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杨人权感恩之旅
作者: 远流实用历史馆编
出版社:财团法人人权教育基金会: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5
简介: 柏楊一生的遭遇,有其時代的共通性;然而柏楊處世應世的方式,卻更有其個人獨特的勇氣與堅持執著。我們試圖透過圖像閱讀柏楊一生的意義,以及他與台灣社會的交涉互動。本書運用傳主的生活照及相關圖像資料呈現柏楊生命歷程中各個不同階段的轉折。除展現視覺印象外,並輔以簡明的文字說明,藉由柏楊的經歷,見證台灣民主的發展進程。文字由傳主柏楊執筆,或從其回憶錄或作品當中選錄相關片段作為補充。嘗試將柏楊此一「小我」的人權生命歷程,化做一個「人權教案」供大家閱讀研究。
*本書由財團法人人權教育基金會和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出版
*本書由財團法人臺灣民主基金會補助印行
●前言
這個人.這個島
--柏楊人權感恩之旅
這個人的故事從這個島--綠島(原名火燒島)開始。
出生於大陸河南省輝縣的中國北方大憨個子,他由「郭立邦」本名,千方百計,想盡辦法要進大學讀書,卻因少小離亂,命運與性格又乖張而叛逆。為了能進入東北大學就讀,遂以變造中央大學政治系三年級肄業的「郭大同」證件,改名「郭衣洞」。從此終身變成「郭衣洞」。
1949年這一年,國共內戰正熾,郭衣洞由東北瀋陽逃難到北京,時局動盪不安,輾轉流落上海,而巧遇恩師吳文義,並隨之來到台灣,落腳左營,入屏東農校當人事員。原以為這是他劫後餘生,生活漸趨安定的開始,不料初來台灣,人生地不熟的外省人,人生重新洗牌不易。每每為生計維艱,前途茫茫所困。
郭衣洞的職業一再變更。1951年,他開始從事寫作。分別以「郭衣洞」「柏楊」,還用過「鄧克保」為筆名,從事筆耕。不料。好不容易培養出的寫作才能,也同時為他自己設下一生最大劫難的陷阱。一方面他寫作的能量日增、文名日盛,逐漸在文壇嶄露頭角,也因此備受當局矚目。其實,五○年代《自由中國》被查封,六○年代主張組黨的雷震被捕,這兩件轟動全知識界的大事,對於任何一個明智而識時務的文化人而言,都是一聲霹靂雷響。但,對於柏楊來說,他就是被「聾子不怕雷」那句俗語所導,自認一生對領袖忠誠,服膺國民黨才背井離鄉來到台灣,所以,他繼續縱橫筆墨,揮洒他的文章。
1968年,以文字賈禍終於爆發到他頭上。此事固然導因於美國「大力水手」的漫畫翻譯,實則因其長期對國民黨執政的腐敗顢頇,提出了尖銳猛烈的抨擊,種下禍因。「大力水手」的漫畫翻譯,不過是情治單位採取行動的一個藉口──挑撥政府與人民之間的感情,打擊最高領導中心。1968年3月4日,柏楊被調查局出其不意的逮捕偵訊。接下來是長達四個月情治人員的嚴刑逼供,屈打成招。一度以叛亂條例第二條第一款的唯一死刑論罪,繼而斟酌加減,最後,以有期徒刑十二年定讞。
1972年,柏楊被解送到綠島,他的命運隨著環島的海浪起伏跌宕,當刑期屆滿,根據軍事法庭的判決及減刑,理應於1975年釋放,卻仍被軟禁在台灣警總綠島指揮部,理由是「你到現在還是不聽話」。自由獲釋之日。從此更遙遙無期。
柏楊以追求自由、民主的初衷。倉皇逃到台灣。卻在綠島受監禁失去自由。那個年代,自由是操縱在少數掌權人手中的韁繩。民主的意義混淆模糊。法治與人權不過是執政者掌權的兵符。至此。柏楊對執政者徹底絕望,因而選定被捕入獄之日,做為自己的生日。在漫長被囚的歲月中,從此開始對整個國家民族做深入思考,將歷史的弔詭重新整合。
今天,自由、民主、人權、法治已是世界的主流思想,世界上無論位於那一個角落的國家,都不應、也不會自外於自由民主人權法治的國家。就以科技與經濟突飛猛進的情況而言,人類已發展到集體互相平行分工,然後再整合共生的階段,我們沒有理由停滯自己的腳步,仍然以威權、人治來箝制思想、牢籠人民。
柏楊一生坎坷波折,可以說是台灣歷史中為民主奮鬥不懈的一個典範。他的人格特質有一點令人注意,就是對人感恩。所以,歷盡艱難的一生,仍給自己的記憶留下很多感恩的人物。一個講求自由、民主、人權、法治的國家,要怎麼樣才能成長為一個民主成熟的國家,要如何成就為一個講倫理、追求道德的公道社會?這是我們進入現代文明社會必修的課程。
這本書《這個人.這個島》,不但以圖像記錄柏楊個人的掙扎和奮鬥,也錄影了台灣由專政極權,走向今日民主萌芽開花的歷史過程。全書分為三個篇章:
一、捲起千堆雪
為了追求自由民主,柏楊失去自由;當時,民主思潮低迷黯淡。柏楊一生奮鬥,經歷了台灣民主化過程的每一個階段。
二、筆力萬鈞
柏楊的寫作誠如旅美華人作家聶華苓所言:十年小說、十年雜文、十年歷史。每一個階段都有他特出的代表性,及轟動性的社會全面回響。
三、鼓動飛翔的雙翼
友情與親情是柏楊人生的兩隻翅膀。對他孤孓而飄零的身世而言,傳奇的友誼,每在他的窮途時救他出危難。親情的環抱更是柏楊人生最溫馨的驛站,所以,本篇又分:友情、親情兩部分。
面對文字與圖像資訊如潮水般湧來的時代,資訊是智慧累積的基礎。我們要把以往經歷過的的蒙昧無知與荒謬乖戾,珍貴的保留在記憶的檔案裡,隨時可以引用出來,做為我們後人建立現代文明、公民社會,藉以遵循或揚棄的指標。柏楊這本《這個人.這個島》的出版,原因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