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15 项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相关结果
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ge and economic peformance
作者: (美)道格拉斯·C. 诺思(Douglass C. North)著;杭行译
出版社: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简介:《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将给出一种制度与制度变迁理论的纲要。在过去20年中,我一直专注于研究制度问题;尽管如此,在一些先前研究的基础上,《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在探讨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的本质以及它们是如何变迁方面,要比我冼前的研究更加深入。《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大部分分析的重点在于明确厘定制度的含义,弄清制度与组织的区别是什么,并厘清制度是如何影响交易费用和生产成本的。 历史是重要的。其重要性不仅在于我们可以从历史中获取知识,还在于种种社会制度的连续性把现在、未来与过去连结在了一起。现在和未来的选择是由过去所型塑的,并且只有在制度演化的历史话语中,才能理解过去。将制度整合到经济理论与经济史的分析中去,是改进二者最重要的步骤之一。
中国财政制度改革30年
作者: 杨志勇,杨之刚著
简介:《中国财政制度改革30年》力求对以上问题作出回答,主要任务有四:第一,回顾1978年以来中国财政制度改革的历程;第二,总结中国财政制度改革的成就;第三,归纳中国财政制度改革的基本经验;第四,探讨未来中国财政制度改革面临的机会和挑战。 《中国财政制度改革30年》在讨论传统财政制度的基础之上,探讨财政改革的逻辑。中国财政改革与财力困境有关,但更多的是经济改革的要求。财政改革是制度需求者和供给者发生变化的结果。政府转型是财政改革赢得持续动力的关键。 中国财政改革从总体上看,财政体制已从财政包干制转为分税制,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税制已基本形成,财政与国有经济的关系也日趋规范化,政府预算也在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改革。财政改革促进了资源配置的提高,改善了收入分配状况,促进了经济稳定的财政政策机制的形成。但财政改革仍遭遇财政透明度、公共预算与国有资本预算衔接、转移支付、利益集团等一系列问题的挑战。
中国农村改革与变迁:30年历程和经验分析
作者: 蔡昉,王德文,都阳著
简介: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启动了中国改革的大幕,但在改革的发展中,农业与农村又成了“问题”,从而引出了国家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战略决策。联产承包的改革源自农民的自发选择;但在这一制度变迁的力量释放之后,市场为什么没能引导农民进行新的发展选择?是市场自身的问题?还是我国城乡分割的体制使然?或许是二者的交互作用?新农村建设确实是时候了,但如何善用国家力量,去焕发农民追求发展的自发力量,而非越俎代庖;如何建构乡村自主发展的政治经济架构与政策工具,仍是我们面临的历史性挑战。
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
作者: (美)加里· S. 贝克尔著;王业宇,陈琪译
出版社: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简介:本书系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和社会学教授贝克尔的代表作。 本书集录了他的学术思想和建树,认为人的行为万变不离其宗,各种人类行为都可以归源为效用最大化。而经济分析是效用最大化、偏好稳定和均衡分析的三位一体,经济分析可以对人类行为作出统一的解释。作者运用经济分析建立了时间经济学和新消费者行为理论,并运用经济分析考察了传统上由法律学、政治学、人口学、社会学及社会生物学等学科考察的广泛的人类行为。
30年中国农业与农村
作者: 黄季焜[等]著
简介:《制度变迁和可持续发展:30年中国农业与农村》全面总结改革30年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辉煌成就,系统考察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体制和整体制度变迁的基础上,评估过去30年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改革和政策措施,总结有益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揭示未来农村和农业的发展方向。 改革开放30年是中国巨变的30年。过去整整30个年头的改革开放见证了中国在经济增长、民生改善和贫困消除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中国要成功转型,实现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并跻身世界发达国家行列的宏伟目标,也还面临着一系列重要挑战。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在另一个30年的历史画卷行将展开之际,回顾过去、总结经验、着眼未来,助力中国完成经济体制成功转型,书写一个新的30年的辉煌画卷,是中国经济学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置身这一时代经济学工作者的荣幸。中国的改革开放始于农村,改革30年来,中国农村和农业制度的变迁深刻而广泛,其在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过程中所做的工业已经得到了国内外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
改革年代的产业创新
作者: 寇宗来著
简介: 《通往创新国家之路:改革年代的产业创新》开篇以翔实的数据描述了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的沧桑变化。在第1章(计划体制的遗产),《通往创新国家之路:改革年代的产业创新》对改革前中国集中型国家创新体系的形成过程和基本特征进行了简要回顾和总结,并以此为基础,考察了集中型科技体制的结构、行为和绩效,从理论上分析了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方向。第2章(科学的春天)和第3章(面向经济主战场)回顾了1978年以来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历史路径。第4章对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进程做了一个新制度经济学的解释。第5章到第7章,针对一些代表性的行业和企业,对改革以来中国国家创新体系进行了微观层面的分析,考察产业政策、知识产权政策、FDI政策等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第8章从投入和产出角度考察了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效率。最后,第9章对《通往创新国家之路:改革年代的产业创新》进行了简单的总结。
Economics of special privilege and rent seeking
作者: (美)戈登·图洛克著;王永钦,丁菊红译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简介: 本书是图洛克对其从事了将近40年的寻租领域研究进行的一次回顾和反思。本书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旨在解释作者在华盛顿居住期间观察到的一个悖论,与寻租带来的巨大收益相比,寻租者付出的成本要低得多。第二部分收集了作者在寻租方面的其他一些短文,包括寻租的定义、寻租与传统的市场分析的关系等。本书的意义不在于对寻租进行总结性分析,而是提出了一些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Microeconomics
作者: (美)柯兰德著;陈蒙译
简介:这本书是写给学生的,是写给你的。写这本书,是希望能够让你了解:什么是经济学,经济学家们是如何思考的,以及他们如何对待政策问题。前言的篇幅只能如此,必须省略许多内容,其中包括许多经济学思考的微妙之处。因此,如果你在消化这些思想时有困难,而且你相信问题所涵盖的范围超出课本内容,就放宽心;大体上你是对的。考虑到教学目的,我们必须作出艰难的选择——我们必须简化问题,并缩短解释。否则,这会变成一本一千六百页之长,其重其厚也绝非背包所能承受。 本书会被称为主流(即代表经济学家的传统智慧),既是由于我本人的主流性,也是由于大多数经济学家都是如此。但从教学角度而言,我也相信学生要通过提出问题来学习——说“不,这不对,我认为不是这样”,然后将自己的思考方式与传统思考进行比对。尽管我自己是主流学者,但就本质而言我也是一个怀疑者,在教学者我往往同意著名经济学家琼·罗宾逊的观点。他认为,“学习经济学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一系列经济问题的现成答案,而是为了学习如何避免被经济学家欺骗。”所以,为了鼓励你质疑一切,我不会把模型和经济学家的洞察分析树为真理(经济学领域过于庞杂,无法以单一的真理概括),而是一套技术性障碍栏架、推理过程,以及学生应当了解的论点。这会帮助他们做好准备,迎接今后的经济学问题。经济学首先是教你如何看待问题;它不提供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的确定答案。它是一种方法,不是一整套真理。 在撰写本书时,我在教学方法上的一个选择是几乎排他性地集中于主流观点。我坚定地认为,强调这种视点是最适宜这门课的方法。但是,我也相信,学生应当认识到经济学的多样性,并了解主流视野并不是唯一的。事实上,有多少经济学家就可能有多少种视角,但对于大多数经济学家而言,本书所展示的概念是对经济学家们包罗万象之观点进行了可接受的简化,其目的在于适应教学。
Statistical methods in finance
作者: (美)G. S. 马达拉(G. S. Maddala),(美)C. R. 拉奥(C. R. Rao)编;王美今,芮萌,林嘉永译
简介:这本《金融中的统计方法》的主要目的是提供参考文献的来源,为实证金融课程提供教学补充材料。当今许多金融领域的研究生和学者使用各种复杂的统计方法,但关于金融统计方法,至今还没有一本能提供全面的参考文献的书。本书打算填补这个空白。 本书是上海人民出版社“现代金融方法论丛书”中的一本,该书侧重点是金融中的统计方法,从不同侧面阐述了金融研究新的动向、主题和进展,揭示了金融研究中若干新的研究方法和新的学科分支在统计学、数学及金融学的交叉与融合中形成的发展脉络。 全书共有23篇有关金融统计方法的综述性论文,作者均是世界著名学府经济系、金融系或商学院相关领域的著名专家,内容包括了当前金融研究诸领域内相关分支的几乎全部前沿问题,对年轻学者和研究生进行金融数量研究、选取研究课题具有很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供应链管理教程
作者: 刘伟,王文,赵刚编著
简介:《供应链管理教程》共有12章,第1章阐述供应链管理发展状况;第2章主要介绍供应链管理的理论基础;第3—6章详细阐述了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管理、采购管理、分销管理和业务外包与合作伙伴关系;第7章从供应链运作管理的视角,介绍供应链物流管理;第8—10章对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作用、应用的信息技术、策略及如何进行供应链管理绩效的评价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第11章结合环境、资源等问题,着重介绍了绿色供应链的管理;最后第12章针对供应链管理中的风险分担、牛鞭效应等现象,以及供应链合同等重要策略,通过实验计算操作的形式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供应链管理的本质和供应链管理的运作过程。
中国银行业的发展与变迁
作者: 李志辉著
简介:本书为复旦大学新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和上海世纪出版集团联合组织的“中国改革30年研究与出版工程”成果之一。 围绕中国银行业发展和变迁这一主题,本书总结出了中国银行业从“司库”到“政治银行家”再到“银行家”变迁发展过程中的“中国智慧”。 本书首先分阶段回顾我国银行业发展变迁的历程轨迹,并探究中国银行业改革发展对经济金融发展的促进作用,继而对改革进程进行阐述以深入分析总结出我国银行业改革的经验和教训,由此探寻我国银行业改革适应性演进的轨迹,归纳我国银行业改革演进过程和路径选择的经济原理,借鉴国际银行业发展的成果,结合我国国情,展望我国银行业未来的改革方向及发展前景。
产业集聚与中国地区差距研究
作者: 范剑勇著
简介:本书是当代经济学系列丛书当代经济学文库中的一本。 本书区别于传统的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分析框架,从新经济地理学的角度入手,抽丝剥茧地分析产业集聚与地区差距的关系。作者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和主要结构,并提出了独特的分析视角。接下来,作者从产业集聚与地区差距的国际经验入手,列举了四个国际案例,并从中引申出对我国的政策建议。之后,作者通过大量的实证数据和模型计算的过程,为读者展现产业聚集与地区差距的定性的和定量的关系。更进一步,作者从劳动生产率、要素流动等具体因素对地区差距影响的分析中,提出解决我国产业集聚与地区差距问题的建议。
Forging industrial policy:the United States, Britain, and France in the railway age
作者: (美)弗兰克·道宾(Frank Dobbin)著;张网成,张海东译
简介:《打造产业政策:铁路时代的美国、英国和法国》内容简介:一套学术丛书的序言通常要对其涉及领域的理论作一个全面的梳理,为读者提供一个大致的线索。由于这套丛书要分批出,而现在不可能全部决定后续选材,我将不遵循一般丛书序言的写法把各《打造产业政策:铁路时代的美国、英国和法国》的内容分别加以提示,而主要讨论这些著作共享的经济社会学组织制度学派与历史制度学派的基本特点、三个重要的研究方向,以及它们对中国目前经济的急剧制度性变迁的意义。毋庸赘言,这些讨论将基于编者个人的理解和认识,属一家之言。其目的是抛砖引玉,引起学术界同仁对这些问题的关注。
外汇管理概论
作者: 许少强,庄后响主编
简介: 这是一本系统介绍外汇管理的专业教科书。本书从货币的自由兑换与 货币国际化开始,讨论了外汇的管理与放松理论,并围绕着外汇市场培育 展开进一步论述;同时,以阐述汇率变动的原因和影响为起点,对汇率的 调整与汇率制度选择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进一步论述了国际收支调控的重 要性。最后,通过叙述对汇率变动的规避及预测方法,引出外汇管理的思 路、方法和体制。 本教材内容丰富、结构严谨,同时避免了与传统国际金融教科书的内 容重叠,是一本有相对独立特色的教材。本书适合于高等院校金融专业本 科教学。
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变迁
作者: 胡汝银主笔
简介:本书聚焦于计划经济时代结束以来,中国组织化的资本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从无到有的历史全过程,真实地再现了一个动态演化中的中国资本市场。通过系统的历史推演和史事梳理,书中对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整体脉络做出了客观、深入、要而不繁的理论考察和宏观把握。为了揭示具有新兴加转轨特性的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和变迁的内在逻辑,本书构建了“能力禀赋诱导的资本市场发展理论”架构,以此为基础融入“政府主导的能力建设”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因素,着力揭示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初期出现严重无序混乱和后来急速转向中央政府行政控制背后的结构性原因与历史条件,并进一步全景式地分析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制度安排、游戏规则、行为模式和能力结构是如何形成和演化的,对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推动因素和制约因素进行了深入考察和系统归纳,揭示了不同阶段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与制度演化的内在逻辑、基本动力、特征和模式,研究探讨了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和制度建设的未来取向与战略重点。本书是作者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资本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发展与演变过程的严谨思考和精神感悟。作者力图在理论上忠实地描绘中国资本市场成长的历史进程、主要轮廓,深化和丰富人们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关键问题和发展取向的认识与理解。
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