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165 项 “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 相关结果
王安忆研究资料
作者: 张新颖,金理编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
简介:王安忆是中国当代实力深厚、具有重要影响的作家,自1970年代末至今,她的创作实践与业绩见证了近30年来中国文学发展的全过程。自然,这也是我们编选这一卷研究资料的意义所在。 本书大致分为创作谈、对话录、研究论文选与研究资料目录、王安忆作品目录五个部分: 自新时期以来的每一文学思潮中,我们几乎都可以发现王安忆的身影,甚至领风气之先,毫不夸张地说,王安忆的若干作品完全可以视作文学在探索时代精神过程中的标高。“创作谈”一辑表露了这位探索者步步行来的心迹。 “对话录”通过智慧火花的碰撞与交流,展现一位优秀作家思考的深度与视界的宽度。 王安忆的勤奋与才华,赢得了众多读者与研究者的尊敬,几乎她每一阶段的创作都能引来文坛注目,辑录一批有质量并具代表性的研究、评论文章,不仅有助于认识王安忆本人的创作,也可由此寻绎、理解中国当代文学、文化的脉络与面貌。“论文选”中有体贴的鉴赏、会心的赞誉,也不乏真诚的批评与一针见血的洞见,编选者力图客观呈现而不妄加臧否,读者自可在与作家本人的创作谈相结合的对照阅读中有所发见。更多>>
Heidegger’s ontology philosophy
作者: (德)海德格尔著;成穷,余虹,作虹译
简介: 海德格尔是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被誉为当代最有创见的思想家、最杰出的本体论学者、技术社会的批判者。在海德格尔看来,人一直寓居于世界,被持续地“抛人”这个世界里,并无可避免地在走向死亡。海德格尔展示了隐藏在日常生活背后的问题——存在对一个人来说意味着什么?或者更准确地说,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可以说,海德格尔一直先知似的来帮助人们回到对存在的思索及其救赎结果上来,并诱导危机中的人们去反思、去用诗的态度生活。 本书译者均为国内高校著名的翻译名家。他们的翻译严谨考究且带有诗性的气质,为我们打开了追溯海德格尔思想源头的大门。译者之一的余虹先生已先我们而去,本书的出版以为纪念。
末代皇帝溥仪改造全记录
作者: 王庆祥著
简介:本书共分五部分,溥仪手稿;溥仪,从被俘到特赦;随侍李国雄口述:伴囚伴罪记;李玉琴五次探监。 《末代溥仪改造会记录》内容简介: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些国家的本国法庭对战争犯罪分子进行了审判,如法国法庭和莱比锡德国帝国法庭等。在法国法庭受审的战犯大多为被俘的德国士兵,而在莱比锡受审的也都是次要战犯,诸如残酷对待战俘的中士哥年以及向运载伤病员的救生船开枪的中尉第特玛尔、波尔特之流,且判刑极轻,仅象征性地判一两年徒刑而已。由协约国引渡到德国的前德国帝国军队领导人、政府首脑和战争犯罪的直接负责者,无一人被押上莱比锡法庭的审判台。尽管如此,毕竟开创了审判战犯的先例。
《国富论》导读
作者: (英)亚当·斯密原著;赵海波导读
简介: 《国富论》一书将经济学、哲学、历史、政治理论和实践计划综合在一起,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动过程做了系统的描述。该书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被誉为西方经济学的“圣经”、“第一部系统的伟大的经济学著作”。
知识管理与图书馆服务
作者: 李玉梅,赵万明,杨静著
简介: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overnment functional departments and local government in contemporary China
作者: 周振超著
简介: 本书从中国政治发展和制度建设的全局出发,选取“条块关系”为研 究对象,以探寻“四位一体”条块关系模式形成、发展、运作和转型的内 在政治逻辑为切入点,对中国政府间纵向关系的动态平衡问题,进行了较 为深入、全面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对策组合。 “轴心辐射模式”是本书提出的核心概念和理论分析框架。作者认为 ,职责同构的政府管理模式是中国“条块关系”之所以复杂的主要原因, 而以“轴心辐射模式”为特征的国家整合方式又是决定职责同构长期存在 的主要制度性根源。
近代化过程中东亚三国的相互认识
作者: 李卓主编
简介:《近代化过程中东亚三国的相互认识》内容简介:本次会议主要从三个层面对上述内容进行了深入研讨。首先是对近代以来东亚三国相互认识的总体把握,如大东文化大学校长和田守教授的“日本的近代化与中国”、韩国江原大学教授李光来的“东亚时代的结束与朝鲜的应对”、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步平教授的“关于中日共同历史研究的思考”及北京大学历史系王晓秋教授的“19世纪东亚三国对外意识的演变和比较”、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杨栋梁教授的“近代社会转型期日本对华观的变迁”等报告和论文都对近代以来东亚三国的相互认识及其演变过程做了宏观的、动态的考察,其视野宽阔,分析深刻,对加深这一问题的认识与了解极具启发性。 其次是通过对思想、文化、政治、外交等各个领域的具体问题的分析,阐述近代以来东亚三国的相互认识。与会学者根据长期以来的研究,从不同的视点与侧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如东北师范大学韩东育教授的论文“两种‘实学’的相遇与幕末明治期的‘脱亚’行程”、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赵德宇教授的论文“江户时代日本知识界的中国观”、韩国高丽大学东亚文化研究所辛炫承研究教授的论文“日本的近代化与儒教思想”、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崔世广教授的论文“近代化过程中日本文化的周期性演变”从思想、文化的角度阐述东亚文化的共性、个性、相互影响及变化过程;韩国高丽大学政治外交学部副教授朴鸿圭的论文“日本殖民思想的形成过程与社会进化论”、大东文化大学外国语学部田中宽教授的论文“‘历史和解’与民族主义——寻求日、中、韩的对话视点”、中国社科院亚太研究所李文教授的论文“近代史上中日两国对‘亚洲主义’的不同认识”、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沈海涛教授的论文“近代日本民族自他认识探源及其现代意义”、韩国高丽大学宋浣范教授的论文“日本的国定历史教科书与民族主义”、台湾大学政治学系石之瑜教授的论文“亚洲的超克?——日本战后近代思想中的时间与空间”等重点分析、考察了近代东亚国家的亚洲主义、民族主义形成的原因及其影响等问题。也有一些论文侧重对东亚国家在具体时期、具体制度、具体现象等方面的相互认识进行了实证而又有说服力的研究与探讨。 第三,通过对历史上有代表性人物的实证考察,阐明近代以来东亚各国的相互认识。各国之间的相互认识,是通过具体人物的思想、看法表达出来的,因此,对人物的考察是了解东亚三国相互认识的关键。本次会议上,与会学者主要通过对中日两国近代以来重要历史人物的考察阐述中日两国的相互认识。论述中国人对日认识的有南开大学外语学院刘雨珍教授的“黄遵宪《朝鲜策略》中的日本因素”、南开大学外语学院教授石云艳的“梁启超的日本认识”、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教授李国忠的“超越‘日本化’——论孙中山对日本近代化的认识及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构想”。论述日本人对华认识的有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副教授戴宇的“志贺重昂国粹主义思想与初期《日本人》”、吉林农业大学外籍专家神谷昌史的“浮田和民的中国认识——以批判‘二十一条’要求为中心”、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张可喜与日中友好协会福岛本部常任理事大概直司合作的“汉民族是和平论者——服部宇之吉中国观简介”、日本名古屋大学经济学部教授平川均的“一个外交研究者和亚细亚主义——试论鹿岛守之助的泛亚洲论”、日本大东文化大学法学部讲师武田知己的“战前及战后的松村谦三访华”,这些具体人物的实证考察,加深了与会者对东亚三国的对华认识的直接了解。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reinventing the logic of public services
作者: 敬乂嘉著
简介: 《合作治理:再造公共服务的逻辑》分析和总结了西方国家的相关发展及其实践与理论问题;提出公共服务民营化决策的理论框架;全面分析对服务合作提供的管理,包括合同管理、市场与社会赋权、社会平衡和合法化;进而总结合作治理的复合性特征。在此基础上,《合作治理:再造公共服务的逻辑》从实证角度对美国与中国的合作治理实践进行分析和对比,通过经验研究提出更为丰富的观察和理论。合作治理是当前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前沿。通过公私合作提供公共服务与秩序的实践,正在深刻地改变现代国家公共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形成新的治理理念、过程与形态。作为国内第一本对合作治理进行系统研究的专著。
1917-1927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集
作者: 刘运峰编
简介: 《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里程碑,堪称中国现代文学之精品;而将该书名家的导言集于一炉,编为《1917-1927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集》,更可谓精华中的精华。 众所周知,《中国新文学大系》是中国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全面总结,由于各集的编选者都是当时文学运动的参加者和重量级的代表作家,因而使这部书成了当时的经典文献,也成为后来现代文学教学和研究的划时代的重要参考资料。现在,刘运峰先生以编辑出版研究专家的视野,考虑到教学科研和读者的急需,在1940年10月上海良友图书公司版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论集》的基础上重新编辑整理,易名为《1917-1927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集》,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这一册新版的《1917-1927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集》特色鲜明。首先是在每一篇导言的后面,特别附录了该集的入选目录,从而给阅读者以整体感,可以在阅读中进行篇目查阅,使导言本身更显得有的放矢;其次是增加了赵家璧为出版该书所写的回忆文章,告知读者以当时编辑过程的历史感;再次还在附录中增添了数篇其他当事人关于第一个十年的研究文章,均是与此有关,这就更使这本久经考验的图书显得丰满、扎实。
《理想国》导读
作者: (古希腊)柏拉图原著;毕芙蓉导读
简介: 没有艰涩的论述,没有玄之又玄的理论,柏拉图的《理想国》通过苏 格拉底和他人你来我往、环环相扣的精彩对话,给我们勾勒了一个融哲学 思想和政治理想于一体的城邦国家。《理想国》是西方古代政治思想的一 个源头,认识西方世界,就从《理想国》开始吧!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导读
作者: (德)恩格斯原著;刘澄导读
简介: 有统计表明:少年时期是否接触过经典,关系到人的一生。最好的礼物就是为孩子种下一棵知识树。 别怕,本书是一读就懂的经典!该书由著名学者周国平作序推荐。 本书是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研究国家的重要成果,它科学地阐明了家庭、私有制、阶级的起源与国家产生的关系,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说。
呐喊·彷徨
作者: 鲁迅著
简介: 《呐喊·彷徨》内容简介:《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 小说的结集,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等十 四篇小说,出版后得到很大回响。在《呐喊》序中,鲁迅谈到他弃医从文的 经过和目的,并回忆道:“有一回,我竞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 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 神情。” 《彷徨》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集,写作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 分化的时期。原来参加过新文化运动的人“有的退隐,有的高升,有的前进 ”,鲁迅当时像布不成阵的游勇那样“孤独”和“彷徨”。他在《彷徨》的 扉页上引用《离骚》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中国门神画
作者: 王树村,刘莹著
简介: 本书汇辑了各地最具代表性的门神画作品,作者以他对地域、历史、民俗、民间美术融会贯通的理解,对各地门神画的历史起源、题材内容、风格特色,进行了详细的评介和赏析。 古人对门户的看重,产生了门神崇拜。人们在门上面鸡画虎,悬苇索,挂桃符,贴神荼、郁垒,秦琼、敬德,钟馗等等,认为可以驱邪祟,纳祥福,于是产生了农历新年张贴门神画的民间习俗。自上古至今,这一习俗已流传了几千年。 宋代以降,门神画主要以木版雕刻印刷流传于世,它代表了民间木刻版画的最高成就。本书作者王树村先生,在民间美术研究领域成就卓著。他走访了中国南北各地的年画之乡,收集了大批珍贵的门神画资料。 本书汇辑了各地最具代表性的门神画作品,作者以他对地域、历史、民俗、民间美术融会贯通的理解,对各地门神画的历史起源、题材内容、风格特色,进行了详细的评介和赏析。 一方水土一方人。中国各地的门神画反映了不同地域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个审美趣味。在这些多姿多彩的门神画中,我们可以读到历史和风俗、社会与生活,可以体会到来自民间的鲜活旺盛的创造力,感受它那率意天真、质朴热烈的艺术风格。
《菊与刀》导读
作者: (美)鲁思·本尼迪克特原著;孟凡礼导读
简介: 一本深入剖析日本人矛盾性格的经典必读之作! 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爱新觉罗·溥仪遗稿
作者: 王庆祥整理注释
简介: 中國共產黨的改造政策促成了溥儀的轉變。改造溥儀,改造舊社會遺留的一切戰爭罪犯,這是毛澤東的一貫思想。他在 1950 年初訪蘇時最早提出引渡戰犯的問題,引渡他們不是為了施以內體的消滅,而是要給予思想的改造,使之脫胎換骨,重新做人。在 1956 年的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毛澤東明確提出“連被俘的戰犯宣統皇帝、康澤這樣的人也不殺”,“給以生活出路,使他們有自新的機會”。他聽說溥儀在關押改造期問思想進步了就很高興,曾親自向載濤當面建議,讓他到撫順去探望溥儀。1959 年 9 月,是毛澤東首次提出要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周年期間特赦確已改惡從善的溥儀等戰爭罪犯以及其他各種罪犯的動議。溥儀獲得特赦後,毛澤東仍然關心他,把他的轉變與進步介紹給許多外賓,還曾設家宴招待他,跟他道家常。 目錄: 溥儀在北京清官當“關門皇帝”期間日記存篇 (1912年2月13日一1924年11月5日) 1914年 1915年 1916年 1917年 1918年 1921年 溥儀寓居天津日本“租界”期間日記存篇 (1925年2月24日~1931年11月10日) 1926年 1928年 召見日記簿 (1926年1月29日~1931年11月8日) 乙丑十二月十六日(1926年1月29日)至丙寅正月二十九日 (1926年3月13日) 丙寅二月初一(1926年3月14日)至三月二十三日 (1926年5月4日) 丙寅三月二十四日(1926年5月5日)至五月十九日 (1926年6月28日) 丙寅五月二十日(1926年6月29日)至七月二十八日 (1926年9月4日) 丙寅七月念九日(1926年9月5日)至十月初十 (1926年11月14日) 丙寅十月十一日(1926年11月15日)至十二月二十四日 (1927年1月27日) 丙寅十二月二十五日(1927年1月28日)至丁卯二月十五日 (1927年3月18日) 丁卯二月十六日(1927年3月19日)至七月初九日 (1927年8月6日) 丁卯九月十七日(1927年10月12日)至十二月初一日 (1927年12月24日) 丁卯十二月初二日(1927年12月25日)至十二月三十日 (1928年1月22日) 戊辰正月初一日(1928年1月23日)至二月二十九日 (1928年3月20日) 戊辰二月三十日(1928年3月21日)至四月十三日 (1928年5月31日) 戊辰四月十四日(1928年6月1日)至六月十七日 (1928年8月2日) 戊辰六月十八日(1928年8月3日)至七月二十一日 (1928年9月4日) 戊辰七月二十二日(1928年9月5日)至九月十八日 (1928年10月30日) 戊辰九月十九日(1928年10月31日)至十二月初七日 (1929年1月17日) 戊辰十二月初八日(1929年1月18日)至己巳二月十七日 (1929年3月27日) 己巳二月十八日(1929年3月28日)至五月二十六日 (1929年7月2日) 己巳五月二十七日(1929年7月3日)至八月二十七日 (1929年9月29日) 己巳十一月十七日(1929年12月17日)至庚午正月念一日 (1930年2月19日) 庚午正月二十二日(1930年2月20日)至四月初一日 (1930年4月29日) 庚午四月初二日(1930年4月30日)至六月初七日 (1930年7月2日) 庚午六月初八日(1930年7月3日)至七月二十四日 (1930年9月16日) 庚午七月二十五日(1930年9月17日)至九月二十七日 (1930年11月17日) 庚午九月二十八日(1930年11月18日)至臘月初十日 (1931年1月28日) 庚午十二月十一日(1931年1月29日)至辛未二月十四日 (1931年4月1日) 辛未二月十五日(1931年4月2日)至四月三十日 (1931年6月15日) 辛未五月初一日(1931年6月16日)至七月二十一日 (1931年9月3日) 辛未七月二十二日(1931年9月4日)至九月二十九日 (1931年11月8日) 溥儀在撫順戰犯管理所改造期間日記存篇 (1950年8月1日—1959年12月4日) 1956年在撫順參觀的日記(3月5日—7日) 1957年在瀋陽等地參觀的日記(5月21日—27日) 在哈爾濱參觀的日記(6月4日—8日) 在長春參觀的日記(6月9日—12日) 在鞍山參觀的日記(6月13日) 二次參觀瀋陽的日記(8月28日—30日) 溥儀特赦以後作為公民生活期間日記存篇 (1959年12月4日—1967年10月17日) 1959年 1960年 3月 4月 5月 10月 11月 12月 1961年 1月 1963年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964年 3月 4月 8月 1965年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966年 1月 2月 3月 4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967年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初版後記 新版後記
舍斯托夫荒谬抗争集
作者: (俄罗斯)舍斯托夫著;方珊等译
简介: 舍斯托夫认为人的生存是一个没有根据的深渊。在这个生存深渊面前 ,我们往往求助于理性及其形而上学来填平深渊,然而生存的深渊是形而 上学的理性无法填平的。灵魂的漫游者,不得不在深渊中向允诺揩掉每一 滴眼泪的上帝呼告。而十字架上的真理直接关涉人的生存和死亡、渺小和 伟大、罪孽和救赎、梦魇和自由、呻吟和悲叹,它最终给予人的是上帝允 诺的希望和爱。 在本书中,舍斯托夫,这位伟大的灵魂漫游者,揭示了人类生活的无 根基性,消解了传统哲学的理性思辨,为迷惘茫然的现代人寻找到了理性 难以企及的出路。
亲密关系中的暴力:以1015名大学生调查为例
作者: 王向贤著
简介:《亲密关系中的暴力:以1015名大学生调查为例》讲述了:相信每一个人都希望家庭幸福美满、包括夫妻在内的所有家庭成员和睦融洽,家庭能够像共产主义设想的那样使每个人的自由、潜能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但是,1/3的夫妻曾发生肢体暴力的事实却使人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家庭暴力并非罕见。 特别是1995年,“家庭暴力”一词随着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的召开进入中国的广大地区,使得长期以来被视为司空见惯、不足为奇的家庭内的控制、压迫,尤其是丈夫对妻子的暴力进入公共视野,并开始了将近15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干预。进步当然有目共睹,但仍然存在下列问题值得和必须追问。 同样是处于带有男权制特点的社会中,为什么一些丈夫会对妻子施加暴力,一些却不会;为什么一些丈夫施加的是残酷暴力,一些却施加的相对轻微? 如何解释一些丈夫也会受到妻子的暴力? 夫妻间的暴力、父母对子女的暴力、子女对父母的暴力、兄弟姐妹间的暴力、教师对学生(当然也存在学生对教师的暴力)、恋爱期间的暴力等诸多暴力如何互相影响? 家庭暴力毕竟发生在家庭之中,家庭成员间的互动、家庭作为一种会与其他社会制度相互勾连的社会制度,与男权制到底是如何纠结在一起? 一些妇女受暴后要求的不是离婚,而是希望制止哪怕减少丈夫暴力,这是否是这些女性完全内化了男权观念的错误意识,或是生活资料完全被男权制度所困?她们的要求是否与我们目前对丈夫暴力的理解不够有关? 《亲密关系中的暴力:以1015名大学生调查为例》将通过对1015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努力尝试回答上述问题,并寻求现实干预的可能,期待关注消除性别暴力的各位读者批评。同时,对所有遭受暴力仍勇敢机智反抗的人士、以各种方式致力于消除家庭暴力的人士致以最真挚的敬意。
《论法的精神》导读
作者: (法)孟德斯鸠原著;闫文博导读
简介: 著名学者周国平作序推荐。别怕,我是一读就懂的经典! 有统计表明:是否接触过经典,关系到人的一生。 为人生种下一棵知识树。 本书第一次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权力制衡机制,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张爱玲的倾城余恨
作者: 曲灵均著
简介: 西元二零零九年,暮春。沉寂有时的读书界热潮再起。一部名叫《小 团圆》的书开始行世,行销海内外。而其中,核心的人物,是那位早已不 可能在场的民国女子——张爱玲。一位早已谢世的人物,吸引如此多的耳 目,实在是迄所罕见的。 这一回,张爱玲在小说里讲的还是日本占领下的旧上海,一男一女两 个主角是写爱情小说的作家盛九莉与“汪政府的官”邵之雍。某个晚上, 九莉外出回家,“归途明月当头,她不禁一阵空虚。二十二岁了,写爱情 故事,但是从来没恋爱过”。邵之雍因她的文采而来,她也崇拜他,“他 走后一烟灰盘的烟蒂,她都拣了起来,收在一只旧信封里”。九莉几日不 见之雍,如隔三秋,正以为“其患遂绝”,他又来了。看到她袖中手腕是 那样瘦,他奇了。她自卫道:“其实我平常不是这么瘦。”他略怔了怔, 道:“是为了我吗?”这层纸终于捅破了,“她红了脸低下头去”,“怎 么也抬不起头来,有千斤重”。于是之雍说:“我们这是对半,无所谓追 求。大概我走了六步,你走了四步。”“他迎上来吻她,她直溜下去跪在 他跟前抱着他的腿,脸贴在他腿上。”
Aspects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
作者: (美)鲁恂·W. 派伊(Lucian W. Pye)著;任晓,王元译
简介: 《政治发展面面观》是派伊的重要著作,也是西方政治发展理论的一部代表之作。该书出版于1966年,系派伊在一系列重要论文的基础上写成的,是作者十余年研究心得的结晶,也是集中体现派伊政治发展理论的一本代表著作。此书虽然篇幅不大,但内容却很丰富,举凡政治发展各重大问题几乎都有涉及,而且颇多启发性见解。第一部分阐述了理解发展过程的一般问题,第二部分则涉及一些更为专门的发展政策问题。全书的焦点集中在对过渡社会中民主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展望之上。应该说,该书是政治发展理论不可多得的作品之一。
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