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87 项 “当代中国出版社,2009” 相关结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年1952年卷
作者: 当代中国研究所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9年07月
简介:本卷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年》(简称《国史编年》)第四卷,起止时间为1952年1月1日至12月31日。 本卷在编撰过程中,注意突出1952年的历史主线,即《人民日报》元旦社论所指出的,“一方面争取抗美援朝斗争的更大胜利(包括和平解决的胜利),另一方面争取完成大规模经济建设的主要准备工作”,以及围绕这一主线所发生的几个最为重要的事件,即开展或继续开展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运动,力图反映1952年历史全貌。 本卷条目的主要资料来源于当时出版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月报》、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员会编《中央人民政府法令汇编》、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编《中央财经政策法令汇编》等,以及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辑的《*选集》、《刘少奇选集》、《周恩来选集》、《朱德选集》、《邓小平文选》、《陈云文选》;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和编写的《*文集》、《建国以来*文稿》、《陈云文集》、《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年谱》、《*传》、《刘少奇年谱》、《刘少奇传》、《周恩来年谱》、《周恩来传》、《朱德年谱》、《朱德传》、《邓小平年谱》、《陈云年谱》、《陈云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辑的《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辑的《*军事文集》、《周恩来军事文选》,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写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大事记》;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辑的《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1949—1952)》,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研部编辑的《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王焰主编《彭德怀年谱》,李烈主编《贺龙年谱》,刘树发主编《陈毅年谱》,张培田主编《新中国法制研究史料通鉴》,《周恩来军事活动纪事》编写组编著《周恩来军事活动纪事》,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编审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农业委员会办公厅编《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上),《中国的土地改革》编辑部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现代经济史组编《中国土地改革史料选编》,《当代中国农业合作化》编辑室编《中国农业合作史资料》,《当代中国》丛书编委会主编的《当代中国》丛书、《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著《抗美援朝战争史》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年1953年卷
简介:本卷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年》(简称《国史编年》)第五卷,起止时间为1953年1月1日至12月31日。 本卷在编写过程中,注意突出围绕1953年三大任务形成的主线,即《人民日报》本年元旦社论所指出的:“1953年向全国人民提出了三项伟大的任务:第一,继续加强抗美援朝的斗争,争取更大的胜利;第二,开始执行国家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和超额完成1953年度建设计划;第三,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宪法,通过国家建设计划”,以及围绕这一主线所发生。的其他重要事件。 本卷条目的主要资料来源于当时出版的《人民日报》、《新华月报》等,以及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辑的《*选集》、《刘少奇选集》、《周恩来选集》、《朱德选集》、《邓小平文选》、《陈云文选》;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和编写的《*文集》、《建国以来*文稿》、《*传》、《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刘少奇传》、《周恩来传》、《周恩来年谱》、《朱德年谱》、《邓小平年谱》、《陈云文集》、《陈云年谱》、《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合编的《*军事文集》;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辑的《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1953-1957)》;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研部编辑的《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49-1956)》;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编审委员会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著《抗美援朝战争史》;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中央档案馆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史料(1953年)》;《当代中国》丛书编委会主编的《当代中国》丛书相关各卷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年1954年卷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9年06月
简介:本卷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年》(简称《国史编年》)第六卷,起止时间为1954年1月1日至12月31日。 《国史编年》不同于一般的《大事记》。其体例兼采编年与记事本末两种史书之长,即:以“纲文”按年、月、日排列大事;“目文”叙述事件的来龙去脉;部分重要条目后附以“文献”,并加“注释”和图片。 “纲文”力求简明、准确,经得起查对核实。“目文”叙述事件起因、经过,力求完整和客观,一律不作与记事无关的描写和评论。文献参照《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的编选范围,主要为中共中央文件;国家重要法令、法规;会议决议;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要讲话、电文及当时《人民日报》具有全局指导意义的重要社论、文章等,避免杂乱无章。注释分三种,第一种为人名、地名注;第二种为考证注,对在一件事情上的若干种说法以及不同的观点进行分析比较,并据以说明本卷采用何种说法和为什么采用这种说法;第三种为背景注,限于按日出条的体例,对于不可能在“目文”中一一介绍的远期背景采取加注的方式,使读者对事情的起因有所了解。本卷在1949年卷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了图片的数量。 本卷的编写,除了突出重大事件以外,还注意保持重大事件线索上的完整性,即逐日逐月地记录每件事的细节,按年串起来就构成事件的基本脉络。这些事件主要有:粮食统购统销的贯彻;贯彻过渡时期总路线;高饶事件和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新国家机构的建立;第二届全国政协会议的召开;国庆五周年庆典;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文学艺术的新繁荣;教育体制的形成;科学研究机构的运转;群众性医疗卫生工作的开展以及新闻、出版、宗教、社会、人口、行政区划、群众团体、社会风尚、时代精神等方方面面;对外关系上主要是中国出席日内瓦会议;赫鲁晓夫第一次访华;中国同人民民主国家和周边国家的关系及第一次台海危机中中国同有关方面的交涉等重要事件,并特别注意吸收国内外*公布的有关档案和传记、年谱、日记等史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年1955年卷
简介:本卷正文共编入条目1926个;重要条目后附文献,共计171篇。 文献是《国史编年》的重要组成部分,受篇幅限制,不可能全文照登。本卷对文献采取四种编辑方式:一是内容全录,不标任何字样;二是节录重要段落,标出“节录”字样,注明略去的地方;三是摘录重点内容,标出“摘录”字样,不标省略的地方;四是内容全略,保留文献的标题,指明出处,在其目文中概述文献内容。全书选用历史图片75幅,文物彩照若干。 为便于读者检索。本卷列出了全部文献的目录,附在卷末。
俞敏洪谈职场奋斗和人生成功
作者: CCTV《我们》栏目组编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2009
简介: 《大智若俞:俞敏洪谈职场奋斗和人生成功》收录了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做客《我们》栏目时,与现场嘉宾及观众围绕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的交流情况。内容涉及大学学习生活、未来职业生涯规划和人生奋斗等诸多社会的焦点。同时,还辑录了他以往的一些精彩演讲,以及他充满睿智的个人语录等。《大智若俞:俞敏洪谈职场奋斗和人生成功》生动地再现了“智者”俞敏洪与“师者”俞敏洪的形象与风采。从中,可以看到一个平凡的人是怎样为了自己的梦想而不懈奋斗最终取得成功的。《大智若俞:俞敏洪谈职场奋斗和人生成功》所附光盘是俞敏洪参加《我们》栏目的前期录影资料。
24 wealth lectures
作者: 陈志武著
简介: 《24堂财富课:陈志武与女儿谈商业模式》可以说在这个道路上又迈进 了一步。书中收录了他与12岁的女儿陈笛之间关于经济学中诸多基本概念的 讨论,在教导女儿如何创业赚钱的同时,他也没有忘记教导女儿如何做人, 强调作为商人要分善钱与恶钱,恶钱不能赚,他也希望一个人在拥有财富之 后,能够利用财富做一些更具关怀、慈悲、自省的事情。
福建土楼的历史和建筑
作者: 廖冬,唐齐编著
简介:《解读土楼·福建土楼的历史和建筑》讲述了:分布在福建西部和南部崇山峻岭中的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它产生于宋元时期,经过明代早、中期的发展,明末、清代、民国时期逐渐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形成圆形、方形、椭圆形、弧形等多种形状,既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的特点,又极富美感。《解读土楼·福建土楼的历史和建筑》用240多张图片及大量的手绘示意图,形象具体地解读了福建土楼的历史和建筑,让读者愉悦而平易地走近福建土楼和土楼内的客家人生。
一座园林的历史和建筑
作者: 张加勉编著
简介: 颐和园,其前身为清乾隆十五年(1750)修建的清漪园,是中国现存规 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皇家园林,其园内景观体现了中国古代园林 艺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传统手法。颐和园内建筑形式多样,宫殿 、庙宇、亭台、楼阁、长廊、桥等各种建筑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堪称中 国园林建筑艺术的集大成之作,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 本书以大量实景照片和手绘示意图,结合造园的历史详细解读了颐和 园的营造法式、建筑形制及建筑装饰细节,全方位展示了颐和园的人文风 貌。
台湾地区税收制度
作者: 马伟主编
简介: 《台湾地区税收制度》采用分税种的方式,详尽介绍了台湾地区的税收制度。全书对所得税、营业税、土地税等14个类型的税种进行了详细介绍;书中还专门介绍了台湾地区税收的稽征管理制度,有助于税务研究人员比较其中的不同;《台湾地区税收制度》对台湾税收制度制定的依据,以及有关命令和各种办法的规定等,都做了较为系统的注解和探讨,内容翔实、系统完整。
Trial: a history from Socrates to O. J. Simpson
作者: (英)萨达卡特·卡德里(Sadakat Kadri)著;杨雄译
简介: 从原告和被告公开对质开始,刑事审判就不只是确定谁对谁做了什么。 在这本有趣的著作中,作者讲述了西方4000多年的审判故事。 在这本包含了北欧神话、《爱丽丝漫游奇境》、21世纪好莱坞的著作中 ,作者讲述了陪审团如何在中世纪的英格兰诞生,对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的 审判源自历史哪个阴暗的角落,苏联“大肃反”中公开审判怎样沦为了表演 ,而有着法治传统的欧美国家为何在二战后主张不经审判就处决2500个纳粹 分子…… 本书充满了吸引人的奇闻轶事和历史细节,但这些并没有淹没作者对审 判本质的思考、对推动审判发展的力量的探究,对诸多问题的探寻,如:谁 有审判的权力?为什么?被告在多大程度上承担着社会的罪恶?他以生气勃 勃和妙趣横生的笔调,创造了大众化的历史杰作。
陈永贵传
作者: 李静萍著;山西省史志研究院编
简介: 陈永贵(一九一四-一九八六)山西省昔阳县人,全国著名农业劳动模范 。历任中共昔阳大寨村党支部书记、昔阳县县委书记、山西省委副书记、 中共中央委员、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等职。 为改变家乡贫困面貌,他带领干部、群众,发扬愚公移山精神,自力 更生,艰苦奋斗,为促进山区农业生产建设,贡献了毕生的力量。 他和大寨人焕发的战天斗的精神,受到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周恩来 总理的高度赞扬和表彰,“农业学大寨”的号召,是对他和大寨精神的最 高褒奖。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们对“文化大革命”期间学大寨运动的 一些“左”的作法及其后果进行批评。陈永贵在批评中开始反思,他衷心 牛脾气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诚恳地总结了过去工作中的 经验教训。 无论是担任副总结,不审在其他岗位上,他始终保持了中国农民的本 色和朴实、节俭的美德。 本书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客观全面地记述了陈永贵从一个穷苦 农民成长为全国劳模,直至升任中央高层领导的非凡人生。生动展示了他 带领大寨人艰苦创业的感人经历,记述了大寨成为全国农业先进典型后, 学大寨运动对中国农业发展的重大影响。
梅兰芳影像志
作者: 周兵著
简介: 梅兰芳先生是一位卓越的表演艺术家,也是一位出色的社会活动家,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梅兰芳影像志》是作者在为拍摄两部有关梅兰芳的纪录片收集素材的过程中,促发灵感,通过补充采访,撰写而成。它以深广的历史视角为切入点,客观形象地记载了一代京剧大师、[伶界大王]梅兰芳光彩艳丽、起伏跌宕的一生。又有《良友》杂志特别提供的时代照片,文图并茂,堪称一部生动的[纸上纪录片]。
《人民文学》十七年:1949-1966
作者: 李红强著
简介: 作者在十七年的整体语境中把握《人民文学》在那个时期处于文学运动风口浪尖的状况,不仅呈现出那个时代的运动事件,而且还有那些非凡人物的非凡面目神态。 本书对《人民文学》这块当代文学活化石进行了宏观义理和微观诗体的辨析,从而具备了学术和智慧的双重愉悦和价值。而某些客观的“史”的展示,又替中国文学和作家做出了集体忏悔。
教育教学改革文集
作者: 宁雪娟主编;北京市朝阳社区学院编
简介:近十年,是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阶段向大众化阶段迈进的关键时期,其中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异常迅猛。成人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囿于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和教学目的的多重性,成人高等教育又是不同于精英型教育的大众型教育。由此,深化成人高等教育改革,探索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形式的独特性,就成为促进成人高等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更成为朝阳社区学院这样一所地区性成人高校的生存发展之道。 教育教学改革,是向传统教育教学方法的挑战。作者欣喜地看到这本论文集,看到大家在发挥学科优势、突出专业特色、更新教学手段、改善教学环境诸方面做出的艰辛探索,欣喜地看到作为北京市第一家社区学院,朝阳社区学院在以多样、灵活、开放为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做出的成绩。这本论文集令人欣慰:它蕴涵了成人教育工作者对于成人高等教育事业的无限挚爱之情,它彰显了成人教育工作者挑战传统与自我的魄力,它再现了成人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孜孜以求的探究能力。这些正是一所成人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所在。
Understanding Beijing opera
作者: 徐城北著;丁聪漫画
简介: 《京剧的知性之旅》有别于京剧研究的学院派,是京城文化名人徐城 北先生一生听戏之感悟,常年与艺人交往之积累。 对老票友而言,京剧愉悦人生;对新戏迷来说,京剧点缀生活。 无论对谁,只要是京剧爱好者,这本书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从 感性到知性,它带领读者走入程长庚、谭鑫培、王瑶卿、梅兰芳等历代京 剧名家的后台世界。 漫画大师丁聪的插图,形象生动传神、线条精细洗练,与本书文字相 得益彰。
Brethren:inside the supreme court
作者: (美)鲍勃·伍德沃德(Bob Woodward), (美)斯科特·阿姆斯特朗(Scott Armstrong)著;吴懿婷,洪俪倩译
简介: 本书记录了美国1969—1975年间联邦最高法院受理的、在美国司法史 上具有重大意义的案件——包括废除学校种族隔离案、尼克松水门案、死 刑的存废、禁止堕胎是否违宪案等。通过揭示这些判决背后不为人知的过 程——院内的辩论、大法官们犹豫不决的立场、形形色色的意见书草案、 大法官之间的对峙及协商等,全方位地展示了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这一时 期运作的内幕,凸显了美国民主政治与司法审查的冲突。本书还成功刻画 了这一时期美国最高法院十余位大法官的形象——包括其司法理念、个人 性格、待人接物等各个方面,使人们得以走近美国司法体系中这一最为神 秘的群体。
中医
作者: 吴潇湘,乐林编著
简介: 数千年来,中医以其独特的魅力和神奇的疗效,在中国人的生活中一 直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时代的前进,中医去其粗取精,以其强大的生命 力发展至今,并在世界医学舞台上独树一帜,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印 记,中医当之无愧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符号之一。
中国知青史,大潮(1966-1980年)
作者: 刘小萌著
简介:《中国知青史:初澜(1953~1968年)》是《中国知青史》的前半部分,迄止时间为1953年到1968年。根据官方文献档案与当时的公开出版物,分析和叙述了“文革”前知青上山下乡作为一项正式的国家安置政策出台、演变和形成的过程。作者明确指出了以下三点:第一,知青上山下乡政策的出台,不仅出于政治与意识形态层面的考虑,而且与建国后几乎每一项政治、经济、教育制度紧密相关,是各种政策施行造成的结果。不能脱离特定的历史背景,尤其是计划经济的背景来看待知青上山下乡的问题。 第二,“文革”前的知青上山下乡是国家劳动力调配工作的重要一环.旨在为无法在城市升学就业的青年开辟新的就业道路。但无论作为一项安置工作,还是以后发展成为一场运动,从指导思想和具体运行机制上,都具有明显的延续性,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更不能采取肯定前者否定后者的做法。 第三,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明确区分知青。并对他们作出分别研究。狭义的知青特指1962年知青安置成为国家一项专门工作后从大中城市下乡的中学毕业生,其中“文革”期间毕业的“老三届”及其以后陆续从中学毕业的城市青年,通常被人们看作是知青的主体。但从广义来说,知青还应包括家在农村、毕业后又回乡参加农业生产的“回乡青年”。他们才是知青上山下乡的先行者,也是人数最多、付出代价最大的一批人,因此《中国知青史(套装共2册)》用大量篇幅,列举大量事实,阐述了回乡知青群体与他们的经历。 《中国知青史:大潮(1966~1980年)》只是这方面的一个初步成果,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完成一部完整、客观、科学的上山下乡运动史是一项很艰巨的任务。中外学者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研究领域的拓宽和深入仍有待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学者的协同并进。搜集资料是一项艰辛浩繁的工作。《中国知青史:大潮(1966~1980年)》的资料来源主要有几个方面:一、公开出版的报纸、杂志,“文革”初的红卫兵小报和印刷品;二、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知青办公室形成的历史档案;三、“文革”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出版的与上山下乡运动相关的宣传品、文件集、资料集、统计年鉴、大事记、劳动史志、研究著作;四、知识青年的回忆录。在以上资料中,各种官方资料是利用的重点。我在研究中,对资料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整理、鉴定、筛选,旨在使《中国知青史:大潮(1966~1980年)》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历史的原貌。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前后持续达1/4世纪以上,堪称建国以来最旷日持久的一场由政府组织的社会活动。由于时间背景的不同,使这段历史形成鲜明的阶段性。可以分为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初至1966年,为“文革”前阶段,从规模和走向来说,又是上山下乡活动的兴起阶段;第二阶段,从1967年至1976年,为“文革”中阶段,也是上山下乡活动演变为一场狂暴运动的高潮阶段;第三阶段,1977年至1980年,为“文革”后阶段,又是运动急剧衰落的阶段。 《中国知青史:大潮(1966~1980年)》主要研究“文革”以来的上山下乡运动史。根据以上阶段划分,将全书分为序论和上、中、下三篇。序论部分,扼要叙述了“文革”前上山下乡活动的兴起历程,把这作为展开全书线索的一个铺垫。上篇《大潮涌起》、中篇《再起高潮》,将“文革”十年中上山下乡运动前后衔接的两次高潮分别叙写。笔者以为,这样编排既突出了全书的重点,也易于把握运动的动态变化。下篇《大潮跌落》,考察了运动衰落的前因后果,惊心动魄的知青“返城风”是阐述的重点。最后得出关于这场运动的若干结论。
细说江南园林
作者: 孙旭著
简介:本书从人文、建筑、旅游等角度全面细致地梳理了最具代表性的江南园林,涉及拙政园、网师园、留园、沧浪亭、怡园等。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之美自古盛名,而江南的园林景观则是对自然之美的艺术表达,享有“立体的画、无声的诗”的美誉。它所创造出的如画美景,使居者“不出城廓,而享山林之美”。 中国的园林大体可分为古代封建帝王的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两种,江南园林多集中在苏州、无锡、扬州、南京等地。 江南园林是中国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国园林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对皇家园林乃至世界园林建筑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江南自古是鱼米之乡,物产丰富,手工业发达,文化艺术繁荣,加之气候宜人,山清水秀,又是达官显贵、商贾及文人云集之处,在此置地造园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江南园林的建造者多为文人、画家,他们凭借深厚的文化艺术修养,在园林建造中,将生机盎然的大自然美景经过精心的艺术加工,创造出一种“令居者忘老、寓者忘归、游者忘倦”的写意山水园林。 本书第一次从人文、建筑、旅游等角度全面细致地梳理了最具代表性的江南园林,希望能帮助读者更进一步了解江南更多>>
中国茶
作者: 王勇,乐林编著
简介:茶的根在中国。五千年前,茶发乎于神农,随着唐代陆羽《茶经》的问世,中国茶有了身份也有了文化内涵。现如今,中国茶遍及世界五大洲,凡提及茶事者,无不与中国联系在一起。中国茶,乃中国的骄傲。 中国茶文化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这块沃土上孕育和成长起来的,并以海纳百川之势将艺术、道德、哲学、宗教等文化内容融于其中,成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符号之一。早在唐代,陆羽就提出“精行俭德”的人文精神,将饮茶与人的品行修养联系起来;禅茶一味,自古茶人就将品茶与修禅结合起来,讲求品饮悟道的文化情韵;中国的文学、诗歌、戏曲文化、民俗民风,无不渗透着茶文化的影子。 同时,中国茶也滋养着中华文化的血液,更丰富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本书从介绍中国茶的源头开始,用平实的语言和富于表现力的图片,向读者进一步介绍茶的传播、茶的分类、名茶地理、茶的品鉴、茶圣陆羽等方面的知识,使读者能对中国茶及茶文化有更清晰的认识和领悟。更多>>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9年07月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9年06月
当代中国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