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164 项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15年12月” 相关结果
李泽厚美学思想与中国三次美学论争
作者: 宋研
出版社:厦门大学出版社 2015年12月
简介: 目前,学术界关于李泽厚先生美学思想的评论文章可谓汗牛充栋、层出不穷,然而形成系统研究的论著并不多见。时下,美学界针对李先生本人的主体性实践美学思想以及以他为代表的实践美学的争论和探讨仍有方兴未艾之势。因此,系统地研究、分析和评价李先生美学思想体系在当今新一轮的美学大探讨中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李先生的美学思想发端、发展于上个世纪的两场美学大讨论中,并从此在中国美学界占据了主流地位,以其为代表的实践美学阵营也日益壮大和日臻完善,在中国美学界产生了半个多世纪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时代环境的熏陶、丰富的理论资源的借鉴和吸收以及个人独特的学术探索,使李先生的美学思想在经历了三个时期的改进后趋于完善。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他提出了“自然的人化”、“积淀”、“主体性”、“人的自然化”与“情本体”等重要范畴,建构了一个涉及美——美感——艺术三大块的理论逻辑框架,从而形成了一个既具有共时性又具有历时性的纵横捭阖的美学体系。综观他美学思想的发生、发展和改进的全过程,尤其是贯串其美学体系始终的对审美的实践基础的坚持,对主体理性精神的追求以及其理论中所体现出来的坚实而又厚重的历史感等,他对中国的美学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本书系统探索和研究、分析和评价李泽厚的美学思想体系和理论逻辑架构,及其遗留下来的美学问题,具理论性、创新性,有一定的出版价值。
民事诉讼法原理(第六版)
作者: 田平安 主编
简介: 《21世纪民事诉讼法学前沿系列:民事诉讼法原理(第六版)》内容包括导论;民事纠纷及其救济机制;民事纠纷;民事纠纷的非讼救济;民事纠纷的诉讼救济;民事诉讼法的性质、任务及效力;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的历史发展;民事诉讼法的性质;民事诉讼法的任务;民事诉讼法的效力及民事案件的主管;民事诉讼的目的与价值;民事诉讼的目的;民事诉讼的价值等等。
现代汉语口语词研究
作者: 宋婧婧
简介: 口语词是指通俗风格的、多在口语会话中出现的词语。本书以现代汉语口语词作为研究对象,第一部分从语体角度探讨书面语与口语的区别与共现,并将语体分为五级连续统,继而对书面语词与口语词进行来源、生成与音节分布等方面的比较,分析其异同。第二部分通过对口语及其他语料库的定量统计,分析其在词频、词类、用字、词汇变化性与词汇密度方面的异同,在比较中分析口语语料的词汇使用情况。第三部分立足于典型的单双音节口语词,探讨其在语音、语义、词法、用字方面的基本特点。第四部分以口语词的应用成果——口语词典为分析对象,分析了海内外口语词典的出版情况、价值与问题,并借助数据统计对国内汉语口语词典的收词进行定量统计。第五部分探讨了国际汉语教学中的语体词研究问题。最后,文章通过词汇大纲分析了口语词教学的一些基本情况,提出了编写汉语口语词手册的基本方法、思路,并就部分口语词进行了分级标注,本书的词表对口语词典的编纂具有一定的价值。此外,每部分研究都尽可能地与对外汉语教学相结合,从对外汉语教学角度对研究结果进行思考。
中国话剧成立史研究
作者: 濑户宏
简介: 本书是以濑户宏2003年向早稻田大学提交的同名博士论文为基础修改而成的,于2005年在日本出版。出版后得到了学术界高度评价,获得了2007年日本演剧学会河竹奖。此次厦大出版社出版的为其中译本。本书围绕中国话剧的产生、发展、历史地位展开论述,涉及戏剧改良运动和学生演剧、文明戏、新文化运动与戏剧、自由剧场运动、人艺戏剧学校等问题,对研究中国话剧发展史颇有参考价值。
二战后东南亚华人的海外移民
作者: 康晓丽
简介: 东南亚华人移民是世界华人移民的组成部分,更是1960年代后期以来世界移民大潮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南亚华人本是移民东南亚的中国人及其后裔,这个群体的再移民,是因应1960年代后期以来全球化的加速趋势。了解东南亚华人再移民(本文的“华人再移民”概念,仅为了同从中国移出并定居于海外的华人相区分)的数量、类别和国别分布、再移民原因及其影响,对于全面把握东南亚地区的人口迁徙、华侨华人的现状、世界华人人口的分布和变迁、东南亚移民输出国与移民接收国之间的关系等,有较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书通过数据估算的方式,搜集东南亚华人移民输出国、移民接收国、国际移民机构和相关学者数据统计等四个方面的统计数据,再进行对比分析,推估当前东南亚地区华人再移民的总量,并对其类别和国别分布、再移民的原因和影响进行分类归纳和探讨。
福建海洋文化研究
作者: 苏涵
简介: 本书是由集美大学海洋文化研究所主编的《福建海洋文化研究》辑刊的第一辑。本刊主要刊登福建海洋文化研究方面的文章。第一辑共设“福建海洋文化史研究”、“海洋文学与艺术研究”、“福建港市文化研究”、“海峡两岸海洋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四个栏目。本辑的文章既有初次发表之作,亦有已经发表的相关文章,作者均是集美大学从事海洋文化研究的教师。出版这样一个辑刊,不仅是为了展示本校教师从事海洋文化研究的成果,也是为了推动福建的海洋文化建设。
民事诉讼举证时限制度研究
作者: 夏璇
简介: 本书主要从五个方面对我国举证时限制度进行了论证和阐述。第一部分为举证时限制度基本理论基础。这部分对举证时限制度的内涵和外延、举证时限制度的价值及功能进行了阐述,指出了举证时限制度的存在基础。第二部分为我国举证时限制度的建立与发展。该部分对我国举证时限制度的建立以及演变系统地进行了梳理,将我国举证时限制度的全貌予以显现,从这部分可以明显看到我国立法以及司法实践在举证时限制度上的不断变化。第三部分为域外举证时限制度之比较。由于我国举证时限制度是一项完全从国外移植而来的诉讼制度,因而对国外举证时限制度的了解是我国该制度完善的前提。此部分主要对英美法系国家以及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举证时限的规定进行了介绍,并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举证时限制度进行评析,指出其举证时限制度的特点及原因。第四部分为我国举证时限制度的现状及分析。该部分对我国举证时限制度实施的现状进行了描述,重点对造成我国举证时限制度实施困境的缘由进行了概括总结,为我国举证时限制度的完善提供了依据。第五部分为我国举证时限制度完善。举证时限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民事诉讼证据制度,我国民事审判中是否没有其存在的空间,是否需要完全抛弃该制度,在这部分中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对我国举证时限制度完善的建议。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分布与地理集聚效应研究
作者: 张慧
简介: 区位选择和区位分布是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首要问题。本书的研究目的是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和区位分布影响因素进行理论和实证两方面的探讨,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活动提供相关的政策建议。本书首先提出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地理集聚效应的命题。通过构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分析框架,并以该理论框架为基础构建面板数据计量经济模型对地理集聚效应进行经验分析,发现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确存在地理集聚效应。接着,为了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地理集聚效应作出进一步的解释和验证,本书对我国制造业和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内、行业间地理集聚效应进行了经验分析。为了弥补以往文献的不足,本文以强调规模经济和贸易成本的新经济地理理论为基础,遵循新经济地理的基本建模思想,应用解释资本流动的FC模型(自由资本模型)讨论了对外直接投资区位分布影响因素,并结合传统国际直接投资区位因素和影响直接投资的双边因素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对影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分布的因素进行了检验。本书最后基于前面的理论和实证分析,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从龚自珍到司徒雷登
作者: 傅国涌 著
简介: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近代中国的转型是从张元济、蔡元培、张謇、汪康年等人开始的,这一代读书人都是自科举之路走上来的,他们是进士、翰林甚至状元及弟,但他们在20世纪前夜告别朝廷,转向社会,成为出版家、教育家、实业家、报人,这是一个全新的变化。在他们之后,随着1905年废科举、兴新学、派留学,一个新型的知识阶层在中国破土而出,他们各走各的道路,拓展出了新的社会自主空间,建立起新的尺度。
虚拟经济学
作者: 杜云 编著
简介: 杜云编著的本书从学术角度建立一个较为完全的,关于现代虚拟经济下市场机制及其政府政策等要素在内的解释性框架。全书的内容大致分为三个部分:其一是“虚拟经济基础理论”,解析虚拟经济思想的起源及基础性理论;其二是“虚拟经济下的市场机制分析”,区分为内在要素分析和外在影响分析两个层面,融入对金融危机扩散的研究;其三是 “虚拟经济下政府政策研究”,强调微观上经济理论的实际运用,以及宏观上政策制定和科学检验。
永远的厦大孩子
作者: 章慧
简介: 本书收集近百篇厦大教师子女的回忆文章。文中描述生活在厦大校园的教师子女对厦大美丽校园的美好印记,还有许多关于厦大发展历史中的人物、事件的生动故事。透过这个群体的独特视角,可以更丰富读者对厦大的了解,也映射出我们国家的巨大变迁。
厦门抗战岁月
作者: 洪卜仁 主编
简介:本书运用新发现挖掘的历史档案资料,阐述抗日战争时期厦门地区的抗战烽火以及在厦台胞和厦门籍海外华侨的抗日斗争事迹。全书分八章。第一章 全面抗战,万众一心。第二章 军民浴血奋战,保卫厦门。第三章 厦门沦陷腥风血雨苦难七载。第四章 抗战时期的鼓浪屿。第五章 抗战烽火中的厦门儿女。第六章 厦门籍华侨投身反法西斯战争。第七章 台胞在厦门的抗日复土运动。第八章 日本投降,厦门光复。附录新发现的史料和日本海军部史料选录。
团队知识生产互惠合作机制及制度安排
作者: 许娇 著
简介:知识生产是技术创新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源泉,利用知识生产者的心理偏好特征,引导知识生产者进行互惠合作,是提高知识创新能力的有效措施之一。然而长期以来,传统的团队知识生产合作理论忽略知识生产者互惠偏好的存在,更未考虑互惠偏好的形成、互惠偏好与制度的共生演化、以及互惠制度对团队知识生产合作的影响,因而无法彻底解决团队知识生产合作的微观机理。在我国知识生产合作的实践中,也经常出现各种知识生产激励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的低效率,尤其是那种利用知识生产者自利制衡机制的知识生产锦标赛激励制度,反而诱导知识生产者间形成不信任的非合作文化,最终造成团队知识生产合作动力缺乏、原创能力低下。本文欲借鉴行为经济学、神经经济学与心理学等学科的偏好理论,把互惠偏好植入团队知识生产体系,运用合作博弈、演化博弈、制度分析、系统分析、政策分析等方法,研究制度约束下偏好的形成与演化,构建互惠偏好下动态知识生产函数,探讨团队知识生产互惠合作演化机制、动力机制、激励机制等理论模型,为中国创新团队的知识生产互惠合作激励制度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转喻的修辞批评研究
作者: 李克
简介: 本书尝试从修辞批评视角出发对转喻进行分析与评价,并将转喻与修辞批评整合出一个新的研究范式——批评转喻分析,在阐述其本位性、可操作性与适用性特征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合理的、适合分析与评价语篇中的转喻现象的语篇分析模式。本书在基于修辞批评理论对转喻的分析与评价方面做出了一定的理论突破,将有助于确立批评转喻分析在众多修辞批评模式中的一席之地,显示其独特的理论价值。转喻的修辞批评研究也为语篇分析新模式的构建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本研究还将为英语写作教学、阅读教学以及翻译教学提供一定的实践价值。
多边贸易体制的理论与实践
作者: 庄惠明
简介: 当前国内外学界对世界贸易体制的研究主要基于国际法学角度,国际贸易体系作为国际贸易研究的三大方向之一,其研究范式理应与传统国际经济学的研究框架保持一致。20世纪90年代后期,多边贸易体制经济学研究范式的提出,使得对世界贸易体制的研究“回归”到国际经济学研究框架中,初步实现了经济学与国际法学的交叉融合。本书主要从三个层次展开研究,一是基于经济学研究范式对多边贸易体制的理论基础、制度特征、多边贸易谈判的三大特征等进行分析;二是对多边贸易体制的实践与绩效进行考察,并从多哈发展议程视角剖析多边贸易体制的深层危机;三是在多边贸易体制框架下探讨中国参与WTO的绩效与应对策略。
一个厦门人在宁波的浮光掠影
作者: 蔡伟强 著
简介:该书收录蔡伟强近年来创作的散文,是作者在宁波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所悟,作为“兼职”的旅行者,以“走马观花”的角度记录了旅途中一些不同的“风景”。其中有对宁波大学的见闻记录,也有对宁波市的见闻记录。还有对宁波与厦门的比较。
鼓浪屿研究
作者: 厦门市社科联 编
简介: 本书是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和厦门市社科联合作出版的综合性论*丛刊。该刊辑录了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们的学术文章,以期跨越不同学科之间的界限,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了解、渗透与互动,搭建鼓浪屿学术研究与交流的平台,推动鼓浪屿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本书是本书(第3辑),由周旻主编,内含《记里布与厦门开埠》、《美国领事李仙得在厦门任上》、《汉语拼音化与鼓浪屿关系初探》等文章。
翻译研究二维透视
作者: 蔡瑞珍 著
简介:本书从语用学维度和社会学维度对翻译进行研究。语用学维度主要从哲学、文化、教学视角对关联翻译理论进行分析与阐释。社会学维度主要借用翻译规范理论与布迪厄场域、惯习、资本概念对翻译进行研究。本书既有哲学文化层面的理论思考,又有教学以及技法层面的实例分析,对于翻译学学科构建与发展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刑事指导性案例生成机制研究
作者: 范玉
简介: 刑事指导性案例中所提炼的具体规则能否准确表达刑法具体条文涵义,是否体系性展现刑法在现实社会环境的实质精神,谁有权制订和更新现行刑事指导性案例,目前刑事指导性案例的裁判要旨能否真正指导法官的裁量,都是极具理论和现实意义的话题。为此,本书试图对生成定罪标准的思想基础、规范根据和具体生成要求,展开论述。
英汉语义韵探索:理论、方法与实践
作者: 韩存新
简介: 本书是国内第一本关于语义韵的专著。它首先简要介绍了语义韵理论的发展历史、主要流派,以及语义韵的研究方法;其次,探讨了国内外语义韵研究的概况并进行了对比,重点关注该理论在翻译、外语教学,词典编纂、批评话语分析等方面的应用;再次,它系统总结评述了汉语语义韵研究,并尝试从二语迁移的角度解释中国英语学习者语义韵冲突错误。最后,针对语义韵理论的不足之处,作者结合相关汉语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模型,并通过对“CAUSE”的历时研究,证明了语义韵的另一个本质特征,即“历史性”。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15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