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tor flow, industry transfer and economic growth:theoretical exploration under the framework of spatial economics
作者: 邹璇著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简介: 《要素流动、产业转移与经济增长空间经济学框架下的理论探索》,在迪克希勒一斯蒂格利茨框架下发展了一系列包容新古典和新经济地理学特征的两地区四部门一般均衡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单要素(劳动力)迁移、多要素(资本和劳动力) 同时迁移以及产业空间转移对宏观变量的冲击和经济增长的影响。《要素流动、产业转移与经济增长空间经济学框架下的理论探索》构建了空间优化理论,分析了要素和企业空间动态一般均衡、内生的区际专业化分工以及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分析了要素和企业空间转移对包括经济增长的一系列经济变量的冲击,并提出了空间优化政策框架。
《要素流动、产业转移与经济增长空间经济学框架下的理论探索》指出,在规模收益递增情况下,劳动力、资本和企业是同向转移的。鉴于现实中的劳动力、资本和企业整体上表现为同向聚集特征,作者认为现实经济就是遵循规模收益递增规律的。在规模收益递增下,要素转移能够提高发达地区的要素收益率,而降低欠发达地区的要素收益率, 同时要素转移而导致的知识溢出促使发达地区生产技术升级,进而进一步扩大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的生产技术水平差距。对于发达地区而言,不仅得益于要素转入而导致的要素投入的扩大,还得益于生产技术升级而导致生产函数改进,因此要素转入促进发达地区产出以更大比例地增长。但对欠发达地区而言,不仅要素流出导致欠发达地区要素投入量的减少,而且知识溢入的缺乏导致生产技术水平的相对下降, 因此要素流出进一步减弱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势头。正因为要素转移对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影响正好相反,区际差距会进一步扩大。
《要素流动、产业转移与经济增长空间经济学框架下的理论探索》,对我国沿海一内陆要素流动性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发现我国的资本和劳动力转移具有非常明显的同向转移特征,东部沿海各省直辖市是资本和劳动力的聚集地,内陆各省自治区是资本和劳动力的主要迁出地,因此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以更大比例地增长,而内陆地区经济增长幅度小,这就加大了沿海与内陆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
《要素流动、产业转移与经济增长空间经济学框架下的理论探索》指出,在规模收益递增情形下,无论是劳动力的空间转移、资本的空间转移还是企业的空间转移对宏观经济增长都具有促进作用,这一结论是正确的,且意义重大,因为这一结论为政府运用空间优化手段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提供了一个新的政策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