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46 项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相关结果
清词史
作者: 严迪昌著
出版社: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简介:本书以词风流变为主脉,以词派消长和各时期重大词创作活动及群体实践为骨干,从而经纬以大家、名家创作成就的论评。评估则以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两个方面探觅其“因”和“变”的沿革流向为重点。凡“史”都不应该也不可能跳脱历史时代的顺序,时势人心则总是直接间接地影响或支配着文学风气的演变,清词风气与时势人心这二者之间的感应同样契合如符。但词的历史毕竟不是社会政治史,所以词史不可能全同于历史书的分期。特别是如嘉庆、道光时期的词风的流变,套用“近代史”的习惯分期法会显得不切实际。 考虑到文学史或文体史不宜于考证辨析,所以本书中有相当一批词人的生卒行年,虽系笔者爬梳史料所得,然一般一不作考辨性展开,拟另著专稿辑述。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作者: 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编辑委员会[编辑]
出版社: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重印])
简介:《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全22册)》主要内容:1928年10月在广州成立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是民国时期研究历史学、语言学、考古学的重镇,《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于1928年创刊于广州。后史语所几经迁徙,《史语所集刊》仍出版不缀,直至1949年,《集刊》在大陆共出到第二十本。另有《人类学集刊》、《安阳发掘报告》等附录出版。该刊现存世不多,且搜集不齐,此次影印,有些底本从海外凑成完帙,得之不易。此次影印出版的《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忠实保留了民国时期出版的该刊原貌。收录1928年创刊至1949年止的全部20册,另有附录及索引2册,共精装22册。
明清传奇史
作者: 郭英德著
简介:中国古代的文化名称,往往相当紊乱而又相当模糊。一方面,一个文体名称,大多不仅仅指称一种文休,还可以指称多种不同文体;换句话说,不同文体往往可以有相同内涵的文体名称。另一方面,一个文体名称,即使当它指称一种文体时,也具有相当广泛的涵话性;换句话说,一种文化往往有着相当广泛而复杂的外延。有鉴于此,我们对明清传奇史的研究,便于能不遵循孔子“必也正名乎”的古川,首先从辨体开始。
Manuscripts from dunhuang in the National Library of China.1,BD00001-BD00084
作者: 任继愈主编;中国国家图书馆编
简介:《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敦煌遗书1》内容涉及公元4-11世纪的宗教文献、儒家典籍、公私文书、史籍地志。每册收敦煌卷子不等,约照片900幅。全部出齐,共计100册左右。敦煌文献的收藏因历史原因较为分散,目前国外所藏大多已经出版,国内收藏以中国国家图书馆为最多。
吴郡志
作者: (宋)范成大撰
简介:江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自公元前五一四年吴王阖建成,至今已届二千五百年。对于古需的兴衰演变,历代均有所记述,积有丰富的地方志乘资料。据不完全统计,苏州地区范围内傅世的各种府志、县志有一百八十余种,共千余卷,乡镇小志及山、水、园、亭、寺观、祠庙等尃志则为数更多。惜旧时刻印份数有限,加之历经变乱,保存不易,不少志书已成稀有,阅读极为不便。为适应四化建设的需要,充分发挥方志“存史”、“资治”、“教化”的作用,根据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关于整理旧志的要求精神,特对苏州著名方志分批进行标点重印,以供各个方面工作和研究之参考。 这里标点重印的有唐陆广微《吴地记》、宋朱长文《吴郡图经读记》、宋范成大《吴郡志》和清顾震涛《吴门表隐》共四种,前三种是我国方志中的名著,后一种辑有其它志书未收的苏州珍贵史料,故为学术界所重视。
西北马家军
作者: 王玉贵编著
简介:l94O年7月,马彪调赴皖北的临泉及豫皖边界的沈丘两县,并被整编为骑八师。全师共辖3团,并有直属营、连等。整编后仍属第一战区序列,同时接受第五战区李仙洲集团军的指挥。 8月间,该师调赴皖北的涡阳、蒙城、怀远等县,驻守涡河以南、沙河以北三角地带,牵制津浦铁路蚌埠沿线的日军。骑八师经常主动出击日伪军,出其不意地破坏敌占区的铁路、公路、桥梁等,以断敌通路,使其运输物资发生困难。日伪称该师为“马回子军”或“马胡子军”,对其戒备甚严。9月间,在怀远县涡河“岸的龙岗镇’马彪师与日军展开激战。马部先用埋设的地雷炸毁了敌人一辆坦克,继则凭借强固的防御工事,与敌近战。是役毖伤。军近干人。日军在退却中,竟施放毒气以阻我军穷追。经此一役,皖北一带的日伪军,如惊弓之鸟,再也不敢轻举妄动。“马胡子军”的声誉也传遍了敌占区,使敌胆寒。 1942年3月’马彪调任何柱国骑兵第二军副军长,并有升任《六十四军军长的传说,马步芳听信谗言,认为马彪有脱离青马集团的野心,加之补充的兵丁大多来自豫皖陕等地,势将难以控制。马步芳飞往重庆,向何应钦进行活动,并获蒋介石的同意,任命了堂兄马步康为继任师长,马彪调任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马彪1945年日本投降后,骑八师同其他友军,奉命开往徐州“接收》。因该师是杂牌军,只能在城郊驻扎。1946年1月’复由陇海路调至陕西富平一带。其后由于部队进行缩编,就与暂编骑兵第二师马禄部合并,整编为一个师,即骑八师,马步康仍任师长。3月,调驻甘肃永登。 青海马家军骑兵部队在抗日战争时期,转战万里’歼灭大量日本侵略军。所部官兵在战场上不怕牺牲,原有人马绝大部分都战死沙场,为国捐躯,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也赢得了良好的声誉。不过,也应该指出,由于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国共关系所呈现出的特点,青马部队的防区正好与新四军的活动范围相交错,马家军曾多次参加或发起对新四军的围攻,双方互有伤亡。如1938年10月,马元祥旅奉命在淮阳偷袭进攻日伪的新四军,致新四军第四支队的一个中队50多名战士牺牲,其后新四军进行反包围,俘马元祥旅连长以下160多人。1939年10月,又在黄泛区进击新四军。1940年9月,复在涡河地带进攻新四军,俘获新四军干部学员200多人,步枪200多支,机枪工0挺,服装200多套。上述种种倒行逆施,表明马家军反共反人民的本性即使在抗日战争时期也未有多少实质性的改变。 四、“六大中心工作” 1938年3月,马步芳任青海省代主席后,集青海军政大权于一身,开始丁马氏家族统治青海的鼎盛时期。他响应蒋介石关于“新生活运动”的号召,在青海推行“新政”。并仿照新桂系的做法,号召“自卫、自治、自给”,提出并积极推行“六大中心工作”。这些工作包括: (一)编组保甲。1938年,马步芳遵照蒋介石“实施保甲制度”的法令,将编组保甲作为“六大中心工作”的首要任务,成立了“青海省保甲编查委员会”。马步芳亲任主任委员,亲信马骥、马师融等8人为委员,制定了《全省编组保甲实施规程》等4种法规。规定保甲组织是“县以下地方组织系统,推行区、乡(镇)、保、甲四级制”。接着,各县相继成立了保甲编查委员会,开始编组保甲。全省共划分为7个区。因青省地广人稀,只好拼凑实施。至1949年止,全省15个县,共编有乡(镇)240个,1081个保,11628个甲,合计161729户,952671人(不含牧区)。 马步芳之所以热衷于在青海搞保甲制度,主要是为了强化其封建性的专制统治,进一步控制人民。他说道,推行保甲制度是“严密民众组织,充实自己力量,用自卫的组织,推进自治的工作”。他认为,推行保甲制度,不独是“六大中心工作”的中心工作,而且更是“为青海政教前途奠百世不拔之基”.他命令全省编组保甲的清查人员,在完成清查户口、编定居民户口门牌、选举保甲长后,按“保甲法规”的规定,要民众填具联保连坐甘结,订立“保甲公约”。公约规定:“各户互相监督,听从指挥,服从命令,不得违抗。来客禀报甲长,按时送交差役。各甲、户长,填具联保连坐甘结,决不暗通匪特,隐藏奸细。若有违犯者要立即密报,若有隐匿者,各户均受连坐之法。”同时规定:“保、甲长负有催粮收款、搜查罪犯、督促修筑碉堡、督训壮丁、督修公路之责。”举凡一切行政措施,无不通过保甲组织来推行。这使各族人民在政治上蒙受了沉重的压迫,在经济上遭受了残酷的剥削. (二)训练壮丁。青海历史上一向实行按户抽丁即拨门兵的制度。1935年马步芳就任省保安处长后,根据国民政府的《整理陕甘青宁四省保安方案》,制订出有关办法公布施行,正式训练壮丁。按照国民党中央的规定,18岁至40岁的青壮年要接受国民军事训练,但马步芳制订的《暂行壮丁组织条例》却把年龄扩大为17岁到50岁。并把编组保甲与举办壮丁训练结合起来进行,专区设区指挥部,县设壮丁司令部,区公所设总队,乡设中队,保设区队,甲设组,每组壮丁16人。所有队、组长,概由区、乡、保、甲长兼任,军事教官则调现役军官充任。各区保安团壮丁约达10万人。壮丁训练分为三期进行,第一期编训17岁到30岁以下的壮丁,第二期编训31岁到40岁以下的壮丁,第三期编训41岁到50岁以下的壮丁。每期训练两个月。应征壮丁,生活自理,服装自备。壮丁除接受军事训练外,还参加一定的修路、植树、挖渠等劳役。1943年,马步芳在全民军事化的口号下,又将全省伊斯兰教的阿訇、满拉集中起来进行训练,并灌输“反共就是救国,救国就要保教”等反动思想。牧区青壮年虽未参加壮丁训练,但对蒙藏王公和千百户头人的子弟,则以笼络手段,调至西宁,授以卫士或副官的职务,佯表关怀,实为人质,以便于控制。 马步芳编组保甲、训练壮丁的直接目的是扩大兵源,强化军事机器。根据国民政府的规定,常备兵本应由抽签决定,而马步芳却采取直接派兵、抓兵、抽兵的做法。所谓抽兵,即按户抽丁,两丁抽一,三、四丁抽二,从而把大部分青壮年都抽去当兵。不少人为逃避服役,故意将身体弄成残废,或倾家荡产去贿官买兵。结果导致田园荒芜,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生活陷于啼饥号寒境地。 (三)修筑公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交通部在兰州设立了西北公路工程局,准备修筑交通运输干线和与青海有关的公路,马步芳迫于当时形势的需要,遂作出配合行动,把修筑公路作为省府中心工作之一。计划在全省修筑6条干线,19条支线,全长1万多公里。6条干线是:青兰、青凉、宁临、宁玉、青新、青川等段,支线为省内各县之间的公路。最先修筑的是甘青公路宁享段。长110公里,除调民工1000多人外,还派马腾手枪团和二九九旅的士兵修筑。他们用铺沙石面的办法修筑,只数月即草草竣工。接着开始修筑青藏公路宁玉段。宁玉公路,长827公里,线路大都在海拔3000至4000米的高原上,工程艰巨,难度很大。马步芳派军官强迫被俘的红军战士1000多人去修筑,至1938年底修成288公里便道。 1943年6月,青藏公路工程处在西宁成立,马步芳指派建设厅长马骥兼任处长。下设4个课,7个工务总段,25个分段,并设总督导、分督导,负责筑路工程,工程技术人员则由交通部有关部门委派。在勘察、测量之后,宁玉段于1943年全面动工。原计划征用民工l万名,工程期限100天。由于马步芳对果洛人民采用暴力镇压,当地藏民奋起反抗,因此,摊派给果洛的2000名民工一个也未到达,参加筑路的民工实际只有6600人。因为开工较晚,天气奇寒,当年的施工计划完成不到原计划的40%。1944年6月上旬,各总段先后开工,实到民工17996人,超出原计划近8000人。马步芳限令9月天寒前必须全线竣工。筑路人员在高原劳动,呼吸困难,口鼻出血,面目浮肿,饱尝断水断炊之苦。有时遇到沼泽地带,还须从百里之外采运木、石填铺路面。藏族群众不习惯用铁镐背篓,多用双手挖掏,袋子装运,其状之苦,令人目不忍睹。宁玉段时经4月,即宣告“完工”。国民政府虽然拨有修路专款,但多被马步芳扣留侵吞,管理人员也层层中饱,因而工程质量极差。1944年lo月,从西宁发车,试行验收。由于路面不平,行车缓慢,有时还要靠人推牛拉,行驶了19天,才到达玉树结古镇。此线除西宁至倒淌河段外,其余路面大部分不能行驶汽车,民工、兵工付出的血汗,尽付东流。至于在青海东部先后修筑的一些支线公路,多系强征民工义务修筑,工程质量极差。马步芳怕压坏路面,连民间木轮大车也禁止通行。修筑公路本是便民利民之举,反而给人民带来许多不便。 ……
Manuscripts from dunhuang in the National Library of China.2,BD00085-BD00166
简介:《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敦煌遗书2》内容涉及西元4-11世纪的宗教文献、儒家典籍、公私文书、史籍地志。 每册收敦煌卷子不等,约照片900幅。全部出齐,共计100册左右。 敦煌文献的收藏因历史原因较为分散,目前国外所藏大多已經出版,国內收藏以中国国家图书馆为最多。
唐宋词鉴赏辞典
作者: 唐圭璋主编
简介:唐宋词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千百年来一直闪烁着夺目的光辉,许多名篇脍炙人口,行古传唱,至今仍然使人从中得到无穷无尽的艺术享受。 《唐宋词鉴赏辞典(精)》博采众长,提倡百家争鸣。对于词意的理解,要求尽可能准确,但不作繁刺的考证。在艺术鉴赏方面、 《唐宋词鉴赏辞典(精)》共选唐、五代、宋词人一百八十五家(无名氏未计算在内),词作六百九十七首。 《唐宋词鉴赏辞典(精)》词人词作的排列顺序一般依《敦煌曲子词集》(王重民辑)、《唐五代词》(林大椿辑)、《全宋词》(唐圭璋编)为准。每位词人的作品前列有该词人小传,内容包括生卒年,籍贯、经历,艺术风格及在词史上的地位。《唐宋词鉴赏辞典(精)》使用简化字。《唐宋词鉴赏辞典(精)》附有《读词常识》、《词学要籍简介》、《《唐宋词鉴赏辞典(精)》所见词牌筒介》及《词牌索引》、《词人索引》等五个附录。
吴地记
作者: (唐)陆广微撰
简介: 苏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自公元前五一四年吴王阖闾建城,至今已届二千五百年。对于古城的兴衰演变,历代均有所记述,积有丰富的地方志乘资料。据不完全统计,苏州地区范围内传世的各种府志、孙志有一百八十余种,共千余卷,乡镇小志及山、水、园、亭、寺观、祠庙等专志则为数更多。惜旧时刻印份数有限,加之历经变乱,保存不易,不少志书已成稀有,阅读极为不便。为适应四化建设的需要,充分发挥方志“存史”、“资治”、“教化”的作用,根据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关于整理旧志的要求精神,特对苏州著名方志分批进行标点重印,以供各个方面工作和研究之参考。
吴门表隐
作者: (清)顾震涛撰
简介:苏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自公元前五一四年吴王阖闾建城,至今已届二千五百年。对于古城的兴衰演变,历代均有所记述,积有丰富的地方志乘资料。据不完全统计,苏州地区范围内传世的各种府志、孙志有一百八十余种,共千余卷,乡镇小志及山、水、园、亭、寺观、祠庙等专志则为数更多。惜旧时刻印份数有限,加之历经变乱,保存不易,不少志书已成稀有,阅读极为不便。为适应四化建设的需要,充分发挥方志“存史”、“资治”、“教化”的作用,根据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关于整理旧志的要求精神,特对苏州著名方志分批进行标点重印,以供各个方面工作和研究之参考。 吴门表隐二十卷有附集,清顾震涛编纂,道光十四年(一八三四年)小辟疆园梓板。这个书名是何意呢?该书例言有云:“是书止载三邑境内,只录志所未及。间有虽载志中,未能明晰者,重言申明,故名《吴门表隐》”就是说,这部书是苏州方志的补充。
The critical review
作者: 《学衡》编辑部编
简介:《学衡(全16册)》杂志是二十年代南京东南大学几位教授创办的一个刊物,从1922年1月创刊发行至1937年7月因抗战全面爆发而停刊,共编发了79期,存世12年。该杂志的主要编者如吴宓、胡先骕、梅光迪、柳诒征等人学贯中西,创刊宗旨为“讲究学术,阐明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编发的文章既有关于中国古代学术的研究,也有对古代希腊罗马的哲学、宗教、历史、文学、艺术等的介绍,对开阔当时中国的知识界的视野,有一定的影响。由于时代的局限,该刊物也编发国少量维护封建主义的文章,鲁迅当年对此有过批评文字。
中华大典,文学典,宋辽金元文学分典
作者: 曾枣庄主编;《中华大典》编纂委员会编纂
简介:《中华大典(文学典):宋辽金元文学分典(共5册)》主要内容包括:宋文学部二/曾枣庄主编;三 宋文学部三/李文泽主编等。
端石论
作者: 广陵古籍刻印社选编
简介:《端溪砚考集成》,本社编。共收录了《水坑石论》、《端溪砚石考》、《端溪砚谱》、《端溪砚石记》、《端石论》、《宝砚堂砚辨》、《端溪砚坑考·附石隐砚谈·墨余赘稿》、《端石颖》、《端溪砚史》、《端溪砚志》等十一种寺门介绍端砚的书。 端砚是以产于广系端溪的石材制作砚,历来受到文人黑客的喜爱。同时端砚也以其斤圆满,雕刻精美,存世稀少而成为收藏珍品。端砚也以被现代许多收藏爱好者所喜欢。因而如何定其真假,辨其伪劣,就成为广大收藏爱好者关心的问题。因此本社收集历史上不同时代的作者所写的十一种关于端砚的经典著作,全面介绍了端砚的产地、年代、伪劣等各方面的知识。供广大读者参考。
魏晋南北朝文学论丛
作者: 周勋初著
简介:本书为《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系列丛书之一。读者可以从书中了解到: 1、魏氏“三世立贱”的分析 2、王粲患麻疯病说 3、阮籍《咏怀》诗其二十新解 4、《文赋》写作年代新探 5、左思《三都赋》成功经验之研讨 6、郭璞诗为晋“中兴第一”说辨析 7、《西京杂记》中的司马相如赋论质疑 8、论谢灵运山水文学的创作经验
中原大战
作者: 王晓华,张庆军编著
简介:冯玉祥听来,句句似有所指,浑身不自在。中午回到三牌楼家中,一边脱帽一边说:“蒋先生今天又说西乡隆盛,今天还有西乡隆盛吗?谁是西乡隆盛呢?” 在场的许世英、王瑚和刘治洲都是冯玉祥的同辈好友,王时任赈济委员会委员;许世英是冯的同乡,时任赈济委员会委员长;刘治洲一直为冯之幕僚,也是赈济委员会成员。他们七嘴八舌说:“焕章,站在矮檐下,怎敢不低头?凡事要忍耐。” “焕章,一切宜隐忍自重,不必想得太多。” 冯玉祥手下的诸大将张之江、李鸣钟、鹿钟麟、薛笃弼、秦德纯个个愤愤不平,但都不敢吭声。 吃完饭,冯玉祥放下碗筷,抹着嘴说:“近日失眠、胃病等症复发,据医生说是神经衰弱症。我得请个假,回开封疗养一段时间。” 于是冯玉祥匆匆忙忙写了一封简短的信给蒋介石与行政院长谭延阊。下午3时许赶到国民政府,当面递交了请假信,立即回宅收拾行囊。当蒋介石回味不对,匆匆携军政部兵工署署长陈仪和在京的高级军政人员赶到下关码头,冯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 冯玉祥故作难过,一脸病容与蒋氏握别。蒋介石假惺惺拉着李德全的手说:“大嫂,大哥的健康交给你负责,我遥望中原,馨香祝祷,还望大哥早日归来当家。”他又对冯玉祥说,“我早说过,今后如果大哥要回去看看,我便留京镇守。我若要出去巡视,便请大哥留此看家。我们兄弟合作,天下就可望太平了。” 冯玉祥说:“介弟放心,大哥去去就回。”二人热烈地握手,各道珍重。日落崦嵫,冯玉祥在下关码头,偕眷渡江。晚8时半,浦口车站,火车长鸣一声,吞云吐雾,“嘁里喀嚓”向北奔去。 冯玉祥躺在卧铺上,放下窗帘,倒头大睡。 江对岸,蒋介石暗暗搓手。这便叫: 鳌鱼脱却金钩去,摆尾摇头再不回。 蒋介石极为愤慨,不久,移樽就教,来到成贤街李宗仁寓所。 原来,1929年年初,中央与武汉不协的谣言甚嚣尘上。李宗仁为免使蒋介石多疑,便携郭德洁常住南京。 蒋介石说:“德邻弟,我一定要对付冯玉祥,他太不把中央和我放在眼里了。你我联手,一致行动如何?”他两眼如炬,直盯在李宗仁脸上。 李宗仁早知蒋氏各个击破之野心,他搬出一套大道理: “党内干戈千万不可轻动,因共产党日益坐大,日本军阀虎视在侧,我党内如发生内战,将予若辈以可乘之机。”他又说:“冯玉祥个性粗放,言语尖刻,是其短;而刻苦耐劳,善练兵,能与士卒共甘苦,爱国热情高,是其长。倘中央开诚布公,推心置腹,未尝不可使其为国家建设而尽力。政府如再发动舆论界,提倡正义,明辨是非,引人为善,冯氏必能接受中央的领导,故对冯氏宜感之以德,千万不可躁急从事。” 蒋介石皱着眉说:“冯玉祥自命老前辈,他会服从‘我们’吗?” 李宗仁听他加重“我们”二字,已懂得蒋氏欲与之联盟之意,便说,“冯玉祥一人易对付,但是冯氏统兵十余万,他下面的每一统兵将领都是一个冯玉祥。一个冯玉祥容易对付,无数个冯玉祥就难应付了。冯氏今日的作用,正如一串制钱上的‘钱索子’。有这钱索子在,有事便拿着这索子,一提即起。一旦这索子断了,钱散遍地,捡起来可就麻烦了。” 蒋介石见不得要领,遂告辞而出。回到三元巷总司令部,不禁怒火中烧,杨永泰又来进言,“该到了快刀斩乱麻的时候了,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蒋介石说:“我近来寝食难安,就是为了‘削藩’,但冯阎李三人合起来兵力远远超过我,近交远攻不管用。奈何?” 杨永泰胸有成竹地说:“依我愚见,近交远攻不行,就远交近攻。”他附耳说:“以军事解决第四集团军,以政治解决第三集团军,以经济解决第二集团军,以外交解决东北军……” 蒋介石眼球一转,大喜道,“畅卿,你真为我之子房(即张良)也。找个借口,”他用手作刀,狠狠在空中一抡,“三下五除二,一下子要先解决桂系!” 杨永泰笑嘻嘻地讨好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让他自投罗网,也怨不得别人。” 肘腋生变 蒋介石歪着头,审视全国形势图:“桂系从南到北到东,布成一条长绳,前后呼应,声势丕振,从何下手呢?” 杨永泰深思熟虑,指着地图:“李宗仁率大军坐镇武汉,统辖两湖,居长江上游腹地,进退有据;白崇禧率领雄师伸展于华北,孤悬在外;张定墦在长江口,陈兵上海,气势不凡;黄绍铉留守两广基地,巩固后方,支援前线。但有个致命之处……” 蒋介石忙问:“畅卿,你认为何处最为致命?” 杨永泰沉吟道:“主席雄韬伟略,我岂敢班门弄斧?”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说无妨。” 杨永泰直指湖南长沙:“这便是他们致命所在,湖南省主席兼第二军军长鲁涤平是谭延闾院长旧部,倾向中央,并不听李宗仁羁勒。” 蒋介石频频点头:“这第一着棋,便落在这里。” 2月中旬,驻长沙的第十九师师长何键悄然而至汉口第四集团军总部。 何键字芸樵,别署容园,湖南澧陵人。早年在湘军总司令程潜手下,后为唐生智第八军第一师师长、第三十五军军长。表面上不是蒋介石的人,却左右逢源,从中渔利。 坐镇武汉的是桂系第七军军长夏威、第十八军军长陶钧和第十九军军长胡宗铎。这三人早年都是桂系的下级军官,打打杀杀,凭一身本领,战功耪赫,从排长做到军长,也不过数年功夫。可谓踌躇满志,骄横自大。平日里李宗仁在时,尚能听从命令,李宗仁一走,便山中无老虎,猴子充大王,什么也不怕,有一例便可证明。 1928年6月26日,国民政府会议通过蒋介石总司令所提设立《裁兵善后委员会协同各部及建设委员会办理裁兵事宜案》。蒋介石挟天子以令诸侯,洋洋得意,乘军舰并偕一大批中央要员蔡元培(孑民)、吴敬恒(稚晖)、张人杰(静江)、戴传贤(季陶)及张群(岳军)、陈布雷(畏垒)和总参谋长李济深(任潮)去武汉。 28日到达汉口时,只见长江两岸旌旗招展,人山人海,武汉政治分会主席兼第四集团军总司令李宗仁率文武官员暨各民众团体到江畔码头举行盛大的欢迎仪式,口号入云,锣鼓震天。李宗仁当晚举行盛大宴会,为蒋总司令一行洗尘。谁知在宴会上,夏威、胡宗铎、陶钧三位军长年轻气盛,并不将蒋总司令放在眼里,均未出席奉陪。以至宴会上盘箸虚设,座位空空,令蒋介石十分生气。李宗仁慌忙使人去催,三位悍将在外大碗喝酒,大块吃肉,都拒绝前往。胡宗铎还酒气熏天地说:“有李老总在招待难道还不威风?要我们去干什么?” 此番,何键神神秘秘,向傲气十足的夏威等三人告密:“蒋介石通过水运从江西运了大批武器装备给湖南补充第十八师师长、湖南省主席鲁涤平部,准备对桂系动手。事情紧急,必须速谋应付之道。” ……
清嘉录
作者: (清)顾禄撰
简介: 《清嘉录》记苏州一地之习俗礼尚游览胜境,为晚近几士岁时地志之翘楚。文辞温丽,称物逮意,谨严粟密,不务矜夸,砭陋褒美,感抒平理。手拈一编,不觉终卷。书之始刊,不逾岁即东渡瀛海。于时,扶桑学人朝川鼎氏为之序,安原宽氏校勘训点,重镌敷布。彼地知音,不减中土。有唐绝唱,《枫桥夜泊》,逸响彼邦;此书之出,又益情愫。一书之微,墼而邦人士之企慕,馆文化交流之纂组,洵为东壁隽英,翰墨佳话这〔1〕。且历久弥鲜,即今日读之,亦觉芳馥馥,青条郁郁,物华竞呈,情随文迁。
弘光实录钞
作者:
简介: 《江苏地方文献丛书》就是为了给文史研究工作者、大中学校师生及有关文化工作者,提供一套比较完整的江苏地方文献的基本资料,以供分析研究和阅读参考。 《江苏地方文献丛书》将有选择地出版记述江苏历史上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科学、文化、地理、风物、习俗、掌故等内容的笔记、杂记、游记、野史、谱牒、志乘之珍品,少数著名的总集及影响较大的方志、日记、传记也酌量收入。 《江苏地方文献丛书》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用未刊稿本、钞本或旧刻本为底本,一般均作必要的校勘,并加新式标点,有少数品种也将采用今人新注的形式。
至顺镇江志
作者: (元)俞希鲁编纂;杨积庆等校点
简介:《至顺镇江志》是仅存的少数元代地方志之一,元刊本久已亡佚。清嘉庆初,阮元得到一部抄本,进呈内府,同时录存副本,加以校勘整理,由镇江包良丞出梓印。 作者俞希鲁,镇江人,是元代“京口四杰”这一,“学间浩博,淹贯群籍”。他编纂的这部志书,保存了不少地方文献的散篇佚文,记载了众多的京口掌故逸事。本志编纂有方,体例严仅,阮元誉之与“叙事精密,甚有法度”,可与元袁桷编纂的《延佑四明志》媲美。 本志在众多的古方志中,有它自身的价值和特点。
吴城日记
作者: 陈去病著
简介:江苏自古以来为人文荟萃之地,流传至今的文献典籍浩如烟海。充分地利用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对于发展和繁荣民族新文化、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江苏,都是不可或缺的。编辑出版这套《江苏地方文献丛书》,就是为了给文史研究工作者、大中学校师生及有关文化工作者,提供一套比较完整的江苏地方文献的基本资料,以供分析研究和阅读参考。 《江苏地方文献丛书》将有选地出版记述江苏历史上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科学、文化、地理、风物、习俗、掌故等内容的笔记、杂记、游记、野史、谱牒、志乘之珍品,少数著名的总集及影响较大的方志、日记、传记也酌量收入。 《江苏地方文献丛书》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用未刊稿本、钞本或旧刻本为底本,一般均作必要的校勘,并加辨析 式标点,有少数品种也将采用令人新注的形式。
泰州旧事摭拾
作者: 俞扬辑注
简介: 泰州素有「汉唐古郡、淮海名区」的美称,正史、地方志而外,有关泰州的历史资料,历代笔记中也很不少。清代夏荃和民国时的夏兆尘,先后辑有《梓里旧闻》八卷和《梓闻余录》四卷。鲁迅说:「野史和杂说自然也免不了有讹传,挟恩怨,但看往事却可以较分明,因为它究竟不像正史那样地装腔作势。《华盖集。这个与那个》」近年参预编纂《泰州志》,曾从有关泰州的笔记中采撷史料近两百万字,但限于篇幅,收入志中仅很小一部分这些笔记,不少鲜为人知,甚至濒于湮没,非常可惜。为保存地方史料,今选择自唐至民国的部分内容,分为十卷,汇成一册。原文错字、脱字径改`径补,不出校记;少数条目原无文题,酌拟的文题下加「关」以示区别;对原文有所删节,均以省略号标明。又为节省读者翻检之劳,对史实略加注释。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重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