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
作者: 吴承恩原著;宋孟寅,董侃,宋志刚编写
出版社: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
简介: 中国古典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早已家喻户晓,是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西游记》的问世,对中国后世文学影响甚大,除了《后西游》、《续西游》、《西游补》等仿效之作外,后起之神魔小说多受此书影响。在国外,最早于1724年流传到日本,日本开始翻译十多种版本。到20世纪中叶,《西游记》标名《猴》,在西方翻译出版。之后逐渐波及到美洲,一度掀起了“中国神猴”热,至今不衰。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达,影视、音像传播媒介使孙悟空、猪八戒等漂洋过海,蜚声国外,与美国的唐老鸭、米老鼠,日本的阿童木等成为世界各地小朋友最喜爱的艺术形象。
《西游记》这部具有童话幻想色彩的古典长篇神话小说,是明代作者吴承恩根据唐代高僧玄奘法师去天竺(今印度)求取佛经¬的题材,在金元传纪、话本、杂剧和民间口头传说的基础上创作的一部文学巨著。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江苏淮安人。约生活在公元1500年~1582年间。他出生于书香门弟兼小商人家庭,幼年就文才出众。但他却屡次科举落榜,一生不得志。因而加深了他对封建官场、科场腐败,世态炎凉的嫉愤。所以他到了晚年,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奋笔写出了《西游记》长篇小说,以寄托他的人生理想和对人世间真善美的赞颂和追求,对假恶丑的无情鞭笞和批判。
吴承恩在书中塑造了勇敢、智慧、深得人们喜爱的孙悟空这一艺术形象和个性鲜明的唐僧、猪八戒、沙和尚等人物。通过取经路上重重艰难险阻,奋力战斗而最终取回真经的故事情节,表现了华夏民族对一切邪恶势力的斗争精神和嫉恶如仇的意志,具有深刻的社会思想内容。吴承恩笔下的神佛魔怪、市井人物、神力妖法、恩爱情仇,与天上人间协调而自然,优美而富于幻想。更值得称赞的是作者的语言艺术独树一帜,既无《三国演义》、《聊斋志异》过多使用古汉语词,又别于《水浒》、《金瓶梅》夹带许多方言、方音,而是汲取了民间口头语言的精华和幽默、风趣的熟语。加之猪八戒在故事中插科打诨,更显得流利通畅,余味无穷。
我们动笔编写这本精彩故事之前,首先考虑的是:如何通过选材、编写,使故事既便于青少年阅读,又要保持原著在文学上的成就,即原著的积极的思想性,生动的故事性,光辉的人物艺术形象,隽永的语言特色和诙谐的幽默风格。同时也考虑到本书的读者对象主要是儿童,也删去了原著中少量的“儿童不宜”的章回情节。
把小说编成故事,改变了原著的体裁,并非简单地把长篇小说改编成故事或把原著的文学语言译成白话,浓缩了篇幅就成为故事。故事不同于小说,它具有自己的特点。故事要求描写事件的过程、刻画人物的形象,要强调情节的生动和连续性,而且必须适合口头讲述。由于故事要求情节循序发展,环环相扣,所以在原著文字中必须舍弃过多地心理、环境以及诗词歌赋的详尽描述,从中抓取既连贯又曲折有趣的情节来结构成适合口头讲述并环环相扣的故事。比如本书所写“大闹天宫”故事,是将原著第五、六、七回近二万五千字写成七千字的故事。像原著中对蟠桃园的景色,蟠桃宴会盛况,各路神仙中的名称、相貌、排兵布阵的场面等等细节描写,凡与故事情节发展不紧密的文字,一概从略。为不致每个故事的独立性而造成原著的系统性的脱节,在编写中,每个故事的开头一段文字,都与上一故事衔接。必要时还把未入选的章节作提要式地叙述,使读者能够鸟瞰式地顺着“取经”这条贯穿全书的主线了解原著的全貌。
与上述相关的问题是,我们还注意了“对原著负责”这一原则。即在编写、结构故事中,要忠实于原著。不过要把几个回目编写成一个故事,除了浓缩情节之外,有时故事会发生脱节现象。我们就在不损害原著主题思想前提下,进行少量的改编或创作,以求故事的环节 更加紧凑,更为合理。比如“女儿国奇遇”这个故事,原著中“心猿定计脱烟花”的情节过于简单,又因以琵琶洞妖摄去唐僧结尾。我们舍弃琵琶洞回目,续写了女儿国太师“将计就计”拦截唐僧的情节,使这个故事结尾更加生动完整。
作为故事体裁,固然要体现情节的曲折和风趣,但同时又要注意通过错落有致的情节来刻»¬孙悟空这一英雄形象和作为配角的猪八戒、唐僧形象的塑造。吴承恩创作《西游记》虽然取材于唐玄奘天竺取经的历史事件,但他有意识地把明代以前的话本、戏剧和民间传说中以唐玄奘为主要英雄人物,改成以猴行者为主要英雄人物,并赋予这一艺术形象以鲜明的个性。所以说,一部《西游记》中虽写了许多人物形象,但最具典型形象的首推孙悟空,这是编写故事必须把握的要领。
孙悟空是吴承恩着力塑造的理想中的神话英雄人物,是大智大勇的化身。他智慧无穷,武艺超群,正直果敢,爱憎分明,并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他又具有猿猴的自然属性,性格顽皮多动,酷爱嬉戏笑谑,即使在战斗中,也不乏诙谐的语言和挑逗的动作。他在任何困难面前从不畏惧,从不认输,为了真善美,天不怕地不怕地去进行战斗,这正是古今中外青少年们所爱戴的神话英雄形象。我们在编写故事时,凡有可能突出孙悟空形象的情节,均作了着力描写。
《西游记》中的二号人物要算猪八戒了,他是吴承恩笔下的一个较为复杂的社会典型。在吴承恩的笔下,猪八戒自私、狭隘、好色又有小肠鸡肚的嫉妒心。作者还让他保留了猪的又懒又馋的自然属性。正因为猪八戒的这些弱点,构成了他和孙悟空勇敢、正义、活泼好动的矛盾对立,因此演译了许多有趣耐看的故事。但是,猪八戒的本质还是好的,他有一颗善良而天真的心,和富于乐观、诙谐风趣的性格。我们在编写故事中,还特别通过“稀柿同八戒立功”这篇故事,表现了八戒在取经路上不怕脏不怕累的吃苦精神。
唐僧的形象,在吴承恩的笔下,一改他在史料中百折不挠,意志坚强的主角身份,成为孙悟空的配角。按人物身份,唐僧是师徒四人中的师长,作为文学艺术形象,他只能是第三号人物。由于吴承恩对宗教持有批判的态度,所以把唐僧所具有的高深的释教学问,对佛法的绝对虔诚和出家人的高尚修养,往往讥讽为愚忠、愚善:他性格温良但却软弱,事事向善却是非不分,尊性清高却耐不得艰苦,高尚的修养却又显出迂腐而脱离实际。所以在取经¬路上他常常受到妖魔的迷惑而遭到愚弄。吴承恩对唐僧也做了大量的歌颂,在《西游记》里,唐僧是取经¬最为虔诚的人物。他在危难面前始终百折不回头,信心十足。作者对他的弱点是同情的,把他置于取经¬路上九妖十八洞的磨难中进行锻炼,让他在实践中克服了自己的弱点,最后修成正果。这也是吴承恩的教化思想在唐僧身上的体现。
神话、仙话、妖话,实际上反映的是现实人生社会,反映着人性、人情、人的命运和抗争。明代学者李贽评议《西游记》,说是“游戏之中,暗传密谛”,吴承恩就是通过神话故事道出了他的哲理和人生观的密谛。在生活上的科场上的种种遭遇,使吴承恩加深了对封建官场、科场的黑暗、腐败以及社会上的世态炎凉的无比愤慨。通过小说中的神佛、仙道和魔怪之间的矛盾斗争展现了出来。同时也塑造了他理想中的英雄人物来扫除社会上的种种黑暗不公,最后以取经成功,达到他的理想境界。小说中的这些神佛菩萨、妖魔鬼怪,实际上都是人世间种种人物思想行为,各种职业生活的折射。天空中的玉帝、王母、金星、四大天王……就是人间的皇帝、皇后、文官武将。各洞中的妖魔是社会上一切假恶丑现象的折射。
最后讲讲编写故事时如何对原著中的语言艺术的借鉴与扬弃问题。前面已经提到,《西游记》的语言艺术是成功的,我们在编写故事时有许多可借鉴的地方,但吴承恩也有其时代的局限性,尽管《西游记》的语言与其他古典文学相比,达到了通俗流畅的地步。今天看来,其语言与现代汉语、普通话尚有相当距离,而不少词语令青少年读者费解。我们在结构故事时注意了保留和吸收原¬著的通俗流畅、风趣幽默的语言风格;使用现代汉语中的口语型的语言来写故事;在故事的遣词造句时,不用生僻词句,让青少年读者可以顺畅阅读;少量的生僻字做了注音。
鉴于我们缺乏根据古典文学名著编写故事的经验,这本书仅是初次尝试,难免缺欠,希望听到读者的批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