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17 项 “唐山出版社,2009” 相关结果
庞培诗选
作者: 庞培著
出版社:唐山出版社,2009
简介:
近五十年台北县都市原住民民谣的形成与流传文化史
作者: 杨士范著
简介: 人類歷史發展對於「視覺」愈來愈重視,而對於「聽覺」則不知不覺的忽視了,對此,學者們便開始反省這種「視覺」的思維方式之侷限,希望「透過聽覺文化和所謂『音景』( soundscape )來了解人類的文化和歷史。本文書寫的出發點也是如此,透過音樂社會學的角度,省思戰後原住民民謠的誕生及傳播過程,尤其都會區流傳的原住民歌謠。同時也著墨於諸如原住民口傳文化與書寫文化,原住民詩與歌謠之間的轉換議題、原住民傳唱填詞與即興創作的特性等議題。 本文的書寫安排簡述如下。本文第二單元,論述原住民口傳文化與書寫文化,以當原住民遇到文字啟始,然後討論書寫與權力的密切關係。並探討戰後1980年之後原住民「用筆來歌唱」、「用筆來抗爭」奮起的這個新時代。接著,本文第三單元探討原住民詩與歌謠之間的轉換的問題。這些詩,很早便道出原住民頻繁城鄉遷徙的流動現象,及描繪出1970年代以來原住民社會所經過的大變化,本單元,選擇莫那能、瓦歷斯.諾幹、胡德夫、溫奇及林志興這幾位男性原住民詩人,談談他們的詩作中的「都市原住民」圖像,及他們的詩轉換成歌謠的社會脈絡。 再接著,本文第四單元,將追問戰後原住民民謠的誕生與傳播的幾個重要機制。第一個活泉,是來自原住民林班歌的創作與傳唱。第二個活泉,是來自救國團康樂活動中的原住民歌謠的採集與傳唱。第五單元談原住民傳唱填詞與即興創作的特性。舉原住民歌謠善用虛詞或襯詞、林班歌的組合拼貼或「親愛的 …… 」運用為例,詮釋原住民音樂工作者,如何用各種樂派的音樂與歌詞,從原來的環境中抽離後重新組合,創作成新的音樂。 本文第六單元談北縣都市原住民民謠的傳唱文化史。一開始談台北都會中的原住民樂團歌謠創作狀況,從圖騰樂團的歌曲創作談起,而後進入北縣原民樂舞及民謠,尾聲來自北縣原著民「違建」聚落底層的聲音。他們正為了就地居住權而抗爭。 < TOP>
空间,历史与社会:论文选:1987-1992
作者: 夏铸九著
简介: 兩年前,我把1987年到1992年間發表的部分論文結集出版,很意外,今天有再版的機會。藉此,把第一版中的錯字加以訂正,而這些校正的工作大部分要感謝王品同學的幫忙。 兩年中,全球經濟所推動的政治轉變迅速,台灣社會的持續變化也驚人。當歷史的腳步加速,為了避免迷亂,我們因應之道必需跟上,而知識變成有意義的行動僅有的依憑。我們對台灣的空間與社會的關心仍然持續。而本書最後一章中所努力的方向值得更強調,因為台灣都市運動的幅度與深度都已更提昇,台灣地域自主性的力量也在不均等發展與地方自治的大勢下急劇提高。我們深知台灣的歷史與社會條件不過是一個因經濟發展而剛剛才掙扎離開依賴社會的彈丸之地,可是特殊的發展方式也使我們渾身病痛。面對全球經濟與資訊社會無情的挑戰,我們的城市與地域能否充分發揮自主的活力與智慧在流動空間與地方空間的拉扯力量之間,在政治經濟功能與文化經驗之間,在權力與草根之間周旋?在台灣的城市與地域自主性的動力之中,其實有潛力離開封建的、族群的、血緣的封閉性本質式反應,同時試著探詢目前還看不見的城市與社會。我們感覺得到這種微妙但是尚未被正式對待的力量。
朝向空间实践的理论建构
Karl Marx school: studying the economic theory with a social paradigm view
作者: 石计生著
Woman’s heart - tender and wild
作者: 徐瑞著;方秀云,蓝客瑞译
Projection of lmagination:an exploration of reception asthetics in literature and the arts
作者: 林明昌著
简介: 草莓蛋糕上的一層厚厚糖霜會讓人聯想起什麼?是粉白世界裡的鮮紅嬌客?火與冰的映照?又或僅止是表象般的「草莓上的一層糖霜」?每個人的想像皆有不同,也無分對錯,我們不必追問烘焙的創作動機或主題,畢竟切蛋糕的人的感受才最重要。 英加登說「作品是藝術家與觀賞者的共同產品。」草莓蛋糕如此,文學、藝術品更是如此。然而,觀賞者是如何感受?又是受到何種因素影響?不僅只是由「感受是主觀的。」、「每個人的感覺不同。」等等浮泛說詞所構成,本書由波蘭現象學家英加登、德國文學接受美學奠基者姚斯與伊塞爾所研討的的美學詮釋理論,解開「有些作品始終在不同時空受到尊崇,有些卻得等到作者逝世甚至隔了數百年才重新獲得世人青睞,而有些作品只能冰冷冷得放在書櫃,直到永遠被遺忘?」這個看似簡單,實則艱難的謎題。
西洋古代伦理议题研究
作者: 徐学庸著
简介: 探索從西元前五世紀德謨克利圖斯到西元后二十幾歐伊奴安達的迪歐金尼斯這段時期,哲學家與哲學學派關心的倫理、政治議題。主體包括古希臘與古羅馬的思想特色異同,柏拉圖《高爾奇亞斯篇》、《理想國篇》及《政治家篇》關於德性與執政者的責任等論述,亞裡斯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中的雄心概念,伊壁鳩魯及其學派對正義與不參政的觀點,以及物質主義如原子論與斯多葛學派如何面對道德歸屬問題。
日本动漫画的全球化与迷的文化
作者: 陈仲伟著
简介: 用文字表現繪畫的是小說、用繪畫表現繪畫的是插畫、用繪畫表現文字的是漫畫、用文字表現文字的是評論(手塚治虫) 就在台灣可見的動漫畫相關書籍來說,這是一本不太一樣的書。這是一本「動漫畫文化研究」的書。「因為動漫畫對我來說是重要的,同時我也相信動漫畫的研究,不管是在於理論思維上、或是實務上都有助於動漫畫與同好文化。」 動漫畫吸引我們,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動漫畫不只是具有「趣味」、「感動」還有「知識」;這不是說看動漫畫有什麼教育意義,而是動漫畫對我們傳達了些「什麼」。動漫畫的樂趣不只是娛樂,有時還是一種探索與對話,一部好的作品可以激發我們的許多想怯,讓我們體驗到不同的生命與思想。 以日本動漫畫的全球化現象作為切入點將會提供我們一個嶄新的視野,藉此我們可以處理文化全球化與往日我們不斷面臨到的「動漫畫文化侵略」的問題。更重要的是,經由研究日本動漫畫全球化可讓我們一窺日本動漫文化的堂奧。 本書的第一章將敘述日本動漫畫全球化的重要歷程事件與探討其成功的因素,指出日本動漫畫全球化是在地性的文化實踐、配合上全球傳播網絡的形成以及由「迷的文化」所建構。在第二章則回到日本動漫畫的發展史,剖析日本動漫畫全球化的基礎是日本動漫畫產生了獨特的「迷的文化」與公共論述的場域。文本、文化參與者與生活實踐的結合正是日本動漫文化發展的根基。這些動漫畫同好自發性的活動是他們對動漫畫的共鳴與認同,也是面對自我存在之展現,更是強而有力的產業支柱。而日本動漫畫產業的生產動力則是:「技藝、專業與志業」。 本書的最重要的核心「迷的文化」,是日本動漫畫的特色,也是其全球化的主要支柱。在第三章將分析日本動漫畫在世界各地所產生的正反立論與日本動漫畫在全球各地所受到的批評,從中指出公開論述機制的形成與動漫迷文化對處理這些批判的重要性。 最後,本書也將思考在日本動漫畫全球化的現象重要的文化意涵?「日本傳統文化的再生、對全球文化的啟發、共享的價值」這三點必須被我們提出。在台灣近年來也一直希望能夠發展台灣本土的動漫畫產業。那麼.這個研究對台灣動漫畫產業發展有沒有辦法提供什麼貢獻?本書將以「迷的文化」與台灣動漫畫產業進行對話。 < TOP>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论文集
作者: 孙善豪著
西方文化史随笔
作者: 赵复三著
简介: 在眾多歐洲歷史書籍中,一提到西方中世紀學,很難不讓人想到華人歷史、宗教學者趙復三教授,花了將近十年中譯成書的史學經典著作──《歐洲思想史》。收集在本書中的三十篇小文都是趙教授關於西方文化史中的隨感,從對人生意義的探索中,產生了藝術與宗教,進而累積而成文化,文化的主要內涵就是價值觀與相應的一套生活方式。不同於趙教授其他架構完整的史學譯作,《史頁閑注》是一本以西方文化史作為作者人生反思的文集,從對歐洲藝術、哲學、文學甚至宗教的研究中,帶出趙復三教授的人生觀點與感悟。 < TOP>
阅读新店溪人文地景
作者: 庄华堂主编
拥抱文生·梵谷
作者: 方秀云(Natalia S. Y. Fang)著
再说白色恐怖
作者: 陈英泰著
两岸论诗
作者: 沈奇著
Deleuze·baroque·globalization
作者: 万胥亭著
表演心理学
作者: 傅柏忻著
唐山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