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6 项 “蔡昉主编” 相关结果
- 全部分类
- 全部
- 文学
- 历史
- 哲学/宗教
- 法律
- 政治/社会
- 医学
- 教育/心理学
- 艺术/传媒
- 研究生考试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开课
- 语言
- 经济金融
- 管理学
- IT/计算机
- 自然科学
- 工学/工程
- 体育
- 行业资料
- 音乐
- 汽车机械制造
- 文档模板
- 创业
- 农学
- 生活
- 数据库教程
- 民族
作者: 蔡昉主编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简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一些社会问题也随之出现,如: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先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人口老龄化等问题,人口结构的一些方面也出现了新的变化。人口结构异常的现象显露出来之后,关于如何看待人口与经济的关系,以及计划生育政策以什么形式继续下去等一系列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在我国已经进入后人口转变时期,同时也正在经历着巨大而深刻的社会经济变革时期,学术界研究分析了这个难得的人口转变时期的经验,在理论上总结了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为未来的人口政策及相关的社会发展政策的调整提供了依据。
Reports on China’s population and labor,linking up lewis and labor points
光盘作者: 蔡昉主编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简介:内容简介 2007年以“刘易斯转折点”为主题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出版之后,在学术界和政策研究领域引起很大的争论。中国经济发展到现在,不管从理论上如何概括,应用什么样的概念来阐述当前的经济发展阶段,劳动力短缺现象越来越普遍毋庸置疑。因此,这本绿皮书在继续提供新的证据的基础上,着重于分析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换句话说.刘易斯转折点的到来,可以为我们提供哪些机会,以及如何在政策上因应这些可能的机会。具体来说,本书认为,刘易斯转折点的来临是普通劳动者和低收入家庭提高其收入水平、改变其在收入分配中地位的大好机会。在政策对路的情况下,我们预期可以把刘易斯转折点与收入分配状况改善的库兹涅茨转折点结合起来,实现“边增长、边分配”。 目录 上篇 专题报告一 中国收入分配状况 一 收入分配基本状况 二 中国收入差距有多大? 三 如何理解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 四 如何提高收入分配的公平性? 专题报告二 中国宏观经济走势与劳动力市场供求形势变化 一 高增长阶段的就业变化 二 城镇劳动力市场供求的新特征 三 经济和政策因素对未来劳动力市场供求的影响 四 结论与政策建议 专题报告三 中国劳动立法的新阶段 一 《劳动合同法》:进一步完善了劳动合同制度 二 《就业促进法》:确立了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 三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建立了快速处理劳动争议的新机制 四 《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为带薪年休假制度提供了更为明确的法律依据 五 “三法一条例”的实施:任重而道远 下篇 第一章 收入分配差距缩小的条件成熟了吗? 一 转折点及其内涵和关系 二 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 三 实现“库兹涅茨转折”的条件 四 就业扩大缓解收入分配状况 五 通过劳动力流动缩小差距 第二章 刘易斯转折点与中国经验 一 什么是刘易斯转折点? 二 农村劳动力剩余数量 三 工资率变化 四 相关经验证据 五 刘易斯转折点的发展含义 第三章 刘易斯转折点的国际经验 一 理论视角与实证经验 二 东亚地区的发展经验 三 结论与启示 第四章 工资水平、工资差异与劳动力成本 一 工资水平及其变化 二 制造业劳动力成本及其国际比较 三 刘易斯转折点后的工资差异 四 结论 第五章 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变化及其含义 一 观察生产率变化的意义 二 边际劳动生产率及其变动趋势 三 刘易斯转折点后的劳动力成本优势 四 结论 第六章 农业生产率变动与农村劳动力流动研究 一 数据与研究方法 二 农业边际产值的变化 三 劳动日工价与劳动平均产值 四 农村劳动力价格的区域差异 五 小结 第七章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新估计及其含义 一 基于“农业需求劳动力”估计农村劳动力剩余的缺陷 二 农村劳动力资源的配置状况 三 基于个体特征估计农村剩余劳动力 四 主要结论及政策含义 第八章 户籍制度改革的历程与展望 一 户籍制度的建立与维系 二 年以前的户籍制度改革 三 新世纪的户籍制度改革 四 关于户籍制度改革的思考 第九章 如何认识劳动力市场供求 一 判断劳动力市场形势的两种方法 二 “流量汇总法”的结果 三 “存量分析法”的结果 四 从供求增量关系看劳动力市场形势 五 对一些问题的回答 第十章 农民工的社会保障 一 社会保障覆盖情况 二 为什么农民工参保率很低? 三 参与社会保险的优先序 四 社会保障体制改革进展 结论和政策建议 第十一章 农民工的福利状况 一 所用数据 二 农民工最低工资覆盖、劳动时间、工资拖欠和住房的基本状况 三 农民工福利状况的影响因素及各福利影响因素之间的差异 四 结论和政策建议 第十二章 自然失业率与青年就业困难 一 中国自然失业率变化 二 青年失业是自然失业率的重要内容 三 大学生就业困难剖析 四 提高青年就业率的途径和措施 第十三章 残疾人的就业现状与就业扶助 一 引言 二 残疾人就业现状:基于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 三 残疾人的收入与贫困状况 四 残疾人的就业扶助
Report on China’s population and labor.No.10,Reforming the education system to promote human capital
光盘作者: 蔡昉主编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简介: 中国教育发展正处在深化改革的关键阶段。教育再上新台阶,发挥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进器作用,是全社会共同关心的话题。中国社会经济转变或者教育发展规律,都要求中国教育进行战略性抉择。 根据预测,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在2015年前后达到高峰,之后将下降,这意味着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的传统意义上的人口红利将消失。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程度和社会养老负担显著提高。保障劳动力供给客观上要求未来考虑提高退休年龄问题。而这种可能性几乎完全取决于教育的发展。也就是说,发展教育是为迎接老龄化做必要的准备,或者说是创造条件赢得第二次人口红利。 在人口转变的大背景下,本书从教育供给和教育需求入手,依据教育发展规律,提出了中国教育和发展的中长期战略。具体来讲,就是以教育深化扩大规模、以资源整合调整结构、以竞争开放提高质量、以需求导向增进效益。其中,教育深化是指把高中纳入义务教育阶段以及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而扩大规模指增加人均受教育年限;资源整合是指充分调动家庭、社会和财政的教育资源,并进行有效配置;竞争开放包括打破垄断,实现社会办学,也包括激励机制和“政企分开”;需求导向是把劳动力市场对教育的引导作用,通过教育部门追求效益的动机发挥出来。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正确的战略指引下,通过合理而有效地配置教育资源,中国教育发展不仅可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劳动生产率,延续人口红利,为老龄化社会做准备,而且还可以借助机会上的均等,改善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我们的研究表明,制造业中劳动力受教育年限每提高1年,劳动生产率就会上升17%。如果全面普及高中教育,城镇劳动力教育收益提高17.0%,农村劳动力提高21.1%。教育不均等是劳动者机会不均等的重要表现。除了增加教育公共资源投入外,教育增量资源倾斜分配实现教育均等化,将有助于缩小劳动者的报酬差距。
作者: 蔡昉主编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简介: 本书是《人口与劳动绿皮书》系列的第8本,今年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与往年不同的是本书对如何应对中国正在迎来的“刘易斯转折点”,是中国经济学家面临的重大理论课题和政策挑战。主要论述了以下两点:第一,如何从经济增长方式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出发,准确地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做出判断,识别这个转折点的到来及其中国特色;第二,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角度,揭示这个转折所具有的理论含义和政策含义,并给出中国经济学家的回答。 根据课题组的预测,如果粗略地把劳动年龄人口看作劳动力供给的话,其净增量不能满足非农产业对劳动力需求的情形,将会发生在2004~2009年间的某一年。接下来,2013年前后,曾经为改革开放期间中国人均gdp高速增长做出1/4以上贡献的人口抚养比,将停止其长期的下降而转为提高。大约与此同时,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率降为零。这种人口结构变化的大趋势,必然在近些年的劳动力市场上,以我们以往从未见识过的方式表现出来。把这些变化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相结合,就形成了所谓“刘易斯转折点”。对于这个著名的转折点,刘易斯本人没有亲身见到过,当一些国家和地区经历这个转折时,发展经济学的主流已经抛弃了二元经济理论分析范例。因此,如何应对中国正在迎来的“刘易斯转折点”,是中国经济学家面临的重大理论课题和政策挑战。 我们面对的课题和挑战是两方面的。第一,如何从经济增长方式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出发,准确地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做出判断,识别这个转折点的到来及其中国特色。第二,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角度,揭示这个转折所具有的理论含义和政策含义,并给出中国经济学家的回答。我和我的同事,利用《人口与劳动绿皮书》这个平台,尝试履行这一职责。一方面,针对劳动力市场出现的最新变化,以及许多人的不同观察和认识,进一步提供关于“刘易斯转折点”到来这个判断的证据。另一方面,从其他经济发展经验的角度,以及中国面临的独特发展和改革任务,揭示“刘易斯转折点”转折点到来的含义,即它对增长方式转变和劳动力市场制度建设等方面的迫切要求。
Demographic Transition and Educational Development.No.5(2004)
光盘作者: 蔡昉主编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简介: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的第五本《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选择了人口转变与教育发展这个主题,尝试从揭示中国教育发展的差异性出发,阐述其与人口转?渲间的关系,并着眼于探讨在人口转变提供了潜在机会的条件下,如何通过公共政策的调整和体制改革,让教育资源在更均等的条件下被分享,成为今后十几年的战略机遇期的重要支柱? 党政干部,教育、新闻、科研单位,卫生医疗机关,大专院校经济学、社会学、公共管理等专业师生。 <
作者: 蔡昉主编
简介:《2002年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分上下两篇。上篇包括三份专题报告,下篇共包括九章。本报告分析了中国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状况、失业下岗职工的状况、女性职工地位、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及WTO对中国就业的影响等,对与此相关的制度因素也进行了分析。劳动力的充分就业,是所有经济发展所追求的目标。在发展中国家,就业的增长意味着收入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改善,是摆脱贫困的必由之路。在发达国家,扩大就业和减少失业,也是维持市场强劲、社会稳定、增长具有可持续性的重要保障。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在现代社会,就业就是经济增长的目的所在。进入21世纪,中国面临的最重大挑战,莫过于如何在加入WTO的背景下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就业。这个问题实际上无异于如何保持中国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水平提高的可持续性,需要从事经济理论和政策研究的人们作出令人信服的回答。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发表的2002年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以"城乡就业问题与对策"为主题,尝试对有关就业和劳动力市场的一些重要理论、政策问题作出自己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