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代码:从科幻小说到电影经典
作者: 吕哲
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 2015-6-30
简介:一八九五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在法国巴黎卡普辛路十四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里,卢米埃尔兄弟放映了几部刚刚拍摄好的短片,有《工厂的大门》、《拆墙》、《婴儿喝汤》、《火车到站》等。尽管这些片子的画面质量甚至还不及现在的山寨手机摄像头拍出的效果,但在当时,这些由光影幻化出的“魔术”足以让在座的众人瞠目结舌。从此以后,电影就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不过,只有当故事片诞生的时候,现代电影工业才算真正开始成型。而种类繁多的小说就成了电影拍摄的天然题材库,由此电影改编,或者说是电影故事片对长短篇小说的“译写”就成了电影工业的一个重要环节。这其中,自然也包括从科幻小说改编而成的科幻电影,甚至可以说,科幻小说与科幻电影之间的关系远比其他类型的小说与电影之间的关系要密切得多。一九〇二年,号称“影史上第一位天才导演”的法国人梅里爱推出了经典科幻片《月球之旅》。这部影片取材于凡尔纳的《从地球到月球》和威尔斯的《首次登上月球的人们》,算得上是第一部改编自科幻小说的电影。虽然受制于当时的电影技术和特效水平,这部仅有二十一分钟的无声片还无法充分展现两位大师笔下气势恢宏的太空旅行,但却让观众们第一次在文字出版物之外,以形象而直观的方式领略到了科幻的魅力。此后,梅里爱又把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搬上了银幕。自梅里爱之后,众多经典科幻小说被世界各国的电影人改编成科幻片,像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英国作家斯蒂文森的《化身博士》、威尔斯的《隐身人》、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神秘岛》,等等。一九三六年,在H.G.威尔斯的亲自监制下,英国导演孟席斯改编拍摄了科幻片《未来世界的面貌》,将威尔斯在小说《未来世界》中对未来的种种描写,活灵活现的展现在世人面前,并开创了科幻小说家亲自参与科幻片拍摄的先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世界科幻电影的重心转向美国好莱坞。一九五三年改编自威尔斯的《两个世界的战争》的科幻片《世界大战》上映。该片不仅创下了票房佳绩,还是第一部入围奥斯卡金像奖的科幻片,获得“最佳剪辑奖”。随后,好莱坞片商纷纷涉足科幻片,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和《地心游记》,威尔斯的《时间机器》等先后被改编成美式科幻片。进入六七十年代,好莱坞的科幻片呈现出大分流的趋势,一方面大量打着科幻片旗号的廉价电影充斥银幕,成为不折不扣的票房毒药;另一方面经典作品也不断涌现。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大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他不仅把英国作家彼得乔治和安东尼伯吉斯的作品分别改编成了科幻电影《奇爱博士》和《发条橙》,而且在一九六八年,把阿瑟克拉克的短篇小说《哨兵》改编成了科幻影史上划时代的杰作《二〇〇一年太空漫游》。同年,改编自法国作家布勒同名小说的电影《猿猴星球》上映。后来,以该片为起点,发展出了波澜壮阔的“猩球五部曲”。同一时期,在苏联、法国、日本等地,改编自科幻小说的电影也层出不穷。以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系列为起点,科幻片进入了“重特效时代”,制作精良、富于视觉冲击力的科幻片,成为各大电影公司在全球攫取票房的利器。尤其是电脑3D动画技术的出现,更是让科幻片有了质的飞跃。越来越多的科幻小说被改编成了电影,而越来越多的观众也开始习惯于通过电影来接触凡尔纳、威尔斯、海因莱因、阿西莫夫、布雷德伯里、克拉克、迪克、克莱顿等人的作品。然而,从小说到电影,必然要经历情节和人物的取舍,环境、空间元素的强化,以及场景与对白由风格化向情景化的转变等。想象一下,那些讲述穿越古今、纵横星海,洋洋洒洒数十万字、甚至上百万字的科幻小说,为了适应电影拍摄的惯例,必须要压缩到九十分钟左右的时间里呈现,这无可避免的会对原著的精彩造成损耗。如果再遇到那些不靠谱的电影公司、二把刀的电影编导,结局会怎样也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对于真正的科幻迷来说,只看电影,不读原著将是一个巨大的缺憾。当然,在今天这个效率为王的时代,我们需要一种更有效率的阅读方式。于是,就有了这部《源代码——从科幻小说到电影经典》。这是一本能够捧在手上的科幻影集!它将带你从熟悉的科幻片开始,深入背后的小说原著,领略那些大师级作家的生花妙笔,讲述作家与小说不为人知的秘密故事。相信,只要是喜欢科幻的人,都会从这部书中有所得。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科幻小说与科幻电影都走到了历史的转折点。时至今日,经济与科技力量日渐崛起的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科幻版图中最富活力的新增长极。了解前人的成就,有助于我们把握未来的方向。但愿,这部书能够成为新世纪中国科幻强势发展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