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16 项 “民族出版社 2014-4-1” 相关结果
土司研究新论:多重视野下的土司制度与民族文化
作者: 游俊 主编·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2014-4-1
简介: 游俊主编的《土司研究新论--多重视野下的土司制度与民族文化》由中国社科院与吉首大学联合主办的“第一届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二十几篇会议论文汇编而成。从中华民族文化、国家长治久安等视角进行土司研究的大视野,发现了一些新史料,引入了一些新理论、新方法,拓展了研究的领域。土司制度是我国古代社会政治运作和政治文化的重要创造,成为联系中央王朝与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纽带和桥梁。其历史意义在于:封建王朝运用这种较为宽松、灵活的统治方式,与边疆少数民族建立政治共同体的关系,并通过彼此联系的逐步加强,最终确立巩同的历史疆域。土司制度的创立及其体现出的正面功效,提供了以一国多制形式解决边疆问题的成功范例。
朝鲜族研究2013
作者: 中国朝鲜民族史学会 编
简介: 本次研讨会以“新中国朝鲜族社会变迁史”为主题,同顾和探讨朝鲜族社会过去几十年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变化。会议共收论文30篇,其内容可分朝鲜族经济社会发展、民族人口问题、民族教育发展问题、民族史研究、民族认同、民族语言使用与民族文化传统等领域,从多角度研究和探讨了朝鲜族经济社会发展与变迁,详情请见丁本论文集。本次研讨会是一次气氛热烈、讨论活跃的会议。与会学者各抒己见,特别是70后、80后年轻学者思想活跃,观点新颖,提出了许多新思路、新方法,为中国朝鲜族历史与社会研究注入新的活力和希望。 《朝鲜族研究2013》还从布局、格式上稍作调整,将《中国朝鲜族史研究》改为《朝鲜族研究》。其考虑:一是“朝鲜族”本是特指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的朝鲜族,而且如今朝鲜族日趋走向世界,加“中国”似乎有了限定;二是学会定位是朝鲜族历史与现实问题研究平台,不仅仅限于历史,故删去“史”字;三是为日后创建“朝鲜族学”研究体系做些基础性准备。
传统与变革:滇南的文化遗产与产业化之路
作者: 张黎明 著
简介: 我们所说的儒文化系统,一般可以略分为三个相互关联的范畴。首先是学术范畴,主要指经义的阐释。在儒家看来,“经”乃“圣人制作”,因此“垂型万世,如日中天”;而对于“经”的阐释则更是非同小可,不得有半言妄作。这些关于儒家经典的阐释在思想上建立了儒学的基本原则与体系。 其次是教育范畴。在儒家学术思想的传播过程中,教育成为了另一个重要的主题。如何将圣人的思想推广开去,使更多人从中得到助益,这无疑是十分必要的论题之一。儒家的许多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至今仍被奉为金科玉律,如我们经常提到的“有教无类”、“学而时习”、“一日三省吾身”、“格物致知”、“明体达用”、“知行合一”等等。 《传统与变革:滇南的文化遗产与产业化之路》主要从儒文化系统中的教育范畴入手,逐渐推进到当今时代及特定地区的具体场域之中。
民族 村落 家庭:酉水流域土家年研究
作者: 林继富,覃金福 著
简介: 林继富、覃金福所著的《民族村落家庭--酉水流域土家年研究》以田野调查的方式,通过实地调研、采访,对酉水流域土家族的土家年进行记录和实证性研究。土家年是居住在清江流域、酉水流域和乌江流域的土家人的重要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与不同的民俗事项,但至今土家年的传统已经被淡化甚至被遗忘了,所以,调查、记录当下土家年的生存状态成为保护土家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保护当代土家人生活的重要内容的一种手段。
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建会30周年精选学术文库.重庆卷
作者: 袁晓文,陈国安 主编,黎小龙 分册主编
简介: 《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建会 30周年精选学术文库(重庆卷)》收入了重庆近30年来民族学研究成果的35篇优秀的学术论文,论文内容涉及历史学、考古学、法学、民俗学等众多学科,集合了重庆学者在西南民族史、民族考古、民族法律、民族教育以及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体现了30年来重庆民族学研究的发展历程。
20世纪上半叶瑶族调查报告文集
作者: 瑶学丛书编辑委员会 编
简介: 瑶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编写的《20世纪上半叶瑶族调查报告文集》收录了我国民族学家杨成志、江应樑、徐益棠等20世纪上半叶关于瑶族调查的报告共14篇,是他们当时深入瑶族聚居区进行田野调查所保存下来的珍贵记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我国瑶族的社会、文化、习俗、信仰等情况。本书收集的文章均成于20世纪上半叶,与今之语言文字用法存在差异,为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和当时的风貌,以尽史料之用,编辑过程中尽量少做改动。
反射区理论研究实践
作者: 刘德周 著
简介: 现代医学的发展趋势之一是追求无创伤的原则,中国传统医学中的许多治疗方法就符合无创伤原则。针灸、按摩、刮痧、拔火罐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无创伤治疗方法。在这些疗法中,按摩疗法由于存在简单易学、效果明显并且无副作用等特征而特别受到人们的喜爱。刘德周老师所撰写的《反射区理论研究实践》一书以反射区理论作为全书的理论基础,重点对足部反射区的诊断和治疗进行理论和实践研究,还其中融合了手部反射区的诊断和治疗、指甲诊病、面诊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因此,该书的内容不仅对保健和疾病治疗有作用,对诊断也有很好的效果。本书将医学知识、足道、面诊、手诊、指甲诊病等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汉语与英语译文相对照,对于读者掌握诊疗知识和提高英语水平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平衡观点说心理:毕希名心理咨询访谈录
作者: 毕希名,张翼 著
简介: 哲学的分析,让平衡观点有了理论的高度,科学的解读,让平衡观点有了坚实的基础。 心理不平衡是心理问题的本质,“道法自然”“中庸之道”乃心理咨询本土化的良方。
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建会30周年精选学术文库.湖南卷
作者: 袁晓文,陈国安 主编,罗康隆,瞿州莲 分册主编
简介: 为纪念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建会30周年,学会组织相关省区编写了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建会30周年精选学术文库,本文库按省分卷,各省以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建会30年为期限,精选了一批优秀的学术论文,反映了各省民族研究的主要学术成果及研究动态。本书为罗康隆、瞿州莲主编的《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建会30周年精选学术文库(湖南卷)》。
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建会30周年精选学术文库.四川卷
作者: 袁晓文,陈国安 主编,李锦 分册主编
简介: 西南民族地区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世居民族数量与种类最繁多、支系最复杂的地区。早在z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大批接受过西方民族学、人类学等学科训练的学者,躬身到这个地区进行实地调查,将理论与田野相结合,撰写了大量有价值的学术论著,为西南民族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五六十年代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大调查,又为西南民族研究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和第一手资料。西南民族研究先驱者们的筚路蓝缕与学术耕耘,最终开创了具有中国民族学特点、西南民族研究特色的民族研究路径。
民族地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战略研究
作者: 张瑾燕 等著
简介: 张瑾燕编著的《民族地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战略研究》首先界定了科技发展能力以及自主创新能力的内涵,对科技创新能力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进行了理论综述和系统分析,构建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重点对8个民族省区的科技发展与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评析,并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相关理论,从战略与个案的角度,提出提升民族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理论指导与基本路径。
当代中国天主教本土化研究--以太原教区与石家庄教区为例
作者: 孙琥瑭 著
简介: 孙琥瑭编著的这本《当代中国天主教本土化研究--以太原教区与石家庄教区为例》以太原教区与石家庄教区为个案,以天主教与当代中国社会互动中的调适与疏离为主线,运用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志的方法,从思想观念、政教关系、福传与服务、礼仪与庆典、教育与传承等本土化层面展开论述,并借鉴其他国家、地区,特别是台湾天主教本土化的经验与成果,以典型人物、典型仪式、典型事件与典型个案为重点展开论述,力图展现当代中国天主教本土化的大致图景。
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建会30周年精选学术文库.湖北卷
作者: 袁晓文,陈国安 主编,黄柏权,田敏,刘伦文 分册主编
简介: 黄柏权、田敏、刘伦文主编的这本《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建会30周年精选学术文库(湖北卷)》以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建会30年为期限,精选了37篇优秀的学术论文,反映了湖北省民族研究的主要学术成果及研究动态。论文内容涉及民族理论与民族历史、土家族研究、民族经济与民族文化三方面。
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建会30周年精选学术文库.云南卷
作者: 袁晓文,陈国安 主编,何耀华 分册主编
简介: 为纪念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建会30周年,学会组织相关省区编写了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建会30周年精选学术文库,本文库按省分卷,各省以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建会30年为期限,精选了一批优秀的学术论文,反映了各省民族研究的主要学术成果及研究动态。 本书为何耀华主编的《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建会30周年精选学术文库(云南卷)》。
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建会30周年精选学术文库.西藏卷
作者: 袁晓文,陈国安 主编
简介: 孙勇主编的这本《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建会30 周年精选学术文库(西藏卷)》中在《西藏研究》(汉文版)创刊至2010年历史类、宗教类论文选 编的基础上编选而成的。读者从中能对西藏的历史宗教和当代社会的发展变迁的脉络有更为深入的认识,并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西藏和平解放60年来从黑暗向光明、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专制走向民主、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光辉历程有更为清晰的了解。
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建会30周年精选学术文库.贵州卷
作者: 袁晓文,陈国安 主编,余宏模 分册主编
简介: 余宏模主编的《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建会30周年精选学术文库(贵州卷)》中三十几篇文章涉及历史学、考古学、法学、民俗学等众多学科,集合了贵州学者在民族史研究、民族考古研究、民族法律与教育研究以及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等领域的最新成果,体现了三十年来贵州民族学研究的发展历程以及立足贵州,涉猎范围广、交叉学科多的学科特点。
民族出版社 201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