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ursebook of western philosophy of language
作者: 成晓光编
出版社: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简介: 对这本教程的选材,我们主要有三方面的考虑。首先是分类题目。国外的读本一般都是按照语言哲学,主要是哲学语义学的传统来选题,重点放在对语言意义的探讨上。选题分类一般围绕着逻辑与实证、意义与涵义、内涵与外延、真值、指称、存在、意向、语言的结构、类型、要素和功能等话题来展开。但对我们的学生来说,除了了解这些传统的题目之外,还要根据当代语言哲学发展的趋势,结合我们的需要,更宏观地研究语言与人的关系,因为我们的目的是通过研究语言来更好地认识我们自己和我们的行为。另外,作为语言教师,我们还要关心语言哲学研究对教育的启示。因此,我们没有按照微观语言哲学的传统,而是采用了宏观语言哲学的视角,定了八个题目:语言的本质、语言与意义、语言与实在、语言与思维、语言与心灵、语言与进化、语言与人类行为和语言与教育。希望这几个题目能折射出我们的定位,即语言哲学着重研究语言与人的关系。
第二,关于选题范围。由于篇幅所限。本教程只能选收三十篇文章。这对浩瀚如海的语言哲学文献来说,仅仅是沧海一粟,很难表现语言哲学研究的全貌。从时间上来讲,从古希腊到中世纪,从近代到现代;从阶段上讲,从本体论到认识论,再到语言哲学论;从流派上讲,从形式分析学派到日常语言学派,从英美学派到欧洲大陆学派,从心智主义到社会建构主义;从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经典论著上讲,从柏拉图到培根、洛克、康德、弗雷格、密尔、罗素、维特根斯坦、索绪尔、洪堡、萨皮尔、沃尔夫、胡塞尔、海德格尔、伽达默尔、蒯因、卡尔纳普、奥斯丁、塞尔、格赖斯、戴维森、克里普克、乔姆斯基,以及许多当代的语言哲学家。选哪位不选哪位?选哪篇不选哪篇?是不是经典的都要选?这的确是一个难题。我们决定还是从选题的角度出发,选了那些与以上八个课题相关的、我们认为能够代表这八个题目研究现状的论著。入选的不少学者是心理学家、语言学家,甚至是修辞学家,但他们都在各自不同的学科对语言进行了哲学探讨,因此他们的研究代表了当前语言哲学研究的发展趋势。至于有些非常经典的论著,我们只能忍痛割爱。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国外的读本。
第三个问题就是每个题目下文章的排列顺序。有两个选择,一是按照内容,即文章的内在联系,二是按照发表年代的顺序来排列。我们选择了后者,这是因为如果按内容来编排则主观性太强。而按年代的顺序来编排,既遵循了历史发展的轨迹,又兼顾了内容上的衔接。因为后来的研究在某种程度上一定是对以前的论著的反映。如果所选文章在内容上出现了跳跃,那恰恰反映了语言哲学研究的发展,说明当前的研究出现了新的特点和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