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随笔
作者: 弗朗西斯·培根
出版社: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2017年06月
简介:
牛顿说:“如果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读书可以“助娱乐”“添文采”“长才干”,让我们遇见更好的自己。《培根随笔》一书,就像巨人的肩膀,给了我们一架看得更远、变得更好的思想阶梯。
《培根随笔》与《蒙田随笔》《爱默生随笔》被人们誉为欧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经典,更曾被美国《生活》杂志评为“人类有史以来的20种zui佳书”之一,入选美国《优良读物指南》的推荐书目。
《培根随笔》萃集了培根在哲学、政治、文化、生活等四大方面的议论性散文佳篇,涉及政治、经济、宗教、爱情、婚姻、友谊、艺术、教育、伦理、学习等重要内容,彰显了培根的文学素养和独到而深刻的人生观、哲学观,蕴含着培根的思想精华。其语言简洁而富有诗意,文笔优美而警句迭出,篇幅短小而说理透彻,极富启迪意义。
【目录】
随笔集
一 谈真理
二 谈死亡
三 谈报复
四 谈厄运
五 谈作假与掩饰
六 谈父母与子女
七 谈结婚与独身
八 谈嫉妒
九 谈爱情
十 谈高位
十一 谈胆大
十二 谈善与性善
十三 谈贵族
十四 谈叛乱与骚动
十五 谈迷信
十六 谈旅游
十七 谈君权
十八 谈诤谏
十九 谈拖延
二十 谈狡猾
二十一 谈利己之道
二十二 谈革新
二十三 谈快捷
二十四 谈假聪明
二十五 谈友谊
二十六 谈花销
二十七 谈养生之道
二十八 谈猜疑
二十九 谈话语
三 十 谈财富
三十一 谈预言
三十二 谈野心
三十三 谈假面剧与演武会
三十四 谈人的天性
三十五 谈习惯与教育
三十六 谈幸运
三十七 谈放债
三十八 谈青年与老年
三十九 谈美
四 十 谈残疾
四十一 谈建房
四十二 谈园林
四十三 谈协商
四十四 谈随从与朋友
四十五 谈求情办事者
四十六 谈学养
四十七 谈党派
四十八 谈礼貌
四十九 谈赞扬
五 十 谈虚荣
五十一 谈荣誉和名声
五十二 谈司法
五十三 谈愤怒
五十四 谈事变
附 录
简略生平
名家评鉴
精彩文摘
著作略述
语录选编
中考题选
【免费在线读】
十六 谈旅游
(1625年作)
旅游,对于年轻人是一部分教育,对于年长者是一部分经验。不懂一国的语言就到该国去,那是去上学,不是去旅游。我倒赞成年轻人在家庭教师或严肃仆人的带领下去旅游,只要他懂该国的语言,并且到过那个国家就行。这样,他就可以告诉年轻人他们所到的国家什么东西值得一看,什么人士应当结识,什么活动或训练当地可以提供。如其不然,年轻人就如同鹰戴眼罩,所见甚少。
在海上旅行,只见海天一色,别无可看,人们应当写写日记。然而在陆上旅游,值得观察的景物应接不暇,人们大都疏于记录,仿佛闯入眼帘的比悉心观察的更值得一记似的,这岂非咄咄怪事!因此,日记应当常记不懈。
应当参观的事物有君王上朝,尤其是接见使臣;有法庭审案;有宗教法庭;有教堂和寺院,及其遗存的历史文物;有城墙和城堡;有海港和商埠、古物与遗迹、图书馆、学院、答辩、演讲(如果有的话);有航运与舰队;有大城市附近的雄伟建筑与游乐花园;有军械库、兵工厂、火药库、市场、交易所、货栈、马术训练、剑术、军训,等等;有上流人士喜欢光顾的剧院;有珍藏的珠宝、衣物;有精品陈列与稀世珍藏,总而言之,包括所到之处的任何值得纪念的事物。凡此种种,家庭教师和家仆都应多加打听。至于盛典、假面剧、宴会、婚礼、葬仪、处决人犯之类的场面,人们不必心驰神往,但也不可忽略不顾。
如果你要让一个年轻人做一次小范围的旅行,时间短还要见识广,你就必须这样去做:首先,如上所述,在他动身之前,必须学一点该国的语言。其次,上面同样说过,他得有一个了解该国情况的仆人或家庭教师。他还得带一些描述他要去旅游的国家的地图和书籍,这对他了解该国情况帮助甚大;他还应当记日记;不要让他在一个城市长时间逗留,时间长短按该地的价值而定,但不可太长。不仅如此,他在一个城市逗留之际,让他经常变换居住地点,在该城的各个地区都住一住,这样对结交人大有好处。让他不要净跟本国人厮混在一起,而应到他访问的国家的上层人士聚会的地方进餐。
变换旅游地点时,应当求人引荐去结识他要去的地方的名人,以便让他在想参观、了解的事情上得到帮助。这样他既可以缩短旅游时间,又可以增长不少见识。至于在旅游期间结识什么人,*好是各国大使的秘书和随员。这样,他在一国旅游,可以获得在多国的历练。他也得拜访名扬海外的各界名流,以便了解名实是否相称。至于争斗,必须小心避免为好,争斗一般是迷恋情人、宴会祝酒、争夺座次、挑剔言辞而引发的。一个人应当当心,不与脾气暴躁、动辄争吵的人交往,因为这种人是会把他卷进他们的争吵中去的。
旅游回国以后,不可把旅游过的国家完全置之脑后,而应当与*有价值的朋友保持书信往来,让他的旅游表现在他的言谈中,而不是他的衣着、举止上。在言谈中,也只能小心谨慎回答人家的问题,而不是贸然宣扬自己的经历;而且要表现出他不是想用外邦的习俗来改变本国的习俗,而是要把从国外学得的精华植入本国的习俗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