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239 项 “文物出版社,2010” 相关结果
中国文物地图集,宁夏回族自治区分册
作者: 罗丰主编;国家文物局主编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2010
简介:本套丛书是对1956年和20世纪80年代的两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成果的系统整理和科学总结,为一套大型工具书。本书收录自治区内不可移动文物3015处,包括古遗址1750处,古墓葬490处,古建筑195处,石窟及岩画、石刻142处,近现代史迹52处,窖藏、化石点76处,其他309处。资料收集一般截至2007年。
国家文物局60年纪事
作者: 国家文物局编
简介: 60载山河巨变,60载风雨历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国家文物局带领全国文博工作者,呕心沥血,艰苦创业,为文物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历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形势下文物保护任务日趋繁重的严峻考验,坚决贯彻执行《文物保护法》和文物工作方针,开创了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在喜庆新中国60华诞之际,由国家文物局主编的《春华秋实:国家文物局60年纪事(1949-2009)》以国家文物局不懈探索、开拓进取的奋斗历程为主线,展现了文物事业昂扬奋进、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画卷,铭记了文物事业开拓者、守望者的不朽功绩和杰出贡献。
中国文物地图集,重庆分册
作者: 国家文物局主编
简介:《中国文物地图集(套装上下册)》内容简介:中国是世界上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传统。保存于地上、地下丰富多彩的文物,是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见证,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实物资料。它们以自己的真实性和形象性给人民以深刻的教育,帮助人民认识自己的历史和创造力,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振奋民族精神。 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为切实了解现存的不可移动文物状况,各地曾进行了大量的各种形式的调查工作。根据国务院通知,进行了两次全国性的文物普查。第一次始于1956年,第二次始于1981年。20世纪80年代的全国文物普查,规模大,时间长,调查内容广泛。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由于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广大文物考古工作者的辛勤工作,这次文物普查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为了对历次文物调查的成果进行系统整理和科学总结,国家文物局决定编辑出版一套《中国文物地图集》。
中国文物地图集,西藏自治区分册
作者: 李永宪,霍巍主编;国家文物局主编
简介: 《中国文物地图集·西藏自治区分册》主要内容简介:中国是世界上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传统。保存于地上、地下丰富多彩的文物,是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见证,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实物资料。它们以自己的真实性和形象性给人民以深刻的教育,帮助人民认识自己的历史和创造力,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振奋民族精神。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为切实了解现存的不可移动文物状况,各地曾进行了大量的各种形式的调查工作。根据国务院通知,进行了两次全国性的文物普查。第一次始于1956年,第二次始于1981年。20世纪80年代的全国文物普查,规模大,时间长,调查内容广泛。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由于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广大文物考古工作者的辛勤工作,这次文物普查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为了对历次文物调查的成果进行系统整理和科学总结,国家文物局决定编辑出版一套《中国文物地图集》。
Legacy of Shang dynasty:cultural relic highlights from Dayangzhou, Xin’gan county, Jiangxi province
作者: 叶杨,彭明瀚主编;深圳博物馆,江西省博物馆编
简介: 《商代遗珍: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文物精品》主要介绍:1989年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共出土文物1300余件,主要是铜器、玉器和陶器。475件青铜器铸造精美,特色鲜明,堪称中国南方青铜器的典型代表。新干出土的青铜器,有些大型器物是先分铸部件然后再合铸而成的,显示出高超的铸造技术。新干大洋洲还出土了754件玉器和139件陶器。玉器中有礼器、仪仗器及装饰品等,陶器中有20%的釉陶和原始瓷器。 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以青铜器最为引人注目,这是目前在同一遗迹单位内出土商代青铜器最多的一次,是继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四川广汉三星堆祭祀坑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 20世纪70年代初期赣江中游樟树市吴城商代遗址的发现,撩开了“南蛮之地”历史的神秘面纱,而1989年距吴城遗址20公里的新干县大洋洲乡商代大墓的发现,不仅改变了人们对赣江流域古代文明的认识,而且对南方历史和整个商代文明都提出了种种发人深思的新问题。该遗存被评为“七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并且还评为20世纪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
Drilling investigation report of emperor mausoleums of the western Han
作者: 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
简介:《西汉帝陵钻探调查报告》主要内容:11座西汉帝陵位于关中平原的西安、咸阳一带,是秦汉考古工作者的重点研究对象。2001~2005年,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中的8座帝陵进行了大规模钻探调查,基本搞清了帝陵、后陵、陪葬墓、陵邑围墙的情况。《西汉帝陵钻探调查报告》主要内容有初步钻探帝陵和皇后陵的地下墓道分布,钻探发现一些帝陵陪葬坑,调查钻探发现一些帝陵陪葬墓墓园及其陪葬墓,钻探发现茂陵、平陵邑遗址,调查、钻探发现一大批与西汉帝陵陵寝建筑相关的建筑遗址,通过钻探究明了战国时代晚期咸阳原上的三组秦王陵及其陵园等。
Baixiang and Huiguang pagodas
作者: 金柏东主编;温州博物馆编
简介: 《白象慧光·温州白象塔·慧光塔典藏大全》内容简介:白象塔、慧光塔作为一种有形的历史文化遗产已经永远消失了,但它珍藏的精美文物,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向我们讲述了佛教东传中国化的历程,展示了佛教文化艺术的魅力。一池碧水能招月亮归来,一滴露珠能映射出太阳的光辉。白象塔、慧光塔真灾而具体地反映了北宋时期佛教存中国的状况,体现了佛教造型艺术和科技的进步,使人从中领悟到中国文明的特质和秉性,白象塔、慧光塔的文化意义与价值正在于此。
汉魏洛阳故城南郊礼制建筑遗址/中国田野考古报告集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编著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2010-7-1
简介:汉魏洛阳故城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重要都城遗址之一,位于今洛阳市区以东约15千米的伊洛河盆地中部邙山以南古洛河以北的区域,自古被誉为“天下之中”或“土中”,为历代帝王立国建都首选之地。根据文献记载结合考古资料,该城始建于西周,废毁于唐初,经历了约1700年的建造与使用历史,其中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和北魏五个朝代先后都将此城作为王都或国都。由于该城历史悠久,经历朝代众多,延续使用时间较长,城市建筑经过多次的修筑、废毁、再改建、再废毁,城市形制变化极为频繁复杂,在中国古代早、中期都城的形制发展变化过程中地位十分重要。
中国考古学
作者: 宿白著
简介: 《汉唐宋元考古:中国考古学(下)》是宿白未刊讲稿系列丛书之一。内容包括:绪论,秦汉考古,魏晋南北朝隋唐考古,五代宋辽金元考古,总结。宿白,1948年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肄业,并任职于该所考古学研究室。1952年任教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1978年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1983年任北京大学考古系主任,兼该校学术委员。同年任文化部国家文物委口贝会委员。1999年起当选中国考古学会荣誉理事长至今。其主要学术论著有《白沙宋墓》、《中国石窟寺研究》、《藏传佛教寺院考古》和《唐宋时期的雕版印刷》等。
宋代青白瓷的历史地理研究
作者: 黄义军著
简介:《宋代青白瓷的历史地理研究》内容简介:宋代是我国古代制瓷业发展的高峰期,其中青白瓷的生产在同时期各窑系的窑址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在外销瓷中也是最大宗的产品。作者在总结考古学、陶瓷工艺学及社会经济史等研究成果的同时,对宋代青白瓷的起源、生产、销售等情况进行梳理和分析,讨论了与之相关的区域经济文化交流、区域开发等历史地理问题。《宋代青白瓷的历史地理研究》的写作开拓了历史地理学的研究视野,也深化了考古学的研究成果,扩大了其社会影响,为历史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特别是考古学的多学科交叉研究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Thousand years dream:the ceramic pillow in ancient Chinese.II
作者: 望野编著
简介: “陶瓷枕”,顾名思义是陶瓷制做的枕头,所谓“卧时荐首之具也” 。现今的人甚少使用,以至于许多人部没有见过它,但古人对其珍爱有加 ,可谓日日相伴不离左右。陶瓷枕主要集中出现在唐、宋、金、元时期, 这个时期也是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百花争艳的黄金时代。 中国古代陶瓷枕越来越受到陶瓷爱好者和收藏者的关注,这关注的增 多也使得不断有新材料展现在我们眼前。本集所示就是近来枕友新获,希 望这些美物,能给大家带来新的认识。这批新材料中,除了“太白”、“ 猴王”等具有戏曲故事情节的奇特枕具外,最具特色的就是诗文书法,这 些窑火赤焰中留下的文字,比纸面布帛上的那些墨迹,更多了一分灵气, 一分婉约,一分热烈。
新编同音通用汉字标准草书字典
作者: 韦宏达编著
简介:《新编同音通用汉字标准草书字典》内容简介:作为记录汉语的符号,汉字要不断标准化,这是不用讨论的问题。几千年来,几次大的统一汉字的伟大行动已载入史册。秦始皇统一八国之后,采用丞相、大书法家李斯的建议,在西周以来秦系文字的基础上,对秦系文字进行部分删改,对六国文字“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完成了“书同文”的大业,功在千秋。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伟大的汉字-篆书-标准化工程。东汉熹平年间蔡邕受皇命主持以隶书书刻经书,成《熹平石经》。这既是订定经书的标准版本,同时也是战国、秦汉以来隶书标准化的伟大工程。小篆是篆书标准化的伟大工程,完成于秦统二八国之后。《熹平石经》是隶书标准化的伟大工程,完成于东汉熹平年间。
新石器至早期青铜时代的垣曲盆地
作者: 戴向明著
简介: 《陶器生产、聚落形态与社会变迁:新石器至早期青铜时代的垣曲盆地》共包括八章:分别有,绪论,社公进化与聚落形态:相关的理论和方法,垣曲盆地的聚落形态和社会复杂化的发展,古城东关仰韶早期:部落社会的陶器生的,古城东关庙沟二期:酋邦社会里的陶器生产,古城南关二里头和二里岗期:国家社会了陶器生产以及结语。
苏东海论文选
作者: 苏东海著
简介: 《博物馆的沉思:苏东海论文选(卷3)》为“苏东海论文选卷3”,书中收录了《博物馆的社会责任——新春话语》、《博物馆的社会责任与我们对自然科学博物馆的期望》、《博物馆学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答梁吉生教授问》、《在中国博物馆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的书面发言》等文章。
Contemporary masterpieces of shanghai-style jade art
作者: 古方主编
简介:《玉海聚瑛:当代海派玉雕大师精品集》内容简介:玉器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中文化内涵最丰富、艺术成就最辉煌、经济附加值最高的艺术品,以“海纳百川、追求卓越”为精神,“细腻精致”为特点的海派玉雕在海内外更是享有盛誉,成为中国南北流派的典型海派玉雕的特点,即在料色的应用、构思和巧作上独具匠心;在题材的传承、转化和创新上灵活丰富;在工艺的理解、发扬和运用上变幻无常;在思想的发现、嫁接、延续和突破上与时俱进,充分体现了海派大师对当代中国玉雕艺术所作的杰出贡献。
晋王羲之传世墨迹选
作者: 文物出版社编
简介:
Pictorial handbook of ancient Chinese tablet rubbings
作者: 仲威著
简介:《中国碑拓鉴别图典》主要内容简介:中国碑拓始于南朝,惜无实物流传。传世最早拓片出于唐初,唯见敦煌藏经洞敷件而已。宋代金石学昌明,然传世北宋拓本亦稀如星凤,所谓宋拓多为南宋拓本,元代拓本数量更为稀少,故善本碑拓必称“宋元”。明拓最下,拓工多劣,唯恃五六百年之历史沧桑,傲立不倒。
Major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in China in 2009
简介: 《2009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是本社2002年版《考古随笔》的续篇,共收录作者文物考古随笔类文章61篇,分“域外新知”、“趣味考古”、“古今之间”、“读书识小”、“回到考古”几部分。同2002年版《考古随笔》相比,作者的视野更加开放,除了仍旧注意与异文化的比较,我们身边的许多事物,也被作者作为观察和研究的对象,而且常常是从许多看似不显眼的地方入手,寻找古人生活的真实情景。其视野和视角始终不失个考古学家的立场,处处体现了作者试图在古今之间“铺设架可靠的桥梁,使我们通过材料的连接把对古代历史的复原和解释建立在可信的基础上”的努力和匠心。
蒋国基笛子入门教材
作者: 蒋国基,董雪华编著
出版社:世界文物出版社,2010
世界岩画.Ⅰ,亚非卷
作者: 陈兆复,邢琏著
简介: 岩画的分布遍及五大洲,以其全球性的广度和历史性的深度,已成为世界性的热门课题。 现在全球有一百二十多个国家都发现了岩画。在世界范围内,岩画这门艺术包容了人类早期活动的内幕。它在坚如磐石的山岩上描绘了早期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了人类抽象、综合和想象的才能。世界岩画是凝固在岩石上的一部巨大的史诗。寻找这部失落的史诗,对现代的人们认识早期人类的精神生活和文化样式,提供了无比丰富的资料。岩画不仅代表着人类早期的艺术创造力,而且也包含着人类迁徙的最早证明。在文字发明之前,它成为人类文化遗产中最有普遍意义的一个方面。 《世界岩画1:亚非卷》对亚非国家的崖画进行了简要概述。
文物出版社,2010
文物出版社 20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