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生证券、金融市场和风险管理
作者: 罗伯特·A.加罗
出版社:格致出版社 2017年07月
简介:
《衍生证券、金融市场和风险管理》是HJM模型的参与开发者罗伯特•加罗及其学生阿卡德夫·查特吉的代表作,为学习和研究衍生证券和风险管理的读者提供了这个领域一个直观、易于理解的概论。书中,作者首先以对衍生证券市场的概括介绍作引,再逐一向读者介绍了衍生工具的几种基本类型及其相应的特征和风险,其中包括期货、远期、互换和期权等。随后,介绍了BSM模型的假设和应用,并在阐释BSM模型的基础之上,引入HJM模型,为读者提供了对HJM模型的系统、直观的介绍。作为HJM模型的参与开发者,罗伯特•加罗在本书中为读者提供了模型颇具实用性的介绍,是学习和研究衍生证券,尤其是HJM模型的必备之作。
【目录】
*部分 导论
1 衍生工具和风险管理
2 利率
3 股票
4 远期和期货
5 期权
6 套利与交易
7 金融工程和互换
第二部分 远期和期货
8 远期和期货市场
9期货交易
10期货监管
11 持仓成本模型
12 持仓成本模型的扩展
13 期货避险
第三部分 期权
14 期权市场和交易
15 期权交易策略
16 期权关系
17 单期二项式模型
18 多期二项式模型
19 布莱克—斯科尔斯—默顿模型
20 布莱克—斯科尔斯—默顿模型的应用
第四部分 利率衍生工具
21 收益率和远期利率
22利率互换
23 单期二项式HJM模型
24 多期二项式HJM模型
25 HJM Libor模型
26 金融风险管理模型
附录A 数学和统计
术语表
符号
参考文献
【免费在线读】
房价泡沫的破灭、2007年的信用危机、信用违约互换和债务抵押债券上数千亿美元的损失以及著名金融机构的倒闭永远地改变了公众对衍生工具的看法。如今衍生工具不仅仅关系到华尔街,同时也关系到普通大众的利益。而信用衍生工具又因被视为2007—2009年大萧条、经济产出下滑和失业率居高不下的罪魁祸首之一而饱受诟病。
那么衍生工具究竟是什么呢?衍生证券或衍生工具是一份金融合约,它的价值由标的资产的价格,如股票或商品或甚至是标的金融指数,如利率来决定。将衍生工具用作保险(用金融术语来说就是避险)用途可以减少风险,而使用其对未来事件进行投机则会放大风险。衍生工具以不同于普通证券的方式帮助人们投资和管理财富。
衍生工具的发展历程漫长而又曲折。在20世纪60年代,只有少数人研究衍生工具,涉及该领域的学术书籍尚未面世,而高校里也未见有相关课程。衍生工具市场并不大,大多位于美国和欧洲西部。那时的期货市场和华尔街上的仅有少数交易商使用衍生工具。期权市场当时仅为供专业交易员进行交易的平台(称为场外交易[OTC]市场),交易量很小。同时,期权市场也因为时不时的欺诈指控而落得坏名声。那时候没有人把衍生工具当作鸡尾酒会上助兴的话题,但也并没有人像今天这样对其指责和批评。在当时,开着外形酷炫的汽车,轻触一个按键就能转走数百万美元的傲慢衍生工具交易商还并不存在。尽管爱因斯坦已经发表了相对论,航天员也登上了月球,但并没有人知道该如何对期权定价。因为在20世纪60年代,没人会在意这些,衍生工具无足轻重。
而随后的几十年却发生了如此惊人的巨变!从20世纪70年代早期开始,衍生工具合约种类开始呈现爆炸式地增长,而它对金融和实体经济的重要性也与日剧增。从图1.1可看到,2006年后发行的衍生工具合约名义总价值超过了450万亿美元。这些市场如今都已迈向国际化,规模也以万亿美元来衡量。衍生工具定价领域的学术著作和文章也有成百上千篇。各所高等院校如今都在教授衍生工具课程,相关教材也层出不穷,衍生工具领域的专家也处处受到追捧。事实上,华尔街聘用了许多数学和工程学博士以及自然科学家来开发衍生工具,他们被尊敬地称为“火箭科学家”(或是“宽客”)。懂衍生工具在当年是件很时尚的事情,你会因此受到欢迎但也可能让人敬而远之。而在今天,了解衍生工具的运作是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市场为了顺应衍生工具交易经历了三方面的改变:引进新合约和新交易、合并和连通交易所以及引入计算机技术。有时候这些变化都发生在一瞬间。例如当2002年欧洲12个国家将本国货币替换成欧元后,以欧元计值的利率衍生工具市场发展势不可挡,甚至在某些领域超过了以美元计值的利率期货。
无论是好是坏,衍生工具都是金融创新的核心。如专栏作家大卫?维塞尔(David Wessel)在2008年1月17日在华尔街日报一篇名为《泡沫危机的根源》的报道中所写到的:
现代金融是一门强大的、创新性的现代科学。更多人拥有了自己的房子(其中许多还在支付他们的按揭贷款)——因为这些按揭贷款被转化为了在世界各地交易的证券。更多的工人爱上了稳定的工作,因为金融使他们不用再害怕商品价格的波动。更多天才发明家借助风险投资想得以实现梦想。更多的顾客在华尔街魔法的帮助下得到了更合理、更便宜的保险或是更丰厚的退休金。
由于文章出版时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处于大萧条,许多谴责衍生工具是危机罪魁祸首的人纷纷对其表示质疑。而这篇文章随后确实也提到了:“全美*金融机构在新型投资工具(衍生工具和其他复杂衍生证券)上几百亿美元的损失、信口开河的博士们迟来的领悟以及那些计算机天才们当年的自负——这都表明要是这些华尔街智囊团在别的领域工作的话,可能还会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