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7 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1-07-01” 相关结果
启微·“俾斯麦的使团”:德国军事教官在中国(1884~1890)
作者: (德) 白莎(Elisabeth Kaske) 译:孙立新,顾年茂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1-07-01
简介:本书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一个由30名退役德国军官和军士构成的团体,他们是在1884~1885年中法战争期间来中国担任军事教官的。一方面是厘清他们的出身、脱离普鲁士军队的原因、适应中国生活的对策、结束中国工作之后的生活道路以及他们各自对中国的认识;另一方面讨论德国教官在中国的工作条件、中国雇主对其职员的要求和中国舆论对他们的感知、德国外交官在现场的作用以及知识和技术传输的条件和成果。除引言和结论,全书共分八章。
灾害的经济学分析:地震、居民储蓄与经济增长
作者: 姚东旻
简介:灾害是经济社会面临的一种持久挑战。一场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让身处“后疫情时代”的我们不得不思考灾害对经济系统的长短期影响、相应的灾害应急处置,以及针对灾后恢复的经济政策制定。然而,在回答这些具体的应用性问题之前,一个不可回避的基础理论问题是:如何刻画灾害情境下的微观个体决策机制以及相应的宏观经济效果?本书以2008年汶川地震为研究窗口,从事实确认、机制分析和宏观系统研究三个维度明确了地震对我国居民储蓄、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增长的影响。【目录】001/章灾害能够影响人们的储蓄行为吗?——基于汶川地震的微观计量检验003/一引言006/二文献综述013/三实证策略设计与建模025/四基准回归分析032/五稳健性检验043/六结论与启示051/第二章震后预防性储蓄的决策机制——再论中国的“高储蓄率之谜”053/一引言057/二文献综述060/三一个简单的三期预防性储蓄理论模型与数值模拟069/四实证策略设计与建模077/五实证结果分析094/六结论101/第三章长计远虑还是活在当下?——灾害经历、时间偏好与家庭储蓄行为103/一引言106/二文献基础与分析框架115/三一个简单的多期储蓄行为模型与理论假说124/四研究策略与方法137/五实证结果分析158/六结论167/第四章灾害如何影响家庭储蓄——来自中国2008年汶川地震的证据169/一引言172/二文献综述与框架175/三一个简单的内含认知自我控制的储蓄模型180/四数据与实证策略193/五实证结果208/六结论217/第五章自然灾害、居民储蓄与幸福感——一个有关参考点的理论预测与来自地震的现实验证219/一引言221/二文献综述228/三理论预测与数值模拟243/四实证策略设计与建模250/五实证结果分析265/六结论与展望273/第六章财政支出、银行信贷与经济增长——来自2008年汶川地震的新因果证据275/一引言281/二财政支出、银行信贷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三组争论289/三实证策略、方法与数据299/四基准回归分析309/五稳健性检验325/六结论
甲骨文丛书·穿过针眼(套装全2册)
作者: 彼得·布朗 (Peter Brown) 译:刘寅 包倩怡 李隆国 吴彤
简介:在《穿过针眼》中,古代晚期研究领域的创立者——彼得·布朗,从财富的角度审视了教会的崛起,以及它给崇尚贫穷美德、称贪婪为万恶之源的制度所带来的挑战。布朗结合奥古斯丁等主要基督教思想家的观点,考察了新财富涌入教会所引起的争议,以及人们对财富态度的变化;描述了富有的捐赠者在危机四伏的帝国中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展示了利用财富来照顾穷人与罗马旧式慈善事业之间的竞争;呈现了那些为了得到天上的财宝而捐出钱财的普通人。
启微·通往权力之路:康熙和他的继承人
作者: 吴秀良
简介:接班人的选择是帝制时代皇帝重要的政治决策之一。其不仅关乎国家的前进方向,背后更包含着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本书讲述的是康熙(1661—1722年在位)和他一众有望继承皇位的儿子之间的故事,尤其着意描写的是胤礽的两立两废。作者选择以父亲的视角写作这个故事。康熙是心理复杂、自我矛盾的人物,因此这一悲剧就成为令人极感兴趣的研究题目。
公共服务视域下农村人民调解供给 何阳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版书籍,达额立减】
作者: 何阳 著
简介:
拉扯大的孩子:民间养育学的文化家谱
作者: 安超
简介:本书是一个乡村女孩在成为母亲之后,通过口述史和民族志的方法写就的中国乡村百年传续的教育家谱,对家庭教育中的亲缘共育、恩德训育、吃苦伦理、青春期悸动、贵人相助、阶层摆渡、现代养育焦虑、完美母职、象征性父权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这里,我们既能看到一个农村家族的五代人在百余年间如何面对苦厄、动荡、无常把孩子“拉扯大”的复杂经验,也能看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休戚相关的“野孩子”们的长大成人的多条路径。【目录】章童年建构:拉扯孩子与长大成人1节摇篮曲中的三种童年1一、粗鄙的民谣与纯真的童谣2二、传统与现代力量的交织3三、平民教育叙事的缄默5第二节作为问题的民间养育学6一、卢梭式的教育乌托邦7二、内生性的文化传统13三、“先天不足”的底层文化21第三节书写“文化家谱”32一、问题的聚焦33二、对理论框架的争论40三、概念界定43四、以“家谱”为方法51第二章安身立命的耕读传统67节生计与养育共同体67一、“生养为大”:乡土社会的生育信仰68二、庄稼人的吃苦伦理和劳作本分74三、自发性的亲缘共育80第二节游戏、交谈与社会欢腾88一、野孩子:乡土儿童的生命力量89二、拉呱:世俗交谈的道德意义96三、乡村闲暇生活的公共性104第三节对精神世界的敬畏与神往112一、对文字和读书的渴求112二、恩义式婚姻的情感张力120三、对神灵与自然的敬馈126第三章集体化时代和转型初期的孩子们133节生计形式的转变134一、“农业粮”与“国库粮”:劳动价值的分层134二、家庭与集体生活的互动145三、儿童对苦难的间接性体验152第二节国家和学校的身影156一、国家的儿童157二、读书的实用性目光161三、苦学与反叛165第三节艰难的突破性力量170一、青春期爱情的魅力与道德围剿171二、与贵人相遇176三、地下青春文学的产生181第四章没有硝烟的教育战争187节80后的命运分岔187一、“办公室人”的结构性降级188二、“浪子回头”的新工人196三、生计晚熟与再家庭化202第二节文化互嵌式的养育实践206一、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206二、“严母玩父”的抚育者群像214三、“供养小祖宗”:代际关系的逆转223第三节结构性的养育焦虑230一、家庭教育的母职中心化230二、隐秘的童年反叛与成人驱逐239三、儿童照料领域的公共性危机247第五章大器晚成:民间养育学的文化洞察及其超越255节局限性的文化洞察256一、“无规矩不成方圆”的底线性教养256二、“举头三尺有神明”的道德性敬畏263三、身教、喻教与礼教270第二节匮乏之爱的情境依赖性275一、事业合作型家庭的去魅力化养育276二、强制度规训时的浅近自利279三、弱公共支持下的文化恐慌284第三节平民文化土壤的滋养287一、“立”:把成长还给儿童288二、“玩”:基于顽皮的闲暇教育学296三、“谜”:珍视儿童发展的纯粹目光301参考文献312索引327后记330
启微·“肤色”的忧郁:近代日本的人种体验
作者: 真嶋亚有 译:宋晓煜
简介:明治时代以来,近代日本以西方为模仿对象,努力谋求“富国强兵”“文明开化”。对于近代日本而言,西方是重要的他者。日本作为非西方国家却要实现“西化”,其本身就存在着自我矛盾。肤色的不可改变,恰恰以一种可视化的形式反映了这种自我矛盾。近代日本人究竟如何看待人种差异?近代日本思想的谱系中,人种问题到底是怎样的存在?本书通过聚焦明治时代到二战后日本精英的海外经历,考察这段曾被讳言的思想谱系。【目录】前言/1序章近代日本的自我矛盾/6一西方的权威化/6二邻近的他者与遥远的他者/15章模仿中的差异化:甲午战争以后/20一内村鉴三与苏格兰牧羊犬/20二与中国人的同化/30三蒙古人种/48四在日式服装与洋装的夹缝之间/54第二章“一等强国”的荣耀与不安:日俄战争以后/73一不能诉之于口的悲伤/73二讨厌自己的长相/83三被划归为“东洋人”/113四缺乏归属感/137第三章光鲜的“有色人种”这一现实/148一“平等”的背后:巴黎和会/148二排日移民法/176三自尊心何以安放/192第四章“实力至上”:德意日三国同盟及其前后/208一现实主义与精神主义/208二“黑眼睛与蓝眼睛”/229三不断背离却又无法背离/243第五章战败与爱憎之念/257一两个人的合影:昭和天皇与麦克阿瑟/257二崇拜与沮丧/278三难以填补的空虚/283第六章永远的差异:远藤周作与战后/295一诸神与神/295二皮肤的悲哀/307三血脉之隔/316四一流中的二流属性/328终章近代日本的光与影/352后记/381译后记/385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1-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