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26 项 “长江出版社,2005” 相关结果
Bridges, ship-locks and navigation of Yangtze River
作者: 黄强主编
出版社:长江出版社,2005
简介: 为了便于广大航运企业和航运管理单位了解和掌握长江大桥和船闸的基本情况,保障船舶航行安全,长江航务管理局组织编写了《长江桥梁船闸与通航》一书。该书以长江干线为主,收集了长江干汉从入海口到源头沱沱河共计124座桥梁及三峡、葛洲坝船闸的主要技术资料,包括通航设计参数、水文气象、通航环境、参考航法、立面图、桥区(坝区)水域航行参考图和桥区水上交通安全管理规定等,收录了长江三峡库区段、芜湖到浏河口段实施航路改革以来最新的桥区(坝区)水域航标配布和航路资料,对长江干流拟建的桥梁、水利枢纽、主要通航支流汇入口处的桥梁以及过江隧道的情况也作了较为详尽的介绍,并附有船舶通过桥梁高度计算方法和长江干线基准面表等参考资料。 《长江桥梁船闸与通航》全书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可为港航企业,航务、海事、航道等航运管理单位,船舶驾引人员,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大桥建设、管理单位以及广大桥梁和航运爱好者提供较为权威的技术参考,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中华文化与水
作者: 靳怀堾著
简介: 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的生存发展须臾离不开水,同时水也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中华民族在认识水、治理水、开发水、保护水和欣赏水的过程中,留下了丰富的精神产品,领悟出许多充满智慧的哲思,奠定了中华水文化的深厚底蕴。因此,本书作者以宏阔的学术视野,以水为线,涉及哲学、美学、文学、艺术、民俗、军事、交通等多个领域,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对中华文化与水的关系进行了全面地阐释,展现了水对中华文化的深刻影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的研究没有仅仅停留在将水与某些文化现象、文学艺术作品进行简单罗列和肤浅比附的浅表层,而是凭借自己对中国文化和水利工作的深沉感情,将水文化的研究上升到了审美的层面,全面综合地进行论述,表达了学者式的个人化思考。 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水文化不应仅仅局限于水利文化,它的实质是人与水关系的文化,是“人类活动与水发生关系所产生的以水为载体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以水为轴心的文化集合体”。这一观点无疑是对水文化内涵的全新阐释,为今后的水文化研究拓宽了思路。 本书作者靳怀堾多年来一直从事水利工作,在完成繁忙的本职工作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广泛阅读、研究大量文献资料,潜心写作,历时8年著成此书,可谓“十年磨一剑”。 [
我不是人渣
作者: 张一一著
简介:本书以大学才子“我”大四最后一个学期的学习、生活和求职经历为主线,通过“我”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矛盾冲突,讲述了一个当今大学教育叛逆者成长的心路历程。 “我”逃课、赌博、顶撞教授、多门功课不及格,以致拿不到大学毕业证。在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中,“我”无比迷惘,找不到自己的人生定位。但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我”也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和信仰,坚信自己一定能够成功。最后,“我”终于静下心来,以自己的不懈努力,出版了一本畅销书,得到了读者的认可并开始规划自己所向往的人生。
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实验和理论
作者: 陈进,黄薇著
简介: 《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实验和理论》总结了作者20年来的结构实验和研究成果,对水工混凝土结构实验理论、实验方法、实验技术及非杆件结构的实际特性作了详细的介绍。通过三峡、南水北调等工程大量试验和应用,对水利工程中的非杆件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特性、配筋原理和结构安全性等理论问题进行了论述。
铁路客运专线建设技术交流会论文集
作者: 铁道部工程设计鉴定中心,中国铁道学会编
简介: 党中央、国务院对铁路客运专线建设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曾亲临建设工地视察,对客运专线建设寄予殷切希望,并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铁道部部长刘志军指出,建设客运专线,是实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重要内容,是缓解铁路运输瓶颈制约、快速扩充铁路运输能力、快速提升铁路技术装备水平、加快实现我国铁路现代化的战略举措。 本书收录了“铁路客运专线建设技术交流会”论文126篇。内容涉及轨道与线站、桥梁与隧道、地质与路基、电气化与通信信号等方面的理论和实际问题,集中了专家学者的大量研究成果。本书是铁路科技人员、广大职工、有关领导和关心铁路客运专线建设的各界人士了解铁路客运专线建设最新科技进步的有益参考。
随机分析方法基础及其在水工水力学中的应用
作者: 丁灼仪,周赤编著
简介:本书系随机分析方法在水工水力学中应用的基础知识读物,叙述深入浅出,着重于物理概念及其应用的论述,可供从事水工水力学研究的科技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应用,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教师和学生的参考书。
Changjiang intelligent flood emergency response system
作者: 谭德宝,吴道喜,程学军执笔;《长江防洪智能应急响应系统》编委会编
简介: “长江防洪智能应急响应系统”是长江防讯指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系统利用当前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充分考虑长江洪水特性,并结合几十年来长江水利委员会在防洪管理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实现了防洪调度实时决策和应急响应救灾指挥的现代化管理。该系统通过全球定位系统和网络技术实现了救灾现场的应急指挥,利用遥感监测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水动力模型实现了洪水灾情的实时评估和洪泛区的管理。该系统优点突出,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推广应用价值,将对长江流域的水资源管理、防洪减灾、生态环境保护起到积极作用,对加快我国水利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是对该项目成果的全面系统的总结。全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既有理论概念的阐述,又有具体技术实现过程的详细描述,并附录了大量相关技术资料。
河川径流量的概率分布
作者: (苏)Е. Г. 勃洛希诺夫著;张文胜,陈宝,蒋蓉译
简介:本书是苏联专家勃洛希诺夫的专著,提出了河川径流量多年变化的概率描述方法。研究的对象是:根据实测资料,在最大程度上拟合径流量变化的概率分布函数的选择问题以及分布参数的估计问题。
A Road Map to Be Middle Class
作者: 江山编著
简介: 中产阶级本身就是一个较为模糊的概念。在我国,更为准确的叫法应为中产阶层,指的是社会上具有相近的自我评价、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心理特征的一个群体。作者归拢小资、波波族、雅皮、白领、金领这些近几年来生花遍野,顷刻间又黯淡消歇的诸多符号,其实都是为迎接中产生活的即将到来而预放的朵朵烟花,中产阶级即将登上历史的舞台,引领时尚,优雅自信,并肩负社会的重大责任。 作者凭借其知识学养和媒体经验,率领着近年来风行一时的语词、隽永有趣的幽默、精致含蓄的风尚以及一个个光芒闪耀的名字,沿着中产路线一路行来,在每一个论题、每一种现象下层层深入,抽丝剥茧,诚恳地出谋划策,笔触穿行于冷静的分析和时尚的演绎之间。 全书风格简雅,又处处点染都市时尚。作者对中产阶级衣冠神态、品位格调的描摹细致入微,也恰如其分地道出中产阶级的理想、误区和无奈,列举出多种切实可达的参考路径,确实可给人以提醒、指示及鼓励。全书节奏缓急有致,有不动声色、条分缕析的概念阐述,有惊心触目、烽烟四起的职场全景白描,又杂冷峻诙谐的调侃解颐之言,展开一幅中产阶级的现世图谱,读之有味。 作者以冷静的笔触为中产阶级追溯前世今生:将社会、历史分析作为厚重可信的背景材质,雕琢出中产阶级的总体形貌;对照国内外各家之言,引出中产阶级的出现和发展在中国特色现状中的特殊意义―――“中国要做橄榄型”。至此,本书的主旨便已昭然:为步入中产指明方向,提供路线。
Studies on government’s land management behavior in China
作者: 陈银蓉著
简介:本书是对我国政府土地管理行为进行系统研究的一个初步尝试。其内容大致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在阐明政府土地管理行为的本质和内涵的基础上,建立了政府土地管理行为的理论框架;第二部分就我国政府土地管理重大决策和管理行为进行了具体分析,并对其提出规范和改进的建议。
著者还有:马建宏、边智华、黄学才
作者: 王连新[等]编著
简介: 本书结合三峡工程实例,主要讲述水库滑坡的产生、形成过程和水库滑坡的稳定性分析、判断的基本理论以及水库滑坡的防治方法,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水库滑坡与防治技术》是一本系统介绍水库滑坡的专著,汇集了作者多年来参加长江三峡水利枢纽、清江水布垭水电站等水利电工程水库滑坡勘察、设计、监测工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和丰富研究成果;系统地介绍了对水库滑坡的认识、调查方法、水库滑坡勘察技术与判断,以及水库滑坡稳定性分析的基本理论,详细阐述了水库滑坡防治技术和方法。 本书集理论、实践经验与工程实例于一体,内容丰富、实用性强,既是水库滑坡研究和实践经验的总结,也可作为滑坡防治工程手册使用,对水利水电工程及其他行业从事滑坡防治工作的科技工作者有很好参考价值。
Who Change China
作者: 黄雁主编
简介:本书介绍改革20多年来,在经济、政治、文化、体育、法律等诸多方面的风云一时的人物。他们大多在其所曾在的领域或更多领域改变或影响着中国的改革进程,作者将他们的出彩之处勾勒出来,汇编起来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花季影响
作者: 胡洁著
简介:本散文集收录了《蓝色情结》、《何时花开》、《洛可可式的交际》、《随梦而飞》、《童年之恋》、《我的第一次》等文章。
编者还有:长江水利委员会、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湖北省领导与管理丛书编委会
作者: 华中电网有限公司等编
简介: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也是世界大河之一,水资源和水力资源都非常丰富,但中下游平原的洪水威胁也十分严重。就水力资源来说,据有关部门的最近资料,长江流域水力资源的理论蕴藏量2.77亿千瓦,经济可开发量2.28亿千瓦,约占全国的60%。新中国成立以来,水利水电工作者的“长江之梦”,就是将威胁人民安全的洪水化为造福人民的电力、航运和灌溉。曾经有多少志之士望江感叹:“长江之水滚滚流,流的都是煤和油”。 许多长期从事水电建设的老同志,积极热情地写了本收。他们在各个不同的岗位上,亲历了当年水电建设的峥嵘岁月,他们是新中国水电建设的见证人。在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周年之际,将本书交给下一代人,这是一种郑重的嘱托,是有深远意义的。
神奇三峡
作者: 张立先著
简介:船出了西陵峡,经过一段宽谷的航行后就进入了长江三峡的另一座古城 巴东。 巴东古为信陵郡,因地处大巴山东和在古巴东郡东部而得名。南宋景平 元年(公元423年)分秭归置归乡县。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更名巴东县, 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巴东在商以前属稟郡国地,秦汉属巫县地,三国初 为蜀国巴东郡地,元属归州,明末清初属宜昌府。1932年划归施南府,今属 恩施州。 巫峡从巴东县的官渡口开始,结束于巫山县的大亍河口,全长42公里, 巫峡以巫山得名。她幽深秀丽,千姿百态,以俊秀著称天下。峡谷内长年云 遮雾绕,细雨蒙蒙,极易形成巫山云雨的奇妙景观。谷深峡长,奇峰突兀, 江流曲折,百转千回,船行其间,宛若进入奇丽的画廊,充满诗情画意,令 人叹为观止。唐朝诗人元積曾赋诗曰:“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 云。”可见巫山云雨乃是天下云雨之冠了。 巴东之所以出名,除了那两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的 诗句外,还与一位名人有关。这位名人就是北宋名相寇准。寇准原籍山西, 19岁时被派往巴东做县令。他在巴东任期的3年内,写下了上百首诗文。他 在距现在巴东县城约40公里的旧县城内建了一座秋风亭,常在此观景吟诗, 饮酒作赋。后来寇准当了宰相。秋风亭名声大振。此后历任巴东县令,走马 上任前必先至秋风亭饮酒赋诗,并留宿一夜,以求日后仕途通达。来巴东游 历的文人墨客们也极看重秋风亭,常常在此吟诗弈棋作画。 P58
Operation, Maintenance and Surveillance Manual of Yangtze River Dikes (OMS2005)
作者: 世界银行贷款长江干堤加固项目中央项目协调办公室编
简介: 在隐蔽工程项目竣工验收完成后,各项工程将陆续移交给沿江各市水利局或河道管理局。为了使沿江各市(县)水利局或河道管理局更好地对隐蔽工程实施管理和运行维护,使长江重要堤防隐蔽工程充分发挥工程效益,造福于两岸人民,应世界银行中国办事处的要求,由世界银行贷款长江干堤加固项目协调办公室组织参与隐蔽工程的建设管理、设计、监理单位和有关方面的专家,共同编写了《长江中下游堤防工程防渗护岸工程运行维护手册》(以下简称《手册》)。 本《手册》在编写过程中,根据隐蔽工程的特点,力求简明实用,对隐蔽工程的设计、建设等方面作了简要介绍,并系统阐述了工程运行管理维护的基本知识和主要内容,以及抢险措施等。《手册》按照隐蔽工程运行管理维护中所涉及的内容,分为隐蔽工程的主要结构形式、工程管理、防渗工程的运行维护、护岸工程的运行维护等四章。
中国三峡工程决策纪实
作者: 卢江林,张世黎,成绶台著
简介:这是一部全景式的描写中国三峡工程的长篇纪实文学。作者以浓重的笔墨,全面披露了中国几代领导人决策三峡工程的详细实情,生动描述了三峡工程的组织、设计、勘察和论证的全过程,对三峡移民、三峡工程与军事的关系等问题,也有广泛的涉及。全书以人系事,涉及100多位各级重要人物,核心材料均由当事人提供,不少事情鲜为人知。本书气势恢宏,富有感染力。
首届长江论坛论文集[电子资源.图书]
作者: 《首届长江论坛论文集》编委会编
简介: 2005年4月16日至17日,长江水利委员会在武汉成功举办了首届长江论坛,这是长江治理开发史上第一次跨地区、跨行业共商长江流域保护与发展大计的盛会。论坛以“保护与发展”为主题,由水利部、国家环保总局等国家有关部门和长江干流11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以及世界自然基金会等有关组织共27家单位共同发起。经过广泛交流、深入探讨和充分协商,论坛通过了《保护与发展——长江宣言》,取得了圆满成功,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作为首届长江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江论坛论文征集得到了广大水利工作者的积极响应。经过多方努力,《首届长江论坛论文集》已正式出版,分平装和精装两个版本。平装本共收录来自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长江水利委员会的论文共计116篇,精装本增加了长江流域11省、自治区、直辖市,部分外国大使馆官员和非政府组织等方面的领导和代表的发言。
香港骑士曾荫权
作者: 海棠,哲兮编著
简介: 他生于清贫之家,他曾是为生活而奔波的推销员;他服务过不同的政府,凭着硬朗、务实的作风,步步高升;他曾作为政务司长统领全港公务员大军;他曾说:“我是流香港的血、饮香港的水,绝对不会出卖香港人”他宣称:“用心、务实、为香港”他是真正“本土出品”的政务精英;他在香港是一个传奇。 他是新任香港特首——“香港骑士”曾荫权! 本书讲述了曾荫权个人的成长、奋斗和成功的历程,是香港在风雨洗礼中成为一个繁华社会的缩影。他的半生经历,浓缩了香港精英人士的典型成长历程,昭示着香港人的奋斗精神! 曾荫权简历: 曾荫权,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1944年10月生于香港。1964年香港华仁书院预科毕业。1981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进修,获公共行政硕士学位。 曾荫权于1967年加入港英政府,先后出任多个重要职位,主要工作范围涉及财政、贸易等。曾荫权于1991年任贸易署署长,1993年5月任库务司,1995年9月任财政司,是首位出任这一重要职务的华人。 1997年7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根据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的提名,任命曾荫权为香港特区政府首位财政司司长。2001年5月获任命为政务司司长。 2005年3月12日,国务院批准董建华辞去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职务后,按照香港基本法的规定,曾荫权以政务司司长身份出任署理香港特区行政长官。6月1日,曾荫权为参选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辞去政务司司长之职,获国务院批准。6月16日,曾荫权当选香港特区新的行政长官人选。6月21日,国务院召开全体会议,决定任命曾荫权为香港特区行政长官,6月24日宣誓就职。 曾荫权曾获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名誉博士学位。2002年因“多年来竭诚服务香港,成绩超卓”而荣获香港特区大紫荆勋章。 曾荫权已婚,夫人曾鲍笑薇,有两个儿子。在参选行政长官时,曾荫权曾感慨地说:他来自香港一个寻常百姓家,与大多数香港的子弟一样,曾经是香港的一个平凡的学生、为生活而奔波的推销员,后来又成为市民的公仆。“如果不是香港回归祖国,实现了‘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如果没有中央政府和香港人的鞭策和信任,我不可能在特区政府内担当核心的职位。” [
三峡工程1919-1992年新闻选集
作者: 张云昌,孙军胜,崔志豪主编;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编
简介: 本书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选择不同时代有代表性的新闻报道,勾勒出三峡工程的历史足迹。另外,还选取33篇重要历史文献和回忆文章以及三峡工程大事记作为附录,极具研究价值和参考价值。 本书的重要特色是不回避争论,选择了多篇关于三峡工程不同观点的文章,反遇了三峡工程研究论证期间几次大的争论的基本情况和有关人士的基本观点。争论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观点与观点的砥砺,对三峡工程决策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
长江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