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148 项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 相关结果
- 全部分类
- 全部
- 文学
- 历史
- 哲学/宗教
- 法律
- 政治/社会
- 医学
- 教育/心理学
- 艺术/传媒
- 研究生考试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开课
- 语言
- 经济金融
- 管理学
- IT/计算机
- 自然科学
- 工学/工程
- 体育
- 行业资料
- 音乐
- 汽车机械制造
- 文档模板
- 创业
- 农学
- 生活
- 数据库教程
- 民族
作者: 方汉奇主编
出版社: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
简介: 本书收录了民国时期有关新闻的文献60余种,包括新闻学专著,新闻学普及读物,新闻年刊,特刊,纪念刊,期刊和名录等。对于了解和研究民国时期的新闻发展状况,有着珍贵的史料价值。
作者: 倪俊明主编
出版社: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
简介: 本书是《著名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之一,共收录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所藏稀见方志三十二种,其中稿抄本十六种,具有很高的文献利用价值。 前言 方志是以一定體例反映一定行政單位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自然現象和自然資源的綜合性著述,它分門別類,貫通古今,其存史、致用的價值久為人們所認知。廣東的方志可溯源到東漢時期番禺人楊孚所撰的《異物志》(又名《南裔異物志》),這是歷史上第一部記述嶺南風土物產的志書。其後自吳晉南朝,迄明清民國的的兩千年間,廣東產生了相當多的志書。據李默《廣東方志考略》統計,歷史上廣東舊方志共有861種,今天尚存的有431種。其統計尚未包括鄉土志等,否則,數量更多。《中國地方誌聯合目錄》著錄了現存447種廣東舊方志 。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1986年編著的《館藏廣東地方誌目錄》收錄達520種之多(含鄉土志、山水志、名勝志、寺廟志、圖志等)。廣東現存最早的方志為元大德《南海志》殘本,宋元以前已佚散的舊志,今天只能在《藝文類聚》、《冊府元龜》、《太平禦覽》、《初學記》、《永樂大典》等類書及學者們所輯的一些輯佚書中見其枝葉了。 清宣統二年(1910年)廣東提學使沈曾桐奏請,於前兩廣總督張之洞開辦的廣雅書局內設立廣雅書局藏書樓,1912年改為廣東圖書館,此即為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的淵源所自。經過將近百年的發展,歷經數番析合,現已成為一所藏書總量達500多萬冊的現代圖書館。其中線裝古籍4萬餘種47萬冊;全國地方誌(外省)3萬餘冊;金石拓片3萬餘冊(件);新舊廣東地方文獻9萬余種40余萬冊。 地方誌為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典藏文獻的重要組成部分。重視地方誌尤其是廣東方志的收藏是該館的優良傳統。廣東省圖書館初始藏書為廣雅書局藏書樓舊藏,民國初年,該館收得原廣雅書院冠冕樓藏書一部分,並由省公署民政廳、教育廳拔送廣東各府州縣誌全份。1921年,又得梁鼎芬後人捐葵霜閣藏書,藏書以叢書及方志、詩文集為著。經過近二十餘年的搜集,該館收集的各省新舊通志業已完備。據1931年《第一次中國教育年鑒》統計,當時廣東省立圖書館館藏書籍以“地志為最多,共7000餘冊,各省通志俱購置完備”。1934年,省立圖書館被撤並,部分貴重圖籍歸存廣州市立中山圖書館。據1936年任館長的羅香林編《廣州市立中山圖書館方志目錄》記載,當時已收錄方志1000餘部,其數量在南中國首屈一指。1938年,廣州淪陷,有關圖籍受到嚴重破壞。1941 年,廣東省立圖書館在韶關複館,在杜定友館長的領導下,大力搜集廣東地方文獻。地方誌方面,1945年,僅得廣東26個縣份的縣誌,至1946年,已收得 88縣份的縣誌,僅5縣份縣誌未入藏。當時省圖廣東方志有通志1種,府志12種,州縣誌134種,並有多種鄉土志。1949年,省館接收廣東文獻館圖籍,得地方誌69種,絕大部分為廣東方志。建國初,省館在全省各地徵集了大量的圖籍文獻,館藏日富。1955年,省館與廣州市中山圖書館合併,原先分存兩館的圖籍包括地方誌始合而為一。至1957年,廣東地方誌已收藏至315種,廣東97縣中,除防城(今屬廣西),白沙,樂東,保亭(三縣今均屬海南省)4縣本無縣誌,其餘各縣縣誌均有收藏。經過數代圖書館館員的苦心經營,目前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共收藏新舊方志近萬餘種(含各種專業志),其中1949年前的舊方志2100餘種,以《中國地方誌聯合目錄》統計的現存全國舊方志數量8200餘種相較,約占四分之一。計省(通)志58種,府志158種,州縣廳志 1750種,各鄉土志、島嶼志等178種,其中廣東省內舊方志392種。數十年來,承惠社會各界慷慨捐贈(如1954年,黃蔭普先生贈書數千種,其中廣東方志67種),及通過購買、交換、複製、縮微等方法徵集廣東舊方志,見諸《中國地方誌聯合目錄》著錄而本館以前缺藏的廣東舊志現在絕大部分已補充入藏。 現從館藏方志中挑選32種舊方志匯為《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其中廣東方志26種,省外方志6種。以版本而言,清刻本10種,清及民國間稿(鈔)本16種,民國間油印本、鉛印本各3種,內有12種為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所僅藏,史料價值自不待言。編者給每種方志均撰寫了提要,以資讀者參考。 [民國]續廣東通志未成稿不分卷 朱慶瀾修,梁鼎芬纂。民國五年(1916)修,廣東通志局稿本。慶瀾,字子橋。浙江山陰(今紹興)人。歷任四川副都督,黑龍江督署參謀長、民政長、巡按使,廣東省長,中東鐵路護路總司令兼哈爾濱特別區行政長官,國民政府賑務委員會委員長等。鼎芬,字星海,號節庵,廣東番禺人,光緒進士,歷任知州、知府,累官至湖北按察使,署布政使,著有《節庵先生遺詩》等。是志民國五年始修,旋因政局動盪而終止。敍事自清順治元年(1644)至宣統二年(1910)。殘存稿本內容依次為:序、職名表、訓典、晷度表,山川略(廣州府)、兵制(附營汛、兵餉、馬政)、前事略(番禺縣)、人物志(廣州府、韶州府、潮州府、肇慶府、瓊州府、嘉應州)、廣東儒林、藝文志(史部書目)、雜錄(廣州府)。該稿以人物、訓典為主,各占全書的十分之六和十分之二。人物志資料多據舊府、州、縣志,兼錄採訪冊及粵人文集等,內除古代人物外,收入鄧世昌、馮子材、黃遵憲等一批近代以來著名粵人傳稿,為首錄資料。訓典則收集清道光、咸豐、同治年間粵省官吏向清廷的上諭、奏摺等,反映了這一時期廣東的政治、軍事和經濟形勢,頗具史料價值。稿本藏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 [民國]廣東通志未成稿不分卷 鄒魯修,溫廷敬等纂。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修,廣東通志館稿本。魯,字海濱,號澄廬主人,廣東大埔人,同盟會會員,歷任廣東省財政廳廳長,廣東高等師範學校、廣東大學、中山大學校長,廣東通志館館長,國民黨中央常委等,著有《回顧錄》、《鄒魯文存》等。廷敬,字丹銘,號止齋,大埔人,曾任惠潮嘉師範學校校長、廣東通志館主任兼總纂等,著有《補讀書樓文集》、《經史金文證補》等。民國二十年(1931)始修,二十四年結束,大部分為調查採訪冊和初輯資料冊。記事自清順治元年(1644)至民國二十三年。分訓典、山川略、地質概要、兵要地理、堡寨、墟市、村制、醫院、寺觀、災變、警政、物產、稅收、沙田、鹽法、公債、兵制、外交志、公路、航政、郵政、前事略、大事記、藝文略、金石略、集古略、列傳、雜錄等二十八門。其體例和篇目已具有現代志書的雛型。其內容銜接《[道光]廣東通志》,保存大量清代和民國的史料,不少門目均為初錄資料,尤具參考價值。如醫院門,詳記近代以來廣州博濟醫院,國立中山大學第一、第二醫院,廣州市市立醫院,柔濟醫院,私立廣東光華醫院等十二家大醫院的歷史沿革、機構設置和業務概況。物產門介紹近代以來廣東大米、小麥、黃豆、花生、番薯、蔬菜、水果、蠶絲、茶葉等的生產和進出口情況,並附有統計圖表。鹽法門記載了廣東鹽業的歷史沿革、生產分佈,並收錄大量法規、章程和統計資料。外交門則反映了近代廣東對外貿易之緣起,鴉片戰爭和中法戰爭時期之中外關係以及有關廣東華僑、租界和外僑等概況。列傳除收錄丁日昌、宋湘、何如璋、張蔭桓、黃遵憲、朱次琦、簡朝亮、陳澧、張維屏等社會名流的傳記外,還介紹了朱執信、鄭士良、鄧蔭南、鄧子瑜等一批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志士的生平事蹟。稿本藏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 [光緒]仁化鄉土志 (清)佚名纂。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稿本。據是志序該志由縣學堂堂員一人主稿,二人分謄。乃奉命編鄉土志,旨在啟蒙教化。遵頒行例目之門類,按教科書形式分課敍述,共五十四課,包括地理、建置、興利、除害、剿匪降寇等內容。每課均在一百字左右,簡短明瞭。是志以舊志為底本,據實錄入,內容簡略,考證從疏,史料價值不大,僅供學堂教學參考。稿本藏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 [光緒]連山鄉土志 (清)盧澤潤撰。清光緒年間抄本。澤潤,廣東連山人。清光緒年間撰。記事至光緒三十一年(1905)。分歷史、政績、兵事、耆舊、人類、戶口、氏族、宗教、實業、地理、山、水、道路、物產、商務等十五門。兵事門有太平軍和紅巾軍在連山活動的記載。人物及地理方面資料稍詳。其餘均較簡略。有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本。 [民國] 連縣志七卷 韓建勳、伍岳嵩修,何詩迪纂,民國三十八年(1949)油印本。建勳,民國三十六年(1947)任廣東連縣縣長。嶽嵩、詩迪均廣東連縣人,分任連縣文獻委員會主任,連縣修志館副主任。縣修,始纂於民國三十六年,成書於三十八年,記事止於是年。正文分大事記、人文、經濟、社會、教育、人物、古物、方言、藝文、金石、技擊等十二門百六目。是志為連縣最詳實的一部縣志。是志因時代演進,增入民國三十八年前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史實,內容增加數倍,綱目凡例,依遵內政部公佈之地方志書纂修辦法訂定,書中多有統計表,如土地、戶口、物產、物業、實業、地質、氣候、交通、賦稅、教育、衛生以及人民生活社會經濟各種狀況,均分年精確調查,製成統計比較表,尤詳於民國部分。人文門辟瑤務目,詳述該地區瑤排之人口,面積及綏瑤、化瑤等政策,有助於地方民族史的研究。有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藏本。 [民國] 南澳縣志未成稿 章潛龍修、楊世澤纂,民國三十六年(1947)稿本。潛龍,廣東南澳人,民國三十五年(1946)任縣長。世澤,廣東潮安人,曾任廣東汕頭孔教協會副會長、南澳縣教育科長、南澳縣志編纂委員會副主任等。民國三十五年始修,次年因經費無著而中輟。敍事至民國三十五年。僅有輿地沿革、職官、文職表、武職表、鄉賢事蹟調查表(一)、事紀(漢至民國)、災祥等的油印稿和手抄稿。鄉賢事蹟調查表中較前志略有增補。事紀中補敘抗日戰爭時期南澳軍民奮起抗日、流亡縣政府在饒平開展瓦解偽軍工作以及接管南澳日偽政權的經過等。因該志距前志僅年餘時間,且為未成稿,故內容頗多因襲前志。稿本藏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 [光緒] 南海鄉土志 (清)佚名纂,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抄本。是志正文卷數不明,無凡例。內容主要簡介南海山脈、水道、交通(包括鐵路)、物產、商貿情況。刊載“籌弭水災芻議”、整頓惠濟義倉和因水潦邑縣紳士上呈救濟書等,特別是“籌弭水災芻議”一文,分析廣東水系分佈、水文情況,提出治理水災的辦法有急賑、平糶、築秋欄、補助、開河、清沙等。有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藏本。 [道光] 龍江志略四卷 (清)儒林書院纂,道光十三年(1833)抄本。儒林書院,在廣東順德龍江鄉,嘉慶二十三年(1818)建。正文分輿地、選舉、人物、藝文四門。是志殘缺不全,僅存輿地門一卷,內有述典、山川、橋樑、津渡、古跡、坊表、祠墓、坊里、物產、氏族、編年、冠裳等目,其中之冠裳目仿似方志之名宦體例,記載有部分人物行狀。是志另有清末、民國初年抄本。內容除輿地外,另含選舉、人物、藝文等,記事續至民國十四年(1925)。抄本均藏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 [民國] 鶴山縣志未成稿十八篇 宋森纂修,民國三十三年(1944)稿本。森(1877—1952),字木林,廣東鶴山人,畢業於清末兩廣優級師範學堂,歷任教員、校長、教育局長。是志始修於民國二十四年(193 5),推宋森為文獻委員會主席,後因抗戰事起,修志中止。民國三十三年底又輯存稿,補其未竟,披閱十餘載,1950年稿初成,部分記事至1952年。其體例在繼承前志的基礎上,注意吸收各地修志的優點,故更顯完備。在內容方面,記載甚詳,確至年月日。紀事篇記載有清末鶴山人民反帝反封建鬥爭史料,如咸豐四年(1854)邑人陳開率領天地會起義,建立大成國之經過。又如社會篇分述了本縣百一十三個姓氏族人的源流、遷移、蕃衍情況,頗具價值。書末的文徵,還收入了相當豐富的有關該縣的珍貴文學資料。是志稿分藏於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和鶴山縣檔案館,後者為十五卷本。 [宣統] 新寧鄉土地理二卷 (清)雷澤普撰,清宣統元年(1909)刻本。澤普,邑人。書成于宣統元年(1909),分二十三章:新甯縣之起源、新甯縣之成立、新寧縣城之建置、廣海衛之建置、赤溪廳之析置、經緯度及分野、氣候、疆域、都界、山嶽、河流、洋海、戶口、田畝、水利、鹹圍、險隘、鐵路、水陸交通之大市場、古跡、風俗、物產和兵防。章下分課。輿圖一幅載正文前。是書乃供該邑小學初級地理課教學之用。清末朝廷興辦新學,所定初等小學章程中以地理一科為最重。此初級地理教科書即以激發學生之愛國愛鄉之心為目的。多本前人成說(以邑志為主,以《大清一統志》、《廣東通志》、《廣州府志》和《甯陽雜存》為輔),刪繁就簡,多擇其主要及著名者,以簡略和通俗便於觀覽記憶。各章節後注明參考書。內容側重于自然地理,間亦偶及經濟和政治地理。有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國家圖書館、吉林省圖書館等藏本。 [光緒] 梅菉志稿八卷 (清)梁兆硻撰,光緒二十八年(1902)稿本。兆硻,廣東吳川人。私人撰修,成書於光緒二十八年(1902),正文分地理、建置、事紀、金石、藝文、列傳六門二十二目,參考《明史》、《茂名縣志》、《吳川縣志》、《高州府志》、《亂離見聞錄》、黃爐《梅菉賦志》等書,存同列異,比類考證,詳於地理、建置的記述,人物列傳從略,金石門吸收大量碑銘資料,涉及清末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該志是未成稿,篇目雜亂,修改、圈改之處頗多,現殘存四卷。稿本藏於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 [民國] 電白縣新志稿十卷 邵桐孫等修纂,民國三十五年(1946)油印本。桐孫,廣東電白人,曾任教廣東國民大學。民國三十三年(1944)始修,民國三十五年訂正、編次舊稿而成是書。正文分十門四十二目,有天文、土地、人民、政治、經濟、文化、耆舊、年紀、文徵、雜錄等門。是志略古詳今,側重現代,記事止於民國三十三年,耆舊則止于清季,職官、選舉從闕。正文前有輿圖,其中之地質圖套色區分邑縣地質變化。部分門類體例從新,如經濟門分農業、林業、工業、商業、漁業、鹽業、物產、交通、建築等目。人民門載戶口統計和民風習俗。耆舊門載各類人物資料。邑鄉賢著述入文徵門,序、記等則入文徵門。是志之載多簡略。有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中山大學圖書館和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本。 [民國] 惠陽縣志 張友仁纂修,民國三十七年(1948)鉛印本。友仁,原名勝初,廣東惠陽人,清末貢生,歷任廣東海豐縣縣長、福建龍溪縣縣長、廣東省文史館副館長,著有《惠州西湖志》等。是志殘存十一頁(卷九人物第三至十三頁),原載民國三十七年(1948)《豐湖月刊》第二期。內載翟彥榮、關可成、任錫休、楊傳芳等三十五名明朝洪武年間至嘉靖年間惠陽籍人士傳略,除王度、姚祥、楊天祥、葉時、葉天佑等傳較為詳盡外,其餘均較簡略,可為研究明朝惠陽地方人物提供線索和資料。有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藏本。 [乾隆] 和平縣志八卷 (清)曹鵬翊、徐廷芳修,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刻本。朱超玫、徐潤纂。鵬翊,河南鞏縣人,舉人,乾隆十八年(1753)任和平縣知縣。廷芳,廣東和平人,進士,歷任廣東肇慶、南雄府學教授,陝西扶鳳縣知縣。超玫,廣東和平人,舉人,貴州遵義縣知縣。潤,廣東和平縣人,貢生,陽江教諭。乾隆二十八年刻,敍事止於二十七年。正文分十七門八十一目,為圖像、天文、輿地、事紀、建置、學校、秩祀、秩官、宦績、選舉、人物、風俗、物產、田賦、兵防、藝文、外志等門。是志扉頁天頭有“乾隆癸未重補”字樣。全書以雍正王植之邑志為准,中間有一二加增,添入者,是志以新補二字別之,各門目加有超玫按語。是書險要目載有邑宰論邑之險要文。事紀門新補清雍正八年以後邑之紀事。建置門新補邑之建置變化,疆域、公所、監獄等目各有增補。選舉門則新增鄉飲、茂才、冠帶、耆壽各目,人物門增優行、節婦各目。是書藝文門篇幅最多。有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故宮博物院圖書館和臺灣藏本。 [民國] 和平縣志二十卷首一卷末一卷附文徵二卷 曾樞修,淩開蔚纂,民國三十二年(1943)鉛印本。樞,字效愚,廣東興寧人,民國三十年(1941)任和平縣縣長。開蔚,字秀峰,和平人,曆官縣勸學所所長、縣政府秘書。是志由曾樞自民國三十年春倡修,於民國三十一年底編成,民國三十二年五月付印。記事止於民國三十二年。正文分二十門百一十目。是志為和平縣第七次纂修縣志,體例完備,內容翔實,頗具特色,可謂和平縣志之集大成者。志中較重人物,其職官、選舉和人物約占全書四分之一。職官門將自明嘉靖二年(1523)至民國三十二年和平縣曾設之文武職官一一敘錄,其後,還載王守仁等三十九人的宦跡。選舉門將縣屬自明末至民國的進士、舉人、貢生、例貢、職員、生員、例監、從九、學校畢業、孝廉方正、議員、仕宦、封贈、恩賜、鄉飲等四千餘人詳錄無遺。人物門則按官員、列女、耆壽先後排列,大部分立有小傳。對研究和平縣人才地理有十分重要的價值。有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廣東省社科院圖書館、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本。 [康熙] 永安縣次志十七卷 (清)張進菉纂修,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刻本。進菉,直隸宣府前衛(今屬河北)人,官監生,康熙二十四年(1687)任。奉令纂修。康熙二十六年刻,敍事至此年。正文分十七門。是志在萬曆邑志的基礎上補闕拾遺而成。體例上分建置、都里、山川、古跡、學校、賦役、兵防、祠祀、官師、名宦、選舉、人物、列女、風俗、物產、寺觀、藝文。內容上有圖三十七,比前志增補三十三圖。藝文門篇幅較多。是書轉引前志頗多。有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中山大學圖書館、故宮博物院圖書館和臺灣藏本。 [民國] 陸豐縣鄉土志 黃墨園編,民國二十年(1931)鉛印本。內分清初之陸豐、李邦寅夫妻之節義,高華松、高亮福之武功,陳謝勇之治績,莊汝揚、高鵬飛、鄭奇炎、黃德星之清惠,黃逢奇之篤孝,陳安泰之殉節等二十二目。除第一目簡述清初陸豐歷史外,其餘各目介紹自清順治至咸豐年間共三十三名陸豐人物的簡單生平。有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國家圖書館、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本。 [乾隆] 嘉應州志十二卷 (清)王之正纂修,清乾隆十五年(1750)刻本。之正,大興籍通州(今北京通縣)人,舉人,乾隆十三年(1748)任廣東嘉應州(今梅縣)知州。刊於乾隆十五年,記事止於是年。正文分輿地、建置、田賦、官師、選舉、人物、藝文、雜記、興甯、長樂、平遠、鎮平十二門五十目。是志為雍正十一年(1733)嘉應設州後第一部州志,體例與郡乘少異,取州縣分編之法,以州為主,興甯、長樂、平遠、鎮平四邑各為總考附後,四縣子目大類州志。是志在參考程鄉舊志、潮州府志等文獻基礎上,搜羅散佚,修補殘缺,增入乾隆十一年前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史事,考核務確,去取皆當,詳於州志而四邑總考略附。田賦門各餉目記載明代、清初地方雜稅甚詳,是研究廣東地方賦役制度的重要參考資料。雜記門寇變目以紀傳體形式敘載梅縣地方官府與民眾之鬥爭,對瞭解廣東地區民變史提供了珍貴資料。有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故宮博物院圖書館藏本。 [民國] 西陽鄉志二十二卷 梅州西陽修志局修纂,民國三十五年(1946)油印本。記事止於民國三十二年。正文分疆域圖、總論、疆域沿革、山川、氣候、水利、物產、禮俗、橋渡、古跡、戶籍、賦稅、倉儲、學校、選舉、仕宦表、忠烈表、人物、列女、藝文、災祥、叢談等二十三門。因尚未修完,現存本僅有總說、山川、氣候、水利、物產、禮俗、橋渡、古跡、戶口、學校、選舉、藝文等十二門。是志為距梅州東三十里之西陽鄉志書,以舊鄉志為底本,佐以採訪冊、舊州縣等資料,尤重民國時期政治、經濟、文化史料的搜求,重要門類詳今略古,戶口門民國間內外鄉戶口資料民國二十九年調查編入,學校門民國間未據報之私學亦予以注明。戶口、學校、選舉諸門以年代為先後,次第冠以表格,言簡意賅。物產門列穀、菜蔬、果、木材、竹草、花、藥、飛禽、野獸、鱗、介、蟲、物產等目,尤甚精詳。然是志為初編,門類設置過繁,且目錄與內容亦有不合。藝文門歷代每種書目後列部分詩文,與舊例不合。有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藏本。 [道光] 鎮平縣志九卷 又名石窟一徵 (清)黃釗撰,光緒六年(1880)刊本。釗,字穀生,一字香鐵,廣東鎮平人,嘉慶舉人,歴官潮陽教諭,翰林院待詔,負詩名,著有《白華草堂詩鈔》二十一卷、《苜蓿集》八卷、《白華草堂文集》等。私人修撰,清道光年間修,刊于同治二年(1863),光緒六年重刊。正文分方域、徵撫、教養、禮俗、天時、日用、地志、方言、人物等九門。鎮平舊志內容簡陋,門類不全,是志效《揚州畫舫錄》例,搜集資料,精加考證,修補大量紕漏,堪稱佳志,且作者采掇甚勤,工力細密,間或援古證今,淹貫博洽,如教養門引書四十四種,禮俗門引書達八十五種,其餘各篇,繁徵廣引,大率類是。方言門達兩卷之多,細敘鎮平客家方言源流,人物門詳記明末死難諸臣,嘉與褒美,詳悉無諱。是志藝文部分因香鐵早逝由後人增補成帙。有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央民族大學圖書館藏本。 [嘉慶] 大埔縣志十八卷首一卷 (清)洪先燾纂修,清嘉慶九年(1804)刻本。先燾,湖北鶴峰州(今鶴峰)人,舉人,嘉慶六年(1801)署潮州府大埔縣知縣。刊于嘉慶九年,記事止於是年。卷首一卷,正文分疆域、山川、城池、衙署、學校、祠祀、寺觀、賦役、兵防、驛鋪、風俗、物產、災祥、秩官、名宦、選舉、人物、藝文等十八門三十七目。是志以 舊志為藍本,但其部分類目與舊志有所更易,如山川、城池,舊志原並於疆輿志,今志則各為一卷,且以水利附山川、津梁,社甲附城池,如驛鋪舊志原與衙署、倉儲等並為營建志,今志則為一卷,風俗,物產舊志原併入風土志,今志亦自為一卷。凡所記載較舊志為富,惟引據前志不注出處。兵防門附寇氛目以紀傳體詳述明中葉至清中葉三百餘年來該地區農民起義及海盜出入情況,對該時期民變研究甚有裨益。有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天津圖書館藏本。 [康熙] ] 長樂縣志八卷 (清)孫蕙修,孔元祚纂,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刻本。蕙,字萮候,奉天府遼陽州鑲白旗(今遼寧遼陽)人,監生,歷任山西潞安府長治知縣,康熙二十五年(1686)任廣東長樂知縣。元祚,廣東長樂(今五華)人,字永齋,康熙舉人,任揀選知縣。奉憲命而修,刊於康熙二十六年,記事止於是年。正文分輿地、建置、秩官、選舉、人物、籍產、系年、藝文八門六十四目。是志體例異于常志,書中有論,有總論,有解,有紀事,有列傳論贊,關帝世家一編尤為創見,他志均無此例。秩官、選舉二門人有傳則附,人物門於秩官、選舉兩門有傳者略引其名,籍產門敘驛傳之法甚詳,又附清初有關雜稅碑銘文獻數篇,對研究地方驛傳制度及雜稅制度甚有裨益。論、總論、解、紀事、列傳、論贊則有過繁之嫌。有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天津圖書館、故宮博物院圖書館藏本。 [民國] 興寧縣鄉土志 羅獻修纂修,清抄本。獻修,字黼月,一字孝博,廣東興寧人,清拔貢,歷任廉州味經書院山長,廣東諮議局議員,京師大學堂教習,中山大學教授,興甯修志局總纂等職,著有《三禮講義》、《尚書大義述》、《周禮學》、《修身學》、《螺莊詩稿》等。始纂於光緒二十七年(1901),記事止於是年。正文分歷史、地理、物產等三門。是志內容詳實,條理清晰,尤以物產門最具特色。該門下設動物、水族、爬蟲、植物、礦物、動物製造、植物製造、礦物製造、商務等類,細述物產名稱、形狀、製造及銷售等情況,是研究興寧縣近代商業史的珍貴資料。有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藏本。 [光緒] 廣寧縣鄉土志 (清)伍梅、龔炳章纂,清光緒年間刻本。梅、炳章,均邑人。是志無序跋例目,亦無輿圖,書中編次列歷史、政績錄、兵事錄、耆舊錄(後附名宦祠、鄉賢、忠義、節烈)、人類、氏族、宗教、實業、地理、古跡、祠廟、坊表、橋樑、市鎮、學堂、山水、道路、物產諸篇。各篇均甚簡略,歷史篇主要介紹了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置縣始末。兵事錄著重介紹了咸豐年間紅巾軍在是邑的活動情況。人類、氏族、實業諸篇雖寥寥幾條,卻填補了此前邑志之空缺。物產篇不僅介紹了天然物產,還列述了該邑人工製造產品情況,亦為新添。有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中國科學院圖書館、首都圖書館藏本。 [道光] 開建縣志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余瀚修,餘楷纂,清同治元年(1862)抄本。瀚,號椒雲,浙江山陰(今紹興)籍,湖南善化(今長沙)人,監生,嘉慶二十五年(1820)任開建知縣。楷,號蔭園,湖南善化人,候選直隸州同知。道光三年,奉檄修志,同年書竣。記事止于嘉慶二十二年。分十二門:輿地、建置、賦役、官師、選舉、典禮、風俗、治行、兵防、人物、事紀和藝文。卷末附捐修人名錄。在前志基礎上頗有修訂增補。官師、選舉、治行和人物四門之有關人物介紹甚詳。藝文分箴訓、序文、碑記和詩章四目,刪去舊載之無關典要者十之四五。事紀門下列封建、祥異和兵寇三目。有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藏本。 [民國] 延川縣新志不分卷 民國抄本。延川秦漢上郡地,晉立臨河縣,西魏置文安縣。隋開皇三年始置延川縣,大業十三年改文州,唐武德二年為基州,五年更北基州,貞觀八年廢州複延川縣。金元明清因之,元隸延安路,金明清隸延安府,今屬延安地區。清順治、道光時期均修有縣志。本志不詳撰人。卷端題陝西延川縣新志。卷首革命事略,錄申國璋、高仰慕、馮國香、馮強效四人事實,皆辛亥革命以來陣亡栒邑丁紳。正文為十二門五十六目,分別為輿地名稱(沿革、面積、疆界、山脈、河流、池沼、地質、氣候、古跡,名勝附),戶口(性別、職業、生活、流氓、遷徙附),物產(動物、植物、礦物),風俗(禮俗、習慣、宗教屬之),實業(農、物產、工、礦、畜牧、蠶桑、森林、水利附),教育(各級學校、女學校、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私塾附),財政(金融、田賦附),交通(郵政、電政、鐵道、汽車路、水運、其他事項附),警政團防(警政沿革、現狀、整頓情形、團防沿革、現狀、整頓情形附),社會(勞工、養老、殘廢、育嬰、救災、醫院附),關於訓政時期之一切新建設(本年以前之建設、本年度之新計畫附)。本志無撰修年份,《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著錄撰修年份為民國十六年。檢本志內容記事確年為民國十六年,但內有 “關於訓政時期之一切新建設”一門,因可知此志當修於民國十七年。各類目所記多簡略,類似修志之調查材料,對瞭解民國初期縣情有一定的資料價值。原本藏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另有攝影民國抄本。 [民國] 陝西栒邑縣行政公署民國十七年造呈新志材料不分卷 民國栒邑縣行政公署撰,民國十七年(1928)修,抄本。栒邑古豳地,秦屬內史,漢始置栒邑縣。後魏三水縣,西魏恒州,尋廢,隋三水縣,唐宋金因之。元省入淳化縣,明成化十三年(1477)複析為三水縣,清因之,民國三年,因與廣東三水縣同名,複改為栒邑縣。1964年改名旬邑,今屬咸陽市管轄。志始修于明萬曆年間,佚。清康熙,乾隆,同治三朝均修志傳世。本志首新志目錄,次栒邑縣略圖彩繪,共九門,依次為輿地,內名稱、沿革、面積、疆界、縣治城池、鄉鎮、古跡、名勝、山脈、河流附;戶口,內田賦、雜稅、雜賦、徵榷、金融附;物產,內動物、植物、礦物;風俗,內禮俗、習慣、宗教附;實業,內農業、物產、工業、商業、礦業、畜牧、蠶桑、森林、水利附;立法;司法;八行政,內教育、建設、警務、財政附;訓政時期之建設,分十七年以前之建設、十七年之新計畫。以其為造新志之材料,故各目記事多簡略。本志僅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收藏。 [乾隆] 衡山縣志十四卷 清德貴纂修,鍾光序續修,清乾隆十年(1746)修,三十九年(1774)續修刻本。德貴,正白旗滿州人,舉人。乾隆九年(1745)任。光序,順天宛平人,乾隆十二年舉人,二十二年進士,三十八年任。本志承康熙五十九年(1720)葛亮臣修縣志,補及乾隆近事。乾隆十一年,知縣事德貴續編時因循葛志內容三分之二,增補稅賦、學校、人物及藝文等,並調整佛道寺院出祀典門,附養濟院育嬰堂於建置門;至乾隆三十九年,知縣事鍾光序補刻而益以職官、選舉、貤封、鄉飲之未及登者。刻竟成書。本志共十四門五十四目,依次為沿革、星野、建置、疆域、祀典、古跡、賦役、學校、職官、選舉、人物(附僑寓)、詩賦、藝文和誥勅等。據《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是志藏故宮,臺灣,湖南圖書館及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粵館藏本為殘本,計王志原序缺,葛志序缺首三頁,卷七至九缺。 [民國] 西林縣志不分卷 民國抄本。佚名撰,西林古百粵地,秦漢交趾地,宋明土官地。清康熙四年(1665),以上林長官司地改流建縣,隸思恩軍民府,乾隆五年(1740)改隸泗城府。今屬廣西百色地區。西林縣志初修於康熙五十七年(1718),知縣事王維淮纂修,原刻本今存日本內閣文庫。本志分星野、建置、疆域(里甲村莊附)、山川、形勢、風俗、土產、城池、錢糧學額、津渡、墟市、公署、戶口、塘鋪,邑宰十五門。諸門所記皆簡略。其星野、建置、疆域、山川、形勢、津渡、墟市、塘鋪等條文多本康熙志,然亦有增易,非盡襲前志。內錢糧學額,戶口、邑宰均記事到民國十六年(1927),自清鹹同以降至民國,縣政民生時艱,於茲略窺。按本志《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著錄為“西林縣團務總局編,民國二十年(1931)修”,經遍查全志,未知著錄資訊來源。抄本藏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 [民國] 通河縣全縣鄉土略志 通河縣政府編,民國十八年(1929)修,民國抄本。通河古肅慎地,漢為鮮卑地,宋為金地,明清為鄂倫春遊獵地。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立頭站,鄂勒果木索,崇古爾庫三站,縣境始辟;光緒三十二年(1906)因開荒殖邊而設大通縣,因與安徽大通縣重名,於民國三年改名通河縣。今屬哈爾濱市管轄。本志分名稱、沿革、位置、面積、種族及人口、城市狀況、名勝、社會禮俗、地勢土壤、山脈、流域、氣候、物產、輸入貨品、宗教、教育、僑民及其生活狀況、鄉鎮十八門。記事確年為民國三年。諸類目多簡略,其沿革、城市狀況、教育較它目記載為詳。本卷不著纂修名氏及年份。《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定通河縣政府編,修撰年為民國三年。據方衍《黑龍江方志考稿》,當為民國十八年修。是志吉林大學圖書館,南京大學圖書館,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均有收藏。吉林本據南京大學藏本抄錄。粵館與南京大學藏本相較,類目全同,而南京藏本多卷前《寄金陵大學校書》、《通河縣公署第一二四號》兩文件及卷末何宇銓《略志校勘表》。 [道光] 芷江縣六十四卷首一卷 清胡禮箴修,黃凱纂,清道光十九年(1839)刻本。禮箴,河南光山人,進士,道光十七(1837)年任縣事。凱,湖北黃陂人,進士,道光十四年(1834)任縣事。本志內分星野、輿圖、營建、田賦、學校、職官、選舉、名宦、人物、列女、風土、藝文等十二門,不在其類者為志余以紀之,總百餘目。據縣志凡例,“芷江縣志創修於清乾隆二十二年知縣閔從隆,梓而不全,續修于嘉慶二十二年知縣盧爾秋,稿成未梓,旋以六里分拔晃州,已非一縣之志,今特為廣搜博訪,考實辯訛,輯為成書”。是志類目多承閔志,略有增添調整。內容上則卷首芷江縣舊志序、舊州志序及各門目乾隆前紀事亦本閔志,續增幹嘉以來邑事,記事至道光十九年。閔志為十二門八十餘目,每門為卷,而是志則于各門下首列類目,並將門下各目多析分成卷,至有三數人事則為一卷者,故卷帙倍衍,達六十四卷之多。所記以田賦、人物、藝文諸門為詳實。按本志《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著錄為五十九卷,與本館藏本卷數不符。又刻本尚有南京圖書館、臺灣中央圖書館收藏。 [光緒] 梅菉賦志不分卷 (清)黃爐修纂,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稿本。爐,字士熏,茂名丹山人,終生不仕。是志為黃爐於光緒十九年(1894)以駢文體形式撰修而成,分地道古跡、廟祠、庵堂、節壽、功名、人事、物產、文聯、風俗、災祥等內容,括為五部來寫。作者從梅菉風貌和民俗學的角度,概括介紹梅菉的沿革、歷史情況、地理特點,記述梅菉的農業和手工業生產,同時又廣引俚語、傳說、名人軼事,介紹梅菉地區的生活習俗及風尚,對研究清末梅菉的風土物情有較大的參考價值。記事、災祥均記至光緒二十八年。稿本藏於廣東省中山圖書館。
作者: 桑兵主编
出版社: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
简介: 本书收录辛亥革命时期的重要文献,内容包括:一、此时期的重要档案,如:无锡市档案馆所藏的《锡金军政分府文书》;二、留日革命社团在东京创办的期刊,如《第一晋话报》《粤西》《汉风》《江西》《河南》《复报》等;三、同盟会内地分支机关的机关报及其他革命期刊,如《南风报》《南报》《中国女报》《女报》。四、清末预备立宪的相关文献,包括审政编查馆、资政院的相关规章、文书,特别是重点收录了各省资议局的报告、建议案、议决案、议事录、文牍等重要史料;五、清末地方自治的相关文献,包括湖北、辽宁、广东、河南等地所办的自治报;六、其他重要相关刊物、专著、文集,如《萃新报》《浙源汇报》《东浙杂志》《大陆报》等。这批文献极为稀见,绝大部分为首次影印,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作者: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辑
出版社: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
简介: 地方专志是地方志的变种,较之于地方志的相关内容更为翔实和专业。本刊所收录的130余种地方金石志,多出自谙熟乡邦文献的大家名家之手,如缪荃孙、金毓黻、徐世昌等。 但该类文献在刊刻、保存和流传方面较之地方志,有相当一部分处于抄本稿本状态,即使刊印,亦书品较次,流传甚少。赖国家图书馆多年的极力收藏与保护。 今辑而刊之,为金石研究乃提供第一手的文献资料。
出版社: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
简介:著名戏曲理论家和作家齐如山,收藏有大批戏曲曲本和古代小说精华70余种现藏于美国哈佛燕京图书馆,我社与哈佛燕京图书馆合作将其一一整理,撰写提要,影印出版。
作者: 王惠君主编
出版社: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
简介: 王惠君主编的《基层图书馆公益讲座》首先对图书馆公益讲座进行概述,介绍了图书馆公益讲座的策划概述、策划的原则、整体策划和具体策划。然后论述了图书馆公益讲座组织中的主讲人聘请、信息的发布、组织工作和后续工作,探讨了打造图书馆公益讲座团队中的团队构成、成员素质要求及选择、主持人的培养与塑造、团队的管理、团队的学习,讨论了图书馆公益讲座可持续发展,包括宣传与推广、延伸服务等。
作者: 李强选编
出版社: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
简介: 民国时期的地政,在政治、经济生活中具有举重轻重的地位。本书收录地政史料三十五种,主要内容为:各年度的地政法规汇编;地政署的职员录、统计提要;全国各省市土地行政机关的概况、报告;中国地政学会创办的《地政月刊》、中国地政研究所创办的《地政学报》、中央政治学校地政学院研究室所编的《地政论文撮要》。内容涉及中国土地问题的探讨、土地改革政策、土地测量与登记、土地陈报、租佃问题、地价调查、土地税与土地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出版說明 民國時期,土地問題是最重要的社會問題之一,在政治、經濟生活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土地行政,則更是牽一髪而動全身,影響廣泛。“地政”一詞,即為土地行政的簡稱,有廣狹二義:狹義為單純的土地行政,廣義還包括土地立法。地政機關的職掌範圍包括:土地的調查、清丈、登記,土地稅的徵收,另外還包括土地分配的調整、租佃制度的改善、公有土地的管理等。 地政制度的國家改革,始於民國建立之後。北京政府於一九一五年成立經界局,正式公布《土地收用法》,以國家法律的形式對土地行政作出明確規定,另外還制定了專門的土地管理法規。孫中山領導的廣州政府,對於土地管理也很重視,設立了土地局,頒布有《土地稅法》。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於一九三○年頒佈了《土地法》,對土地登記、土地使用、土地稅、土地徵收等土地管理方面的問題作出了詳細規定,基本上涵蓋了地政管理的各個方面,此後還製訂了《土地法施行法》、《土地申報規則》、《土地調查規程》等法規,使得土地管理制度進一步走向完善。 南京國民政府的地政實踐,較重要的有“二五减租”、“地籍整理”、“自耕農運動”三項,皆因種種原因而中止,實際效果幷不明顯。如爲解决近代以來地籍混亂的現狀,同時也爲了增加財政收入,南京國民政府致力於地籍的整理,各省也陸續建立地政主管機構,開展土地清丈工作,但是進展遲緩,阻力重重。後把土地清丈轉換爲簡單易行的土地陳報,但是除了少數省份進行試點取得了一些成績外,其餘的大多不了了之。 民國的地政活動,留下了大量文獻,本書收錄其中較重要的三十六種,主要內容爲:一九三六年至一九四七年間,地政法規的各種版本;地政署的職員錄、統計提要;中央政治學校附設之地政學院的一九三五、一九三七兩年的概況;全國部分省市土地行政機關(包括北平、綏遠、上海、江蘇、浙江、江西、福建、河南、廣東、四川、陝西、寧夏、臺灣)所出版的地政概况、行政紀實、工作報告、工作計劃、統計,以及它們創辦的部分期刊;中國地政學會創辦的《地政月刊》、中國地政研究所創辦的《地政學報》、中央政治學校地政學院研究室所編的《地政論文撮要》。內容涉及中國土地問題的探討、土地改革政策、土地測量與登記、土地陳報、租佃問題、地價調查、土地稅與土地評價等方面的內容。 需要指出的是,這批文獻在討論土地政策時,其中的有些觀點支持國民黨的土地政策,而對中國共產黨的土地政策持否定的態度,個別甚至有所詆毀。事實勝於雄辯,人民的選擇、中國歷史的走向,對此已做了很好的回答。鑒於本書的使用者爲專業研究人員,具有較高的辨別能力,本社將之完整影印。書中觀點,幷不代表本社立場,特此說明。 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二○一一年四月
作者: 肖珑,申晓娟主编
出版社: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
简介:《国家图书馆元数据应用总则规范汇编》内容简介:自上世纪末以来,元数据作为我国数字图书馆这一高楼大厦建设所必需的基础逐步得到了图书情报相关领域专家的重视,以北京大学图书馆拓片元数据规范、国家图书馆中文元数据方案、上海图书馆的名人手稿元数据规范等一系列元数据解决方案为先导,元数据应用研究和试验在我国图书情报界蓬勃开展。特别是自2002年底起,国家科技部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重大项目“我国数字图书馆标准与规范建设”中涉及到元数据规范的子项目——“基本元数据”和“专门元数据”以及后续子项目“数字资源描述标准规范的完善与扩展建设”,由国家图书馆和北京大学图书馆分别牵头研制,将元数据的研制和应用逐步推向高潮。该项目组织了大批国内元数据研究的专家,对元数据所涉及的方方面面进行深入研究,充分吸收引进国外元数据理论与方法,针对中文信息资源的特点,开发了“核心元数据集”、14种专门元数据规范及著录规则,并总结了实用的元数据设计指南。该项目成果在开放实验的基础上,在全国各系统的数字图书馆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实践。项目的成果大多结集在肖珑和赵亮主编的《中文元数据概论与实例》一书中。
出版社: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
简介: 本书由民国浙江史研究中心、杭州文史研究会编,汇辑了民国时期杭州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等方面的史料,包括杭州光复、地方自治、沦陷经过、经济统计、教育概况、社会概况、街道规划等,另包括《杭州民国日报副刊》、《血雨腥风》等报刊,是研究民国杭州史、浙江史的重要史料。
作者: 李强选编
出版社: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
简介:本书收录北洋时期国会的会议记录,包括参众两院的会议速记录、会议纪要、议决案汇编,以及参政院代行立法院会议速记录、政治会议记录等,并附带收录了议员录、写真册、国会要览、国会选举法、会议规则等相关文献,是研究北洋时期议会政治史的重要文献。
作者: 李海英著
出版社: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
简介: 《图书馆服务管理》探讨了图书馆服务的内涵,分析了图书馆服务的特征,对于图书馆战略和管理进行了接触,同时还对图书馆服务营销管理、服务环境管理等进行了研究。
作者: 王惠君主编
出版社: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
简介: 《绘本阅读》是一本亲切、全面的儿童绘本(图画书)导读。分上下两 篇,上篇介绍了什么是绘本,为什么要让孩子读绘本,怎样选择绘本,怎 么读绘本等有用的知识。下篇列出23个孩子喜欢的绘本主题书目,如:与 妈妈(爸爸)有关的绘本,缓解分离焦虑的绘本,与节日有关的绘本,死亡 主题的绘本,让孩子哈哈大笑的绘本,儿童科普绘本等。《绘本阅读》不 仅指出每部绘本的妙处,还有阅读建议。对家长、老师等指导儿童阅读很 有参考价值。 本书由王惠君主编。
作者: 王子舟著
出版社: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
简介: 王子舟的《民间力量 建设图书馆的政策与模式》认为民间力量是近现代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原动力,首先论述了民间力量建设图书馆的国内外主要经验、理论与现实依据、现有国情下的主要效益、基本鼓励政策,然后探讨了民间力量建设图书馆的可行模式、公益性私人图书馆的现状与前景。
作者: 吕梅主编
出版社: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
简介: 如果你是家长、老师、图书馆员和想组织读书活动的人,那么,你需要了解:怎样组织好玩的读书活动?怎样设计有趣的阅读延伸活动?本书详细介绍中外各类优秀的读书活动,并重点推荐三类适合共享阅读的图书,还针对一些图书列出共享阅读建议。全书彩色印刷。既可用于指导青少年读书活动,也可用来指导成人读书活动。 你相信吗?有创意的读书活动,就像游戏一样吸引人,让参与者对阅读产生极大的兴趣,进而爱上阅读。无论你是大人,还是孩子。 《共享阅读》就是这样一本书:详细介绍各类优秀的共享阅读活动。图书馆明星馆员展示折纸魅力、一群妈妈带领孩子自编自导演出情景剧、美国社区图书馆的“暑假阅读总动员”、最有创意的学校读书活动、被CCrV报道的晒书会……
Rubbings selection from the stone inscriptions of Longmen area
作者: 张乃翥辑
出版社: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
简介:本书以作者二十年来田野考古所获350余品石刻资料为主体,结合相关历史文献与金石著录的记载,对龙门石窟及其周围地带中古时期的人文情态作了全景式复原。从文化生态学角度出发,对上述遗产资料进行了内容范式的理性归纳,进而以这些资料系统为脉络,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向后人揭示出龙门地区在北朝、隋、唐、五代、北宋等历史时期曾经存在过的诸如政治、军事、交通、水文、民族、乡俗、居墅、林囿、馆驿、宿止、寺庙、造像、幢塔、墓葬、祭奠、祈雨、施舍、观游、聚会、行乐、文学等等一系列缤纷多姿的万象世态。
作者: 曹宁主编
出版社: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
简介: 《图书资料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辅导指南》简介:图书资料系列考试的考试大纲和历年真题,在考试之后一般不对外公布,更无答案提供,这对考生整理考题及答案、梳理出题线索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此,《图书资料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辅导指南》参考了图书馆学、信息组织学、文献检索学等学科的权威教材,结合北京市、江西省、辽宁省、河南省等省份的考试大纲和考卷结构,并参照全国各大院校信息管理专业的指定教材,收集和整理了近三年职称考试典型考题,有针对性地编写了配套题目,并对这些典型题进行详细解析,以帮助读者加深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减轻寻找大纲要点、试题及整理答案的痛苦,让读者用最少的时间获得更多的重点、难点解析。
作者: 殷梦霞,李强选编
出版社: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
简介: 本书为民国金融文献的大型汇编,内容共分五类:一、四大银行(中、中、交、农)以及中联银行、大陆银行等全国性银行所办的月报、月刊、通讯,如《中央银行月报》、《中行月刊》、《交通银行月刊》、《交行通信》、《中国农民银行月刊》、《中农月刊》等。二、金融类刊物,包括:《金融周报》、《金融导报》、《金融周讯》、《中外商业金融汇报》等。三、证券类刊物,包括:《交易所周刊》、《证券市场》、《华股研究周报》、《上海票据交换所月报》等。四、各地省市银行所办的通讯、月刊、季刊、特刊,包括:《北京银行月刊》、《满洲兴业银行周报》、《安徽省银行月刊》等,涵盖河北、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江苏、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甘肃等地省行。五、合作金库、农贷、地方金融等方面的文献,包括《金融与合作》、《农贷消息》、《地方金融》等。这些文献,首次大规模整理出版,对研究民国金融史、经济史,都具有极重要的价值。 序言 今年年初,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殷夢霞女士為籌劃影印出版民國時期的金融史料,曾向我咨詢過一些意見,此後竟請我為即將出版的《民國金融史料彙編》寫一篇序言。說實話,儘管近年來我在民國金融史方面做過一些專題研究,也曾對《銀行週報》作過一番稍微深入的考察,但在總體上說,我對民國時期所產生的數量龐大的金融史料並不十分熟悉。資料研究,本是一件枯燥乏味又很難出成果的事,故一般學者多不願意深入此領域,由此造成非常矛盾的狀況:一方面學界十分需要系統的行業或專題資料,一方面資料分散難找,對資料作過全面系統研究的學者少而又少。即就民國時期的金融史料而言,專門對此進行研究者可謂鳳毛麟角。如目前能夠見到的已出版的有關民國時期銀行的史料或著作,儘管對銀行的發展演變和業務經營等都有具體翔實的闡述,但對銀行編輯發行報刊雜誌情況的介紹卻絕無僅有,只是在個別著作——中國銀行行史編輯委員會編著的《中國銀行行史(1912—1949)》中,簡略地提到中國銀行曾經創辦過《中行月刊》、《中行生活》雜誌等。這種狀況,更顯出彙集資料、介紹資料的重要性。 近年來,國家圖書館出版社為學界着想,影印出版了不少很有價值的專題資料,深受學界歡迎,而《民國金融史料彙編》的編輯出版,顯然是從事民國經濟史、金融史研究的學者所期盼的。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筆者為不辜負殷夢霞女士的盛情,同時也為學界做些抛磚引玉的工作,臨時做了些功課,擬就民國時期金融業發展概況、金融史料產生的背景,以及本彙編所收入的一些史料作一粗略的介紹,以供研究者參考。 一、民國時期金融業發展概況 民國時期,是國內金融業創新和發展的重要時期,在此過程中,銀行業作為金融領域的新興和主導行業,引領了金融業的發展勢頭。這一時期,除了國家銀行和商業銀行實力不斷增強,省縣一級地方銀行也陸續開辦,華資銀行業的發展進入高潮,其發展速度不但快於外資銀行,整體實力也逐漸超過了外資銀行。與此同時,證券市場也開始興旺,金融制度改革和創新此起彼伏,形成了金融行業步入全面發展的態勢。 首先是北洋政府在清末國家銀行的基礎上加強了中央銀行建設。一九一三年四月,北洋政府仿照《日本銀行法》,制定和頒佈了《中國銀行則例》,將原來的大清銀行改組為中國銀行,明確中國銀行為國家中央銀行。與此同時,北洋政府通過修改交通銀行章程,賦予交通銀行部分中央銀行的職能。而一九一二年十一月北洋政府召開的首次全國工商會議通過的設立銀行、整頓金融的議案,使民族資本佔主導的商業銀行迅速發展。一九一二年至一九二七年,國內累計開設了三百零六家華資商業銀行,其中民族資本為主的商業銀行有二百四十九家,占百分之八十一点九。在商業銀行不斷創辦的刺激下,各級地方政府在保留和改組原先一些官錢銀號的同時,也紛紛開設了股份制的省級銀行,如四川銀行、江蘇銀行、湖南銀行、安徽省銀行、貴州銀行、江西國民銀行、浙江地方實業銀行、廣東省銀行、山西省銀行、甘肅省銀行、河南省銀行、山東省銀行、廣西省銀行等。據統計,北洋政府時期曾經存在過三十九家地方銀行,其中省級銀行有二十四家。 一九二七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金融業在經濟發展和國家干預的推動下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一是中央銀行制度進一步健全,國家銀行的實力快速發展。一九三五年後,國家銀行的實力已超過私營銀行,並且通過增加官股等方式,對許多私營新式銀行進行了控制。一九三五年全國二千五百六十六個私營新式銀行中,國民政府控制的銀行有一千九百七十一個。到一九三六年,國民政府國家銀行的資本總額已佔到全國銀行資本總額的百分之七十二點八,中、中、交、農四家國家銀行加上省市銀行,以及政府控制的金融機構,其資產總額達五十四億元,占全國銀行總資產的百分之七十四。至抗日戰爭爆發前的一九三六年十二月,不計其他機構,僅中、中、交、農四家銀行吸收的存款總餘額即達二十六點七億元,佔全國銀行存款餘額的百分之五十八點八。 其次是民族資本的新式銀行在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後出現了第二次發展高潮。在南京國民政府統治的前十年,民族資本的新式銀行新開設一百三十七家,到一九三七年,民族資本新式銀行達一百六十四家,有分支機构一千三百三十二處。在民族資本開辦的新式銀行中,有一些銀行發展極其迅速,特別是被稱為“北四行”、“南三行”的幾家銀行。如一九一七年在天津創辦的金城銀行,開業時額定資本為二百萬元,實收五十萬元,創辦後十年間存款從四百零四萬元增至三千四百九十八萬元,放款(包括有價證券)由三百七十八萬元增至三千四百三十八萬元,十年間純收益達一千零六十五萬元。而一九一五年在北京開設的鹽業銀行,一九一七年改為完全商辦後,到一九二五年時額定股本從五百萬元擴充至一千萬元,公積和贏餘滾存約達四百萬元。成立於一九一九年的大陸銀行,在一九一九至一九二七年不到九年的時間內,純收益達五百一十八點六萬元。 國內金融界新式銀行的發展,同當時出現了一批受過高等教育、有過海外留學經歷、瞭解西方金融管理制度、具有開拓精神和愛國情懷的專業人士有關。據統計,一九三四年前在上海著名浙江籍銀行家群體的十九位人士中,有八人留學日本,二人留學美國,二人留學英國。這些人士在歐美或日本接受了系統的現代銀行學、貨幣學等方面的專業訓練,具有比較先進的金融學方面的專業知識,視野開闊,回國後他們或直接創辦銀行,或參與銀行經營管理,或主持經辦金融報刊,是民國時期推動金融業發展的一股生力軍。如在中國銀行工作了二十三年,先後擔任過中國銀行上海分行副經理,中國銀行副總裁、副經理等職的張公權,就曾留學日本,在慶應大學師從著名銀行學家堀江歸一,攻讀貨幣銀行學和政治經濟學,由此不僅是中國銀行本身的制度建設,包括中國銀行業的現代化建設都留下了張公權的足跡。又如金城銀行總經理周作民,曾留學日本京都第三高等學校,回國後在經營金城銀行時,學習日本三井、三菱公司的一套經營模式,向一批工礦、交通、貿易企業投資,金城銀行還聯合中南銀行成立誠孚信託公司,管理自己投資的幾家紗廠。曾留學日本就讀於東京高等商業學校攻讀銀行經濟的談荔蓀,在經營大陸銀行時,也受到日本大倉集團採用現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創辦化工、製麻、釀造等多種工業並創辦大倉商業學校的影響。曾在日本山口高等商業學校學習銀行學的李馥蓀,則認為“做外國人生意容易獲利,也可以抬高社會地位”,因此將銀行業務重點面向洋商企業和外匯業務。曾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獲得商學學士學位的陳光甫,在創辦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後,不僅開展面向社會大眾的小額儲蓄,還十分重視信用調查,設立信用調查機構,甚至創辦了機構遍佈全國的中國旅行社,開創旅行支票制度。正是這樣一批學習了西方先進的金融知識,具有現代銀行經營管理理念、方法的專業人士,他們在新式銀行的創辦和經營過程中富有朝氣,勇於創新,推進了新式銀行的發展,自身也成為新興銀行家。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金融業實力增強,金融制度改革和金融創新也被提上議事日程。一九三三年,國民政府實行廢兩改元改革,頒佈了《銀本位幣鑄造條例》,規定銀元統一由上海造幣廠鑄造,重量為二十六點六九七一克,成色為百分之八十八,即每枚銀元含純銀二十三點四九三四四八克,所有公私款項收付、所訂立的契約票據和一切交易,都一律改用銀元,傳統的銀兩不再使用。與此相關聯的是,原先開設了多年指導銀兩與銀元兌換牌價的上海洋釐行市停開,金融市場上流行的“銀拆”也因此消失,而改為“拆息”。一九三五年十一月,國民政府又宣佈實行新的幣制改革,廢除銀本位制,實行匯兌本位制,統一行使法幣,實施紙幣政策,規定以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發行的鈔票為法幣,所有完糧、納稅及一切公私款項的收付都以法幣為限,不得使用銀元,同時為維護法幣的穩定性,中央銀行、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無限制買賣外匯。這一幣制改革,雖然使國內原先銀幣的價值比海外市場低了百分之四十,然而也正是因為貨幣貶值,幣制改革前通貨緊縮的局面得以扭轉,同時物價回升,工商業復甦,製造業也有較大發展,這一切都使銀行業原先面臨的經營困難的程度大為減輕,並為銀行業提供了再次發展的機會。 銀行界自身的改革也在不斷推進。一九三三年一月十日,經過上海銀行公會的精心籌備,上海票據交換所正式成立,它以嶄新的交換方法、完備的清算制度,成為中國金融史上完全以商業銀行自己的力量創辦的新型清算機關。上海票據交換所採取的集中清算票據,實現了銀錢票據清算體系新的運轉模式,手續簡捷,方法科學,為銀行和錢莊提供了集體交換票據的場所,降低了交易成本,節約了現銀使用,減少了資金在途時間,提高了資金利用效率。至抗戰前夕,上海參加票據交換所交換的銀行共七十三家,基本形成了適合華資銀行自身需要的票據交換制度。在上海票據交換所的帶動下,一九三六年南京票據交換所等也正式成立。 民國時期證券業的發展,也是金融領域一個值得予以重視的方面。一九二○年代後隨著北京證券交易所、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和上海華商證券交易所先後開辦,國內華商證券交易市場開始形成。儘管此後證券市場發展歷經曲折,但南京政府一九二九年頒佈《交易所法》及其施行細則和一九三五年頒佈《修正交易所法》,使與證券交易市場有關的各項市場制度與市場規章逐漸建立和完善起來。在上海華商證券交易所統一的同時,在全國範圍內出現了重慶證券交易所、漢口證券交易所、青島證券交易所和寧波四明證券交易所。證券市場上的交易品種也由原來的政府債券為主轉為公司股票為主。在抗戰前夕,產業證券市場累計貢獻的五億元長期資本,占一九三六年全國近代方向固定資本投資總額的百分之三十五點八。一九四三年,在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一百四十多種公司股票的資本總額達到六十億元,到四十年代中期,上海證券交易市場上上市交易的華商公司股票最多時接近二百種,這在一定程度上為一些企業通過證券市場募集生產經營所需資金提供了便利。 民國時期的金融業發展因受到國際市場的影響,也產生過波動和危機,而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日本發動的侵華戰爭,嚴重阻碍了中國經濟的發展,對金融業的發展也產生很大影響,在很大程度上阻斷了新式銀行發展的勢頭。侵華日軍在東北、華北淪陷區推行的金融政策,在華中、華南地區發行的“軍票”,以及扶持汪偽集團開設汪偽中央儲備銀行,發行“中儲券”等,都使民國時期的金融業出現了錯綜複雜的情況。 總之,民國時期的金融業既處於一個飛速發展的時期,金融人才輩出,金融改革和創新不斷,華資金融機構實力不斷增強,銀行業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影響越來越大,然發展過程中也充滿了曲折和危機,特別是一九三七年盧溝橋事變後日本侵略者進行的全面侵華戰爭,使進入鼎盛期的民國金融業遭受到極大的打擊。 二、民國時期金融類資料的出現 民國時期在以近代新式銀行為代表的金融業的發展過程中,金融類刊物也開始面世。最早出現的由國人創辦的金融類刊物是《銀行週報》。這是民國時期,也是近代中國最早創刊的金融專業刊物。它自一九一七年五月二十九日發行第一期起,至一九五○年三月三日發行最後一期止,在將近三十三年的時間裏,每週一期,不中斷地發行了三十四卷一六三五期,其發行時間之長和發行期數之多,創下了我國金融專業刊物之最。一九一七年《銀行週報》最初創辦時,由張公權主持,宋漢章、徐寄廎、盛竹書、錢新之、陳光甫、孫景西、李馥蓀等著名銀行界人士參與發起,借中國銀行上海分行兩間房間作為社址。後來張公權因赴任中國銀行副總裁離滬,推徐寄廎繼任。這個時候上海銀行公會還沒有成立,《銀行週報》有點類似于同人刊物,編輯人員很少,主要由諸青來任撰述,徐玉書、徐滄水任編輯。一九一八年十月上海銀行公會成立後,《銀行週報》編輯發行部便附屬於銀行公會,經費受銀行公會資助,主要負責人也由銀行公會聘任,此刊便成為上海銀行公會所辦刊物。《銀行週報》在創刊時宣告其辦刊宗旨為:“報告金融消息,研究經濟事情,俾供銀行業者之參考”,其欄目設置和內容都體現和貫徹了這一宗旨。從報告金融消息來說,《銀行週報》設置的欄目有每週金融、每週匯兌、每週證券、每週商情。每週金融欄目的具體內容包括洋釐、銀拆、標金、先令大條的行情及進出口數量;每週匯兌欄目的具體內容包括國內外匯兌行情;每週證券欄目具體內容包括市場上各種債券和公司股票行情;每週商情欄目具體內容則包括了經絲、茶、紗花、糧食油餅行情,而經絲欄目又分黃白廠經、輯裏白經、廣東絲經、川鄂絲經和八繭灰經等品種,紗花欄目則分為現紗、期紗、現棉、期棉幾種,糧食油餅欄目則包括米市、小麥、雜糧市和油市行情。從研究經濟事情來說,《銀行週報》每期都刊登幾篇論述宏觀經濟或金融的文章。除此之外,《銀行週報》還設有各埠金融及商況欄目,其內容為來自各商埠的通信,所涉及的城市除了廣州、成都、福州、杭州、寧波等大城市,還包括遼源、歸綏、潼川、運城等邊遠城市。同時還設有反映各地金融、工商業消息和政府動態的“雜纂”欄目。這幾方面內容的組合,使《銀行週報》向讀者提供的信息量非常大。由此,《銀行週報》無論對於金融界人士還是從事經濟事務者來說都具有信息參考價值,為他們及時和全面瞭解上海乃至全國主要商埠的金融和經濟行情,提供了一個有效的途徑。《銀行週報》發表的專論文章,視野開闊、觀點鮮明、觀念超前,這些文章不僅涉及對歐美及日本先進金融制度的介紹,對國內金融和貨幣制度改革的探討,也包括對金融行業中一些重要業務、工商經濟、對外貿易乃至金融風潮等情況的評述和對策意見,無論對指導開展金融業務,還是研判經濟形勢,都很有參考價值。 一九二一年,在天津召開的第二屆全國銀行公會聯合會上,上海銀行公會正式提出了設立徵信所的提案。不久,《銀行週報》刊發了由徐滄水草撰的上海銀行公會試辦上海徵信所計劃書,参见《银行週报》總三二七號,一九二三年十二月四日。並陸續刊登了一系列介紹徵信所的文章,對徵信所的概況、設立徵信所的意義及徵信所的職能等問題作了闡述。一九二八年,七年時間過去了,中國銀行界自身的徵信所仍未設立,《銀行週報》又發表了資耀華撰寫的《中國金融界有急須協力創辦信用調查機關之必要》的文章,列舉了八方面的理由,表示“各界已翹首望其速成也乎,吾人亦甚盼望,若以公會之力,坐而創辦,則登高一呼,眾山響應,事業容易舉辦,唯在當局者之垂意及此而已”,《中國金融界有急須協力創辦信用調查機關之必要》,《銀行週報》總五七二號,一九二八年十月二十三日。強調了金融界創辦徵信機構的緊迫性,為華資徵信機構的創辦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其他如徐滄水撰寫的“金融界應付銀根緊急之方策”,分析了當時市場銀根緊迫的原因,提出了同業互助、公定銀洋價格等緩解辦法;章乃器在中國銀行所作的講演《金融業之懲前毖後》,尖銳地指出了銀行界存在的問題,對上海銀行界如何走出困境提出建議;“金融業之懲前毖後”,《銀行週報》總七五○號,一九三二年五月二十四日。金國寶的《國難聲中之上海金融問題》和陳光甫的《戰事停止後銀行界之新使命》的文章,為銀行界認清和擺脫一·二八事變所帶來的不利影響,正視金融困境,重新振興金融市面,起了激發作用。“戰事停止後銀行界之新使命”,《銀行週報》總七三二、七四四號,一九三二年一月十九日、四月十二日。這些由著名金融界人士撰寫的頗有見地的文章,為業內外人士正確判斷形勢、樹立信心、採取正確對策應對市場的變化,提供了有益的參考。正如《銀行週報》歷屆主持人對該報所作的評價:“自本報刊行以後,經濟新聞始為國人所重視”,“本報十週紀念”,《銀行週報》總五○○號,一九二七年五月二十四日。“欲審度過去未來之金融、財政、商情狀況者,無論金融界、學界、商界,允以本報為最適當之參考書也”。“寫在本報廿週紀念特輯之前”,《銀行週報》總九五○號,一九三六年五月十九日。 正是由於《銀行週報》每期都提供了豐富的市場行情、大量的最新金融信息和重要參考文章,因此它出版後不久便受到同業和社會的青睞,發行數量明顯上升。創刊時每月銷售僅七八百冊,在頭五年每年快速遞增,一九一七年共銷四千九百冊,一九一八年銷二萬三千冊,一九一九年銷五萬八千冊,一九二○年銷八萬一千冊,一九二一年頭五個月已銷六萬三千冊,“本報之經過及將來”,《銀行週報》總第二○○號,一九二一年五月三十一日。平均月銷一萬五千餘冊,而到了一九三七年時,則月銷已超過二萬冊的數量。“二十年來本報進展之概况”,《銀行週報》總九五○號,一九三六年五月十九日。更重要的是,《銀行週報》的出版發行,為當時誕生時間不長、缺乏經營和管理經驗的上海華資銀行逐步走向成熟,為上海金融界適應市場的需求開拓新的業務,乃至為全國華資金融行業的良性發展,都起了不可忽視的推動作用。 在《銀行週報》創刊之後,一九二一年五月,由北京銀行公會主辦的《銀行月刊》問世。該刊物內容也很豐富,開設的欄目有北京金融及商況、各埠金融及商況、上海金融商情月報、世界銀行界消息彙聞、經濟統計等。各埠金融及商況欄目,主要反映天津、保定、濟南、煙臺、哈爾濱、大連、營口、遼源、歸綏、包頭等北方城市的金融和商業動態。除此之外,《銀行月刊》還發表一些介紹海外銀行業制度、評析金融和經濟政策的文章。 就在《銀行月刊》面世的同年,經上海錢莊業巨擘秦潤卿倡議,為“聯絡同業之感情,維護公共之利益,促進其業務上之發達,矯正其習慣上之弊端”,上海錢莊業也創辦了一份刊物《錢業月報》。在一九二一年至一九二六年間,《錢業月報》辟有十個專欄,分別是傳略欄,介紹一些錢業先輩創業和拓展的業績;論說欄,選登側重論述錢莊業發展方向和關於業務重大改革的論文;調查欄,系統介紹中外經濟方面經典著作的梗概;選論欄,選載當時有創新內容的感想、體會以及一事一述之短文;新聞摘要欄,錄用中外經濟電文及各地報刊的經濟新聞;外埠金融及商情欄,通報全國各地金融和商情信息;本埠金融及商情欄,傳達上海同業和銀行、工商業的近況;表類欄,列示各種讀者感興趣的統計表;小說欄,登載一些短小精悍的短篇小說。《錢業月報》刊登的一些論說文章也很有影響,如第五卷第八期的《國民經濟之改善與錢業》,第六卷第一期的《論吾業宜注重信用調查》,第六卷第十一期的《吾業簿記改良的商榷》,第八卷第八期的《提倡國貨與振興實業》,第十二卷第十二期的《錢業聯合經營儲蓄事業之創議》等文章。《錢業月報》從一九二一年二月創刊後,至上海解放後出版到第二十卷第四期後停刊,也是民國時期金融類刊物中出版時間較長的。 在銀行業同業公會創辦專門刊物的同時,一些資本實力雄厚、規模較大、分支機構較多的銀行也開始編輯出版行刊,如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出版《海光》月刊,浙江興業銀行出版《浙興郵乘》,大陸銀行出版《大陸月刊》等。而上世紀二十年代末國家銀行也開始出版自己的刊物,如中央銀行編輯出版《中央銀行月報》,一九三○年七月中國銀行創刊《中行月刊》,每期有一百至一百五十頁,內容豐富,有撰述、專著、調查、報告、資料等。另外中國銀行還發行《中行生活》半月刊、《金融統計月刊》、《中外商業金融彙報》等刊物。《中行生活》專門刊載行內主管人員與來賓有價值的演講或談話,行員生活動態,行員對於行務的建議及建設性的批評等。中國銀行行史編輯委員會:《中國銀行行史(1912—1949)》, 第一百八十七頁,中國金融出版社一九九五年版。這些刊物除刊登有關金融行情資料外,也發表一些論著,對當時的金融市場和金融狀況進行分析和評論。如《中央銀行月報》第五卷第一期(一九三六年一月)刊登的由瞿荆洲撰寫的《中國金融市場資力之窺測》一文,詳細介紹了當時金融市場上銀行的資金情況,又如《中央銀行月報》新三卷第一期(一九四八年一月)刊登的韓天勇撰寫的《上海金融之分析》一文,全面介紹了當時的物價情況、國家行庫局的業務、商業行莊的業務、證券市場、票據交換、外匯市場以及資金流動情況。這些文章在今天來看,都是研究當時金融市場狀況的重要史料。 與此同時,個別金融團體也創辦自己的會刊。因這些團體的成員和活動同金融業有極其密切的關係,所以其創辦的會刊記錄和反映了當時這些金融團體的活動,有的也發表有關金融實務研究的文章,對瞭解當時金融學術界的動態極有價值,因此也是不可忽視的金融類資料。如一九三四年年底成立的上海銀行學會,是上海銀行界的一個學術性團體,在全國來說也是為數不多的金融界學術團體,參加的會員多是在上海銀行業有相當資歷的業務人員,其活動主要圍繞銀行業務而展開,其中的一項主要活動是定期舉辦銀行實務研究。該學會在開展一系列活動的同時,專門印刷發行了幾份會刊。一份是《銀行實務旬刊》,作為其前身的《銀行實務月報》,一九三七年八月發行第一期,出版四期後因受戰爭影響而停刊。《銀行實務旬刊》於一九三八年三月出版,每期印數達一千五百份,及時將實務研究會討論的問題和結果告之於銀行界。一份是《會訊》,創刊於一九三九年二月,每兩個月出版一期,及時將學會活動動態等情況告之會員。其中較有學術分量的是《金融導報》,創刊於一九三九年三月,兩個月出一期,專門“登載金融經濟論文、各項統計以及有關金融經濟之重要譯述,及最新書報介紹等,內容理論與實務並重”。上海市檔案館藏銀行學會檔案,176118,銀行學會工作及經費概况(1939年)。另外還有一份是《銀行學會會刊》,一九三九年創辦,主要刊登“銀行短論、經濟金融評、學會會務報告、會員介紹及會員業務著述”。《銀行學會會刊》,第三卷四期。 銀行業同業公會和銀行學會等除了編輯出版金融類刊物外,同時也組織出版了不少由著名金融界人士和學者撰寫的金融類著作,如楊蔭溥的《楊著中國金融論》、《上海金融組織概要》、《中國金融研究》、《中國交易所論》,章乃器的《中國貨幣金融問題》,馬寅初的《中華銀行論》、《中國之新金融政策》,王志莘的《中國之儲蓄銀行史》,徐寄廎的《最近上海金融史》,徐滄水的《上海銀行公會事業史》,吳承禧的《中國的銀行》,朱斯煌的《銀行經營論》、《民國經濟史》,朱博泉的《上海銀錢業票據清算方法之演進》,谷春帆的《銀價變遷與中國》等。《銀行週報》編輯部在編輯出版週報的同時,也出版了不少專集,這些專集,其內容多數同金融業務有關。至一九二七年《銀行週報》創辦十年時,出版的專集達二十六種,其品種包括《上海金融機關一覽》、《票據交換所研究》、《銀行公會聯合會議匯記》、《上海金融市場論》、《銀行會計科目名詞》、《上海銀行公會事業史》、《各省地方公債考略》等。這些論著,有的從理論上進行論析,有的從政策層面進行闡述,有的詳細記錄、反映和分析當時上海乃至全國金融、銀行業的發展歷史、金融狀況及相關制度等,有的對當時的金融政策和市場進行評析,是民國時期金融史料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學界研究民國金融史時必需查閱的文獻。 三、代表性資料舉例 民國時期金融類資料種類繁多,就大的行業來說,有銀行業、錢莊業、證券業、保險業;就資料品種來說,有刊物、年鑒和論著;就刊物來說有日報、週刊、月刊、年刊、紀念刊等。由於資料品種多,分布面廣,所以一般讀者要找到這些資料是比較困難的,即使是專業研究人員,往往也只能夠就自己的研究方向找到一些相關的資料。這次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影印出版民國時期金融史料,由於卷數浩繁、湊齊不易,一些影響較大的資料,如《銀行週報》、《錢業月報》等,因卷帙繁多首批未行收入,只能在續編中陸續出版。儘管如此,國圖出版社利用自身的優勢,在首批出版的這輯金融史料彙編中多方搜集尋覓到了一些平時很少能看到的資料,如河南、湖北、湖南、福建、江西、四川、雲南、陝西等省地方銀行史料,特別是一九三三年至一九四四年期間《廣西銀行特刊》、《廣西銀行月報》、《廣西農民銀行半月刊》、《行務通訊》等幾種史料,對於瞭解和研究民國時期邊遠省區金融業的發展狀況,是非常珍貴的資料。這些資料的影印,有可能促使某方面研究的展開和深入,甚至有望填補某些領域的研究空白。 筆者在撰寫此序言過程中,專門瀏覽了本輯史料彙編中所收的幾種資料,發現這些資料很有特色,極有價值,以下分別作簡單的介紹。 一、《金融週報》,由國民政府中央銀行經濟研究處編輯,一九三六年一月創刊。該週報創辦初期開設的欄目有上海金融、外埠金融、國內金融消息、國外金融消息,此外每期首篇都有一篇述評文章。“上海金融”欄目包括拆息、外匯行市、票據交換、金市、債券行市、金銀價格等子欄目;“外埠金融”欄目主要反映北京、天津、開封、南京、重慶、青島、濟南、鄭州、南昌、九江、寧波、洛陽、徐州、貴陽等城市的金融狀況。每期一篇的述評文章內容涉及面很廣,但都貼近經濟、金融形勢和政策,也經常分析評論歐美等國的金融政策等。如第一卷十六期的《讀中國銀行廿四年度營業報告》,第一卷二十期的《銀行監督與管理問題》,第一卷二十三期的《經濟復興途上資本市場之趨向》,第二卷七期的《法幣政策之成功與今後趨勢之推測》,同卷二十一期的《法幣政策實施後之國際貿易新動向》,第三卷十期的《日本銀行業務方針演變之研究》,第三卷二十四期的《倫敦之金融風潮》,第四卷九期的《對於吾國戰時經濟應有之認識》,同卷十五期的《日本戰時體系下財政金融之弱點》,同卷二十二期的《金融機關內遷之重要性》等等。這些述評文章,對瞭解和把握當時的金融態勢等有很重要的參考價值。 《金融週報》創刊後不久抗日戰爭爆發,一九三七年十一月上海淪陷,而中央銀行經濟研究處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環境,繼續在上海編輯出版《金融週報》,成為在淪陷區代表國家銀行發出聲音的一個金融刊物。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進佔上海公共租界,《金融週報》停刊。直至抗日戰爭勝利後,又於一九四五年十月復刊。復刊後的《金融週報》欄目有所變動,剛開始開設的欄目有一周動態、法規匯錄、國內消息、國外消息,半年後欄目又有所調整,改為一周市況、國內經濟紀要、國外經濟紀要、法規匯錄、法令解釋,後來又增加了本行通函、一周經濟資料索引、金融物價統計週志。從總體上看,《金融週報》刊期完整,是一份抗戰期間和戰後反映國家銀行觀點的重要金融刊物。 二、《中央銀行月報》,由國民政府中央銀行經濟研究處編輯發行。本彙編所收的《中央銀行月報》數量齊全,為一九三二年第一卷一號至一九四九年第四卷四期。由於中央銀行本身的地位及其性質,《中央銀行月報》相比其他銀行刊物來說更顯得正規,其開設的欄目不多,主要有著述、各地金融市況和經濟資料。“著述”類文章的內容通常是有關當時金融狀況和政策的介紹分析、各地金融機構的調查等。“各地金融市況”往往佔了很大篇幅,反映了上海、北平、天津、漢口、重慶、青島、九江、南昌、福州、南京、寧波、徐州、揚州、杭州、紹興、吉安、蚌埠、泉州、廈門、長沙、開封、洛陽、蘭州、西安、萬縣、成都、貴陽等城市的金融市況。而“經濟資料”欄目基本上都是些表格,這些表格記錄和反映的內容有:主要各銀行發行鈔券數量、中國銀進出口數量、國內及各國批發物價及生活費指數、上海銀行公會公單收解及銀行公會票據交換數、上海錢莊拆息及華洋銀行庫存、上海標金英美銀價及上海外匯行市、上海金價市價、上海銀洋錢市、上海銀洋行市、上海英匯行市與銀價之差額、內國債券行市、倫敦中國外債行市、各國進出口貨物價值,等等。因這些表格以翔實具體的數據反映了當時國內主要的金融和經濟狀況,因而很有價值,不僅在當時是銀行家及時從宏觀上瞭解並研判金融和經濟形勢的重要依據,也是現今學界瞭解和研究當時金融市場發展變化的重要數據。 三、《交易所週刊》,這是由著名企業家穆藕初主編並發行的刊物。穆藕初是留美歸國的企業家,對於西方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比較熟悉,一九一四年他從美國回來後同胞兄穆湘瑤一起創辦了德大紗廠等,一九二○年他發起組織上海華商紗布交易所,擔任理事長,因此《交易所週刊》由他主編也在情理之中。在民國時期的金融刊物中,有關交易所的刊物並不多見,因此這份刊物有其珍貴性。刊物的欄目並不多,每期都刊發正規的文章論述交易所的重要性及如何利用交易所等,除此之外,是上海華商證券交易所、上海金業交易所、上海華商紗布交易所、上海麵粉交易所、上海雜糧油餅交易所經紀人一覽表,其餘內容就是反映每週各交易市場交易情況,有一周間之紗花、一周間之金市、一周間之債市、一周間之雜糧。這些內容,對於瞭解當時上海各交易所的交易情況,是十分重要的史料。有時候此刊圍繞某一件事情發表的一些信息,在當時不過是諸多經濟新聞之一,卻為今天學界留下了十分重要的史料。如第一卷十五期,刊登了有關當時國民政府立法院審議修正交易所法的一組消息,其中有一份“調查滬交易所業報告”,原本是立法院委員為供審議修正交易所法之用,在上海對交易所狀況進行了實地調查後所撰寫,雜誌將這份報告連同審議修正交易所法消息一併刊登出來,則為今天我們瞭解和研究當時上海交易所開設的具體情況提供了可貴的史料。 以上只是對本彙編中幾種代表性資料作了簡單的介紹,其實其他一些品種都各有特色和價值。民國時期金融史料極其豐富,從品種來說,除了報刊雜誌、年鑒、論著,各地檔案館收藏的金融檔案文獻,也是重要的史料。據筆者所知,上海市檔案館就比較完整地藏有一批民國時期商業銀行檔案,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這方面的收藏也極其豐富,如果能將檔案館收藏的一些金融檔案文獻也陸續影印出版,對學術界來說當更是功德無量。當然,這需要有關方面共同努力,需要時間和經費。聽說國家圖書館出版社正在做這方面的聯絡和協調工作,相信不久的將來,一定會有新的品種問世。 二○一○年十二月 主要參考文獻: 孫建華:《近代中國金融發展與制度變遷(1840—1945)》,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二○○八年版。 杜恂誠:《中國金融通史·第三卷·北洋政府時期》,中國金融出版社二○○二年版。 洪葭管:《中國金融通史·第四卷·國民政府時期》,中國金融出版社二○○八年版。 朱鎮華:《中國金融舊事》,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一九九一年版。 馬長林:《〈銀行週報〉與近代上海金融業》,《中國金融史集刊》第一輯,復旦大學出版社二○○五年版。
作者: 柯平等著
出版社: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
简介: 《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中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定位与服务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法和访谈法等,对图书馆及其相关的公共服务机构进行数据调研,通过分析及对比研究,总结图书馆在公共服务体系中的个体作用及与其他服务机构的衔接、协调关系,为国家、同行业或其他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实践经验借鉴。 本书的重点就是通过理论分析与个案调研,了解图书馆如何在公共服务体系新环境中克服图书馆现状的一些弊端,突破体制、资金、技术、服务、外界竞争等多种不利因素局限,结合社会发展及用户需求,构建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新角色及服务新模式。本书由柯平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