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经典:颜真卿祭侄文稿
作者: 靳永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2018年01月
简介:
《颜真卿祭侄文稿》,又称《颜真卿祭侄季明文稿》,行书墨迹,麻纸本,纵二八•八厘米,横七五•五厘米。引首纸本,纵二八•八厘米,横五九•六厘米。前隔水绫本,纵二九•二厘米,横一一•八厘米。后隔水绫本,纵二八•八厘米,横一二•一厘米。拖尾纸本,纵二八•八厘米,横三六八•三厘米。前隔水有楷书『颜鲁公书祭侄帖』七字,后隔水有小字三行云:『右《鲁公祭侄稿》共计字二百三十四字,又涂抹三十四,合二百六十八。』引首有清乾隆帝《颜真卿祭侄文稿记》。拖尾有后人题跋九则:一为元张晏跋;二仍为元张晏跋,在此跋后上方又有乾隆御题七言诗一首;三为元鲜于枢跋;四为元周密、屠约、僧德一观款;五又为元鲜于枢跋;六为清王顼龄跋;七为清王图炳观款;八为清徐干学跋;九又为清王顼龄跋。卷中钤有『瑞文图书』『贤志堂印』『张晏私印』『鲜于』『伯几印章』『徐健庵』『干学之印』『王鸿绪印』『王顼龄印』『松乔老人』『石渠宝笈』等鉴藏印多方。
颜真卿(七〇九七八五),字清臣,生于京兆万年(今陜西西安),祖籍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开元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平原太守、户部侍郎、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等职,官至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平原、颜鲁公。为官以刚正忠贞、不附权贵、清操有节、直言敢谏著称,后被发动叛乱的李希烈杀害。颜真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大师,初学褚遂良,后得张旭指导,其楷书以古为新,以拙为巧,端庄雄伟,气势开张,开唐代新风,千余年来被奉为楷模,人称『颜体』。传世作品以碑刻为多,楷书有《多宝塔碑》《麻姑仙坛记》《东方朔画赞碑》《颜勤礼碑》《颜氏家庙碑》等,书迹有《祭侄文稿》《自书告身帖》《刘中使帖》等。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七五五年),安史之乱爆发。当时,颜真卿任平原郡太守,堂兄颜杲卿任常山郡代理太守,兄弟二人派颜杲卿第三子、颜真卿堂侄颜季明往返于常山、平原之间传递消息,使两郡联合,形成犄角之势,齐心效忠王室,抵抗叛军。次年正月,叛军攻打常山郡。颜杲卿率军抵抗,终因寡不敌众,而太原节度使王承业又拥兵不救,以至城破,颜杲卿与子颜季明先后罹难,颜氏家族三十余人被处死。事后颜真卿派长从侄颜泉明前往善后,寻得颜季明头骨。颜真卿对从侄颜季明为国家壮烈牺牲和颜氏家族的『巢倾卵覆』,忠义满腔,悲愤异常,于唐肃宗干元元年(七五八年)写下了流传千古的《祭侄文稿》,时年颜真卿整五十岁。文稿通篇使用一管微秃之笔,以圆健笔法书之,有若流转之篆书,自首至尾,墨色因停顿起始,黑灰浓枯多所变化,然其情之所使,不计工拙,一气呵成。文中多有涂抹删改之处,这恰恰反映了颜真卿书写时跌宕起伏的悲愤激昂之情。《祭侄文稿》以情驱笔,个性鲜明,形式独特,成为中国书法史上述志、表情的典范之作,备受后人好评。宋董逌《广川书跋》云:『「峻拔一角,潜虚半股」,此于书法,其体裁当如此矣。至于「分若抵背,含如并目,以侧映斜,以斜附曲」,然后成书,而古人于此盖尽之也。鲁公于书,其过人处正在法度备存而端劲庄持,望之知为盛德君子。尝问怀素:「折钗股何如屋漏水?」曰:「老贼尽之矣。」前人于其隐处亦自矜持,不以告人,其造微者,然后得之。此二体又在八法六体之外,乃知书一技,而其法之众至此。公《祭犹子文》殆兼存此体者也。』元鲜于枢跋云:『唐太师鲁公颜真卿书《祭侄季明文稿》,天下行书第二,余家法书*。』清王顼龄跋曰:『鲁公忠义光日月,书法冠唐贤,片纸只字足为传世之宝。况《祭侄文》,尤为忠愤所激发,至性所郁结,岂止笔精墨妙,可以振铄千古者乎。』
据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等历代文献著录及原件题跋和所钤印章得知,此卷宋代藏于内府,元代先后归曹彦礼、鲜于枢、张晏,明代曾经张静之、王庭槐收藏,清代又曾先后为徐干学、王鸿绪、王顼龄所递藏,乾隆年间入藏清内府,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册我们依据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颜真卿祭侄文稿》原件影印出版,供广大书法爱好者临习鉴赏。
二○一七年九月二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