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85 项 “昆仑出版社,2001” 相关结果
行走的刘索拉:兼与田青对话及其他
作者: 刘索拉著
出版社:昆仑出版社,2001
简介: 上帝给了刘索拉超凡的才华和美丽的容颜,《你别无选择》等为数不多的几部小说几乎成了先锋小说学的一面旗帜,艺术个性的充分张扬又使她从中国走向世界……这是一部关于音乐、艺术和人生的对话随笔集,其中收录了刘索拉从小到大近百幅相关照片和图画,并配有一张刘索拉的音乐cd碟。刘索拉在世界音乐舞台行走十几年,这是她第一部用文字、图片和声音较完整地表达自己成长经历和艺术追求的书。著名音乐理论家兼作家田青先生也是这部书主体的一部分。两位好友谦卑地在书中找准了自己的位置,他们相对而坐, 一杯清茶,一曲音乐,那种洞悉艺术真谛后的安然,那种虚怀若谷所显示出的大气,睿智和平静,不禁使人心驰神往……
第十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作品集
作者: 牛灵江主编;第十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编辑委员会编
简介:
My World
作者: (英)大卫·贝克汉姆(David Beckham)著;单成彪译
简介:在《我的天地》一书中,贝克汉姆第一次谈到了他自己的生活:从他踢足球成长过程中的早期岁月到曼联队使他进入了第一个球队,并在1998-1999年度连获英超三次冠军的记录,在1998年世界杯和2000年欧洲杯中为英格兰踢球。他讲述了与维多利亚的相识和恋爱、儿子布鲁克林的出生、他们的家庭生活——以及在频频成为媒体焦点的同时还要保持他作为一个运动员的焦点形象的压力。 在这本书中,与贝克汉姆的叙述相配的是由迪恩·弗里曼拍摄的极其动人的一组照片,弗里曼已经获准完整地接触贝克汉姆,包括踢球、训练、聚会,还有与其家人在家里的生活。这本书为我们展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偶像的一幅亲密的而且发亮的肖像。
1901年
作者: 王树增著
简介: 世界读书日特刊·专家荐书 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刘兵的推荐理由:这本书2001年昆仑出版社出过,去年海南出版社又出了一版。如果从装饰的角度来说,海南版要好些,如果从阅读的便利性方面来说,昆仑版更好。戊戌变法、义和团、辛丑之辱,历史的复杂幽深之处,被作者笔力千钧地铺陈出来,给了我们新的材料,新的发现,新的感悟。 莫言 王树增:回到《1901年》 -------------------------------------------------------------------------------- ★《1901年》不是写“皇上”的书 莫言:树增,首先祝贺你在《远东朝鲜战争》之后又写出了《1901年》这样一部大书。我觉得这两本书都具有以往纪实类文学作品中比较少见的宝贵素质:客观性。后者比前者更为明显。我很想知道,面对浩如烟海的素材,你是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判别和选取的? 王树增:书写的历史毕竟不是历史本身,所有关于历史的记述都难免评价,因此,“客观”地叙述历史只是相对的。这个客观不仅仅是叙述历史事件进程的客观,还包括“评价”上的“客观”———这个客观也许更有意义些,因为对历史的回顾,其有价值的意义在于回答当代人生存状态中的某种困惑。 写《1901年》的时候,我对野史笔记给予了极端的重视。我赞同鲁迅先生的论断,从更“接近真实”的角度上讲,野史笔记比官修正史可靠得多。但无论正史还是野史,都有一个取舍问题。我对史料的判定原则是:有明显标榜其政治立场者,剥其伪装反向取证;对人物、时间、地点有明显编造者,究其为什么编造后弃用;故弄玄虚装神弄鬼者,当戏剧剧本看待;躲躲闪闪吞吞吐吐者最有价值,其忸怩之处往往就是真实所在。莫言:去年的5月份,我们一起专程去保定参观了直隶总督衙门。当时,我正在创作《檀香刑》,我去保定的目的是想看看衙门的布局和结构,以免犯了技术性的错误。你的《1901年》中的好几个重要人物都在这座衙门里当过总督,而总督府对面的莲池书院里也发生过触目惊心的故事。我想知道的是,在那次参观中,你想了些什么?你还记得总督衙门前那座刚刚修建起来的、肯定比过去的要辉煌的牌坊吗? 王树增:当时我感觉你不是去游览一个古迹,而是如同回老家,去见一个值得纪念的先人。作为中国人,我们有理由对历史中的“权势”存在一种畏惧和仰慕,仅仅看见总督府里的那顶官轿就足以令我们这些草民心灵颤栗想入非非了。当时你举起相机要拍照,结果被看轿子的工作人员教训了一顿,似乎你的闪光灯一闪,轿子就可能灰飞烟灭。其实,整个总督府、整个清王朝就是一顶大轿子,尽管你我的先人当年无不抬得有滋有味。 一进莲池书院就看见了民国要员修建的别墅,然后就是几对耳鬓厮磨的恋人,只有你我两个心怀鬼胎的家伙一路东张西望。1900年夏天,70多岁的清廷重臣、户部尚书、道光皇帝的老丈人崇绮自己搓好了一根绳子,吊死在书院的偏房里。无论正史还是野史,都没有记载他到底死在哪间屋子里,于是我觉得每间屋子里都阴魂缭绕。 历史是平民创造的,历史是平民的历史。我对当今电视电影中那个拖着辫子神气活现的“皇上”有一种本能的厌恶。如果说到历史的辉煌的话,和那些个“皇上”无关,包括风雅的乾隆和懦弱的光绪。《1901年》不是写“皇上”的书。在《1901年》中,我过多地使用了“平民”这个字眼,这是中国人不太习惯的名词,但我觉得只有这个名词才具备广泛性,它包括除了“皇上”和“皇亲”之外的所有的人,包括那些日子过得远不如今人想象得那般滋润豪华的官吏们。就政治而不是文化而言,大清国从来没有辉煌过,即使今天的人修建了辉煌的牌坊。那座今人修建的牌坊下有个小广场,孩子们在嬉戏,恋人们在亲昵,倒是一派温情。这是我们留恋生活的最充足的理由。 ★我对“纪实文学”这个名称感到疑惑 莫言:在你的这部著作中,涉及到了李鸿章、袁世凯、康有为等诸多大名鼎鼎的历史人物,我想知道您如何评判这些人物? 王树增:许多人都自称懂点辩证法,但是到了用的时候又大都糊涂。 《1901年》第一章中关于康有为的篇幅不少,我喜欢这个性格和行为都颇奇特的知识分子。他是试图改变中国政体的一个伟大的先驱者。但也是封建专制制度下的一个“士”,这就使他在100年前居然主张在紫禁城里实行西方的议会制,同时又对封建帝制的留恋到了至死不悟的地步。这水火不相容的两面,才使他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而对李鸿章的评判更是历史上的一大难点。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使我们只要听到这个名字,就会联想到一个阴险的卖国贼,好像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史上没干别的事,整天就忙着把中国人往深渊里推了。可今天的中国人依旧在享受着百年前洋务运动的成果,而李鸿章恰恰是引导中国走上强国之路的洋务运动的无可争议的首脑。恐怕最不好评价的就是袁世凯这个人物了,因为他不但是封建帝制下的二品大员,到了民国他居然当了一届共和制政体的总统。中国近代史上没有比他更复杂的人物了。 我不是历史学家。在任何场合我都心虚地宣布:《1901年》不承担对历史上那些不一般的历史人物定性的任务,当然也就无法承担歌颂谁或谴责准的任务。 莫言:根据我的阅读经验,我认为《1901年》是一部既让人感到热血沸腾、痛心疾首但同时却又妙趣横生的书。我想,之所以能产生这样的效果,是因为你在书中使用了许多一般读者很难见到的素材。譬如辜鸿铭充当李鸿章的幕僚参加对外谈判,怒斥他当年的学生八国联军总司令瓦德西;譬如李鸿章去日本谈判被刺;譬如李鸿章访俄竟然由一个俄国商人接待,等等。《1901年》里许多生动得比小说还要小说的细节,你认为到底有多大的可信度? 王树增:“比小说还要小说”的细节不是小说,是历史事件。写小说的人对所谓情节的编织其实远不如历史生活本身奇妙生动。 和《远东朝鲜战争》一样,在《1901年》中我没有做任何历史事件上的虚构,不是我不会,是不能,也不敢。《1901年》的写作艰难得多,仅仅依据正史不甘心,大量参考芜杂的野史笔记也头疼。近代野史和笔记虽然率真天然,但多如翰海,良莠混杂,年代久远,考证起来颇有难度。我的原则是,我认为可信,或者我拿不准但有提供给读者判断价值的史料,小心慎重地采用。 莫言:实事求是地说,这些年来,所谓的纪实文学,已经有走到了穷途末路之相,有的人甚至将此做为求名求利的手段。前几年历史散文很红,赢得了大量的读者,但这些文章篇幅都比较短小,像你这样,用洋洋60万言的巨大篇幅来全方位地描述一个封建王朝的断年史的,实属罕见。接下来,你是否还要按照这条路子写下去? 王树增:我不知道在世界文学范围内,“纪实文学”这个名称是不是中国所独有,我一直对这个名称的定位是否恰当感到疑惑。“纪实”和“文学”似乎有点不搭界。文字的东西大概只有虚构和非虚构之分,国外把除了虚构的文字之外的东西统统称做“非文学类”。看来“文学”二字不是可以随便标榜的。《1901年》只是一种文体样式,叫做“纪实文学”有点不敢当。 除了写字,我不会于别的。以后还要继续写点“非文学”的东西,直到写的东西没人看了为止。 (《1901年》王树增著,昆仑出版社2001年8月43.00元) 《中国青年报》2001年11月7日
生活秀:最新低层生活小说
作者: 池莉等著;李师东选编
简介: 收在本书中的七部中篇小说,都是能够贴近生活内里的作品。可以说,这些作品,体现了作家的文学创作在关注普通人的生存处境上的最新进展和表现水准。首先,这些作品的表现普通人生活这一大的前提下,对作家们各自熟悉的的生活领域作出了有效的拓展和挖掘。本书中的这些作品涉及个体职业者、外出备工者、被拐卖的妇女、下岗工人、海外劳工等各类人的生活。当一个人离开了他固有的生活领域和职业范围,也就意味着他开始了充满个人经历的新的人生。而这种生活的流动和变化,也正是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普遍的生活处境。作家们对这一生活处境多方面的揭示,给读者的阅读提供了鲜活的内容。
American Tragedy:Kennedy, Johnson, and the Origins of the Vietnam War
作者: [美]戴维·凯泽(David Kaiser)著;邵文实,王爱松译
简介:本书以大量最新披露的档案和录音资料,真实地展现了肯尼迪、约翰逊等白宫统治集团是怎样一步步地将越南人民同时也将美国人民带入到一场战争悲剧中的,对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国际局势尤其是美国对东南亚各国的外交政策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绘和机敏透彻的分析,并对肯尼迪、约翰逊等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行为和丰富细腻的心理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刻画与描绘,揭示出美国白宫统治集团发动越南战争的内幕,是第一部从上层决策的角度表现越南战争的长篇纪实之作。作者将对历史的叙述与思考有机地融为一体,笔力苍凉遒劲,富有思辨色彩。
才女的世界
作者: 陈学勇著
简介:凌叔华的创作有中国绘画和外国文学素养垫底,散发着“一种七弦琴的余韵,一种素兰在黄昏人静时的微透的清芬(徐志摩语)。” 林徽因出身名门,20岁参与泰戈尔访华活动接待用英语主演了泰戈尔的剧作《齐特拉》。她的才貌双全名噪一时。文学作品不多,却名垂于中国现代小说史。后与梁启超之子梁思成联姻,并赴美留学,所学美术而志在建筑,被誉为中国现代建筑学的先驱。 还有,陆小曼、杨锋、张爱玲……
汉代丝绸之路的咽喉——河西路
作者: 王宗维著
简介:“河西路”这个词,汉代文献中包括两个意思:有时指汉金城郡黄河以西至玉门、阳关的交通道路;有时则包括道路两侧的所有郡县,泛指河西整个地区。本书中所用的“河西路”则两种意思兼而有之。 书中详细研究了汉朝政府开辟河西路的经过和为保卫和建设这个通道所采取的种种措施,确保丝绸之路畅通无阻和汉朝经营西域事业的节节胜利。为此,汉朝政府花费了巨大代价向河西地区大量移民,包括中原各郡县的汉民和各地少数民族,数十万居民移居河西,大增加了河西地区的劳动力,而且移民的绝大多数是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者,从而改变了汉西地区经济结构,使畜牧为主少农业的地方发展成为“畜为天下饶”“谷糴常贱”的富庶地区。汉朝政府在河西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设成就,吸引了河西地区的各少数民族人民,加上属国制度的设立,使各少数民族依靠汉朝政府,与汉民和相处,民族关系得到根本改善。汉朝对河西的开发和建设,使河西得到了长期安定的政治局面,保证丝调之路的繁荣昌盛。更多>>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纲
作者: 孙承熙著
简介: 产生于中世纪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是一种宗教性的文化。《史纲》大致按历史进程阐述该文化的产生、发展及其在中古时期所达到的成就。《史纲》认为,阿拉伯民族舍多神教而改信一神的伊斯兰教决非偶然,而是阿拉伯半岛社会制度发生巨大变革时期的产物,它是与阿拉伯人急需寻求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和新的社会组织形式来替代行将崩溃和解体的氏族经济和氏族社会的客观形势相适应的。同样与此相关的伊斯兰文化的孕育、诞生和成长也不是偶然的,而是在阿拉伯半岛的经济、政治、文化、种族、语言、地域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培植下脱胎成型的。如从文化的基础上吸收来文化如希腊、罗马、拜占廷、叙利亚、波斯、印度、中国等古代文化的营养相辅相成、融会贯通、有机结合的产物。 本书首先阐述了伊斯兰教传播前阿拉伯半岛的文化概貌,并较详细地介绍了在半岛南部和北部阿拉伯人所建立的区域性城邦国家及其所创造的绚丽多彩的古代文化;随后《史纲》对能较深刻地体现和反映伊斯兰文化的精髓和本质的内容诸如伊斯兰文化的发祥地——麦加和麦地那;阿拉伯人的先知——穆罕默德;《古兰经》和圣训;教义学派和教法学派;阿拉伯伊斯兰哲学和阿拉伯文学等进行了有重点的介绍和评价。
来春姨悲秋
作者: 王祯和著
简介:在台湾,“乡土文学”这个概念是有着它的特具的意义的。乡土,固然指的是自己生长的地方,有着它原初的土地、农村、市镇、城市等各自不同的成分,而更重要的,则是在这里所结合成的人与人、人与物、人与事的关系,由是而交织成他们的生活,显现出他们的感情、思想、梦幻与理想。这是他们个人和族群的根。所以,有人的地方就必然有着各自不同的乡土,由是而有了各自不同的文化,当然也就有了各自不同的乡土文学。在这些文学作品中,
看海的日子
作者: 黄春明著
简介:读陈映真、黄春明、王祯和乡土小说的随想 ――代序 在台湾,“乡土文学”这个概念是有着它的特具的意义的。乡土,固然指的是自己生长的地方,有着它原初的土地、农村、市镇、城市等各自不同的成分,而更重要的,则是在这里所结合成的人与人、人与物、人与事的关系,由是而交织成他们的生活,显现出他们的感情、思想、梦幻与理想。这是他们个人和族群的根。所以,有人的地方就必然有着各自不同的乡土,由是而有了各自不同的文化,当然也就有了各自不同的乡土文学。在这些文学作品中,
战后东南亚华人社会变化研究
作者: 梁英明著
简介: 东南亚是海外华侨华人聚居的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东南亚各殖民地相继独立,原有华侨绝大多数也已加入当地国籍,成为各国华裔公民。华侨社会转变为华人社会,使各国华人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本书从战后东南亚华侨转变为华人的历史过程,研究华人政治地位的变化、华人经济力量的增长、华文教育的兴衰,华人社团的演变、华文报刊的发展、华人融入当地社会的进程及其面对的问题,以及华人社会与祖籍国关系的变化和特点等,较深入地分析了东南亚华侨社会转变为华人社会的原因、过程、结果及对华人社会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本书的特点在于:对东南亚各国华人社会进行综合比较研究,避免孤立地罗列分国的资料,对战前东南亚华侨社会作简要回顾,以加深战后华人社会变化意义的认识,力求将理论性与知识性相结合。 在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中国的经济建设正在蓬勃开展,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经济合作关系必将获得更大的发展。东南亚各国人也将发挥更积极的作用。本书将为读者了解东南亚华人社会的历史与现状提供有益的帮助。
永恒的灵性
作者: (挪)乔斯坦·贾德(Jostein Gaarder)著;江丽美译
简介:《永恒的灵性》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是带有悬疑色彩的爱情小说,还是深寓哲思趣味的散文随笔?或者,是探讨生命起源以至人类演化的科学著作,还是关心永恒并且触及来世与轮回的宗教假说?正确的答案是:以上皆是。这简直是个万花筒啊!我们一起来欣赏贾德魔术般的手法。 本书的主要内容,是法兰克从此时开始的所见所闻与沉思冥想。他将这一切写成一封长信,寄给因为女儿过世与自己分居的太太复合,而安娜与荷西的故事也在经过高潮迭起的剧情之后,得到圆满的结局。
三星堆文化探秘及《山海经》断想
作者: 刘少匆著
简介:三星堆文化是一处距今5000年至3000年左右的古蜀文化遗址。自1929年四川广汉燕家对其首次发现至今,已发掘出大量震惊世界的珍稀文物,提出了许多人类无法破译的谜团,有世界第九大奇迹之称。本书作者以大量文献、史料和文物为依据,对三星堆文化的分期、断代、蜀人的由来、族属等谜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和求证。
文明小史:全卷
作者: [清]李伯元著
简介:《文明小史》,近代章回小说,我国近代小说代表之一,李伯元著。 本书没有固定的主人公,而是以流动的、不断变换的许多人物的故事做干线,全面地反映了中国维新运动期间的特定时代面貌,表现了大变革前夜的中国社会现实。地域背景亦相当广阔:除中国各地外,还有日本、美洲;所涉问题广泛:从维新派到守旧党,从官宦到百姓,从内政到外交诸多人物和事件纷至沓来,集中暴露了清朝政府的腐朽无能和假维新派的投机把戏。 被公认写得最精彩的是前十几回。
绿野仙踪
作者: [清]李百川著
简介:清乾隆年间,喜欢谈鬼说怪的李百川在四处奔走,历经艰苦挫折在生活旅途中,花了九年时间,才写成了《绿野仙踪》。 《绿野仙踪》在文学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它对传统的神魔小说有所突破和创新,融神魔小说,世情小说、历史小说为一体。 小说的人物描写十分精彩,尤其是那些活跃于人间凡世的小人物。小说中写达官之子温如玉贪恋烟花,倾家荡产的一段,最是精彩。郑振铎先生认为,这是“《绿野仙踪》写得最好的一段,也是许多‘妓院文学’中写得最好的一段。” 小说的用笔十分老辣,大气,富有幽默感,所写的人物对话,则口吻毕肖,绘声绘色,能把人物的个性,身份,心理在口语中表现出来,真是一个语言大家的风范。 李百川的朋友陶家鹤吧赏此书为“说部中之极大山水也”。郑振铎先生把《绿野仙踪》和《红楼梦》、《儒林外史》并列为清中叶三大小说
生为男人
作者: 石湾文
简介:本散文集共有4部分,分别是:人生当笑、家园望月、文坛光影、天下风景,共有散文48篇,其中有:“生为男人”、“分享愉悦”、“作家里的乡亲”等。
归乡
作者: 陈映真著
简介:乡土文学在中国有十分广大的读者.当代作家作品中,最具实力和影响的很多.经认真筛选,丛书确定了近些年来活跃在中国文坛的中青年作家刘醒龙、何申、李佩甫、陈映真(台湾)、王祯和(台湾)和黄春明(台湾)等六人.每人一部最有代表性的中短篇小说集.
蒙古国现代文学
作者: 史习成著
简介: 蒙古现代文学起自1921年,至今已有80年历史。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发展条件下,蒙古现代文学走过一条独特的道路。本书对蒙古现代文学如何发展,获得哪些显著成就,遭遇过什么困难,各个时期又有什么创作特色等,作了系统分析和介绍。为了让读者得到一个较为清晰的印象,作者选取值得关注的一些题材,如有关启蒙思想、爱国精神、人民革命、二次大战、牧人性格、市民习气、妇女命运、两性爱情和人生哲理等方面的作品,用自己的观点加以综述和评论。通过这些文字,把植根于广袤草原,表现那里人民的生活、情感和命运的蒙古文学,展示在我们中国读者面前。
醒世恒言
作者: [明]冯梦龙纂辑
简介: 《醒世恒言》,明代拟话本小说集,与《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合称“三言”。冯梦龙纂辑。 本书所收话本,多系改编前人之作。通过改编,使原来的故事主题更加突出且富于感染力,成为百姓饭后茶余的经常话题。四十个故事集于一册,类于今天的短篇小说集。其中影响较大故事的有《卖油郎独占花魁》、《灌园叟晚逢仙女》、《乔大守乱点鸳鸯谱》、《十五贯戏言成巧祸》等。
昆仑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