方志书提要的编排顺序提出了建设性
的意见,潘惠人同志则制卡片,臧健同志则编索引。今又承书目文献出版社将《补编》另印
单行本,则有三所撰提要可早些供读者参考。我现写的《后记》措辞多采用崔文印同志所撰的
《王重民传略》(已收入《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传略》第八辑,山西晋阳学刊编辑部编,山西人民
出版社1987年7月出版),并承崔文印同志在百忙中審阅并润饰之。对以上单位和同志,在此深
致谢意!
有三在美国时,曾到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方图书馆鉴定该馆所藏善本书,也撰有一千种
书的提要,但稿留在该馆。后由屈万里先生应该馆聘请,将所有善本都撰出题跋,并将有三撰
的一千种书的提要校订,撰成《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方图书馆中文善本书志》,在一九七四年
由台湾艺文印书馆出版,故今未收此一千种提要入《补编》。
我在一九八三年《提要》中所撰《后记》,将我的姊丈施友忠教授的简历写得有误;他原在浙
江大学英语系任教,后到美国,在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教中国文学哲学。我以前误记为在杭州大
学中文系任教,到美国误写为西雅图大学任教,今特在此改正,并向施友忠教授致歉。
刘脩业
记於有三逝世十五週年纪念日,时公元一九九○年四月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