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与中国国家安全研究
作者: 徐以骅
出版社:时事出版社 2016年6月
简介:宗教与中国国家安全研究内容摘要上述的单向度,实际上还存在于对宗教与国家安全的正负面影响的评估方面。由于历史背景、现实环境以及意识形态的影响,强调宗教对中国国家安全的负面影响,曾经是国内的宗教与国家安全研究的主要特点之一。其实宗教与国家安全的关系既可以是“危态对抗”,也可以是“优态共存”或者“优态互动”。比如在美国,由于宗教在美国历史上所扮演的“身份赋予者”角色以及美国政教分离的传统,宗教认同不被认为具有威胁性,或宗教归属不直接挑战现有的权力结构,曾经是美国社会生活的一个主要特点。作为公民意识的孵化器、社会的道德约束力和政治结构的价值观基础,宗教与美国国家、社会以及大文化之间的此种共生的、相辅相成的关系有时被称为“未约定的伙伴”关系。宗教甚至还被视为关系到美国国家根本利益和发展方向的“国魂”。近年来美国政府内外部分人在“民主和平论”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吹“宗教自由和平论”,用“推进宗教自由”来对抗和消解宗教极端主义和宗教恐怖主义,更是把宗教对美国国家安全的正面作用推演到极致。而目前我国的宗教政策,也逐渐从强调宗教的意识形态特征(与主流思想的对立)过渡到重视宗教的社会功能(与主流社会的协调和适应),宗教关系被视为当前国家需要正确协调和处理的五大关系(即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社会各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之一,而且宗教和谐不仅被视为构建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和标尺,而且被看成是政教关系的更高追求和更高境界。在此种变化的国情和语境下,关注宗教在中国对外关系和国家安全领域内的正能量,实现宗教与我国国家安全的“优态互动”,是本项目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本研究除序言外分三编共11章。上编题为“宗教安全理论与政策”,分“宗教与国际安全:现实表现与理论演化”、“宗教影响中国国家安全的路径和范式”,以及“中国宗教政策安全线与统战线的互动”3章,主要在理论层面(如国际政治神学、国际政治社会学、国际政治心理学)探讨宗教与国际和国家安全尤其是中国国家安全的关联性,分析宗教影响中国国家安全的路径,并从安全和统战的双重视角来解读建国以来我国宗教政策的演进。中编题为“宗教安全现状与趋势”,分“宗教虚拟化传播与中国国家安全”、“宗教恐怖主义与中国国家安全”、“国际宗教非政府组织与中国的国家安全”、“基督宗教传教运动与中国国家安全”,以及“两岸关系视角下的宗教与国家安全”5章,主要从虚拟宗教(网络宗教)、宗教反恐、传教运动、两岸关系、以及宗教与中美关系等领域阐述宗教影响中国国家安全的理论和现实,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下编题为“宗教安全与中国对外战略”,分“‘信仰中国’——中国国家安全的隐性防线”、“‘地缘宗教’——宗教与中国对外安全战略,以及“‘公共外交’——中国宗教走出去的新方式”3章,主要提出了不同于解读现当代中国的政治叙事(“红色中国”Vs“自由中国”)、经济叙事(“大中华经济圈”)和文化叙事(“文化中国”)的宗教叙事(“信仰中国”),以及有别于国际关系领域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理论的宗教地缘理念,从中国对外关系和安全战略的视角来探讨宗教对中国国家安全和海外利益的正面影响和作用。安全有积极、消极之分。消极安全具有被动和防御性,主要着眼于消除安全隐患;积极安全则具有主动和进取性,侧重于预防安全隐患以及扩大安全空间。“中国宗教走出去”以及宗教领域的公共外交,就是提升我国国际形象、促进国际间互信、增强宗教与文化软实力和实现我国对外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