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ock Markets, Speculative Bubbles and Econoraic Growth
作者: (瑞士)M.宾斯维杰著;张建森译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2003
简介:3.货币的含义
广义货币观点,由于着重金融机构在货币创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强调货币的内生性。相反,狭义货币定义,由于着重法定准备金的货币形式,强调货币的外生性。例如,关于金融创新对货币创造过程的影响,采用广义货币概念可以导致与采用狭义货币概念时完全不同的结论。在前一种情况下,金融创新可使得银行在不需要提高法定准备金的情况下,创造出可以作为货币的各种金融资产,从而可以增加货币供给(货币乘数提高)。在第二种悄况下,因为金融创新创造了其他金融资产,这些资产由于可以提供较高的回报从而更具吸收力,也因此提高了持有狭义货币的机会成本,所以金融创新可能会降低货币供给(典型代表为M1)(货币乘数下降)。由这个例子可以看到先把货币定义搞清楚是多么重要。
货币主义者所赞同的正统宏观经济货币学说强调货币的交换媒介功能。货币被定义为可作为支付工具的任何普通物品。构成货币的金融资产的主要特征是其作为交换媒介时的低交易
成本。所有普通可被用作为支付工具的资产都被解释成货币。货币的交换媒介功能在狭义总货币中也有所反映,如M1(现金加活期存款)或M2(M1加定期存款),这些总货币被认为是可作为
支付工具的金融资产。由于这样定义的货币用于所有市场的结算,所以当货币流通速度稳定时,M1或M2的变化被认为是名义收入变化的主要决定因素(Moore,1988,P.6)。货币的数量最终决定了价格水平,这就是货币数量理论新老版本所要表达的内容。
如果我们根据正统货币理论来解释货币,则当中央银行想要控制货币供给时,对货币的界定对中央银行来说具有至关重要性。然而,在实际中要想区别哪些金融资产是货币,哪些不是货币,将是相当困难的。货币和其他金融资产的界线在现代货币金融体系中经常改变。在19世纪,通货学派的倡导人不把银行存款当成货币,因为银行存款不是签订合同时的法定货币。但在银行存款被广泛接受作为支付工具后,最终再也无法否认银行存款不是货币。按照希克斯(Hicka,1967)的论述,19世纪银行业的发展建立起了以金属货币(实物货币)为基础的货币替代品(信用货币)金字塔,这些替代品逐渐地本身又变成了货币。这一世纪的金融发展,特别是新近的金融创新使得很难再定义一个满意的总货币流通量。随着各种金融市场交易成本的下降,一些货币当局不能控制的新的金融资产可以用作为支付工具并代替传统的货币形式。①伍德福特(Woodfond,1997)在最近的一篇论文中总结了中央银行之间协定的现有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