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132 项 “大象出版社,2009” 相关结果
民国史料丛刊.1023-1025,史地·年鉴
作者: 张研,孙燕京主编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2009
简介:本书为大型民国时期稀见史料影印出版,包括政治、经济、史地、文教、社会5类29目,共1128册,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必备的基本的文献史料。
耶稣会士张诚:路易十四派往中国的五位数学家之一=Jean-Francois gerbillon, S.J (1654-1707):un des cing mathematiciens envoyes en Chine par Louis XIV
作者: (法)伊夫斯·德·托玛斯·德·博西耶尔夫人(Yves de Thomaz de Bossiere)著;幸岩译
简介:清代入华传教士关于中国的历史文献在清代的外文文献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不仅研究西方汉学若不从此人手,就无法掌握和真正了解西方汉学的来龙去脉及其知识演化和变迁的内在原因,同时,研究中国明清基督教史和中西文化交流史,若不掌握入华传教士的相关文献,也无法进入其历史的内核。多年来,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大多停留在“间接地研究前人所研究”上,直接研究外文原始文献和档案的较少,翻译出版的史料也很有限,这或许是该领域的研究总是进展缓慢、鲜有创造的一个原因。 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大象出版社和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合作,自1999年起组织出版了由任继愈先生主编的“国际汉学研究书系”丛书,从基本文献的翻译人手,分三个系列向国内读者介绍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过程。本书系已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列为“十五”期间重点图书出版项目,目前已陆续出版十余种。在继续致力于这一书系组织出版的同时,为配合国家清史文献的整理出版,我们将部分有关清代传教士著作和文献的译著,从这套书系转入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出版的“编译丛刊”中出版,特此对读者诸君作一说明。更多>>
耶稣会“适应”策略研究
作者: 张铠著
简介:《庞迪我与中国》讲述了: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取向。不同文明的相互交流推动了人类的相互交流和共同进步。中西两国的文化交流从来没有未中断,近年来更趋活跃,形势不断丰富。双方举办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化活动。不久以前,互办中国文化周和西班牙年,分别向两国人民展示了精彩纷呈的传统和现代文化。中西两国在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也在广泛进行,在中国学习的西班牙学生有近千名,中国有16所大学开设西班牙语教学。2005年两国还举办了中西大学校长论坛。2006年塞万提斯学院在北京开设分院,成为促进中国和西班牙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这些都进一步加深了两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希望两国的文化工作者,特别是青年学生携手努力,不断密切两国文化交流,为中西友好世代相传做出新的贡献。
清代缙绅录集成
作者: 冯立昇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2009年07月
简介:清代刊行缙绅录是为了掌握官员的动态信息和方便联络,鉴于官员的任职不断变化,为保持信息的准确,需要反复续修、重修,这样就有许多种缙绅录问世。又由于其时效性较强,新的一出,旧的就被废弃,因此早期刊本存世的很少。加之清末民初兵燹水火频仍,遂使缙绅录大量散失。因此成规模、成系列地收藏清代不同时期刊行的缙绅录,其价值就显得弥足珍贵。清华大学图书馆馆藏缙绅录在国内外藏书单位中最为齐全,含章蕴秀,价值亦高。年代最早的为雍正四年刊行的《爵秩新本》,最晚的为宣统四年春的《职官录》,涵盖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和宣统八朝,三百余种。此次清代缙绅录整体汇集,以现代化的先进技术手段,原貌影印,装帧考究,成皇皇120卷鸿篇巨制,以满足海内外各大图书馆,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购藏之需,学者研究之需,并籍此促进学术的发展,文献典籍的有效保存。
中国文化在东南亚
作者: 杨保筠著;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编
简介:《中国文化在东南亚》内容简介:这本题为《中国文化在东南亚》的小书,旨在对中国文化在东南亚地区各国的传播及影响的概貌作一个比较全面的综述。作为“中国文化知识丛书”之一,《中国文化在东南亚》重点介绍中国文化在东南亚的影响,同时也简要概述了东南亚各国文化在丰富中国文化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以体现双方“交流”,的重要性。 把东南亚地区作为一个整体,力求简明扼要地全面介绍中国与东南亚的文化交流,这本身就是一项艰难的尝试。《中国文化在东南亚》是在广泛参考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并结合本人心得的基础上写成的。限于篇幅和既定的编写体例,不可能将所引用和参考的文章及著作——注明,故特在书末加列“主要参考书目”,以示不敢掠美,并向有关作者表示由衷的谢意。
汉语词汇的流变
作者: 张联荣著
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是历史的产物,有精华也有糟粕,不加以区分不行;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国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曾经发生并将继续发生交流、碰撞与融合,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没有纵览古今、通观世界的眼光不行。我们抱着历史的态度、分析的态度、前瞻的态度、开放的态度,从事发掘与研究工作。这种态度也力求贯彻到本丛书中。然而,深入浅出地介绍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的选题只能侧重于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人物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对那些目前尚未充分注意的学科如法律思想史等,也适当予以注意。 从选题和內容来看,这套丛书可分为文学、语言、历史、哲学、考古、法律、科技、中外文化交流等若干系列,每个系列都由研究中心聘请学术造诣较深的专家担任主编,每部书稿都经同行专家审阅。因此,中心不再对丛书作统一的审定工作。
Printing
作者: 方晓阳,吴丹彤著
简介:印刷术与火药、造纸、指南针并称为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中国及世界的文明和进步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本书即从中国古文明着手,简要分析了印刷术诞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详尽叙述了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发展、应用,以及中国印刷术的外传和重要影响。
P. Joachim Bouvet S.J. Sein leben und sein werk
作者: (德)柯兰霓著;李岩译
简介: 本书以法国耶稣会士传教士白晋的生平为线索,着重介绍了他在华期 间钻研中国古代典籍并探索其与《旧约》之联系所做的努力,描绘了白晋 重点研读《周易》并通过对欧洲和中国的语言及神话传说进行比较,创立 跨文化的索隐派体系的过程。同时还勾勒出影响了17—18世纪中西文化交 流的重大事件——中国礼仪之争、传教区各势力的争夺,以及康熙朝廷与 罗马教廷往来的史实。本书对索隐派以及基督宗教这些堪称东西方共同的 文化遗产的专题论述,具有重大的思想史意义,使得长期以来遭忽略的索 隐派思想研究更迈进一步。
中国音乐文物大系.Ⅱ,江西卷 续河南卷
作者: 王子初总主编;彭适凡,王子初江西卷主编;王子初续河南卷主编;《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总编辑部编
简介: 《中国音乐文物大系2:江西 续河南卷》之所以还要有一个“续编”,实为时势使然。18年历程的本身,已充分说明问题。作为一个国家科研项目,一般周期不能超过3年。但是作为一部“中国音乐文物资料总集”这样的鸿篇巨制,岂是三二年内可以完成的?项目的阶段性成果,即已出版的《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前12卷,曾汇集了全国数以百计的音乐学、考古学、历史学方面专家指导或参与编撰工作.其工程之浩大,工作之艰巨,不难想象,实在难以在国家现行的科研体制所框定的计划中实施。所以1998年,笔者不得不以“中国音乐文物大系Ⅱ期工程”的名义,申报为国家“九五”艺术科学重点研究项目;并且在两年以后的2000年,又不得不如期“结题、验收”,于是就有了现在的“续编”。
清代匠作则例.陆
作者: 王世襄主编
简介:《清代匠作則例(陸)》内容简介:本编各部分别将朝阳门、正阳门、天坛、地坛、社稷坛、国子监、先农坛等北京市城垣坛朝的破损情况及维护修缮所需各类工匠人力、官员职别等级、所耗款项银两等诸多资料汇集一帙,记录翔实清晰,核算准确细致。在一些清册中并附有样式房绘图,配合说明文字的使用。毋庸置疑,本编的各部分做法清册具有重要的文献和学术价值,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和北京人文历史的珍贵史料,亦是保护修缮城门坛朝的重要参考资料。鉴于此,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清华大学和大象出版社的支援协助下,现将七部二十二册做法清册影印汇编成册,出版发行。相信此书的面世会给当前和今后我国的各类古建筑历史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修缮保护及古建筑的仿建营建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并希望通过此书的出版能进一步提高全民族的建筑遗产文化保护意职。
英文共同题名:International sinology
作者: 张西平主编
简介:《国际汉学(第18辑)》主要内容包括:汉语哲学与德语哲学之互动、朱熹与伽达默尔对话中的存有论转化、关于“中国哲学之正当性问题”的一个批注、儒学气论与内在性哲学:从德语之张载研究谈起、从Kant到康德:论当代新儒家与西方哲学的关系、汉学如何进行哲学思考、汉学一家言、三十年来的中国海外汉学研究略谈、汉学家专页、波兰汉学的奠基人:卜弥格、西方早期汉学文献、《卜弥格文集》摘要、西方文献对雍正继位的记载、汉学家访谈录、傅熊访谈录、传教士汉学研究、在灵与肉之间抉择——马国贤的困境、美以美驻华会督贝施福简论等。
中国盐文化史
作者: 赵启林主编;张银河著
简介:《大象学术书坊?中国盐文化史》从地理、历史、考古学,从政治、经济、军事学,从神话、传说、小说、文赋、诗歌诸多文学艺术方面,阐述论证了盐与人类生命及文化的渊源;史料丰富,结构宏大,深入浅出;收纳历史事件数百例,蔚为大观,颇值得一读。
中国方志学
作者: 王德恒著
简介: 新志编纂、旧志整理、方志学研究等工作得以卓有成效的开展。 首先是方志知识的普及。在当前商品经济时代,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还不识方志为何物,对志书的价值、功用、编修意义的认识几乎为零。因此,还需要广大方志工作者,多渠道、全方位地宣传介绍方志知识,使新志在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应起的作用。因为新志不仅有提供决策、保存地方文献的作用,同时还具有“用以向各族人民进行爱国主义、共产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功用。乡土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民族自豪感和对社会主义事业的自信心,也当最早源于乡土。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作用,有待我们去宣传普及。 第二,新志的编修有待我们去创新。志书的演变发展史,是一个不断融合、创新的过程,从地记、图经到现今形式的方志演进,本身就是为了适应人类社会实践需要而不断创新的过程。社会事物永无休止地变化、更新,尤其是在当今改革开放时代,新志编修更需讲求创新。创新既包括了志书的表现形式、内容,也包括新的思维方式和技术手段。但是应当指出,创新决不是指“改制”。如民国蒋梦麟在《续修浙江省志提案》中提议解散方志之体,以编辑年鉴、专门调查及省史三书代之,以及“方志百科全书化”等所主张的那样,另立炉灶。“泥古不化”固然不足取,“数典忘祖”也是错误的。具有2000余年发展历史的中国地方志是中华文化的积累,自有它存在的基础与土壤。方志编修创新的途径应当是对相关学科和外来文化进行有选择地改造、吸收和融合,从而使自己获取活力的轨迹。 第三,新方志学理论有待建树。新方志学是相对于旧方志学而言的。新方志学与旧方志学的最本质区别,就在于新方志学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学科研究的指导思想,采用了马列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80年代以来,由于全国新志编修的全面开展,以章学诚为代表的旧方志学已不能满足新形势的需要,因而迫切需要新方志学的建树与指导,所以加强新方志的理论建设也就成了当务之急。理论离不开实践,由于各种客观条件限制,新方志学的理论大厦尚未竣工,有待我们去开拓、建设。 中华民族具有5000年文明历史,创造了悠久而光辉的文化。如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永不断续一样,未来的方志事业定会超越我辈,再创辉煌。
梁漱溟往来书札手迹
作者: 梁漱溟[著];梁培宽编
简介:《梁漱溟往来书札手迹(上下卷)》内容简介:我非梁漱溟研究专家,无力对其学问、思想进行阐述,复无力将梁漱溟家书、梁漱溟致友人书札悉数解读。承蒙厚爱,遂勉为其难,谨将梁漱溟先生晚年批注友人来信部分梳理归纳,择其要点略加叙述,草就此篇久梁漱溟暮年读信记移权作为代序,以帮助读者了解其大致背景。
清代匠作则例.肆
简介:《清代匠作則例(2)》内容简介:匠作则例一直受到专家们的重视。一九三○年朱桂辛先生已在《中国营造学社缘起》一文中指出,应当通过考察实物、访问匠师、补绘图式、诠解术语等方法来展开对则例的整理和研究。随后《中国营造学社录刊》发表了《营造算例》,刘敦桢先生编校了《牌楼算例》,最后经梁思成先生编订,以专书形式出版。王璧文先生的《清官式石桥做法》是以多种则例为依据,参考了陵寢的石桥图式,通过向区师访问才完成的。最重要的是梁思成先生编著的《清式营造则例》,它是根据《工程做法》及《营造算例》提滤出来的一部关于清代官式建筑的专著。
柏格理传
作者: 阿信著
简介: 本书为英国传教士柏格理牧师在中国28年的经历做了一个客观、公正的记录。全书共分10个篇章,从柏格理1864年在英国出生一直写到1915年在中国逝世,时间顺序与主要经历十分清晰。阿信以朴实的文字为我们呈现了一段值得回望的历史。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水准去审读、评价它,但不管怎样说,阿信在这样一个追求休闲安逸、风靡吃喝玩乐的时尚社会中甘于寂寞,苦心孤诣,以自己的心力、精神和智慧去独立完成这样一部汇聚了大量史料的著作,是值得钦佩的。
英文词语翻译
作者: 董乐山著
简介:董乐山一生译作颇丰,写希特勒的崛起和灭亡的《第三帝国的兴亡》、记录1944年8月解放巴黎全过程的报告文学《巴黎烧了吗?》、斯诺在陕北的记录《西行漫记》、实录1932-1972年美国社会变迁的《光荣与梦想》、东欧作家阿瑟·库思勒描写红色恐怖的小说《中午的黑暗》、关于西方文化传统的普及读物《古典学》、观照人文主义源流的《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美国报人斯通对民主与自由的矛盾的思考《苏格拉底的审判》、传播信息革命的《第三次浪潮》、卡赞扎基斯惊世骇俗的精神拷问《基督最后的诱惑》、以荒诞笔触嘲讽现实的黑色幽默小说《冠军早餐/囚鸟》。 本书为其研究英语词语翻译的专著。
书法心理
作者: 虞愚著
简介:虞愚1909年生于福建厦门,原籍浙江山阴。原名德元。曾入武昌佛学院、南京支那内学院学习,学有所成。1930年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历任贵州大学、厦门大学、中国佛学院副教授、教授。1979年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兼职研究员。1982年任该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国逻辑史研究会顾问、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佛学院教授。1989年7月在厦门病逝。著有《因明学》、《中国名学》、《印度逻辑》等,有《虞愚文集》三卷留世。 本书为其撰写的汉子书法基础知识专著。
漫说梅兰芳
作者: 田汉著
简介:田汉原名寿昌,曾用笔名伯鸿、陈瑜、漱人、汉仙等。1898年3月12日生于湖南省长沙县。话剧作家,戏曲作家,电影剧本作家,小说家,诗人,歌词作家,文艺批评家,社会活动家,文艺工作领导者。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多才多艺,著作等身。原籍湖南长沙。早年留学日本,1920年代开始戏剧活动,写过多部著名话剧,成功地改编过一些传统戏曲。他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词作者。文化大革命中,被左的社会势力迫害死于狱中。 本书为其撰写的记录梅兰芳生平事迹的专著。
清代匠作则例.叁
简介:《清代匠作則例(3)》内容简介:採用四部分类法的书目,史部政书类中收有各种各样的“则例”,其中和建筑、工艺有关的,统称为“匠作则例”,多归入该类的考工门。“则”就是法则、准则或规则,“例”就是先例、成例或定例。而匠作则例就是把已完成的建筑和已制成的器物,开列其整体或部件的名称规格,包括制作要求、尺寸大小、限用工时、耗料数量以及重量、运费等,使它成为有案可查、有章可循的规则和定例。
大象出版社,2009
大象出版社 2009年0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