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國畫果真乏味沉悶?西畫難道較國畫更具可讀性?羅淑敏身為藝術教授,多年教學經驗下深明學生「輕國畫、重西畫」之因由,遂寫下了《對焦中國畫:國畫的六種閱讀方法》(Beyond Forms & Colors: Six Ways to Read Chinese Painting),向有志學習與欣賞國畫人士、藝術通識教育工作者及學生,深入淺出解說閱讀國畫的六大方法,全書輔以大量中西畫作比讀,讓讀者對準焦點,進一步了解兩者間之分別與欣賞角度之差異。
隨著羅淑敏「領航」的這趟「國畫之旅」,讀者將逐步瞭解國畫的承傳概念,還有箇中的寫意筆墨及留白構圖,及閱讀手卷與人物畫之關鍵事項。羅淑敏行文條理分明,解說清晰俐落。此書本身就是一幅「畫論式」手卷──層層拆解有關閱讀中國畫的重點竅門,讓不曾對國畫有認識的讀者,也能置身其中,輕輕鬆鬆閱讀之,吸收之,認識之,享受之。
一本讓不太懂國畫的一般讀者,也會讀懂,甚至愛上的書。也是藝術學好者、藝術通識教育工作者及藝術系學生的必備手邊書。
简介: 內容簡介這是一部跨度一百五十年的家族傳奇,也是一部封建中國步入現代中國的革命歷史。書中以民國外交強人陳友仁為主,旁及他的父親及兒子,?述陳氏一家三代與中國從太平天國到20世紀文化大革命的歷程緊密關聯,並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見證近代中國向現代中國的轉變,反映了一個華僑家族對祖國的愛和對中國現代革命的貢獻。
作者陳元珍是陳友仁的兒子陳依範的太太,她於1972年隨夫移居美國。為寫作這部家史,籌備了八、九年時間。英文版Return to the Middle Kingdom: One Family, Three Revolutionaries, and the Birth of Modern China於去年在美國出版,中文版與英文版內容稍有不同,交由香港三聯書店出版。
書中牽涉到許多重要的歷史事件及其幕後故事,包括:
陳友仁在進入孫中山政府前,即以記者身份利用《京報》插手推翻兩任北洋軍閥政權,觸發五四運動。
陳友仁入閣孫中山政府後,成為孫中山最親密的助手,擔任孫中山英文秘書、國際事務顧問和廣州及武漢國民政府外交部長。
書中講述了孫中山聯蘇聯共政策的內幕,這是其他書所沒有的內容。他參與及起草孫中山所有重要書信及文件,修改及翻譯《三民主義》,撰寫英文稿《建國大綱》和《國民政府的組織》,參與起草及翻譯《第一次國民黨代表大會宣言》英文稿等。 他更幫助孫中山起草英文遺囑,極力維護和延續孫中山聯俄聯共的政策。 運用強硬外交手腕,收回武漢、九江租界,是中國首次用現代外交手段收回國土,也為1997年中國收回香港開了先例。
陳友仁作為國民黨左派代表一直與蘇聯、共產國際及中共聯係;陳友仁父子與國共兩黨先輩都有較深的交往及友誼,參與過多次歷史事件。
他與西方國家打交道,總是以和平談判解決問題的現代外交技巧,對周恩來有深遠影響。早在1920年代,周恩來即稱陳友仁為老師。北伐時,他的兒子陳依範/傑克在武漢救助周恩來。
他的兒子陳依範/傑克在抗日戰爭期間,訪問延安,隨後在蘇聯、歐洲和美?舉辦抗日巡迴畫展,贏得國際間對中國抗日戰爭的支持。中共領導人曾委託他到倫敦籌建新華通訊社。
陳友仁(Eugene Chen):他是海外土生華僑,雖然一句華語都不會講,卻因熱愛祖國,決心從英國殖民地千里達(Trinidad)回國效命,成為孫中山的得力拍檔。他於1915年和1919年以記者身份插手推翻兩任北洋軍閥政權,觸發五四運動;入閣孫中山政府後,成?孫中山最親密的助手,擔任孫中山英文秘書和國際事務顧問。他幫助孫中山寫作重要英文文獻《建國大綱》與《國民政府的組織》,以及改寫《三民主義》;他向孫中山建議實行傾向俄國的政策,並積極促進國共合作。他和廖仲愷、宋慶齡一起作為國民黨左派代表人物,堅決執行孫中山的《遺囑》和聯俄容共政策;他擔任廣州及武漢國民政府外交部長,運用現代外交手段,收回了武漢和九江租界,為中國日後收回香港開了先河。
陳依範(Jack Chen)是陳友仁的小兒子,他在抗日戰爭期間,訪問延安,隨後在蘇聯、歐洲和美國舉辦抗日巡迴畫展,贏得國際間對中國抗日戰爭的支持。1947-1948年,他在倫敦創辦中共在當時第一個,也是僅有的一個在西方世界的新華通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