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索寓言
作者: 韦苇 译
出版社:长春出版社 2009年7月
简介: 寓言是故事,但与一般故事不同。从简短而有情节,以事实为基础、以想象创造为手段进行连贯叙事这两方面的特点来说,寓言相同于故事,然而故事不一定要结合精神、道德、伦理教喻,而精神、道德和伦理教喻却是寓言的核心内容。寓言是比喻,但与一般比喻又不相同。比喻属语言修辞的范畴,它是语言形象化传达意思的手段,在传达一种隐蔽的思想这点上说,它和寓言有共同的特点,但寓言必须有一个完整的巧妙的虚构性叙事。所以,故事、比喻和寓言虽都是授业和解惑经常要用的文学形式,但三者本身的特性是各不相同的。 寓言文学的特殊属性中,对寓言文学的界定中,不可或缺的一点是:寓言总是在寻求一种道德格言、社会责任、生活真理和谆谆教诲。寓言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去表现人的精神,去改善人的行为。它是在一般很难猜测到的虚构故事中隐藏着自己的企图。它一般靠披上田野间的动物、天空中的飞鸟、森林里的野兽和树木的外衣,使读者接受并领悟,在不知不觉中,在无意识中,把读者引领去共同感受真、善、美,反感假、恶、丑。 杰出的法兰西寓言作家拉·封丹把寓言称做是:以世界为舞台的、涵盖广阔的、幕次奇多的小型喜剧。寓言作家要善于讲故事,要长于讽喻,他应该是伟大的教师,道德的校对,监察的代表和美德的赞扬者。 许多故事、譬喻、寓言都会引人发笑,但是寓言所引发的笑是特别有内涵、特别有思想的,在这一点上,寓言优越于故事和譬喻。 本书是西方文学中最早传入我国的一部书,它在我国明代,就以《况义》为书名开始流传,如果就个别篇章而言,则为时更早。1625年,传教士金尼阁把伊索寓言传入中国,他口述被记录的寓言有22则;1840年出版《意拾蒙引》,收寓言81则;此后又有不同的中译本相继问世。这与这部寓言集在西方早已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有关。《圣经》《古兰经》和佛经虽普及于东西方不同民族,但毕竟只在信奉该宗教的人群中传播。而本书的故事和故事中所包含的道理,却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所接受。人们用它们来丰富自己的智慧,辨别真伪、善恶、美丑与是非。孩子不缺少对故事场景、情境的想象能力,他们所稀缺的是人生阅历,而伊索寓言故事正可以、正能够以具象的方式,帮助年少的人们补充人生经验的不足,帮助儿童透过事物的外象看到事物的本质,用智趣的艺术形式向孩子传递各种生活的哲理,擦亮眼睛,清醒头脑,洞穿复杂的社会和人生。所以,本书虽然是西方文学宝库中灵光闪烁的珍宝,但一经传人我国,炎黄子孙也就毫不客气地将它们化为了自己的精神血肉。我们把它们中许多精彩的篇章收做了小学语文读本的课文。因此,从黄河之滨到大江南北,华夏儿女伊索寓言的朗读声,声声与塞纳河、莱茵河、多瑙河、密西西比河、尼罗河、恒河之畔孩子的伊索寓言朗读声相应和。这种文学的奇观,正说明着伊索寓言是文学化的人类生存智慧的结晶,也说明着寓言这种形象传达方式在全世界受到普遍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