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66 项 “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010” 相关结果
- 全部分类
- 全部
- 文学
- 历史
- 哲学/宗教
- 法律
- 政治/社会
- 医学
- 教育/心理学
- 艺术/传媒
- 研究生考试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开课
- 语言
- 经济金融
- 管理学
- IT/计算机
- 自然科学
- 工学/工程
- 体育
- 行业资料
- 音乐
- 汽车机械制造
- 文档模板
- 创业
- 农学
- 生活
- 数据库教程
- 民族
Imagined communities: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作者: 班纳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著;吴叡人译
简介: 民族主義研究的必讀經典 《想像的共同體》自1983年問世以來,不但使學界對民族與民族主義課題的思考角度產生哥白尼式的徹底翻轉,其深刻影響也廣及人文與社會學科的各個領域。除了被譯成三十一種語言出版之外,甚至成為一種近乎教科書的作品,遠遠超乎作者的預料。 安德森從文化內涵的改變與印刷資本主義的興起來探討民族主義的源起,並辨析民族主義在美洲誕生,被歐洲的群眾運動挪用,被帝國政權吸納,再到亞非兩洲以民族主義為號召的反帝國主義抗爭的數百年過程。 此次中文增訂版收錄了安德森於2006年新添的一章,概略檢視了此書所造成的影響,並探討此書在世界各地的出版與反應情況;另外更收錄了2003年作者兩篇關於臺灣處境的研討會講稿,以及譯者訪談這位學術大師的深情記敘。 < TOP>
100 places to remember before they disappear
作者: S策划;李芳龄译
简介: 不用等到21世紀,不用等40年、30年, 大洪水將朝每一個大都市而來, 孟加拉、東京、上海、孟買、台北、高雄、紐約、邁阿密、倫敦 兩億人口的家,終於在無所逃避的大自然現象中,面臨湮滅的危機 從今天起,讓我們開始學習愛已經哭著融冰、泫然欲泣的地球。 過去我們以為只有戰亂,才會導致生離死別;只有外族侵略,國才會破家才會亡。 但氣候變遷取代了戰爭,原來國破家亡不須以砲火為前提。 發動戰爭的是地球、戰爭源頭來自極地的冰川,來自沉默於地底的火山地震帶。 十年後,年年都是「一九四九」;人類不斷地移居,尋找安全之地! 我們再無家鄉的意念,因為沒有任何一個地方可以保證安住數十年。 於是緬懷、回憶、紀錄……一切都失去了意義。 從氣候變化的性質和規模來看,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單靠自身的力量面對這項挑戰; 也沒有任何一個區域能夠逃避極端氣候變化的影響。 因此人類必須在全球的架構下,攜手合作因應極端氣候變化的衝擊, 才能阻止我們美麗的家園從地球上消失! 所以這本書想要提醒所有的讀者,再不珍惜我們現在擁有的美麗地球, 一旦氣候變遷的腳步無法放慢或停止,那麼,我們將會面臨 全球100個地方即從地球消失的噩運! 21世紀人類最重要的議題之一,莫過於全球暖化所帶來的生態與環境衝擊。時報出版特別針對這個議題,成立了一個新書系EARTH。我們希望舉凡與「綠色知識」相關的主題,都可以納入這個書系,以與所有關心地球、關心台灣,以及關心下一代的讀者,共同思考在面對氣候變遷嚴苛的考驗之下,我們該如何將憂慮化為認知,再將認知化為行動。 本書中除了介紹地球100個即將消失的美麗地方,並特別邀請中研院地球所汪中和老師,以及「文茜世界周報」名主持人陳文茜,共同執筆,增添台灣7個受威脅地方的探討。完成這本適合各年齡層閱讀、理解的《100個即將消失的地方》。 書中這總共107個面臨地球暖化威脅的地方與物種,包括我們熟悉的各大城市:台北、高雄、東京、巴黎、芝加哥等;也包括我們或許不那麼熟悉的:庫伊島特有種的旋蜜雀、斯基摩人戲稱為「大鬍子」的麝牛、瀕臨滅絕的婆羅洲矮象等,在可預見的未來,極有可能從我們眼前消失。 這本書希望,藉著書中共107個地方美麗的圖片,以及圖片後的小故事,提醒我們每一個人,要珍愛地球的一草一木,如同珍愛我們身邊的親人,因為--地球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家! ◎聯合推薦 聯合國環境規畫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UNEP)執行長/亞荃.史坦納(Achim Steiner) 美國搖滾巨星/大衛史.都華(Dave Stewart) 一九八四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前南非總主教/戴斯蒙.屠圖(Desmond Tulu) 丹麥女星/康妮.尼爾森(Gonnie Nielsen) 歐盟理事會(Council of the European Union)秘書長/哈維爾.索拉納(Javier Solana) 英國知名女歌手/喬絲.史東 (Joss Stone) 哥本哈根大學教授兼副教務長/卡德藍.理察森(kahterine Richardson) 一九八四年榮獲諾貝爾和平獎的前南非總主教/戴斯蒙.屠圖(Desmond Tulu) 哥本哈根大學地質學教授/米尼克.羅辛 (Minik Rosing) 澳大利亞「環境、傳統及藝術部」(the Environment, Heritage and the Arts)部長/彼得.葛瑞(Peter Garrett)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主席/羅堅德.帕喬里(Rajendra K. Pachauri) 國際關懷協會(CARE International)秘書長/羅伯特?葛拉瑟(Robert Glasser) LoverEarth公司創辦人之一/馬克?沃佛德(Mark Warford) 知名作家/王文華 行政院副院長/朱立倫 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李偉文 廣達電腦董事長/林百里 台中市市長/胡志強 星雲大師 台北市市長/郝龍斌 趨勢科技董事長/張明正 高雄市市長/陳菊 時報周刊總編輯/郭崇倫 遠雄企業團董事長/趙藤雄 美學大師/蔣勳 台達電子董事長/鄭崇華
Shanghai splendor:economic sentiments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China, 1843-1949
作者: 叶文心著
简介: 點第一爐香,葉文心細說上海的摩登繁華 上海的繁華輝煌,一開始卻是個「海上奇觀」。這座充滿傳奇的城市,在鴉片戰爭後的百餘年不僅由一個長江下游的縣城,一躍而成東亞數一數二的國際性通商巨埠,更以「洋」、「商」與「女性」共同挑戰與改變中國傳統文化的秩序。西風中的資本主義,在上海長出最能代表中國早期資本主義發展的面貌,中國的現代性不能不談上海。一九四九年後,上海在共黨政策下,被賦予製造工業的角色,一代繁華洗盡,直到九○年代,中國又回到上海找尋現代性,上海再度成為繁華的代表。 這個中國歷史上史無前例的城市與經濟,對廣大中國的社會與文化構成什麼挑戰與影響?本書回顧一八四三年至一九四九年的上海社會文化史,透過細細考察上海的金融、出版和現代百貨業,葉文心生動描繪中國第一批城市中產階層。在國家角色尚弱的二十世紀初期,這個新富階層在從商與消費被視為愛國志業的觀念下,不僅取得在儒家社會的正當性,從而改變了上海, 更成為近代中國政治與民族主義發展的主要力量。 新的往往也是舊的,葉文心認為,上海如今再度回到中國現代性的核心位置,卻有不少力氣花在挖掘過去的歷史記憶。因此要瞭解今日之上海,必須回到一九四九年前,那個張愛玲曾經生活過也貪嗔癡過的上海。而當代上海新富階層,是否會再次扮演推動國家變遷的角色,或許可從本書的歷史分析窺見一二。
作者: 白吉尔(Marie-Claire Bergère)著;温洽溢译
简介: 有關孫逸仙的研究,長期以來被兩種歷史生產模式所主宰:一是中國史學的製造迷思,一是西方史學的破除迷思,兩者都扭曲了孫逸仙。本書顛覆又客觀地企圖呈現中國百餘年前第一次現代化時期,孫逸仙真正的歷史角色。在法國漢學家白吉爾筆下,孫逸仙其實是昏庸的政客、慷慨又糊塗的機會主義者,更不是個偉大的理論家。但作者同時認為他的確懷抱救國理想,最倚仗的才能就是「跨界」溝通。綜其一生,他為革命全球奔波,訴諸三合會、教會、學生、商人、西方列強、共產國際等的支持,能悠遊與動員這些利益與思想大相逕庭的群體。如此複雜而矛盾的形象,放大到近代中國的經濟、社會脈絡來看,白吉爾認為,孫逸仙正是海洋中國的產物,他的發跡,代表的是沿海中國勢力的崛起。在如是的風雲湧動中,孫逸仙的一生讓我們有機會探究近代中國發生革命的背景與條件。究竟該如何看待孫逸仙留下的龐大政治和智識遺產?本書試圖重建孫逸仙的生涯,看他如何從一位南海冒險家(第一部)蛻變為創建共和之父(第二部),最終成了偉大民族主義運動的領導人(第三部),或許正可以幫助我們反思認識孫逸仙的方式。本書目錄臺灣版序導論第一部 南海冒險家 一八六六至一九○五第一章 一八六六至一八九四,成長歲月第二章 一八九四至一八九七,革命領袖的象徵性創造第三章 一八九七至一九○○,革命運動的象徵性創造第四章 一九○五年,喚醒民族主義與創立同盟會第二部 國父? 一九○五至一九二○第五章 孫逸仙與同盟會第六章 謀反者第七章 中華共和之(養)父第八章 一九一三至一九二○,跨越沙漠第三部 孫逸仙晚年:民族革命和革命民族主義 一九二○至一九二五第九章 一九二○至一九二四,孫逸仙、蘇聯顧問和廣州革命基地第十章 孫逸仙的三民主義第十一章 孫逸仙之死與變形人物小傳注釋參考書目
Generalissimo:Chiang Kai-Shek and the struggle for modern China.1
简介: 一九四九年兩岸分治,此後蔣介石的歷史評價始終擺脫不掉「丟掉中國的人」。其專制性格,加上白色恐怖的印象,也似乎掩蓋了他的複雜功過。然而蔣介石是唯一在中國與臺灣都曾掌權的政治領袖,終其一生不斷參與具世界影響力的政治事件,且其時間度近代少有人能及,這些都在在凸顯評價蔣介石的迫切性與重要性。 蔣介石的政治生涯,涵蓋現代中國在共和初期後逾五十年的發展。做為國民黨繼孫中山之後第二位政治領袖,蔣介石面臨的是,共和初期的地方軍閥割據,與毛澤東共產勢力的意識型態競爭,新一波帝國掠奪造成的二次世界大戰,以及其後的冷戰對抗。一九四九年他六十二歲,因國共內戰失利避走臺灣度過晚年,在這之前的二十五年,他是中國最重要的政治領導人,於其任內催生中國脫離帝制後第一部明文憲法,然而最終實現他政治理念的地方卻是在臺灣。換言之,蔣介石的一生牽動的是現代中國的掙扎,以及世界局勢的複雜競合。 做為極端正反評價皆有的政治人物,作者陶涵透過近幾年公的蔣介石日記以及相關檔案,力圖將蔣介石描寫成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他一方面會稱中共為匪,卻敬佩他們的紀律與效率;多次受史迪威侮辱、冒犯,但訓斥後便不再記恨;年少時曾經風流,卻對「美妹」情有獨鍾;思念兒子卻謹守家國分際,不願用條件與史達林換回「經兒」。然而陶涵在書中亦清楚道出其對屬下貪腐的姑息,要求忠誠至上的殘暴行徑,和外交手腕的拙劣與失敗。隨著相關檔案的透明公,不論兩岸或史學界,對於蔣介石的評價正在轉變,而本書也成為第一本緊扣時代、貼近人物的蔣介石傳記。 < TOP>
作者: 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瑞克·沃兹曼(Rick Wartzman)著;徐邵敏,陈玉娥,顾淑馨译
简介:政經環境渾沌、社會價值混亂, 面對民國100年大泡沫,如何看清楚前面的路? 此時正是再三研讀管理之父杜拉克智慧的時候。 我們現在面對的渾沌世局,杜拉克早已經看見! 每隔10年,他就預見人類未來新的危機、轉機及解答 ●1947年 全球暖化浩劫 「環境危機是經濟成功的後遺症,不應訴求道德解決。沒有排定解決優先順序,是當前最嚴重的問題。」 ●1957年 知識工作者大潮 「組織大型化興起於一百年前,這引發了『教育爆炸』,因為大型組織宗旨是把知識投入生產性的工作。」 ●1977年 全球人口老化危機 「1960年開始進入『嬰兒低潮』,接下來,已開發國家供養老年人的問題將成經濟和社會的當務之急,同時,未來中年婦女、老年人也將成為重要社會資源。」 ●1987年 資訊社會興起 「便宜可靠快速普遍的資訊所帶來的衝擊,不亞於電力的發明,往後年輕人將把資訊系統當成一般工具,就像打字機或電話。」 ●1997年 貨幣戰爭戰禍連年 「我敢說,未來幾年,貨幣引發的恐慌,一年至少會發生兩次。」 內文節錄 與杜拉克教授相逢就是有緣 第一次相遇 第一次遇到杜拉克教授,是在一九九六年秋季學期的一個下午,當時我並不認識杜拉克教授,我在克萊蒙研究大學就學時,學的是經濟與資管,對於杜拉克教授一點也不熟悉。那時,我與另一位非常要好的同學張暉,利用下課時間於商管學院外的階梯聊天(政經學院與商管學院當時共用一棟建築,也經常共用教室),當時見到一個有點舉步艱難的老先生,拿著柺杖慢慢地下樓梯,我想,助人為快樂之本,於是上前攙扶。沒想到,他揮手推開,向我說:「我自己來就好,謝謝。」我當時心裡想:「真是個頑固的老頭。」之後,我那位同學才跟我說他就是杜拉克教授,是全克萊蒙學院(當時尚未更名為克萊蒙研究大學)最出名的大師,我想,那又怎麼樣,跟我八竿子打不著! 第二次相遇 第二次遇到杜拉克教授,也是在偶然的場合,也許真是命運的安排,才會與杜拉克教授結緣。時空轉到一九九九年接近入夏時分,我正準備博士資格考,同時也在電腦中心打工,負責解決同學在電腦軟硬體及網路操作上的疑難雜症。約末下午三點,一位滿臉皺紋皮膚黝黑,身高不高的老太太走進實驗室,直接到我值班櫃台,嘰哩咕嚕講了一長串,但是面對這位口音相當重,又講得飛快的老太太,我實在是摸不著頭緒。我請她慢慢講,了解後,是她家裡的電腦出了一些問題,沒有辦法收發email,需要有人幫她解決。我回答她,沒問題啊,但是我現在值班中,可否請您留下您的地址電話,我大概五點左右下班後去幫妳,但是她蠻急的,問我看看可否通融一下。於是我請電腦中心主任Stan Anderson來商量,允許我先行離開到這位老太太家中去幫她處理一下,沒想到主任馬上答應,並且還催促我趕快去,隨後主任把我叫到一旁,問我說你真的不知道她是誰嗎?我答我真的不知道,他才跟我說她是Doris Drucker,杜拉克教授的太太。隨後杜太太驅車載我到她家,大概離校園十分鐘車程,我所乘的車,是杜拉克家裡唯一的車,一台用了超過十幾年的Toyota Corolla。到了杜拉克家,很快地就幫她處理完她的問題,杜太太開了一張四十美元的支票給我當作是酬勞,但我沒有接受,因為我只花了十分鐘就解決她的問題,覺得受之有愧。之後杜太太請我留下我的電話,希望我可以當小幫手,隨時幫她們解決一些問題,順便教教杜拉克教授使用電腦,因為所有關於電腦操作、收發email、找資料等,幾乎都是杜太太及學生代勞,她希望杜拉克教授能夠自己動手做! 近距離接觸 到杜拉克教授家當電腦小老師,還真是一個奇妙的經驗。其實,教杜拉克教授電腦操作,也只是關公面前耍大刀,他對於電腦資訊的知識非常深入,我只能說,「教」的過程是個互動、聊天的時間,也就是陪他聊天,而他也乘機了解一些年輕人的想法。幾次之後,並沒有成功地讓杜拉克教授自己使用電腦,我問他為什麼,他的回答也很妙,他說,這些事有人幫我處理就好,我的時間可以用來從事更有生產力的事,而他所謂更有生產力的事,是「思考」及「寫作」。杜拉克教授的習慣是使用舊式的傳統打字機,他覺得電腦太不人性化,他不喜歡在電腦螢幕上看文件,因為在十三吋的螢幕上看那麼小的字,眼睛很累,使用滑鼠也不方便,很難點到精確的位置,所以請人代勞,對他來說是最好的解決方案,我想想也對,這是對杜拉克教授最直接最快速,也是最低成本的解決方案,因為「時間」成本,對他來說是最貴的。 活到老學到老 在與他的互動過程中,我體會到,即使上了年紀杜拉克教授還保有赤子之心。他喜歡問,好奇心強,常會問一些異國風情與生活習慣,甚至是對於政治、經濟方面的上的一些看法。例如,他就曾問過我對於六四學運的看法,以及一九九六年台灣總統直選,和中國試射飛彈,身為台灣人的我感觸及看法如何。他對「未來」也充滿興趣,在一些授課及演講的場合,他常常提出他對未來社會將如何演變的思維及看法,他也會問學生,你認為呢?你們想如何改變所處的社會,讓它變得更好?在哲學及宗教,杜拉克教授也有非常深入的研究,像是他對佛教及禪有興趣,特別是達賴喇嘛的一些想法,他認為改變社會,安撫人心,需要有宗教信仰的思維。 先有自己的一套想法再問 另一方面,在教學的場合,他歡迎發問,但不是沒有限制地漫天發問,他會要求聽課者在發問之前將問題寫在紙條上,而且字不能太草、太小,寫完將紙條遞到他那邊,他會進一步篩選值得回答的問題,但發問者心中要有自己一套想法再發問,否則杜拉克教授也是有脾氣的,他會當眾批:「你是在浪費大家時間!」不管聽者是什麼身分地位,當場也會無地自容。在許多場合,他會要求發問者扼要點出要問的問題,對於長篇大論,他沒有興趣;對於歌功頌德,他也沒興趣,他會毫無表情冷冷地看著對方說:「你真的是這樣想嗎?」我想,在他面前歌功頌德的人,當時大概會冷到冰點吧。 生活方面節儉樸素 一般人大概會認為,這位管理學宗師,又是許多知名大企業最高顧問,賺的錢應該不少吧,生活上豪華一點也不為過。但事實是,杜拉克教授家裡的陳設,確實是樸素節儉到極點,大概只比寒酸好一點。他家裡的事物,大多數都是「耐久財」,沒有壞到不能使用,是不會隨便丟棄的。他認為生活上的事物,符合基本需求就好,沒有必要奢華與浪費,同時也符合經濟學原理。杜拉克是非常愛看書的人,他家中最多的就是書,有英文書、德文書及日文書等,涉獵範圍也很廣,除了經濟、管理,也有很多文學藝術方面的書籍。他家中,除了簡單的陳設外,還有一套錄影設備,以便接受連線採訪,或是錄製教學節目,杜拉克教授也許也是「遠端教學」的創始者之一吧。 杜太太的生活習慣是早睡早起,因為她通常一早要開車到UCLA教課、指導學生進行研究。但是杜拉克教授的習慣則是相反,晚睡(早上)午起,他通常都在晚上進行思考及寫作,幾乎都是早上等看了報紙才去睡,而且一天要看許多份報紙,《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是必讀的報紙。 杜拉克教授年輕的時候,喜歡爬山涉水,到了我認識他後,由於健康考量,他已經不做超過體力負荷的活動了,但是他有時還是會抽空到戶外散散步。一個他常去的地方,就是克萊蒙研究大學植物學研究所的私家花園,大概有半座大安森林公園大小,他常到那享受午後的寧靜,也想想事情。 賢內助杜太太 杜拉克教授在學院裡,有個不太平易近人的祕書,幫他處理一些學校方面及其他公務,同時也幫他擋掉一些繁瑣的邀約。然而,杜太太卻是非常平易近人,也非常客氣,她也常常主動關心在杜拉克教授身邊幫忙的學生及助理們,完全沒有架子。杜拉克教授的私人事務,大多都是由杜太太代勞,所以她偶爾也會發發牢騷,小小抱怨一下杜先生,但是他們倆,可是深愛對方的!杜太太是聲音方面的物理學家,也是個發明家,也許認識杜拉克教授的人知道他聽力不好,需要戴助聽器,但鮮少人知道,杜拉克教授的助聽器可是杜太太設計的,因為這樣,杜拉克教授可是常常會在人前誇讚他老婆很棒! 我所看到的杜拉克教授,是他從不在人前誇耀自己的成就,所體會到的,是一個讓我永遠懷念的傳統美國家庭。也許,期望看到杜拉克教授偉大一面的讀者,從本文並不會看出他偉大的一面,但是,我想呈現出來的,是杜拉克教授以及他家庭最為平實的一面,希望讀者們,可以體會出反璞歸真的杜拉克。 (本文作者為台灣經濟研究院副所長 高仁山) 本書特色: 1. 收錄33篇從未公開的杜拉克演講稿,自1943年至2003年,跨越一甲子。 2. 從書中可以發現,幾乎每隔10年,杜拉克就預見人類未來新的危機、轉機及解答。 3.將杜拉克的口述化為文字,一如親臨大師演講現場。
作者: 汪治惠(Beaver)著
简介: 超人氣部落格、二○○九年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生活類首獎得主「吃死不負責廚房」出書了!部落格上看不到的驚喜,通通在這裡! 有人說,每一道料理都有一則故事; 其實每個故事背後,也都有一道屬於它的料理。 「身為逃難世代的孩子,父親沒挑嘴的權力,卻有道心愛私房菜。冬季打過霜的大白菜,粗葉包水餃、做大鍋菜、燉牛肉寬粉;白菜嫩心,用刀細切成絲,加上滷味豆乾、醬料調味,涼拌白菜就成口中美食。爸爸還給起了雅緻小名『頤闔菜』。有蒜加味的菜,家人同食,闔家一個味,就頤闔啦!爸爸咬文嚼字樂,等我上學,學了頤、闔字義,欣然快樂體會。 多年後參訪大陸,在離父親故鄉不遠的大城,到領導同志家做客,才猛然心酸發現。相同食材、做法,當地幾代人就這麼吃著。少小離家的孩子,揣著味覺記憶流浪天涯。 爸爸的私房菜,是我的私房菜,雖然,我還是不愛生蒜。」 味覺是人類獨有的禮物。人生雖有忘不了的喜、怒、哀、樂、愛,廚味也有繾綣舌間的酸、甜、苦、辣、鹹。食物的味道,刻印著生命的際遇。二○○九年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生活類首獎得主Beaver,年紀輕輕便出國唸書、工作。漂泊異地時,回味親情故土;唸書奮鬥時,體會友誼細水流;隻身闖蕩時,細嚐兩人相伴的戀愛滋味;異文化交會時,與萍水相逢之交留下難忘回憶;獨處時,則自省自娛,挖掘創造出更多的美味。 就在這千百種複雜感情沉澱累積的幾十年間,Beaver用「心」,寫下人生際遇中的每一個感動,再為這些感動創造出專屬於它的料理。每一道料理的心聲,都散落在字裡行間,每一種獨創做法,都細心紀錄在故事之後。食味人生,這是一場「食」、「味」與「人」的交響盛宴。 < TOP>
Ubuntu!: an inspiring story about an african tradition of teamwork and cooperation
作者: 史蒂芬·蓝丁(Stephen Lundin),鲍勃·尼尔森(Bob Nelson)著;庄安祺译
简介: 【本書特色】 1. 來自非洲古老的管理哲學,藉由傾聽員工需求、找出彼此的共同連結與最適的合作方法,即能有效帶領團隊、激勵員工。 2. 妥善運用,九十天內即能看出成效。 3. 《FISH!派克魚鋪奇蹟》(Fish!)作者最新力作。 全球暢銷2,000,000冊《FISH!派克魚鋪奇蹟》作者 再度激勵人心,感動出書! Ubuntu 你不懂的團隊力量 Ubuntu是曼德拉實現和解的哲學,他曾解說:「非洲有一種烏部圖(Ubuntu)哲學,意指我們全都是人類這個大家庭的一份子。我們在世上所成就的任何事,全都因為有其他人的貢獻和幫助。」 NBA波士頓塞爾提克隊賽前隊呼就是「One, two, three, Ubuntu!」總教練Glenn Rivers說:「烏部圖是我們球隊能贏得冠軍的主要原因。」 NBA冠軍球隊波士頓塞爾提克 用「烏部圖」重建贏球士氣 曾經戰功彪炳的NBA球隊──波士頓塞爾提克隊(Boston Celtics),一度在球場上消聲匿跡20多年。他們再度崛起的最大關鍵是總教練Glenn Rivers。 塞爾提克的黃金先發5人,個個是年薪千萬的「球隊一哥」,若顧及團隊利益,勢必得犧牲個人表現,影響下一張合約的年薪。然而該隊堅信團隊成功重於個人表現的哲學,讓他們在每年長達82場比賽的球季中,每場平均有22.4次助攻,終於讓該隊在2008年重回冠軍寶座,寫下第17次總冠軍的紀錄。 總教練Glenn Rivers說:「球隊能獲勝,都是因為『烏部圖』之故,它提醒球員:團隊和犧牲的重要性。唯有透過隊友的協助,個人的表現才可能更傑出。」 本書以故事型式,從一個被「留校察看」中階主管約翰談起,渙散的團隊及打算與他離婚的妻子,讓他面臨公私兩頭燒的壓力,不知該如何是好的他,所幸有賽門這位來自非洲部落的年輕員工,他將非洲的激勵及管理哲學教導給約翰。於是,兩人展開了感人的故事情節。透過這個過程,也讓約翰深深體悟到烏部圖的精神與深意。 〈內文節錄〉 1 問題浮現 南非德本的一個早晨 這是一個舒適而燦爛的南非早晨,太陽才剛由地平線上探出頭來,遠處的山丘顯現了千百種深淺濃淡的綠意,在德本市外和鄉村道路平行的泥土小徑上,兩個人面對面互相走近,他們的歷史可能和舉世任何曾在鄉間小徑上相逢者的歷史相同。這兩人各有部族的傳承和過去,也曾有過暴力的一章。如今,他們來到交會點,兩人都意識到雙方部族過去的差異,因此也產生了焦慮感。但這一刻很快就過去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廣闊的心胸。 兩人停下來打招呼,過往部族衝突的痛苦舊事,和最近種族分離而猶新的記憶,都因雙方開朗的微笑和誠心的問候,而化為過去的背景。 「莎瓦波納。」第一個人說,意思是:「我看到你。」 「西可納。」 第二個人回答,意思是:「我在這裡。」而隨著這簡短的問候,兩人都認可了對方的存在。因為在他們的觀念裡,唯有透過人與人的接觸,透過雙方互相的承認,人才得以存在。 在這神奇的一刻,人類的一名成員認可了另一名成員,為古非洲的生活信條賦予了生命,這信條遠比過去的衝突都強大,比種族分離的痛苦更堅實。這就是烏部圖的統一精神。 烏部圖─古非洲的哲理信條,是基於我們都是人類家庭的一分子而生。我們是兄弟姊妹,一起在這個世界中旅行。一個人吃不飽,所有人都會營養不良;一個人遭虐待,所有人都會感到疼痛;一個孩子受折磨,所有人都會流下淚水。只要認出我們之間的人性,就能辨識出彼此無可切斷的血脈─我們和人類整體無法切斷的聯繫。 焦頭爛額的新手主管 由芝加哥朝西走九十號公路,就在艾爾金市的出口之前,原本是平靜的農業城巴林頓,然而如今馬匹和其他家畜卻與辦公大樓為伍。由於芝加哥都會區已經發展到接近威斯康辛州界,巴林頓也成了企業園區和各式辦公大樓的集中地。新建築中最高的一棟是靶心財務中心,也就是靶心大企業財務作業的主大樓。靶心是一家跨國零售企業,全球有上百間分公司,雇用了二十萬名員工,銷售為家庭所準備的形形色色商品,不論是穿的、坐的、洗碗洗衣的清潔用品、看的,或是當成工具用的,全都可以在靶心找到。此外,你也可以在十分便利的靶心財務小站,為你所想要的商品做長期租賃、抵押、保險。在財務中心大樓裡,就有租賃部門、抵押部門,和員工財務商品部門。 辦公室位於二十二樓的芭柏.羅賓森坐立不安,她的部屬告訴她,信用部門送來的申請案件都還未完成。「又來了,」她想。 信用部門的經理約翰.彼德森,原本是她部門中表現最優異的員工,既值得信賴、又努力認真,很少出錯。由於他工作態度嚴謹,品質又好,因此在公司重整,新經理的職任有空缺時,她就推薦他出任。信貸原本就是約翰的專長,因此他接掌信用部門似乎是順理成章。 「我真是自作自受。」芭柏心想。她看著約翰部門教人失望的成績,卻覺得這不該怪自己─約翰的表現一向都很傑出,也是個好人。我記得他談到家人和他為肢體障礙的兒童所做的一切時多麼熱情。他的弟弟患有腦性麻痺,因此他對肢障兒所面對的挑戰有親身的體驗。他不遺餘力地奉獻自己,但不知怎麼回事,升上經理之後,他好像迷失了方向,也喪失了當初和她的同事情誼。我不能就這樣放任他部門的差勁表現─我的客戶會受到影響。但在我和南西談這事之前,我得先和約翰面對面談談,至少我該為他做這一點。 約翰的信用部門負責五個財務團隊的業務,而芭柏的部門剛好是其中之一。芭柏的部門負責客戶申請案最後的結案手續,沒想到申請手續卻因約翰部門的緣故還未完成,她可能會讓客戶失望。 芭柏在靶心這些年來,經歷過各種市場的起伏,但最近金融體系的崩潰規模卻是她前所未見,公司裡的每一個人都承受要交出數字的壓力,而她的客戶對最近的退休儲蓄帳戶和房價縮水,更是急得跳腳。他們對任何和金融財務相關的事物都信心脆弱,她不想再因為拖延,給客戶更大的壓力。 她走向電梯,推著裝滿申請函退件的檔案車,往上兩樓,敲了約翰辦公室敞開的門,卻被他的模樣嚇了一跳。原本很講究穿著的約翰,如今卻好像穿著這身衣服睡過覺似的,兩眼布滿血絲。 「約翰,怎麼回事?」 「嗨,芭柏。抱歉─我知道我的樣子很糟糕,請進。近來好嗎?最近我很少碰到你,這週的長假你有什麼計畫?」 「這個週末我們會待在家裡。約翰,我很樂意和你聊聊,但我有正事要和你談。」 「我知道你為什麼來找我,芭柏,我真受不了我的部門交給你的爛工作。勞夫已經來找過我了,我想唐雅和其他團隊的主管也很快就會來找我,或者他們會直接去找南西。我已經要求員工留下來加班收拾善後,但大部分的人只是低下頭來,說他們已經做好計畫要去度週末。」 公私兩頭燒 芭柏擔心約翰的模樣─他看來糟透了,但她覺得自己得硬下心來,和他談該談的事。 「約翰,你知道我們團隊多麼依賴你們的工作,靶心對客戶的承諾是一週的週轉期,但沒有完整的檔案,我們無法完成這些貸款的申請,我們這群客戶的截止期限是週二,而且有些申請案的案主是靶心的員工!」 「我知道,我會處理,這要怪我。我每天都多待一兩個小時檢查部門內的工作,如果必要,我也會早點來上班,訂正錯誤。這週我家裡有點事,但不會再發生了。」 芭柏軟化了,她問道:「你家裡有事?」 「我父親上週末中風,這週的情況簡直是亂七八糟。他已經出了加護病房,可能一兩天就會轉到復健中心,再學習怎麼走路和說話。我想轉到復健中心該算是好消息─能活下來就很幸運了。」 「真抱歉,約翰。我知道你和父親感情深厚,也知道你很愛他。」 「是啊,這真是打擊。他原本打算本週末的陣亡將士紀念日,要和戰友一起到華府的二次大戰紀念碑去憑吊一番,但現在卻進了醫院,而我母親又不會開車,因此我得隨時應召送她去醫院。」 「他恢復得如何?」 「他已經八十六了。這個年紀中風很可能會要了他的命。即使復健成功,我想他也不能再開車了。不過話說回來,他這個年紀根本就不該開車。醫生說他應該可以用助步器走路,說話能力也應該會進步。他是個堅強的老傢伙。不論如何,我本週都在跑醫院,所以有點蠟燭兩頭燒。」 「你太太能幫忙嗎?」 約翰難為情地低下頭來。「哦─我以為大家都知道,公司裡應該已經傳遍我的八卦。我搬出來了。我太太一個月前要求要分居,老實說,我難過極了,現在又加上我父親……忙亂不堪。五月對我真不是好日子。」 「真抱歉,」芭柏說,她明白約翰所承受的痛苦。 「愛麗絲覺得我在家的時間太少,她看不出我們再繼續共同生活的理由。基本上她的意思是,她覺得工作對我比家庭更重要。我不太確定該怎麼做,芭柏,我知道自己花了太多時間,但對這份新工作,我還在努力。我們部門的年輕員工似乎和我的工作態度不同,但另一方面,我也發現我在工作上花了這麼多時間,的確影響了我和妻女的關係。」 芭柏不知道該怎麼接話。她為約翰難過,但也知道約翰部屬的問題是他自己造成的。她轉身準備離開,心裡想著自己的工作和即將來臨的長假。 「芭柏,這個週末我會加班,親自完成這些檔案。我妹妹會搭機來照顧爸爸,如果需要,我這三天都可以加班。正如我告訴部屬的,我的速度比他們快三倍;我能完成這些改正。」 約翰的電話突然響了。「喂,我是。是,我正在等你電話。一切都在掌控之中,沒問題,我正在和芭柏說話,我正在處理。一切等週二我們上班時都會準備好。你週二一早就要見我?好,我可以。好。」 「那是南西,」他說,那是他們倆共同的主管。「檔案車上那些是退件嗎?」 「有些是,約翰,但有些是其他部門的。你可以接收嗎?」 「可以。我要再說一次,很抱歉,我因為父親和其他事而沒有時間好好處理。」 開除員工解決不了問題 去年一年,芭柏一直在觀察約翰管理風格的變化─或者該說缺乏變化。芭柏也知道他們的主管南西對約翰部門頻繁出錯很頭痛,她擔心約翰會不會因此被炒魷魚,所以決定對他直言無諱。她覺得,基於過去的情誼,她至少可以提出忠告。 「約翰,你不一定要以這樣的方式管理你的部門。」 「你指的是什麼?」 「你的團隊成員也和你一樣,不喜歡有差勁的表現,被其他部門看輕。我從沒碰過有人不想有好的表現,不想為自己所屬的團隊感到驕傲。」 「芭柏,你說得很容易。你的部屬是鑽石陣容,我的部屬則只想坐領薪水。他們似乎不想努力工作賺取應得的薪酬。」 「我的部門其實根本不是那樣。」 約翰為芭柏的直率感到驚訝。「你說得對。我注意到你的團隊多麼努力,而且合作得多麼好。我的部門從沒有像你部門那樣的團隊表現,我不是你,不能像慈母那樣照顧他們。他們都是成人了─我期望他們做好工作。」 「你指的是什麼?難道你覺得我的部屬有生產力,是因為我待他們如孩子一樣?」 「呃……啊,不,不是這個意思。」 「不然是什麼意思?」 「你的部屬都和你很像,而我的部屬則沒有那種忠誠的個性,大家也沒有那種融洽的關係。我覺得我的部屬該自動自發做好工作,不需要我一個個去監督。我期待他們像我一樣,做好被分派的工作,而且把它做好,賺他們應得的薪水。」 「這樣的作法成效如何? 」 約翰低下頭來,顯得不好意思。「我承認我分了神。但事實是,如果我不緊盯住他們或掌握每一個細節,這個部門就會完蛋。或許我該下重手,請一些沒有表現的人走路,鞭策我的部門拿出表現來。不能或不願意工作的人就該走。」 「但他們這樣的表現並不是新鮮事,不是嗎,約翰?你過去建議的有效果嗎?徵新人又有什麼用?」 聽到這話,約翰的銳氣頓挫,看來比先前更加疲憊,他說:「其實我現在就有兩個缺,卻沒有人來應徵。好像沒有人願意來為我工作。我上一次聘雇的那個員工是非洲來的。」 恰好就在此時,一名正往電梯走的男子對約翰喊:「晚安,約翰,祝你週末愉快,羅賓森小姐,週末愉快。」 「你也是,呃……」 「賽門。」 「謝謝你,賽門,叫我芭柏就行了。」 「抱歉,芭柏小姐,週末愉快,聽說天氣會很不錯。」 約翰自言自語,喃喃說他這週末得為別人收拾善後,而沒有抬頭。原本往電梯方向走的賽門聽到他說的話,臉上的微笑轉變為驚慌的表情。 「這就是我說的那個新人,他來自非洲祖魯族,在普勒托利亞經商。他現在伊利諾州大念MBA。」 「他人似乎不錯。」 「他課業重,再加上文化差異,所以我對他並沒有太高的期望,但他至少是個好員工。我想他拿到學位就會離開,而且他課業太重,不太可能承擔太多工作。」 「賽門,哦,我想起來了─他的工作好極了!不合格的檔案中,一件都沒有他的。其實我們已經先處理了他的客戶,因為我們不必再做什麼修正。」 「我很驚訝。他常和李卡多混在一起,而李卡多就是我們部門的抱怨大王。他遲早也會染上同樣的壞習慣。」 芭柏聽夠了這些沮喪的言語,她很快地道了再會。在她進電梯時,約翰喊說:「我會在這個週末把它們趕完,即使是開夜車也沒關係。」 門一關上,擠滿人的電梯往下降時,芭柏不由得想:「約翰似乎不明白該如何與部屬相處。他對自己升為經理非常興奮,但現在我真不知道他是否適合這份工作。我很高興南西要插手。三天的長假─不要再管公司的事了。」 她想到全家要去野餐,不禁微笑,而把約翰拋諸腦後。 新激勵計畫 芝加哥市郊二十哩開外,在香柏購物中心一家高檔咖啡店外的小桌上,兩名男子逃出附近辦公大樓的樊籠,來此享用咖啡。那是五月中一個美麗的春日,襯衫已經取代了大衣和厚重的外套,成了上班族的打扮。 兩名同事是在靶心的營運部門工作,一旁高聳的建築則是該零售企業的總公司。 「羅藍度,這樣的日子讓我更常想起她。」 「你是說亞莉山卓?」 史蒂夫望著好友點頭,「她就喜歡陽光普照的和暖春日,充滿了朝氣希望。我很想她,想念她對人生的熱忱。」他們靜坐了一會兒,想著亞莉山卓。史蒂夫的未婚妻一年前才因罕病去世,喪失所愛的痛苦對他而言還記憶猶新。 接著他們的話題轉到工作和主管的毛病上。 「你有聽說最新的消息嗎?」羅藍度說。 「什麼?」 「我們得參加一個原本為汽車業設計的激勵計畫,有個聰明的行銷人員把它轉化為提升生產力的工具,就好像一個遊戲一樣。」 「最近管理學院很流行白領階級生產力的課題,因此我才喜歡穿藍襯衫。」史蒂夫笑著說。 「你可以試試燙衣精來燙領子。」羅藍度調侃他說:「現在可以在靶心買到。」 「你覺得我看起來還不夠專業嗎?至少我沒穿拖鞋來上班。」 「那不是拖鞋,是涼鞋。你到底想不想知道遊戲內容?」 「說啊,你這樣要說不說的教我心癢難搔。」 「我們每個人都會收到一張遊戲卡,公司每天的新聞報上,都會針對卡片上的格子提供線索,你可以按線索填寫。」 「我明白這樣的計畫可以為汽車促銷,但我們的工作和賣車完全不同,這樣做背後的動機是什麼?也許他們只是想要我們花時間瀏覽公司的新聞報。」 「我認為靶心是想激勵員工。我聽說員工的滿意度調查結果很糟,玩這個遊戲最大的好處是可以贏得大獎。」 「我洗耳恭聽。」 「有兩個獎是意料中事,只要填五格,就可以得到公司筆,填十格就能『贏得』 掛在牆上的海報,上面還有標籤─指示你可以在辦公室隔間的哪個地方掛這幅海報。」 「我看他們還沒忘記上次我們把海報貼在哪裡─他們還真不欣賞我們的創意。我們把RATS這四個字母運用得多有趣啊,公司的高階主管真沒幽默感。」 「但只要你把遊戲卡的格子填滿……」羅藍度繼續說。 「鏘鏘鏘,請說……」 「就有五十元的靶心禮券,還有機會贏得大獎,辦法是寫一篇短文,說明為什麼員工是公司最重要的資產,前兩名即能贏得大獎。」 「大獎是?」 「長達一週的免費南非旅行,包括打獵之旅和約翰尼斯堡遊覽。」 「哇,不壞。這值得一試。」 「贏家的主管也受邀同行。」 「那麼二獎是什麼?到俄亥俄州的托雷多和主管共度兩週?」 他們倆都笑不可遏。 羅藍度看了一下手錶,說:「該回去了,朋友。」 「好,明天見,兄弟,我敢說我一定會比你先填完卡片。」 「那當然,下週我休假。」 他們漫步回靶心大樓,一路上談的是羅藍度要赴安大略省北部的釣魚之行。但羅藍度已經勾起了史蒂夫的興趣,讓他一直想著公司的新激勵計畫。通常這樣的計畫都是公司裡冷嘲熱諷的目標,但這回他卻被大獎吸引,倍感興趣。 來自非洲的管理大師 賽門離開公司時,胃部和心頭都糾結在一起。約翰是什麼意思?我的工作做得不好嗎? 在他等公車準備前往火車站時,心裡一直想的是約翰的話。因為我們的工作做得不夠好,所以約翰這個週末得加班。 賽門走進三棟家相連公寓共同的入口時,太太莎拉出來迎接。這間一千一百平方呎(約三十坪)的公寓,是他們所住過最豪華的房子。原本他們在芝加哥南區租房,正好伊利諾州大有教授要出國,決定分租他的公寓,這位教授只想要已婚的學生夫妻,而賽門和莎拉是頭一個申請的,因此他們的房租跟以前一樣,生活水準卻大大提高。他們把這間公寓打掃得一塵不染,也把小小的庭院稍做整理,如今院子比以往更美,鄰居往往停步讚美,以為他們就是屋主。 莎拉身高六呎,舉止合宜,因為故鄉剛果的動亂,使她來到南非的普勒托利亞,在教會聚會時認識了賽門,不久就戀愛結婚,他們常常感謝自己的好運。 每天清晨四點,莎拉就搭公車轉通勤火車赴機場,擔任停車場收費員的工作,下午則在橡溪社區學院上課。 當晚賽門回到家後,對太太說:「莎拉,我今天心情沉重。」接著他談起下班時約翰的話。 「賽門,我很難過,一定有什麼地方出了差錯,我知道你的工作表現很好。」 吃過晚飯後,賽門決定週六回辦公室幫忙約翰,不去考原本該考的組織心理學期末考。他告訴莎拉,教那門課的林教授人很好,希望她能准自己重考。賽門覺得自己別無選擇,這是他該做的,引導他這樣做的是烏部圖─一種古老的人生哲學。 週末加班的不速之客 約翰睡眼惺忪地抵達靶心財務中心,到警衛室登記進入。又是一個要上班的週六,這究竟出了什麼差錯?為什麼我不能讓員工盡責任工作? 「樓上已經有人來了。」 「抱歉,你說什麼?」 「已經有人上二十四樓了。」 「哦,奇怪。」約翰低頭看簽名簿,看到賽門的名字。「他在這裡幹什麼?」 「他沒說。有問題嗎?要不要叫警衛?」 「你不就是警衛。」約翰說。 「那更簡單了─服務馬上就到。」警衛微笑道。 「好了,」約翰那天頭一次綻開笑容。「沒事,我只是驚訝罷了。我看你還在浪費時間看那些喜劇。謝啦。」 「沒問題,先生,你還在勇氣中心教兒童游泳嗎?我有個脊柱分裂(Spina Bifida)的孩子在那裡上課。」 「我記得,但很遺憾的是,自我當上經理以後就沒時間了。」 「真可惜,不過我明白。」 約翰搭電梯上二十四樓時心想:「為什麼我和警衛或清潔工能維持良好的關係,但和自己的部屬卻不能?」 賽門坐在桌上整理檔案,等約翰來。他聽到約翰走近的腳步聲,因此抬起頭來。 「賽門,你怎麼到辦公室來了?我記得你週六有課。」 賽門似乎對約翰知道他的課表有點驚訝。約翰盯著他說:「你忘了是誰幫你的助學貸款簽名的嗎?」 賽門笑了,接著說:「謝謝老闆。今天要考期末考,但我希望教授能讓我重考。」 「為什麼你要這樣做?你忘了準備?」 賽門困惑了一下,然後很自豪地說:「不,我讀得很好,分數很高。」 「那麼你為什麼在這裡?」 「我來幫忙。」 約翰很吃驚,只能說:「噢。」 「我聽到你說我們的工作表現不好。因為我的工作不佳而讓你在週末加班,是不公平的。」 這回換約翰困惑。 「你和芭柏小姐說話時,我聽到你說,你這週末得為我們收拾善後,因此我想來幫忙。」 「我這大嘴巴這回又幹了什麼好事?」約翰心想。 「可以嗎?老大?」 「賽門,真不好意思。你的工作沒問題。你下班之後,芭柏才說你的檔案全都不必重做。不幸的是,其他申請人的表有一半得重來,我只是在抱怨大部分人的工作都不行,但你的沒問題。去上課,賽門,我很抱歉有這樣的誤解。」 「我正在疑惑為什麼找不到我的檔案。我很高興聽到我的檔案沒問題,但我還是想留下來幫忙。」 「為什麼?」 「不論是我還是別人的工作,我們整個部門都得為此同心協力,這就是烏部圖。」 「什麼?」 「烏部圖。」 約翰困惑地微笑。「不管是不是烏部圖,我都很高興你來幫忙。請叫我約翰。我們開始工作吧,說不定我明天不用來加班。」 「你是說,也許我們明天都不用來。」 「烏部圖?」 賽門笑了。「烏部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烏部圖意思是,我們全都得為此同心協力。 【推薦人】 疾病管制局防疫醫師 連加恩 < TOP>
Ecological intelligence:how knowing the hidden impacts of what we buy can change everything
作者: 丹尼尔·高曼(Daniel Goleman)著;张美惠译
简介: 我們不要漂綠的地球! 你我的消費習性,正以前所未見的速度創造毀滅性的生態赤字。 除了自欺欺人、漠視「屋裡的大象」,我們還有機會選擇建立綠色EQ,在家園消失之前! 全世界都知道,地球暖化問題不能再等了。為挽救萬物與地球共生的生機,國際間開過無數大大小小的會議,學界產業也提出無數大大小小的方案,直到最近一次的哥本哈根會議,結果仍令多數人感覺失望。 問題出在各國利益擺不平?還是設定的目標空洞不實?全球知名作家《EQ》作者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在他最新一本著作《綠色EQ》中揭示,關鍵在我們都缺乏綠色EQ這項集體智能--從政府單位、企業組織到個別消費者。所以不論我們怎麼努力,仍舊無法擁有真正的綠色政策、生產真正的綠色產品、實踐真正的綠色消費。 「徹底透明化資訊」(radical transparency information),是高曼提出唯一有效落實「綠色時代」的解方,唯有政府與廠商共同找出有效辦法,計算量測製程中每一項環節、每一項原物料對地球可能造成的危害,提供消費者整個生產製造過程「徹底透明化資訊」,否則我們所有看似大刀闊斧的作為、小心環保的努力,充其量不過是在「漂綠地球」,無法發揮真正影響,達到「從搖籃到搖籃」真環保理想。 ◎聯合推薦 知名作家/王文華 KIEHL’S品牌協理/王家琳 中研院地科所研究員/汪中和 環保署署長/ 沈世宏 中央大學副校長/李誠 台北縣長/周錫瑋 台大全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柳中明 電視節目主持人/ 陳文茜 台北縣三峽建安國小校長/陳玄謀 德盛安聯投信總經理/許慶雲 遠雄集團董事長/趙藤雄 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
作者: 史帝文·李维特(Steven D. Levitt),史帝芬·杜伯纳(Stephen J. Dubner)著;李芳龄译
简介:Whether investigating a solution to global warming or explaining why the price of oral sex has fallen so drastically, Levitt and Dubner mix smart thinking and great storytelling to show how people respond to incentives
作者: 牛尔著
简介: 從醫學院的高材生到新一代的美容教主,從化妝品的小業務到12億業績的網路美妝品牌;從一個空白無形的青澀少年,蛻變成多采獨特的自己! 牛爾與你一起分享:這追夢、造夢、終至圓夢的生命歷程。 牛爾,這位風靡兩岸美容界、媒體界和廣大粉絲的新一代美容教主,在他如今成功、榮耀的專業成就背後,其實蘊含著一段長達18年不斷追夢、造夢、終至圓夢的生命歷程。 從醫學系畢業後,他在眾人認為不務正業的質疑眼光下,一腳踏進了美容界,從一個被大雨淋得渾身溼透也要賣力跑生意的小業務,然後開始得到第一份美容講師的工作,接著再成為行銷公關、彩妝師、暢銷作家、明星級保養專家,從事品牌研發、創造與設計,並締造了單年十二億的業績……這18年來,他不斷扛起各種任務和挑戰,宛如賦形劑般,從一個空白無形的自己,歷經學習和磨練,蛻變成而今的自己。 在本書中,牛爾將藉由自己在美容職場和個人生活中所曾經扮演過的18種不同角色,分享他在各段歷程裡所獲得的寶貴經驗和自我鍛鍊,甚至是在經過長久努力、承受重大挫敗後才深刻習得的竅門和心得。在他的故事裡,你可以一窺美容界這個美麗的領域對於專業的追求與提升,同時汲取成功人生和工作經驗的傳承與建議,也能鼓勵自己持續抱著熱情憧憬,逐步找到築夢的方向與目標。 牛爾心語-給創業新鮮人的一段話 新鮮人剛出社會時,我建議找工作要以「興趣」與「學習潛力」為主要考量,而並非以薪水為主。當年,我在醫院和航空公司都可以拿到三萬元以上的薪水,在雅聞的薪水卻只有兩萬多;但是因為這個工作能滿足我的「興趣」,而且有機會「學習」,很快的,我不僅在美容業有所進展、拿到美容師執照,也工作得十分愉快,更願意積極投入。 雖然我對踏入美容業之後接觸的第一份「業務」工作,自覺不夠稱職、也談不上興趣,但是在這段過程中,我也把握機會隨時發揮所長。例如,我讓公司主管知道我在醫學方面的底子;即使害羞、自卑,還是隨時主動提供更多市場上的美容資訊給美容師及教學部門主管參考,也因而有機會獲得主管賞識,順利成為美容講師。所以,新鮮人不要害怕讓別人知道你的長處,這不是要你炫耀自己,而是讓自己能適時成為公司上上下下的得力助手,這樣就能得到主管或同事的認同,讓你的工作更加順利,也更能創造你在組織裡不可取代的價值! 不要因為學歷差、或是沒有接受過訓練,就覺得你差別人一截、無法勝任相關工作。只要努力自學,再加上發達的網路資訊,你更能輕易獲取許多專業知識,再透過反覆的閱讀、練習和背誦--就跟學習英文單字一樣,很快的,許多行業入門的「專有」名詞或能力,例如電腦軟體應用、語文能力等,都可以在上班或空閒時自學完成。有如鴨子划水般,慢慢地你的工作實力就會超越他人,而成為公司的重要角色。 從事公關或教育訓練的人,要將每個記者的採訪視為一種機會、並努力準備。一旦你經常這樣做,不但能藉由記者的出題找到答案,豐富你的資料庫,也能讓記者對你的表現更加信任,藉此幫助公司的產品增加被報導露出的機會。 面對上司或老闆指派的工作,這往往也是他所給予你的一種肯定、或是一種最真實的訓練機會,千萬不要質疑或排斥這種肯定或學習機會,因為不管成功或失敗,你都將是這個過程中最大的獲益者。 多數表面看來風光亮麗的行業,其實也有許多不足為外人道的艱辛。特別是在變幻莫測、競爭激烈的美妝及時尚產業,許多新鮮人也許正嚮往著Party上衣香鬢影的熱鬧畫面,但別忘記挑燈夜戰、超時工作的辛勞付出,才是這個圈子的從業人員更真實的! ◎聯合推薦 名節目主持人/于美人 台北醫學大學校長/邱文達 富邦文教基金會董事/陳藹玲 政大創新創造力中心主任/溫肇東 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 睽違4年美容教主牛爾最新力作! 【 18位美妝行家專文介紹】 紀敏吉、牛靜琪、胡家雯、溫佑君、蔡易伶、盧介華、張凡恬、張祥佑、詹育彰 張耀煌、支藝樺、張玉貞、沈怡君、林坤正、黃慧珠、李思慧、何國珍、葉紫華
Superconnect:the power of networks and the strength of weak links
作者: 理查·柯克(Richard Koch),葛雷格·洛克伍德(Greg Lockwood)著;张美惠译
简介: ■《80/20法則》(The 80/20 Principle)作者最新力作 二十一世紀的科學──網絡科學 現今高科技時代,人與人的連結程度愈高,網絡效應也愈明顯。而在網絡特有的集中效應之下通常只會出現少數的大贏家,因此,掌握了網絡的規則,就能掌握成功的機會。 本書探討了網絡對社會、經濟、文化的各種影響與運作模式,剖析學術理論背後的意涵,例如「六度分隔理論」以及「小世界觀」,也針對「長尾理論」提出顛覆性的獨到觀察與看法。而網絡也直接影響了個人生活,個人該如何形塑自己的網絡,以及面對不同網絡時的取捨,都是成功人生的重大課題。 構成網絡的三項元素: ■強連結(Strong links):親密的家人與朋友關係。 ■弱連結(Weak links):泛泛之交,不太熟悉的相識者。 ■社群(Hubs):個人所參與的或大或小的團體或組織。 柯克指出:弱連結將帶來寶貴的知識、機會與創新;而一般人倚賴最深的強連結反而是往前邁進的阻礙。另一項更驚人的發現:企業界的網絡主要是由握有超級關係的人脈王所形塑的,對市場結構、策略與產業政策具有深遠的意義。而這些個人與企業雖只是極少數,卻能創造出不成比例的巨大連結,為我們搭起一座橋樑,通往相距遙遠、非常不同的社會角落,讓世界變得更小,讓大家更能看到世界的豐富多元。 掌握網絡法則,你也可以是左右社群關係的超級人脈王。 名人推薦 富邦文教基金會董事 陳藹玲 Pchome Online董事長 詹宏志 奧美行銷公關事業部總經理 謝馨慧 「六度分隔理論」本不是一個新梗,但經過洛克伍德跟柯克兩位作者的發揚光大以及了不起的說書功夫、研究分析、科學舉證、故事說理,現在這本書已經是進階到可以教導讀者,如何有效雙重運用緊密的人際網絡及泛泛之交的弱連結,開展創造出工作與事業上更高的成就與目標。讀完此書後,可要隨時處處留意,貴人可能隨時出現在你身邊,可別有眼無珠,與機會擦身而過! 奧美公關行銷公關事業部 董事總經理謝馨慧 網絡理論是很熱門的話題。從優游網路到朋友之間的連繫,從經濟活動到大腦的運用方式,本書透過各種精彩的故事,精闢解析人類一切行為背後的基本脈絡。 牛津數學教授撒托依 我們不斷悄無聲息地穿越過他人生活中的短暫片刻。 羅伯特.梅納德.波西格 《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人類尋找自我的奇妙心靈之旅》作者
作者: 扶栏客著
简介: 歷史原來如此精采,如此有用,如此好看! 司馬穰苴為何說出「將在軍,君令有所不受」? 孫武如何幫吳王闔廬訓練出「美少女戰士」? 吳起怎麼殺了老婆往上爬?樂毅如何既報仇又發財? 田單是心理戰鼻祖嗎?白起為何變成了戰爭機器? 披露中國古代職場潛規則和成功法則 一本關於如何做人的古典案例 像當事人一樣看穿歷史人物的內心世界 本書展現了揭重重迷霧,真實鮮活的牛人(厲害高明且性格堅毅的人)向我們走來,雄渾慘烈的戰爭畫卷緩緩打。作者憑窗扶欄,好像與英雄的心同在。作者即將到中央台百家講壇說歷史,原本是在網上書寫他所熟知的歷史故事,筆法全新且獨特,以輕鬆自如、幽默詼諧的語言演繹司馬遷筆下的兵家高手。將司馬穰苴、孫武、孫臏、吳起、樂毅、田單、廉頗、趙奢、李牧、白起、王翦、衛青、霍去病、李廣家族、李陵等兵家的傳奇故事,以一種非常好看的形式講述給讀者,將讀者帶回到多年前的時代,從心理層面分析這些人事,貼近他們的時代及生活。書中每一個細節和事件都遵循著史實,充滿了智慧的幽默。 遠去的歷史人物和我們一樣生活在複雜的人際關係中,必須克服人性的怯懦、猥瑣、無知、狂妄和貪婪,必須平衡與上級、同僚和下級的複雜關係。一方面加入或者組織屬於自己的利益團體;同時又不得不被自己的利益團體裹挾著艱難前行。 走入司馬遷的兵家將領內心,我們發現他們和凡人的生活其實一樣;都曾經青春年少,胸懷夢想。不同的是,當他們的夢想被現實的銅牆鐵壁撞碎之後,他們比我們更強悍、更頑強、更執著,更懂得變通,更善於克服人性的弱點。無論多麼艱難,兵家們永遠讓你感到振奮,就像黑夜裏的路燈,沿著這些連續的光亮走下去總會有希望。 和司馬遷對話交流的過程是一種享受。老祖宗一點也不保守,他們的放超出我們的想像之外。 < TOP>
热门推荐
Imagined communities: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Ubuntu!: an inspiring story about an african tradition of teamwork and cooperation
Ecological intelligence:how knowing the hidden impacts of what we buy can change everyt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