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125 项 “巴蜀书社,2011” 相关结果
汉语文字学研究述论,传统语言学研究导论卷.2
作者: 刘志成著
出版社:巴蜀书社,2011
简介:本书总结了我国历代有关汉语言学的成果,对汉语文字学研究的发展作了系统的介绍,并尽可能作出公允的评价,并于每一节后详细罗列相关参考资料.
《魏书》、《北史》异文语言比较研究
作者: 李丽著
简介: 《魏书》和《北史》是现存记录北魏王朝历史最为重要的史料。在对拓跋魏王朝历史的记录上,《北史》和《魏书》存在着一致性。但二书记录史实的语言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研究者往往把二书作为比较的对象。《魏书北史异文语言比较研究》在充分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将《魏书》、《北史》相同史实部分用语的不同纳入到汉语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中进行系统比较研究,希望能为更深入地揭示汉语的发展演变规律提供新的素材。本书由李丽著。
当代汉语词汇衍生变异研究
作者: 杨文全著
简介:本书对当代汉语词汇的衍生变异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和论证,并以具体的个案分析对其理论建构作出了验证和支持。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参考价值。
《补农书》新解
作者: 周邦君著
简介:《补农书》是一部杰出的地方性农书,详细记载了明末清初湖州,嘉兴地区农业生产的宝贵经验。从其中我们可汲取先民所总结的古代中国先进地区的荒政经验,对当今农村工作不乏显示的启迪作用。
Papers on languages and history.Volume 4
作者: 周及徐主编;四川师范大学汉语研究所[编]
简介: 《语言历史论丛(第四辑)》,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孔子和老子:不同的社会基础及文化、《广韵》祭、泰、夫、废中的又音、从知庄章组读音看汉中三县中原官话语音层次、浅析白居易诗中偏正式宗教词语、新词语的形象色彩等。
三峡文学史
作者: 胡德才主编
简介:本书是第一部全面描写和论述三峡文学的发展历程与艺术成就的文学史著作,展示了三峡文化两千多年的兴衰演变,揭示其所具有的浓厚的民间文化气息,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攀援集
作者: 刘仲宇著
简介:本书主要就道教与中国文化、道教科仪等内容展开研究与论述。作者从道教自身发散及中国文化、宗教及文化层层递进,论证科学,开拓宗教研究新领域。
西南史地与民族:以宋代为重心的考察
作者: 刘复生著
简介:本书是对西南民族史研究的结集,分为:古蜀的记忆、西南民族与中原政权的关系、宋代的泸夷、宋代的羁縻州与羁縻政策等几部分,具有很好的史料价值。
职业教育概论
作者: 路海萍主编
简介: 路海萍主编的《职业教育概论》涉及职业教育的若干普遍性问题,分别阐述了职业教育的内涵、起源与发展,职业教育的功能及其制约因素,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课程、教学与师资、职业资格制度、职业指导,职业教育相关政策、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等内容。在论述的过程中,不强求理论体系,而是试图综合我们接触到的多种研究成果,紧密联系我国职业教育和劳动力市场的实际,来解释和思考各类职业教育问题,力求反映现代职业教育领域改革的基本理念和先进经验,努力兼顾宏观性、学术性和实用性。可供各级职教行政部门、行业企业、各级各类职业学校以及社会职教培训机构的广大职教工作者参阅。
近代汉语动词重叠专题研究
作者: 崔山佳著
简介: 汉语是一种缺乏形态的语言,动词重叠作为汉语的一种形态,有其特殊性。几十年来,有关这一方面的共时研究层出不穷,越来越走向深入。崔山佳编著的《近代汉语动词重叠专题研究》试图对近代汉语动词重叠作纵向、立体的分析,对各种重叠形式、语法意义、语法功能、语用制约进行分析,对重叠形式的源流关系、对比发展等现象进行系统考察,力求以新的观念,从新的视角,作更新的阐释。
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作者: 李科著
简介: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本书重点讲述了传统节日,通过对节日的概述和有关节日诗词的选注,详细的展示了中国民间传统节日的由来及特色。
诸葛亮文集译注
作者: (三国蜀)诸葛亮著;罗志霖译注
简介: 纵观诸葛亮的一生,他不但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导演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活剧,创造了彪炳千秋的业绩,而且以其精辟的著述,丰富了我国思想史的宝库。诸葛亮的著作,涉及内容十分广泛,既有论及治国富民的篇章,又有谈论发展生产的内容;既有治国治军的宏论,又有举贤斥佞的表文;既有畅谈外交、形势的文章,又有提出战略决策的雄文。其中,有关治军、用兵的论述,又成为诸葛亮著作中引人注目的、闪耀着朴素辩证法思想光辉的?宝。罗志霖译注的《诸葛亮文集译注》即对诸葛亮的著作进行了翻译和注释,题解着重介绍时代背景、著作内容,并简要揭示其思想意义。
地方文化研究辑刊.第四辑
作者: 潘殊闲主编;《地方文化研究辑刊》编辑部编
简介: 《地方文化研究辑刊(第4辑)》分为理论视野、岷江流域文化研究、四川名人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地方文化广场、开发与应用这六个部分,介绍了“四川”得名的文化解读、三星堆残身鸟足人像考、卓文君与中华才女之乡临邛、花山崖壁画的艺术人类学价值和意义等内容。
四川境内的客方言
作者: 崔荣昌著
简介:本书对四川境内的客方言,包括成都、威远、仪陇、西昌等地方言作了细致的探讨,对其语言、词汇、语法等具体语料一一记录分析,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鉴诫录校注
作者: (五代)何光远撰;邓星亮,邬宗玲,杨梅校注
简介: 由何光远编著的《鉴诫录校注》内容介绍:《鑒誡錄》雜記唐及五代軼事,尤以蜀事為多,間有詼嘲神怪之談,體現作者勸誡之旨。其內容包羅廣泛,可資參考者甚夥,材料獨特珍貴。 是書搜羅詩文眾多,史料價值不菲。五代時期典籍散逸,是書所載諸多史實足為他書旁證。 文學研究與文學史研究價值。是書涉及之詩人多達八十二人,收錄詩歌一百八十八首,這些詩歌之風格旨趣真實反映了唐末五代文壇詩風,其對文學研究與文學史研究之價值自不待言;書中所引詩歌又多以勸誡諷喻主旨為重,其對諷喻詩之研究亦有獨特價值。 語言學價值。是書雜採唐末五代詩文、故實,且多與蜀地有關,故而亦具有相當的語言學價值,諸多大型辭書據此書收錄詞條並以書中用例為第一書證者每每有之。其中諸多俗語俚諺亦有民俗研究價值,值得學者深入探究。 是書作為一本普通讀物,其奇聞異事與勸誡之旨對廣大讀者亦有裨益。 《鑒誡錄校注》採前修時賢之長,對是書做了全面、縝密、詳細的比勘,對諸多遺留問題詳加考察,對諸多詩文典故、名物故實也多加搜討,望能擴大《鑒誡錄》一書之傳播與影響,以惠澤於學林。
四川画像石棺艺术
作者: 范小平著
简介:作者运用大量的考古材料,并有重点的进行实地考察,史论结合,图文并茂,科学的总结了以四川画像石棺为代表的中国石棺装饰艺术发展演变的规律,为中国汉画研究和巴蜀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空间。
巴蜀文化研究集刊.6
作者: 段渝主编
简介:本书汇集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学人的近期研究成果论文30篇,分别从历史、考古、艺术、语言等八个方面对古代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对进一步认识古巴蜀文明具有积极意义。
近代名人日记选
作者: 戴逸主编;谭绍兵,张浩,汝玉虎注译
简介: 由戴逸主编的《近代名人日记选》所选日记的原则是史料价值与文学价值并重,而在具体到每篇上又各有偏重。对于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我们都力图从所选日记中有所反映。吴大激日记我们选了太平军攻打苏州、常州时的情况记录;赵烈文日记我们选录了湘军攻陷天京前后的情况记载;有关中法战争的史料,则选唐景崧《请缨日记》中的几则,反映的是黑旗军在越南英勇抗法的情况;中日甲午战争时候,我们选录了反映台湾军民反抗割台斗争的日记《台湾八日记》中的一天日记,还选了翁同稣日记中有关清廷内部主战派与主和派论争的情况记录;对于戊戌变法前后史事,我们选了叶昌炽、皮锡瑞、孙宝瑄三人从不同角度所记的有关日记;关于中国同盟会成立的情况记录,宋教仁日记中记录颇详,因此也被选入。这些日记都从不同侧面反映发生在近代史上的著名重大事件。
近代报刊文选
作者: 戴逸主编;张金涛注译
简介: 《近代报刊文选》选录了近代报刊中的28篇文章。在选编的时候,所选报刊力求是当时的重要报种,能够反映出报业发展各个时期的轮廓。虽然有个别报刊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但现在已很难找到(如《中国日报》),就没有勉强从仅存的报章中选文。所选文章以时论为主,兼顾通讯,其他文体均未收入。选文在内容上既注意能够反映报刊的思想倾向和风格特点,也能够反映出当时的主要历史概貌。本书由戴逸主编。
侗台语核心词研究
作者: 陈孝玲著
简介: 核心词是词汇学研究的中心,侗台语以及侗台语和汉语等语言关系的研究又是当代语言学中的显学,对侗台语核心词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不仅对侗台语的早期面貌、历史演变的认识有价值,而且还能为亲属语言的比较提供新的材料。陈孝玲的这本《侗台语核心词研究》以斯瓦迪士《一百词的修订表》(后文一律略称《百词表》)所录的一百核心词为纲,对侗台语中的核心词进行全面、系统的探讨。 《侗台语核心词研究》约30万字,由八章组成。第一章为概述,简要介绍了侗台语核心词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步骤以及存在的问题等。第二章至第七章,分别按词性对一百核心词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代词进行讨论。每一个核心词就是一个概念,表达这些概念的词往往不止一条,我们对这若干个词条逐一进行了讨论。对于每一个词条,我们列出它在每一种语言中的形式,对它的原始音的构拟进行讨论和评价,考察它在各语言中的词义是否产生了变化,如何变化,是否反映了词义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该词条在其他亲属语言中是否有对应形式,还讨论在亲属语言中这些对应词词义是否发生变转,这种词义的变转能否在其他语言中找到依据。第二章至第七章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其中第二章的名词和第三章的动词是核心词中的重点。第二章名词分为人类、动物类等共8个小类,每一类中的每一个词为一个小节,58个词共56节。“皮”和“肤” 语义有交叉,故合为一节进行讨论;“羽”和“发”语义有交叉,也合为一节。动植物类的“人”、“鱼”、“鸟”、“狗”、“树”、“果”、 “皮”等,主要讨论了作为通名的词条,具体的专名太庞杂,不便一一讨论,其中“虱”在侗台语中分得很细,词条很多,在各语言中词义差别较大。“树”、“叶”、“鼻”、“舌”、“膝”、“手”、“火”、“黑 ”等词在各亲属语言中都能找到理想的对应,是证明亲属语言同源关系说服力很强的例证。第三章动词分3类20个词共18节,“吃”与“喝”关系密切,常共用同一个形式,故合为一节;“睡”与“躺”常伴随发生,共用同一个形式,也合为一节。“吃”、“喝”、“咬”、“看”使用频繁,词条非常丰富;“死”、“杀”在侗台语某些语言中关系密切,有派生关系;“睡”、“飞”、“烧”等词是证明亲属语言同源关系说服力很强的例证。第四章形容词共11节,第五章数词和第六章副词各2节,第七章代词共7节。第八章为全书总结,对侗台语核心词总体特征进行了归纳,并概括了本书主要的发现和看法。 本书的特色可总结为三点:一是以斯瓦迪士一百核心词为纲,对侗台语一百核心词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这样的研究目前还不多见。二是讨论中除了将侗台语与汉语、藏缅语进行比较外,我们还把南岛语系的印尼语也作为一种参与比较的主要语言,尽量挖掘印尼语中的关系词(族)。三是把词义比较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将比较纳入语义类型学的视野,与其他语系语言进行比较,看词义发展有哪些共同的演变方向,体现了怎样的规律。这使我们寻找同源词的过程具有了更强的操作性。
巴蜀书社,2011
汉语欧化语法现象专题研究
作者: 崔山佳 著
巴蜀书社 2013年0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