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and ecological aesthetics
作者: 隋丽著
出版社:学林出版社,2009
简介: 21世纪是人类的生态纪,在席卷全球的绿色生态浪潮冲击下,中国的
生态理论也处于建构之中。中国文学的生态批评,中国生态文学的研究和
发展还是一个尚待探索的领域。本书运用生态批评的方法,从生态审美、
生态伦理的角度人手,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生态审美意识、生态伦理
意识进行审美分析,包括在审美关系中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和非人类中心主
义思想的审美立足点,尤其是文本中的生态审美意识及其所展示的人与自
然的审美关系。论文从六个方面展开论述,呈现了中国现代生态审美意识
生成和演进的历史过程。
在绪论部分,交代了生态审美问题提出的背景和价值,对于生态文学
的创作现状和生态批评的理论研究现状做了简要述评。
第一章界定了生态审美意识的理论范畴。在生态审美领域,已经初步
建立了生态美学的基本逻辑、审美理想和价值内涵。生态审美是以人和自
然的和谐共生为旨趣,进而在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基础之上,探求人与社
会以及人与自身和谐的审美关系,具有浓厚的人类乌托邦色彩。目前关于
生态审美的价值内涵的界定还缺乏系统性和一致性,主要有曾繁仁教授提
出的生态本真美、生态存在美、生态自然美、生态理想美以及审美批判的
生态维度等;曾永成教授提出的生态气象美、生态秩序美、生态功能美、
生态人格美等。生态审美还存在许多有待于深化和细化的理论问题,生态
美学的有关观点显现出了理论上的创建性。
第二章描述了现代生态审美意识生成的社会文化语境。现代意义上的
生态审美是与中国现代性启蒙一起生成并发展的,既是在西方生态思想冲
击下的接受与认同,也是生态危机的现实困境下主体意识崛起的必然,中
国现代生态审美意识的生成与20世纪现代性的文化语境是密不可分的,从
某种程度上说,正是中国现代性的发展才最终促成了现代生态审美意识的
生成。中国20世纪的现代性是以人的主体性的觉醒为开端的,人的主体性
觉醒实现了人自身的精神生态启蒙。进入工业社会,传统的价值观受到冲
击,世界变得陌生而复杂,人被机器统治和操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
陌生而疏离,与自然前所未有地对立。人与自然的日益对立和疏远最终导
致了生态危机的爆发。
第三章主要梳理了中国现代文学生态审美意识的演进过程,在整个20
世纪中国文学中,生态主题始终处于无名的状态,在叙事上呈现出隐性书
写的结构特征。生态主题是以表现人与自然关系为主要诉求的叙事主题,
并在这一主题框架下所进行的文本建构。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处于不断的
调适之中,它最终指向的是人与自然相协调、相一致的平衡关系。中国现
代文学中人与自然主题的体现,同样也处于这样一种不断调适的状态之中
,人与自然的生态主题的发展和演进尽管具有渐进性,但是它始终混杂在
不同的叙事话语中。人与自然物、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与人、人与社
会的冲突与矛盾、协调与统一都内在地隐含在民族国家、战争、乡土、政
治、文化寻根等多元叙事结构中。
第四章概括了生态文学的特征与文本形态。生态文学是一个新近提出
的概念,其实,这主要是开辟了一个文学创作与批评的新视角,在这个新
视角中,文学获得了新的系统属性,这个系统属性,之前也在文学中存在
着,只不过未以自觉的系统形态出现。当下,生态文学的提出,是因为在
很大程度上,这种潜在的系统属性已经开始以自觉的形式出现,并在创作
领域被广为实践。生态预警报告、散文、随笔等自然写作文本以及生态诗
歌、生态小说、戏剧等文体形式越来越多样化。生态文学的创作也呈现出
了独特的生态审美特征。将自然、爱和美完美结合起来;主体对自然的视
角是一种平等的审美关系,是融人自然的生态审美选择;人性美的张扬确
立了中国现代乡土文学一个突出的审美特征,也成为现代生态人格美的追
求;对种际公正的追求,是生态伦理观的重要体现。
第五章分析了生态审美的同一性和差异性。生态审美是一个开放的具
有包容性的审美系统,因此在它的内部,必然要求同一性与差异性共存。
同一性主要体现了生态审美基本的语境、价值内涵、审美尺度的一致性,
但是在不同的地域、民族和不同性别之间,生态审美呈现的方式是千差万
别的。这种丰富性和多样性也正是生态系统稳定、平衡,具有活力与生机
的特征之一。
我国生态文学发展尽管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创作和审美呈现上
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随着生态文学的进一步繁荣和深入,在创作形态和
叙事模式以及艺术手段上将日趋成熟和多样化。生态批评理论和生态美学
思想也将逐步走向成熟,在内涵建设和理论体系上将有进一步的突破和发
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