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散论
作者: 林汉城,黄俊贵著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简介:自近代,图书馆就具有开发读者智力,进行社会教育的职能。21世纪是知识的世纪、信息的世纪,图书馆将更加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成为学校以外的社会教育、继续教育的重要场所。
教育、科学、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广义的文化可以涵盖教育、科学,而狭义的文化,教育是基础,图书馆则属教育、科学的交汇和中介。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属下“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21世纪的教育应把终身教育置于社会的中心位置上,该报告关于终身教育的概念,阐明了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四个支柱的概念。值得注意的是,报告中谈及的终身教育,明确以义务教育为基础和起点。
图书馆作为“没有围墙的大学”、实行义务教育的社会继续教育场所,必须密切注意世界教育发展动态,研究图书馆工作与教育的结合点,不断拓展自己的生存、发展空间。自20世纪60年代,各国都在实施继续教育工程(也可以说是“知识工程”),每年的培训率,荷兰为80%,丹麦为45%,美国为43%。英国于1991年开始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继续教育体系,图书馆已成为整个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学者认为.图书馆的前景将与其他教育机构融为一体。图书馆不仅通过各种出版物直接传授知识,成为函授、电化教育机构以及各类专业技能的培训场所,而且将在学校教育从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之后,各类型图书馆也开始成为正规学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绝非空穴来风,而是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20世纪90年代初,英国学者以12个欧洲国家的有关数据为基础,通过比较研究作出结论:后工业社会以科技信息的广泛传播和易于获取为特征。与此同时,科学知识也日益专业化,越是具有更多的可获取的知识,就越存在着一种相对的无知,甚至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也同样存在着这种现象。在信息社会,公众的知识需要全面提高,知识的传播将从无序走向有序,这其中图书馆的继续教育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对于它的改进和完善将是必不可少的。在世界各国将图书馆纳入正规教育体系或作为学校教育有机补充的事例,并不鲜见。西方国家普遍将图书馆视为学校教学、科研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具备图书馆及其相应的标准,就不能取得办学资格;将社区公共图书馆视为居民享用继续教育的神圣权利,并以立法形式予以保证。
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尚不发达,加之历史原因,急需人才缺口很大,形成大规模的教育需求。据有关材料披露,我国每年有1千万初中生不能升入高中;4百万高中生不能升人大学;15岁以上人口中有12%的文盲;到2000年占全国劳动力总数一半的3亿人需转岗培训。这些失学者构成了对图书馆的巨大需求,可谓为“第二希望工程”。朱镕基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显著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就必须……真正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今天的文化是明天的经济;教育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经济要发展就必须大力发展教育。根据我国国情,教育正进行着两个方面的转变:一是变教育事业为教育产业,一是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