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拉圭巴特列-奥多涅斯的改革研究 北京语言大学青年学者文库
作者: 苏婧
出版社: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17年10月
简介:
我们国内学术界对于巴特列及其改革的关注度并不高,研究也很少。目前国内尚没有专著对他的改革进行专门的介绍和论述。所以,《北京语言大学青年学者文库:乌拉圭巴特列-奥多涅斯的改革研究》希望通过对其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进行详细的考察,以弥补国内研究的不足。另外,尽管巴特列的改革是在20世纪初的背景下进行的,但对我国的改革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有学者认为巴特列的改革实际上是面对现代化进程中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如公民权利、教育、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进行的缓解冲突的变革。巴特列的改革思想,尤其是其杜会改革方面的先进性是被学者们广为称赞的。而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经历了30多年,在改革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问题。因此,研究巴特列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可以对我国的改革和发展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北京语言大学青年学者文库:乌拉圭巴特列-奥多涅斯的改革研究》共分为五个部分。第1部分为绪论,主要包含国内外研究综述,以及对民众主义概念的阐释。
《北京语言大学青年学者文库:乌拉圭巴特列-奥多涅斯的改革研究》的第1章为巴特列改革的时代背景,主要论述乌拉圭独立以来的政治经济特点,尤其是19世纪70年代现代化进程开始以后,外国资本的进入、移民的到来、蒙得维的亚城市的发展、政府对经济领域的初步干预,以及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总体国际形势。这些都是推动巴特列改革的客观因素。第二章为巴特列改革的孕育条件,这一部分论述的主要内容包括:巴特列的家庭影响和个人经历为其投身政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他振兴红党为改革奠定了组织基础,创办《日报》作为宣传改革的思想武器;他平定了1904年白党的叛乱,为国内带来了安定的政治环境;巴特列赴欧洲考察的经历对其改革计划的成熟提供了思想来源和实际范例。第三章为巴特列的改革实践,本章主要阐述巴特列在经济、社会、政治、教育领域的具体改革措施和各领域的改革成果。在经济改革方面,巴特列加强了国家干预,倡导国有化和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同时,他重视推动农业的发展,强调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在社会改革方面,他支持工人罢工,颁布了一系列先进的劳动法案,努力改善民众福利以缓和社会矛盾。在政治改革方面,他推动民主,倡导宪法改革,并且*终将“集体执政”写入了宪法以防止专制和独裁。在教育改革方面,巴特列普及中学教育并推动各领域多层次教育的发展。他将教育作为促进社会进步、实现公平和推动民主的有效手段。另外,巴特列的道德立法和反对教权的改革都体现出巴特列对道德和美德的重视。第四章为巴特列改革的影响,这一部分主要论述乌拉圭社会各阶层对巴特列改革的态度、巴特列改革的思想根源、改革推行的关键因素和局限性,以及改革在乌拉圭国内的影响和在拉丁美洲的地位。《北京语言大学青年学者文库:乌拉圭巴特列-奥多涅斯的改革研究》在结语部分对前述章节内容加以概括总结,并试图阐述巴特列改革带来的启迪。
《北京语言大学青年学者文库:乌拉圭巴特列-奥多涅斯的改革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注重一手资料的运用,如巴特列的信函、日记、相关会议记录、《日报》文章、提交给国会的议案等。在利用这些材料时,我们本着具体化和细化的原则以尽量还原史实,用巴特列本人的讲话、信函和《日报》的相关评论加以佐证,试图对巴特列改革进行较为全面、客观的分析论证。
【目录】
绪论
一、国内外学术界对巴特列改革的研究
二、民众主义概念阐释
*章 巴特列改革的时代背景
*节 19世纪前期的乌拉圭
一、殖民地遗产的弱势
二、政治暴动频繁,社会动荡不安
三、经济的初步发展
第二节 19世纪70年代以后乌拉圭的发展
一、军政府执政时期国家的发展(1876-1886)
二、英国资本进入乌拉圭
三、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国家发展
第三节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的国际形势
一、垄断资本主义逐渐形成
二、工人运动的发展
三、19-20世纪的主要社会思潮
第二章 巴特列改革条件的孕育
*节 巴特列的成长经历
一、家庭影响
二、学习经历
三、*次欧洲之行
第二节 投身政治
一、创办报纸
二、振兴红党
三、当选总统
第三节 1904年内战
一、内战的根源
二、内战爆发的导火索
三、战争的过程
四、战争的影响
第四节 巴特列改革思想的成熟
一、*个总统任期的成果
二、欧洲考察
三、海牙和平大会
四、第二次就任总统
第三章 巴特列的改革实践
*节 经济改革
一、经济改革的原因
二、经济改革的内容
三、对经济改革的评价
第二节 社会改革
一、社会改革的原因
二、社会改革的内容
三、对社会改革的评价
第三节 政治改革
一、政治改革的原因
二、政治改革的内容
三、对政治改革的评价
第四节 教育改革
一、教育改革的原因
二、教育改革的内容
三、对教育改革的评价
……
第四章 巴特列改革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免费在线读】
《北京语言大学青年学者文库:乌拉圭巴特列-奥多涅斯的改革研究》:
完成小学教育后,巴特列要进人中学学习。但是当时蒙得维的亚的中学要么是教会学校,要么是外国学校。大部分的外国学校都是英国学校,这是因为英国资本在乌拉圭的经济中有很大影响。巴特列的父亲为巴特列选择了蒙得维的亚市中心的英国学校,这是当时*有名的英国学校之一。选择英国学校而没有选择教会学校也表明了巴特列的家庭并不是很在意宗教。巴特列将军是自由的天主教徒,但是对宗教并不狂热。因此,对于巴特列的宗教教育仅限于*基本的内容。
巴特列在英国学校不仅要进行教学计划里的各科目的学习,而且还需要学习英语。英国学校里除了上课时老师们用英语授课,还利用一切机会让学生们浸泡在英语里。玩游戏、学生间的谈话、就餐时聊天以及教师对学生的批评全部使用英语。在这种条件下,学生们不得不掌握英语这门语言。针对这种教学方式,巴特列回忆道:“甚至学生们在打架的时候也要使用英语。”在英国学校学习的经历让巴特列对英语有很深的认识,能够非常好地使用这门语言。
这所学校除了有来自英国家庭的学生,还有乌拉圭银行家、政客、大庄园主和大商人等上层阶级家庭的孩子。这些上等阶层都希望通过获得良好教育来使自己的地位更荣耀。巴特列在英国学校与两位巴西青年何塞·加拉奥(Jose Gargao)和米格尔·雷莫斯(Miguel Lemos)成为了好朋友。这两位巴西青年的思想与当时的主流思想相差甚远,他们追求思想自由而且眼界开阔。在这个时期,巴特列和他的同学们通过学习了解了康德的实证主义和达尔文的进化论。
巴特列的父亲当选为总统后,巴特列继续在英国学校学习。他希望了解更多的知识,学校里的课程已经不能满足他的求知欲望。之后巴特列在另一个英国学校学习了一年的预科课程,为进人大学做准备。他利用这个时间自学了很多其他自己喜欢的课程。他对哲学思想依然很感兴趣,利用自己对英语和法语的掌握阅读了很多原文书籍,如《*主要的原则》《道德公约》。尽管他的父亲是国家总统,少年时代的巴特列却专注于科学和哲学的学习,并不太关注国家的政治现实。
巴特列17岁进人大学学习法律,他依然很偏爱精密科学,尤其表现出对天文学的爱好。巴特列也多次表明自己并不是法律界人士,他更倾向于认为自己是科学家。巴特列不仅在学生生涯中表现出对科学的热爱,甚至在他70岁时还希望从事天文学探索。
巴特列在大学的学习成绩很出众,除了学校的学习,他还很注重自学。不管是在自己家还是在学生宿舍,他广泛地阅读哲学、历史、天文等相关书籍。他汲取当时很多西欧流行的经典著作里的思想,无论是知识的深度还是广度,都胜过他的同学们。巴特列很偏爱刑法,对那些刑罚条例引起的矛盾非常关注。他反对死刑,认为死刑是夺去人们生命的凶手。
大学时期的巴特列善于思考和推理,书本和老师的权威常常会扼杀人们新奇思想的萌芽。但是这并不能影响巴特列,他保持着活跃的思维,对事情有自己的看法。通过大量的阅读,巴特列开始怀疑家庭和学校所教的原则,因为科学和理性使他意识到必须通过科学的思想获得人类进步。这个思想不仅仅是巴特列独有的,他的很多同学也怀有这种思想。
巴特列的大学时代也是乌拉圭的军事独裁时期,军政府对大学生的活动都加以限制。大学的年轻人组织了蒙得维的亚科学协会(Ateneode Montevideo),巴特列还在科学协会里讲授过哲学和数学课。他们避免谈论政治,而是热烈地讨论宗教与哲学。在讨论中,理想主义和实证主义两种思潮不断地碰撞。理想主义者认为人的属性是天生的,而实证主义者认为人的属性是由生存的社会所决定的。这两派有激烈的争论,但是他们对于人类的美德是什么这个问题持相同的意见。实证主义者认为人的美德是发展的产物,而理想主义者认为美德是人天生所具有的。实际上他们争论的焦点在于回答一个问题,即“人类的美德如何帮助人们避免围绕身边的腐败,如何使国家脱离专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