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你的?
作者: 安娜·康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年09月
简介:
两个毛茸茸的家伙都想坐这个舒舒服服的椅子。麻烦也随之而来,他俩为椅子的归属争得不可开交。他们的怒火越烧越旺,直到……
【媒体评论】
★这本书巧妙地运用了逆向心理学,为这场辩论提供了完美的基础。
——《学校图书馆期刊》
★2015年苏斯博士金奖《小不点与大块头》作者的新续作,一个简单的,可以直接添加到书架上的故事。
——《科克斯书评》
★康的简单对话和维昂特丰富的漫画凸显了角色情感核心,讽刺了争吵的愚昧。
——《出版商周刊》
★和上一本书一样,维昂特有趣的漫画和康的文字,轻松而愉悦地给家长和孩子讲述了与人相处之道,而不是直接了当地说教。
——《五分钟图书》
【前言】
2015苏斯博士金奖绘本《小不点和大块头》是亚裔作者安娜·康的处女作,插图作者是她的丈夫克里斯托弗-维昂特,这对夫妻档的创作充满了默契,文图搭配极为精妙。能够获得苏斯博士奖的作品通常具备这样的特质:幽默轻松的插图,简洁而朗朗上口的语句,能吸引刚处于阅读阶段的小朋友爱上阅读,并当成一种享受。
在我看来,《小不点和大块头》不仅具备这一特质,而且极具内涵。书里小朋友般的对话,搭配夸张搞笑的插图让人忍俊不禁,虽然全文只有寥寥几笔,但情节的发展出乎我们的意料,看似不合理,却在情理之中,只能说作者极擅长捕捉孩子的心理活动。
书中的两位主角形体大小、皮毛颜色有着显著区别,看起来像某种动物,其实并不是任何动物,只是作者创作出来的一种虚构生物,暂且称它们为“小毛怪”(个头小,皮毛是蓝色的)和“大毛怪”(个头大,皮毛是橙色的)。对孩子来说,两位主角的明显差别,可以更好地区分和辨别他们。也能让孩子明白世界上的事物是有区别的,即使是同类,你和我之间也并不完全相同。《小不点和大块头》这本书很形象地表现出了孩子的“自我意识”。所谓的“自我意识”,通俗地讲,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有自我认知、自找肯定、自我否定等,在这些过程中,有的基于生活的经历,有的源自养育者的教导,有的则来自孩子对外界的观察和与自己的比较而获得。
不论是哪一种方式,也不论自我意识的对与错,都是构成孩子心理成长的重要因素。大毛怪带着鄙夷的口气口U小毛怪为“小块头”,小毛怪理直气壮地反击大毛怪,并叫他“大块头”。大毛怪搬出一群大毛怪来证明小毛怪就是小不点,小毛怪不甘示弱,也拉来一群小毛怪反驳大毛怪;当他们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砰”的一声,来了一个更大的生物,也飘来一个更小的生物,他们发现“大”或“小”是没有*的。前面之所以相互嘲弄,是因为他们只看到自己和对方的不同,以自我为参照,来比较对方,所以,眼光被局限了。当看到这个世界上除了自己和对方,还有其他大大小小的个体之后,认知的领域变大了,便不再好奇,也不再争到底了,不过,*后他们依然像好朋友一样一起去吃饭,这就是孩子的世界,看似一场激烈地争吵,却都不会对彼此怀恨在心。
作者不仅通过这本书来表现小孩子的自我意识,还告诉他们,随便给别人戴“帽子”是很愚蠢的行为,因为世界这么大,目光却只停在一隅之地,可笑的并不是别人,而是协自己。
另外,我们成年人在生活中可以教小朋友很多道理,但内心,要学会像小朋友一样保持纯真。
作为《小不点和大块头》的后续之作,《我的?你的?》很好地延续了*本的风格,同样的角色,同样的一次激烈争吵,那这次的争论点是什么呢?物权!
当孩子进入物权意识敏感期时,常常会说“这是我的”,也不愿意与人分享物品、甚至包括爸爸妈妈。其实这是正常的现象,就如这本书里的两位主角一样,大毛怪坐在舒服的大沙发上织围巾,小毛怪说那是他的椅子,因为他认为这张沙发以前一直都是他坐的,理所当然应该是自己的,但是大毛怪却认为现在是他坐着,自然就是自己的,两人互不相让,气急败坏的小毛怪争不过大毛怪,找来一把好玩的转椅。这时候,大毛怪眼馋了,也想坐转椅,可是小毛怪不同意,说转椅是他的。大毛怪好说歹说,小毛怪终于同意让他坐一次。大毛怪坐着转椅不听使唤地滑走了,等他回来时,小不点已经占领了大沙发,又是一番争吵,*后两位可爱的主角都意识到争吵并不能解决问题,于是相互道歉,一起出去玩了。而故事的结尾,我们看到另一只小怪物坐在了这张舒服的大沙发上,说道:“现在是我的咯!”。作者其实在暗示,这种物权意识是每个小孩都会有的。
作者通过这本书告诉孩子们,争吵是毫无意义的,有一个好朋友,比得到任何东西(玩具、零食)都重要得多。“沙发”不可能坐一辈子,但好朋友可以相伴终身。
两本书都趣味十足,更重要的是能让孩子在享受阅读的过程中,懂得与人相处之道,或许,大人们也应该读一读,在欢笑声中和孩子们一起领悟这些潜在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