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9 项 “北京燕山出版社,2011” 相关结果
- 全部分类
- 全部
- 文学
- 历史
- 哲学/宗教
- 法律
- 政治/社会
- 医学
- 教育/心理学
- 艺术/传媒
- 研究生考试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开课
- 语言
- 经济金融
- 管理学
- IT/计算机
- 自然科学
- 工学/工程
- 体育
- 行业资料
- 音乐
- 汽车机械制造
- 文档模板
- 创业
- 农学
- 生活
- 数据库教程
- 民族
作者: (英)狄更斯著;宋兆霖译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2011
简介:世界文学文库,随书赠送电影VCD。 本书是狄更斯后期创作的重要作品之一,是根据法国大革命部分史(即攻陷巴士底狱,及一七九二至九三年间的大屠杀等情节)写的一部历史小说,也是他的宏篇巨作中最短最精炼的,并且却是故事情节最曲折惊险,最惊心动魄的小说。作者在书中从广度和深度,全面地揭示了英国社会面貌:议会政治的黑暗、统治机构的昏聩、金钱社会的罪恶、人民大众的贫困…… 《双城记》是狄更斯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早在创作《双城记》之前很久,狄更斯就对法国大革命极为关注,反复研读英国历史学家卡莱尔的《法国革命史》和其他学者的有关著作。他对法国大革命的浓厚兴趣发端于对当时英国潜伏着的严重的社会危机的担忧。1854年底,他说:“我相信,不满情绪像这样冒烟比火烧起来还要坏得多,这特别像法国在第一次革命爆发前的公众心理,这就有危险,由于千百种原因——如收成不好、贵族阶级的专横与无能把已经紧张的局面最后一次加紧、海外战争的失利、国内偶发事件等等——变成那次从未见过的一场可怕的大火。”可见,《双城记》这部历史小说的创作动机在于借古讽今,以法国大革命的历史经验为借鉴,给英国统治阶级敲响警钟;同时,通过对革命恐怖的极端描写,也对心怀愤懑、希图以暴力对抗暴政的人民群众提出警告,幻想为社会矛盾日益加深的英国现状寻找一条出路。 从这个目的出发,小说深刻地揭露了法国大革命前深深激化了的社会矛盾,强烈地抨击贵族阶级的荒淫残暴,并深切地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作品尖锐地指出,人民群众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在贵族阶级的残暴统治下,人民群众迫于生计,必然奋起反抗。这种反抗是正义的。小说还描绘了起义人民攻击巴士底狱等壮观场景,表现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然而,作者站在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立场上,即反对残酷压迫人民的暴政,也反对革命人民反抗暴政的暴力。在狄更斯笔下,整个革命被描写成一场毁灭一切的巨大灾难,它无情地惩罚罪恶的贵族阶级,也盲目地杀害无辜的人们。 这部小说塑造了三类人物。一类是以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为代表的封建贵族,他们“唯一不可动摇的哲学就是压迫人”,是作者痛加鞭挞的对象。另一类是得伐石夫妇等革命群众。必须指出的是,他们的形象是被扭曲的。例如得伐石的妻子狄安娜,她出生于被侮辱、被迫害的农家,对封建贵族怀着深仇大恨,作者深切地同情她的悲惨遭遇,革命爆发前后很赞赏她坚强的性格、卓越的才智和非凡的组织领导能力;但当革命进一步深入时,就笔锋一转,把她贬斥为一个冷酷、凶狠、狭隘的复仇者。尤其是当她到医生住所搜捕路茜和小路茜时,更被表现为嗜血成性的狂人。最后,作者让她死在自己的枪口之下,明确地表示了否定的态度。第三类是理想化人物,是作者心目中以人道主义解决社会矛盾、以博爱战胜仇恨的榜样,包括梅尼特父女、代尔纳、劳雷和卡尔登等。梅尼特医生被侯爵兄弟害得家破人亡,对侯爵兄弟怀有深仇大恨,但是为了女儿的爱,可以摒弃宿仇旧恨;代尔纳是侯爵兄弟的子侄,他大彻大悟,谴责自己家族的罪恶,抛弃爵位和财产,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赎罪”。这对互相辉映的人物,一个是贵族暴政的受害者,宽容为怀;一个是贵族侯爵的继承人,主张仁爱。他们中间,更有作为女儿和妻子的路茜。在爱的纽带的维系下,他们组成一个互相谅解、感情融洽的幸福家庭。这显然是作者设想的一条与暴力革命截然相反的解决社会矛盾的出路,是不切实际的。 《双城记》有其不同于一般历史小说的地方,它的人物和主要情节都是虚构的。在法国大革命广阔的真实背景下,作者以虚构人物梅尼特医生的经历为主线索,把冤狱、爱情与复仇三个互相独立而又互相关联的故事交织在一起,情节错综,头绪纷繁。作者采取倒叙、插叙、伏笔、铺垫等手法,使小说结构完整严密,情节曲折紧张而富有戏剧性,表现了卓越的艺术技巧。《双城记》风格肃穆、沉郁,充满忧愤,但缺少早期作品的幽默。
作者: (英)简·奥斯丁著;雷立美译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2011
简介:《傲慢与偏见》是奥斯丁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为素材,一反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感伤小说的内容和矫揉造作的写作方法,生动地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这部社会风情画式的小说不仅在当时吸引着广大的读者,时至今日,仍给读者以独特的艺术享受。 奥斯丁在这部小说中通过班纳特五个女儿对待终身大事的不同处理,表现出乡镇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少女对婚姻爱情问题的不同态度,从而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观:为了财产、金钱和地位而结婚是错误的;而结婚不考虑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因此,她既反对为金钱而结婚,也反对把婚姻当儿戏。她强调理想婚姻的重要性,并把男女双方感情作为缔结理想婚姻的基石。书中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出身于小地主家庭,为富豪子弟达西所热爱。达西不顾门第和财富的差距,向她求婚,却遭到拒绝。伊丽莎白对他的误会和偏见是一个原因,但主要的是她讨厌他的傲慢。因为达西的这种傲慢实际上是地位差异的反映,只要存在这种傲慢,他与伊丽莎白之间就不可能有共同的思想感情,也不可能有理想的婚姻。以后伊丽莎白亲眼观察了达西的为人处世和一系列所作所为,特别是看到他改变了过去那种骄傲自负的神态,消除了对他的误会和偏见,从而与他缔结了美满姻缘。伊丽莎白对达西先后几次求婚的不同态度,实际上反映了女性对人格独立和平等权利的追求。这是伊丽莎白这一人物形象的进步意义。 从小说看,伊丽莎白聪敏机智,有胆识,有远见,有很强的自尊心,并善于思考问题。就当时一个待字闺中的小姐来讲,这是难能可贵的。正是由于这种品质,才使她在爱情问题上有独立的主见,并导致她与达西组成美满的家庭。 在《傲慢与偏见》中,奥斯丁还写了伊丽莎白的几个姐妹和女友的婚事,这些都是陪衬,用来与女主人公理想的婚姻相对照。如夏绿蒂和柯林斯尽管婚后过着舒适的物质生活,但他们之间没有爱情,这种婚姻实际上是掩盖在华丽外衣下的社会悲剧。 奥斯丁的小说尽管题材比较狭窄,故事相当平淡,但是她善于在日常平凡事物中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不论是伊丽莎白、达西那种作者认为值得肯定的人物,还是魏克翰、柯林斯这类遭到讽刺挖苦的对象,都写得真实动人。同时,奥斯丁的语言是经过锤炼的,她在对话艺术上讲究幽默、讽刺,常以风趣诙谐的语言来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征。这种艺术创新使她的作品具有自己的特色。
作者: (丹)安徒生著;叶君健译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2011
简介:十九世纪是西方文学艺术发展的高峰时期。大师们辈出,具有永恒价值的优秀作品不断涌现。这些大师、这些作品,至今仍在起世界性的影响,给文学艺术创作提供典范。儿童文学也不例外。它在十九世纪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这方面的一个杰出作家就是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1805—1875)。他的童话至今仍为全世界的儿童——也包括成年人——所喜爱。他的名字自然也是家喻户晓。我国的小学语文课本都选有他的作品。换句话说,凡是受过普通教育的中国人,无不知道这位丹麦大师的名字。 安徒生的童话作品与民间文学有着非常密切的血肉联系,他的作品大多取材于民间故事或引用民间歌谣和传说,继承并发扬了民间文学朴素清新的格调,非常适合阅读与讲述。 安徒生的童话故事具有鲜明的语言风格,他大量运用丹麦下层人民的日常口语和民间故事的结构形式,语言生动、流畅、自然、优美,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安徒生童话》包括了安徒生创作的童话作品,从中可以了解安徒生童话的全貌,感受其间的无穷魅力。其中著名形象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上当受骗想穿新衣服的皇帝栩栩如生,故事生动有趣,想象奇特丰富。阅读这些作品,可以品味到真、善、美的巨大魅力,受到启迪和感染。本书图文并茂、全面厚实,是世界儿童文学的经典,同时又是阅读和收藏的优秀版本。
作者: (德)格林兄弟著;杨武能,杨悦译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2011
简介: 《格林童话》产生于十九世纪初的德国,具体讲“几乎就在黑森、莱茵河、金齐希河一带”靠北部的地区,自然便带有浓重的地域色彩、民族色彩和时代色彩。随便列举几点,以说明这个问题—— 故事经常发生在黑黝黝的森林中和茫茫的原野上,有时也出现河流和湖泊,但却绝少提到大海——偶尔提到也只与漂泊到远方的异国有关——山呢,也多为幻想出的不高却难爬的“玻璃山”。这些都告诉我们:当时的德国也和现在一样,是个多森林和草原的内陆国。 自十七世纪的“三十年战争”以后,德国分裂成了数以百计的小国小邦,其中势力较大的也多达三十六个。它们之间相互争斗,还不时地与周围的邻国争斗,使德国几百年间战火不断,一直充当欧洲的战场。因此,在《格林童话》中东一个国家西一个国家,国王、王子、公主更是难以尽数,且有相当多关于退伍老兵的故事,例如《蓝灯》和《魔鬼的邋遢兄弟》等等。除去士兵,经常出现的还有手艺人、农民和看林人,这些职业自然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准紧相联系。说到德国的手艺人,他们有一个古老而特别的传统,就是出师以后都必须长时间外出漫游,在漫游途中讨生活,长见识,磨练技艺。这样做很有好处,但也使他们经历许多危险,碰见许多怪事。因此漫游途中的手艺人,特别是文弱而招人同情的小裁缝,就常常成为民间童话的主人公——不只是民间童话,在凯勒、海涅等许多作家的创作里同样如此。还有森林中的巫婆、强盗以及各式各样的小精灵、小侏儒等等,不管是现实的还是幻想的,也通通有鲜明的德国色彩。 《格林童话》在艺术形式方面则具更多的欧洲民间童话的共性。它们的主要特点可以用单纯、明晰、稚拙这些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字眼来概括: 情节几乎全是单线的,只是在向前发展时往往会出现一个两个波折或反复。没有倒叙和伏笔之类较复杂的东西。 故事开头往往是一个人面临着难题、困境和强烈的不可抑制的欲望等等,诸如必须把美丽的公主送给凶龙做妻子,必须去为重病的国王寻找长命水,急欲去世界上冒险、发财、娶一个好妻子什么的。接着便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努力奋斗,不畏艰险,不怕挫折,终于获得成功或者胜利,一律地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Happy End告终。 故事中的人物包括动物善恶分明,内心的好坏黑白一目了然,而且始终如一、各走极端。他们大致可分为三类:一,主人公多为大好人;二,主人公的对立面,总是大坏蛋诸如恶毒的继母、巫婆、凶龙、狼等等;三,主人公的助手或是嫉妒者或是失败的竞争者这样一些起陪衬对比作用的人物。 故事多限于情节的叙述,极少人物心理和自然环境的描写,更无时代历史背景的交待。当困难无法克服时,往往出现外来的神奇力量的帮助,诸如善良的小精灵、小动物、仙女和忠心而呆傻的巨人,当需要抒发感情时,往往插入简单的民歌、儿歌,而且反复使用…… 以上所有的艺术特点,都来自民间文学口传易记的需要,也适合儿童幼小心灵的接受能力。
作者: (英)狄更斯著;李彭恩译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2011
简介: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是伟大的英国小说家。他出生在一个清寒的家庭,父亲原是海军部职员,曾因债务被投进监狱。小狄更斯从十岁起就不得不在皮鞋油作坊干活,十六岁到一家律师行当缮写员,到十九岁终于作了采访法院新闻和社会消息的记者,从此走上写作的道路。一八三七年在发表了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后,狄更斯一举成名。 狄更斯一生创作了一系列广受欢迎的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他的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一八三三至一八四二年为第一时期,创作了《匹克威克外传》(1837)、《雾都孤儿》(1838)、《老古玩店》(1841)等基调乐观,对社会进行温和讽刺的作品。一八四二至一八五O年为第二时期,创作了《怪诞故事集》(1843)、《董贝父子》(1848)、《大卫·考波菲尔》(1850)等对社会批判日益深沉的作品。一八五O至一八七O年为第三时期,创作了《荒凉山庄》(1853)、《艰难时世》(1854)、《小杜丽》(1857)、《双城记》(1 859)、《远大前程》(1861)等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顶峰的作品。在这些作品里,狄更斯以天才的概括力表现了十九世纪英国社会的广阔画卷,展现了无数永远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再加上风格独特的“狄更斯式的”诙谐幽默,使这些作品在今天还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大卫·考波菲尔》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部作者自传。在小说开始呱呱坠地的主人公大卫,在经历了一系列人生的艰难困苦之后,在小说结尾的时候成为一名作家。狄更斯借用大卫的成长经历,从多方面回顾和总结了自己的生活道路,表现了他的人生哲学和道德理想。 在这部作品里,对主人公大卫·考波菲尔的塑造无疑倾注了作者的全部心血。不论是大卫成长过程中遭遇的种种磨难和辛酸,还是成年后不屈不挠的奋斗,都表现了一个小人物在社会中寻找出路的痛苦历程。作者通过大卫悲欢离合的一生,多层次地刻画了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善良纯洁、奋发向上的大卫最终实现了他的生活目的,达到了精神上的幸福和谐。小说中许多普通人,如大卫的姨婆贝西小姐、女仆辟果提、渔民海穆等,不论是言谈举止,还是习惯好恶都描绘得惟妙惟肖,这些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共同组成了一个人物画廊。 《大卫·考波菲尔》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和他们起伏跌宕的人生命运,还在于它有狄更斯式的和蔼可亲的诙谐幽默、多愁善感的情调和感人至深的深情流露。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也非常有感染力,写得生动逼真,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大卫·考波菲尔》是狄更斯自己最喜爱的一部作品,也是他耗费心血最多的一部作品,他作品中一贯具有的现实的生活气息和抒情的叙事风格在这里得到了完美体现,使得这部作品成为他的代表作,其成就超过了他的其他作品。这部作品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部杰作。
作者: (爱尔兰)伏尼契著;李彭恩译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2011
简介:《牛虻》是一部成功的小说,它描写的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小说主人公牛虻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爱国志士的形象已深入人心,成为世界文学画廊中一个突出的典型形象。作品令人信服地描述了牛虻的成长历程,展示了他从一个资产阶级公子哥儿如何在黑暗现实的教训下觉醒,自觉投身到火热的斗争中,成长为一名坚强战士的人生历程。作品中另一主要人物蒙太尼利也塑造得十分成功,成为他那一类人物的深刻而典型的代表。总之,《牛虻》是一部好书,内容富于教育意义,语言风格别具特色。相信广大读者一定会从中吸取到丰富的文学养分。
作者: (美)马克·吐温著;辛红娟译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2011
简介:世界文学文库。 一天,九岁的小汤姆来到皇宫的大门边上,看见了爱德华王子,而王子也看见了他并邀请他到宫里去玩。进了王宫的汤姆快乐得像只云雀,他描述着宫墙外的自由生活,使王子萌发了要与他换衣服穿的念头。 从这一决定起,王子就开始了他九死一生的历险生涯。在他的“父亲”约翰·康蒂的迫使下,他成了偷窃集团的一员。经受了所有英国被压迫、被鄙视的下层人们所蒙受的耻笑、嘲弄和羞辱。他从未忘记自己的王子身份和皇室尊严以及家族对于他成为英国国王的期冀。由于得到迈尔斯·亨登的友情和关爱,他发誓说要封亨登为爵士。迈尔斯决心收留这孩子,因为他认为这孩子脑子出了问题。而王宫里,汤姆·康蒂身着王子的华服,也被认为是疯了,于是王族不惜一切代价要瞒过全国的臣民。他的病危的父王——亨利八世说,只要多休息,护理妥当,小王子也许会恢复意识。但不管他是疯了还是神智健全,他都必须当国王。 本书描写了王子爱德华和贫儿汤姆通过一个阴差阳错地偶然机会向互换了位置,王子变成了贫儿,贫儿变成了王子。贫儿汤姆穿着王子的衣服在王宫里尽享荣华富贵,还当上了英国的新国王。而真正的王子爱德华却在外四处流浪,不得不忍受贫穷和乞丐们欺凌和嘲讽。在好人霍顿的帮助下,爱德华王子经历了重重劫难,改正了自己的坏习惯,最后终于回到了王宫。而贫儿汤姆在良心的谴责下,将不属于自己的皇位还给了真正的王子。此后,爱德华成了一位仁慈的君主,和他的子民一起过着幸福的生活。
作者: (美)奥尔科特著;金晓非译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2011
简介:《小妇人》的影响力可以影视改编上窥见一二,这本小说颇得好莱坞的青睐,几十年来,它先后三次被搬上了银幕,最近的改编是在一九九六年,由澳大利亚籍的女导演阿姆斯特朗执导。《小妇人》在银幕上的走红,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小说的巨大影响。近一个世纪来,妇女的地位和命运有很大的变化,但《小妇人》仍然能在不同时期得到不同读者的共鸣,说明了小说有着普遍的意义和永恒价值。 《小妇人》是一本带有自传性质的家庭小说,作者是美国女作家路易斯·梅·奥尔科特(1832-1888)。路易斯出生在马萨诸塞州的一个平民家庭,他的父亲布朗逊·奥尔科特是一个哲学家和教育家,同小说中追求道德自我完善的马奇先生一样,他也整日把自己关在书斋里,沉溺在乌托邦式的幻想之中。这样,养家糊口的重担就落在了妻子和女儿的肩上。 《小妇人》一书以家庭日常生活为描写对象,以家庭成员的感情纠葛为贯穿线索,采用的是朴素的现实主义手法。小说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引人入胜的悬念,但作者笔下描写的马奇一家的天伦之爱却深深地感动了读者,那些家庭成员身上体现出来的对家庭的眷恋,对爱的忠诚以及对亲情的渴望,揭示了生活的真谛,使读者体验到生活中的真善美。
Tour du monde en quatrevingts jours
光盘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2011
简介:《八十天环游地球》是凡尔纳一部引人入胜的小说,笔调生动活泼,富有微妙的幽默感。小说叙述了英国人福克先生因和朋友打赌,而在八十天克服重重困难完成环游地球一周的壮举。书中不仅详细描写了福克先生一行在途中的种种离奇经历和他们所遇到的千难万险,而且还在情节的展开中使人物的性格逐渐立体化。沉着寡言、机智、勇敢、充满人道精神的福克,活泼好动易冲动的仆人等等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